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四十二章经 > 第1章 第1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第1章 第1集《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妙音0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11 18:27:18 来源:文学城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

身为一位有情众生,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共同的希望,愿生命能离开种种痛苦,得到究竟的安乐,而离苦得乐之道,必须具足两个重要的条件:

(一)善得人身:

在我们生命的无量流转中,必须要得到人的身心果报,因为三恶道的果报,他们内心太过于昏昧暗钝,而昏昧暗钝的心识,不能对佛法的道理做深入的思惟观察,所以三恶道的众生对学习佛法有障碍。而诸天的果报,他们的六尘境界太过于殊胜美妙,使心过于散乱扰动,因此对于所听闻的法义,不能忆持不忘。所以在六道中,唯有得到人的身心世界,一方面对佛法真理能做深入思惟的观察,一方面又能把所思惟的法义,在心中忆念不失,这对修学佛法非常的重要。

(二)听闻正法:

当得到人的果报时,必须要有佛法的住世,透过对佛法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生命的差别因缘,什么因缘是功德相,会召感安乐的果报;什么因缘是过失相,会召感痛苦的果报。所以透过佛法的学习,开启我们心中的光明智慧,能判断因缘的是非,而求得离苦得乐之道。

在离苦得乐的因缘中,善得人身与听闻正法,扮演了两个重要的因素。在无量生命的流转中,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又能暂时放下世间的尘劳来听闻经典,这样的因缘是值得我们珍惜。

这次学习的经典是《佛说四十二章经》,在解释本经之前,先简要说明本经的两个主要特色:

(一)篇章结构:

其它经典的文字结构,都属于单一式的经典,都是佛陀在某一时间、地点,为某类众生宣说法要。本经则是众多经典的会集,非单一时空所宣说的经典,它是综合诸经的修学纲要,摘录而出,以篇章的方式,一个主题构成一个篇章,如是共有四十二章来宣说佛陀的法要。所以从文字结构的题裁上来说,本经的篇章方式,在诸经中是不多见的,这是它的一个特色。

(二)顿渐兼收:

从经典所含摄的义理上来说,古德赞叹本经是顿渐兼收。本经的内涵上有顿教理观的修学,直接导引这念心观察不生不灭的理体;渐教的修学是指由前面顿教的甚深见,引生广大行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开展出本经戒定慧的修学,这属于渐教法门。所以本经的内涵相当完备,有顿教的理观及渐教的调伏法门,这是本经的第二个特色。

好!我们现在就正式的来讲解经文。

将释此经,大分为三:一、解释经题;二、经文大意;三、随文释义。

我们这次预定应该是有八次左右的讲次,以这三个主题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本经,第一个主题是解释经题,那么经题往往有总持一经要义的功能,所以我们先解释经题。第二个经文大意,在进入到整个经文之前,我们把本经的修学纲要,就是本经的理论跟它所依止的修学方法,先做一个大纲的说明。到经文的时候我们就有一个明确的汇归处,第二个是经文大意。第三个随文释义,随顺与本经的经文,有四十二个篇章,来解释其中的义理。那么我们这次研究本经,就有三个主题来研究。首先我们看第一个主题解释经题。

一、解释经题

经题分为两科:一是别题;一是通题。别题是有别于一般经典,本经的别题是佛说四十二章,这属于人法双举。佛是能说的人,四十二章是所说的法,所以本经的经题具足人与法两个内涵。以下根据蕅益大师的注解,对佛说四十二章,经题的内涵作简要的说明。

佛: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佛在印度梵文的发音应该是佛陀,中国人好简,只取为佛字。佛陀翻译成中文是觉者,他能觉悟生命的真相。佛陀内心虽摄持众多的功德,所谓的万德庄严,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种种的功德,但在这所有的功德中,以般若智慧为根本,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等种种善法,若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这善法不能成就解脱的力量。所以佛陀的功德之所以能超越三界,能不共外道,来自于佛陀对生命深入的观照。故在翻译时,佛陀虽然有种种的功德,但是以智慧最为重要,故以觉者代表佛陀的功德。

所谓的智慧是指能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的真相,这样的观照,蕅益大师分为三个内涵: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一)自觉:自觉就是自己内心的观照,是自受用的智慧。对生命的观照,经典譬喻生命是恒转如瀑流。我们应该如何了解生命呢?简单的说,生命是一条没有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又从现在的因缘中流到未来。天台宗智者大师以两种观法,引导我们正确而不颠倒的观察生命:

