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你拍一我拍一 > 第4章 第 4 章

你拍一我拍一 第4章 第 4 章

作者:季承栢ba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13:17:24 来源:文学城

招募点设在街角一处相对完整的院落里,青砖墙面上除了那张醒目的招募海报,还贴着许多标语和战况简报。院门口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大多是年轻的面孔,有男有女,眼神里混杂着与我相似的惶恐,以及一种更为炽热的、我尚且无法完全理解的火焰——那是希望,是复仇的渴望,是建设新世界的憧憬。

我排在队伍末尾,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身上这件逃难途中不知从哪个废弃屋舍捡来的、过于宽大的粗布衣衫,虽然勉强遮体,却掩不住数月风餐露宿留下的狼狈与污迹。头发枯黄打结,脸颊凹陷,只有一双眼睛,因为胸腔里那股灼热的重压和刚刚下定的决心,而异常明亮地睁着,像两点不肯熄灭的星火。

轮到我时,负责登记的是个约莫二十七八岁的女兵,皮肤微黑,眉眼清秀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干练。她臂上的红十字袖章洗得有些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

“姓名?”她头也没抬,手里拿着一支蘸水笔,面前摊开一本粗糙的登记簿。

“赵……赵小梅。”我哑声回答。这是秀云姐以前常叫我的小名。

“年龄?”

“十六。”我虚报了两岁,怕年纪太小不被接收。

她终于抬起头,目光锐利地扫过我营养不良的脸和瘦削的身材,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哪里人?识字吗?”

“赵家村的。认得……认得几个字。”我想起怀里那张写着童谣的糙纸,那是我识字的全部证明了。

“赵家村?”她重复了一遍,似乎在记忆里搜索这个地名,随即眼神黯淡了一下,语气缓和了些,“是北边那个……遭了难的?”

我点了点头,喉咙像是被什么堵住了,说不出话。

她沉默片刻,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了蘸,继续问:“为什么想当战地护士?”

为什么?

晒谷场上飞溅的鲜血,秀云姐最后燃烧的目光,水生颤抖的童谣,山洞里无名士兵用生命挤出的破碎音节,掌心那几颗永不磨灭的、带血的谷粒……无数画面和声音在我脑中轰然炸开,几乎要将我淹没。

我张了张嘴,千言万语哽在喉头,最终只化作一句带着颤音的低语:“我……我想救人。也想……把一些东西,传下去。”

她看着我,目光深沉,仿佛要穿透我单薄的躯壳,看到里面承载的沉重过往。她没有追问“东西”是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在登记簿上迅速写下几行字。

“我们这里很苦,非常苦。要学包扎、止血、抬担架,要跟着部队行军,有时候几天几夜没合眼,炮弹就在身边炸开,缺医少药是常事,看到断手断脚、肠子流出来的伤员,你不能晕,不能怕。”她的语气平静而冷酷,像在陈述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们救不了所有人,很多时候,你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死。你,能行吗?”

我能行吗?

我想起山林里倒下的同伴,想起山洞里那个无名士兵在我怀中逐渐冰冷的身体。死亡,我已经见过太多。恐惧,早已被更沉重的责任压到了心底最深处。

“我能行。”我的声音不大,却异常坚定。

她深深地看了我一眼,递过来一张粗糙的、盖着红印的纸条:“去里面院子,找李班长报到。先进行基础培训,合格了才能留下。”

我接过那张薄薄的纸,感觉它重若千钧。这不仅仅是一张准入凭证,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通往誓言下一程的车票。

临时医护培训点设在院落深处,原先可能是个祠堂或者学堂,空间宽敞,但此刻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消毒水气味、草药的苦涩味,以及若有若无的血腥气。几十个和我一样新来的年轻人,男女都有,围成一个半圆,中间站着一位四十岁左右、面容严肃、同样戴着红十字袖章的女兵,她就是李班长。

李班长手里拿着一卷干净的(相对而言)绷带,动作麻利地在一个充当模特的老兵胳膊上演示着包扎手法。她的讲解简洁、快速,不带任何感**彩。

“压迫止血点是关键!看清楚,这里是肱动脉,这里是桡动脉……绷带不要缠得太紧,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太松,止不住血……三角巾的用法都记牢,头、肩、手臂、大腿,不同部位打法不同……”

她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们每一张紧张而专注的脸。

“都给我听好了!你们现在学的每一个手法,记住的每一个要点,到了前线,可能就是一条命!是咱们战士的命!别给我吊儿郎当,别给我怕脏怕累!在这里流汗,好过在前线看着伤员因为你们技术不到家而流血身亡!”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金石般的质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我们被分成小组,开始练习。绷带、夹板、简陋的担架……一切都是那么粗糙,却又承载着生命的重量。我学得异常认真,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拼命往脑子里刻。手指因为反复练习打结而磨破了皮,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

休息的间隙,我靠在冰冷的墙壁上,看着院子里忙碌穿梭的身影。有步履匆匆、端着消毒盘子的护士,有满身血污、刚从转运车上跳下来的担架员,还有躺在临时搭起的床板上,忍着伤痛不吭一声的伤员。他们的眼神,或疲惫,或坚毅,或茫然,或带着求生的渴望。

这里,是另一个战场。没有刺刀的拼杀,却有与死神的赛跑。

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胸口,那张写着童谣的纸和硬硬的谷粒隔着布料传来真实的触感。在这个充满伤痛与死亡的地方,那首未完成的、属于孩童的歌谣,像是一个遥远而脆弱的梦,却又是我坚持下去的、最坚实的理由。

一天训练结束后,我们领到了两套灰色的、打着补丁但洗得干净的护士制服,以及一个简单的个人用品包。当我换上那身制服,臂膀上还没有戴上红十字袖章,但看着镜子里那个虽然依旧瘦弱、眼神却不再只有惶恐的女孩时,一种奇异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不再仅仅是赵家村幸存的那个小梅了。

晚上,我们睡在祠堂打通的大通铺上,几十个人挤在一起。耳边是同伴们疲惫的鼾声和梦呓,窗外是遥远天际偶尔划过的探照灯光柱。我睡不着,借着窗外微弱的光,再次掏出那张糙纸,用手指一遍遍描摹着上面的字迹:

一,坐飞机。

二,梳小辫。

三,爬雪山。

无名士兵用生命补全的第三句,像一块珍贵的拼图,嵌入了这首歌谣里。后面还有四、五、六、七……一直到十。剩下的七句,它们在哪里?在哪个孩子的口中?在哪个即将逝去的士兵的记忆深处?

秀云姐,我走到了这里,穿上了这身衣服。我会救人,也会继续寻找。歌,一定会完整的。

我在心里,将已知的三句,连同那熟悉的调子,默默哼唱了一遍。在这充满战争气息的夜晚,这微弱的、无声的吟唱,是我唯一的安眠曲。

基础培训紧张而短暂,只有不到十天。我们被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最基本的战场救护技能,还要学习辨认常见的疾病症状,了解极其有限的几种药品的用法用量。

李班长的严厉近乎苛刻。任何一个不规范的动作,任何一瞬间的犹豫,都会招来她毫不留情的呵斥。

“快!再快!战场上鬼子子弹会等你慢慢包扎吗?”

“手稳点!你抖一下,伤员就多受一分罪!”

“眼泪给我憋回去!这里不相信眼泪!只相信你的手和你的心!”

好几次,有年纪小的女孩因为操作失误或者被她训斥,偷偷躲在角落抹眼泪。我没有。不是我不怕,不累,不委屈,而是我知道,李班长说的每一个字都是血淋淋的现实。晒谷场上,如果当时有人懂得正确的包扎,张老爹或许不会那么快就……山洞里,如果我有更多的医药知识,那个无名士兵或许……

没有或许。战争不相信或许。

我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和练习中,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一切可能救命的知識。我的手上添了不少新伤,旧疤叠着新疤,手臂因为反复练习抬担架而酸胀不堪,但我的眼神却越来越沉静,动作也越来越麻利。

李班长偶尔在巡视时,目光会在我身上停留片刻,虽然依旧没什么表情,但那种审视的意味似乎淡了一些。

培训的最后一天是考核。模拟战场环境,烟雾弥漫(用湿柴草制造),伴有爆炸声(敲铁桶),我们需要在限定时间内,对扮演伤员的同伴进行伤情判断、止血包扎,并将其安全转运到指定地点。