(1)因缘观:因缘观是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当我们创造善业或罪业,业力就会熏习我们的心识,成就五蕴的果报。如果是善业的熏习,果报则尊贵庄严;如果是罪业的熏习,果报则卑贱丑陋。我们依止这果报又创造新的业力,如果这果报是个人,则依止人的思想及感受,造作种种的因缘,创造种种的业力。再由这业力,或来生变成一个转轮圣王,来生就以转轮圣王的个体生命,以他的身相庄严及内心的感受思想去造业;如果这业力是罪业,来生他变成一只蚂蚁,他就以蚂蚁的身相及内心的感受思想,又去创造业力,由这业力又得另一个体生命。

所以因缘观是观察生命的流转中,个体生命不断的变化也不断的相续,而贯穿个体生命的主要因素是业力,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所以智者大师以因缘观来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提醒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身口意的每一个造作,都会直接影响我们来生果报的痛苦与安乐。所以从因缘观中,我们开始谨言慎行,要求自己尽量不造罪业,而应多积集善业,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承受痛苦的果报。以上因缘观是观察个体生命的流转。

(2)真如观:智者大师要我们进一步修习真如观。真如观是观察生命无量流转中的前后变化,都是因缘所生法,一定要有业力的造作,果报才会出现。譬如自己现在是个人,你有人的相貌及思想感受,这都是因缘所生,都与自己前生所造的业力有直接关系。

既然是因缘所生法,从本性上来观察,因缘所生法的本性是毕竟空。透过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的观察,就把个体生命如梦如幻的五蕴诸法剥开来,使我们见到不生不灭的现前一念心性,这就是所谓的把心带回家,我们就从个体生命流转的五蕴果报,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亦即回归到整体生命。

前面的个体生命,有其存在的时间与空间的因素,而所谓的整体生命的真如观,它是超越时空的,不论你造作什么业力,它的相貌皆是如。这种真如观把我们从生灭变化的因缘中,回归到不生不灭的本性,也就是回归到每一个人最初流转之前的家。

所谓的父母未生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简单的说,果报是由业力所创造,若穷本归源,假设我们还未起心动念造作业力之前,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透过我空、法空智慧的观察,就能超越时空,把生命回归到最初的原点,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本性。在本性中安住,无有少法可得。

以上是整体生命的观察。

当我们对生命具足因缘观,见到个体生命的流转,开始注意自己的业力;也能透过我空、法空的理观,超越现实的因缘,回归到本性。能如是观察,即已具足自觉,自己能正确而不颠倒的见到生命的真相。这自觉是不同于凡夫的无明妄想。

(二)觉他:觉他不同于二乘,这是菩萨所特有。前面的自觉是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这个觉他是菩萨的大悲心,菩萨观察众生苦或圣教衰,而生起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的大悲心。他看到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生命的真相,只是随着自己的感觉走,随顺当时的情绪,造种种的业力,故菩萨假借各种语言文字,以种种的善巧方便,开导颠倒的众生,使他们也能觉悟,这称为觉他,觉他是偏重大悲心。

(三)觉行圆满: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有智慧的自觉,有智慧的观照,也有大悲心的利他,但内心仍是有所得,仍有微细的法执,故觉行不圆满。只有佛陀能自觉、觉他圆满,称为觉行圆满,整个觉悟的功行圆满无缺。

以上对佛陀的解释是通于三世诸佛,但这里的佛陀,特别是指我们的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说: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

经题的说字,蕅益大师解释这个说是欢喜,佛陀为什么欢喜呢?因为悦所怀也,佛陀这时满足心中的希望,所以他感到欢喜。佛陀有什么希望呢?佛以度生为怀。

以前我们学过菩萨戒,知道菩萨心中有两个希望:一是上求佛道,使自己的生命增上;一是下化众生,教化摄受一切众生。菩萨的生命有以上这两种希望,但佛陀在上求佛道上已修习圆满,所以佛陀的生命只有度化众生的目的。

佛陀度化众生的方法有两个:

(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假如众生善根尚未成熟,若为他说法,他根本得不到利益,这时佛陀默然,等待未来的因缘。

(二)机缘既熟,应病与药:如果众生善根已成熟,佛陀就为众生开演种种的法门,以对治众生的诸病。以上说明佛陀说法能契理契机。

这段的佛以度生为怀,值得我们注意:佛陀不论以什么方便来度众生,他的内心只有一个目的,完全是为利益众生,弘法的目的就是只为众生能得到利益。《金刚经》说,事实上佛陀并没有说法,若说佛陀有说法则是谤佛。如果佛陀没有说法,世间怎会有佛法的流通呢?智者大师解释说,因有四悉檀因缘而安立佛法。这是说,佛法的建立是基于使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悉檀,如果没有四悉檀因缘,佛陀不说法。

到了末法时代,尤其唐朝以后宗派的争执,如中观学者毁谤唯识学者,他们认为建立阿赖耶识是着相;唯识学者也批判中观学者,认为为他们安住在偏空。如是宗派间的批评纷争,使佛法的修学落入意识形态的争执,这是由于不明白佛法安立的因缘,良由众生根机不一,致使如来巧说不同。就是说这个人心中的障碍,必须借由这个法门才能解脱,另一个人的障碍,又必须要借另一个法门才能解脱,所以药是用来治病的,病治好时,病不可得,药也不可得。

所以佛法是应病与药,可能你不需要这个药,但别人需要,所以选择自己所需服用的药物,但对别人所需服用的药物,保持尊重与赞叹,这才是佛教兴盛的相貌。因此我们不应该落于有所得的法执,如是才不会失去佛陀说法的本怀。

由于众生在修行的过程中有诸多障碍,所以佛陀开出以下四十二篇章的主题来加以对治。这解释经题的四十二章。

四十二章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教之中,摘其最切要、最简明者,集为一册,以逗此土机宜。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

四十二章的名称是依数目而安立的,四十二个篇章的主题分散于诸经之中,印度的祖师大德把它会集成四十二章。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佛陀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灭,说法五十年,讲经三百余会,在这佛陀的一代时教之中,摘录最重要,简单明了,而有助于修学佛法的一些法要,抄录成一册,以契合中国人的根机。

本经是东汉时传到中国最早的一本佛经,中国文化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论语或孟子,体裁都是篇章的形式,如为政篇或德行篇等。佛教传到中国,为使士大夫能接受佛法,所以佛经的体裁也就编成类似论语的篇章形式,以契合中国人。

所以文略义广,该通四教,未可辄判作小乘也。本经的文字虽简略,但所包含的义理广泛,含尽了天台四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

(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通、别、圆都属于大乘。

(二)通教: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

(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建立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什么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通教,别后圆教,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

(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

以上的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蕅益大师说本经:文略义广,赅通四教。本经的修学方法,当体是声闻法,因它所对治的是三界的烦恼,特别是对治三界的贪欲,强调对治三界的烦恼,以引导我们出离三界。本经对发大悲心,以善巧方便,广度众生,所谈的并不多,所以本经当体是偏重断恶修善的声闻法;但是从义理上来说,本经是旁通大乘,它含摄大乘的义理,所以说赅通四教。

经: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

经题的经字,是指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修多罗是契经,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满足这两种条件就有资格称为经。

本经是传到中国最早的一部经。东汉明帝永平三年,汉明帝夜梦金人,梦到有一全身放光的金人在殿堂中,汉明帝见这金人,生大欢喜心,梦醒后他向大臣宣说此事,有一掌管历史的太史傅毅说:臣尝闻,西方有神名之为佛,陛下所梦,其必是乎!

太史说,从过去历史的记载,周召王时西方有神出世,称为佛,陛下所梦的金人应该是西方的圣人——佛陀。汉明帝觉得他与佛陀非常有缘,因为他见到佛陀时感到特别的欢喜。他于永平三年做此梦,永平七年下定决心派郎中蔡愔及其它十八位文武官员,西寻佛法。

他们到了中印度,遇到了迦叶摩腾及竺法兰两位大阿罗汉,于是启请两位尊者,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回到中国的洛阳,汉明帝很欢喜,在洛阳盖白马寺,请尊者翻译经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就是本经——《佛说四十二章经》。

有一道士名褚善信,他具足种种的神通,能飞至天上云霄,也能钻入海里,他起慢心,上书皇帝说,我们中国本土的宗教是道教,道教能使我们长生不老及有种种殊胜的功德,佛教是外来的宗教,皇上不应该厚此薄彼,放弃本土宗教而信仰外来的宗教。这道士乞求皇上,在洛阳白马寺盖两个坛场,东坛放道教的经典,西坛放佛教的经典,以坛香的火来火化,结果道教经典敌不过业力之火而烧毁,皇上令人抢救得一部《道德经》。佛教的经典在火烧时,因为它的义理合乎真实道理,所以放出金黄色的光明,佛教的经典完全没有受毁损。于是汉明帝对佛法更加有信心,普遍要求百官及士大夫学习佛法。以上是本经传至中国的因缘。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