现场一片混乱。烟雾呛得人直流眼泪,爆炸声震耳欲聋,“伤员”们发出痛苦的呻吟和尖叫。有人慌了神,手忙脚乱找不到绷带;有人被“爆炸”吓到,呆立当场。

我深吸一口被烟雾污染的空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秀云姐死死抓住刺刀的画面在脑中一闪而过,那股决绝的力量仿佛传递到了我的四肢百骸。我快速匍匐到一个大腿被“炸伤”(绑着红色染料布条)的“伤员”身边,检查伤口,压迫止血,上夹板,缠绕绷带,动作一气呵成,虽然手指依旧有些颤抖,但每一步都清晰准确。

然后,我和另外一名考核者抬起担架,在弥漫的烟雾和模拟的枪炮声中,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后方医疗点”冲刺。担架很沉,脚下的地面凹凸不平,汗水迷住了眼睛,肺部火辣辣地疼,但我咬紧牙关,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把他送出去!

当我们成功将“伤员”送达终点时,我几乎虚脱地跪倒在地,大口大口地喘息。

李班长站在终点,看着计时用的粗糙沙漏,又看了看我们这几个顺利完成考核、狼狈不堪的新兵,脸上依旧没什么笑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还行,没白费粮食。”

我知道,这大概是她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了。

考核结束的当晚,分配名单张贴了出来。我和另外十几个人,被分配到了即将开赴前线的野战救护队。名单下面,是一片压抑的沉默。有人面露惧色,有人神情肃穆,也有人像我一样,眼神复杂,既有对未知战场的恐惧,也有一种终于要踏上真正征途的决然。

我默默收拾好自己简单的行装——两套换洗制服,个人用品,以及那个贴身藏着的、装着血谷和童谣记录的粗布小包。

第二天拂晓,天色灰蒙蒙的,下着冰冷的细雨。我们这批新补充的医护兵,跟随着一支物资运输队,即将离开这个相对安全的临时后方,前往战火纷飞的前线。

站在湿漉漉的街口,回望那片在雨中显得模糊的院落,那里曾是我短暂学习和喘息的地方。然后,我转过身,紧了紧背上不算沉重的行囊,踏着泥泞,汇入了那条向着北方、向着枪炮声传来的方向蜿蜒前行的灰色洪流。

秀云姐,水生,无名士兵……我来了。带着你们未完的歌,和这条捡回来的命。

雨丝打在脸上,冰冷刺骨。但我的心口,那片贴着血谷和童谣纸片的地方,却始终滚烫。

行军是另一种形式的煎熬。没有骡马代步,我们全靠两条腿。道路泥泞不堪,时常要躲避敌军飞机的侦察和轰炸。运输队的速度不算快,但对我们这些新兵来说,保持不掉队已经需要拼尽全力。

沉重的行囊压在瘦削的肩头,很快磨破了皮,火辣辣地疼。脚底很快就起了水泡,每走一步都像踩在针尖上。雨水浸透了单薄的军装,冷风一吹,冻得人牙齿打颤。饥饿和疲惫如影随形。

但没有人抱怨,至少没有人大声抱怨。队伍里沉默的时候居多,只听得见沉重的脚步声、粗重的喘息声,以及军官偶尔压低声音传来的口令。

我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身体的痛苦是真实的,但精神的弦却绷得紧紧。我观察着周围的一切:那些沉默前行、面容坚毅的老兵;那些和我一样稚嫩、却努力挺直腰板的新兵;道路两旁被炮火摧毁的村庄残骸;田野里无人收割、已然腐烂的庄稼……

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向我印证着战争的残酷,也让我更加明白自己肩负的、那看似微小却重于千钧的使命。

休息的时候,我们挤在路边的残垣断壁下,啃着冰冷梆硬的干粮。有人会低声交谈,互相鼓劲。我大多时候沉默,听着他们用带着各地口音的话语,讲述着家乡,讲述着亲人,讲述着对鬼子的仇恨。

偶尔,会有年轻的士兵,或许是为了驱散行军的沉闷和恐惧,低声哼唱起家乡的小调。每一次听到类似的旋律,我的心都会猛地一跳,下意识地侧耳倾听,屏住呼吸,希望能从那陌生的曲调里,捕捉到一丝熟悉的音节。

但,没有。一次也没有。

那些小调,有的是江南水乡的温软,有的是西北高原的苍凉,有的是东北黑土地的泼辣……它们各不相同,唯独没有我魂牵梦绕的那首“你拍一,我拍一”。

失望吗?或许。但更多的,是一种更深的了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无数像赵家村一样的村庄,有着无数像秀云、水生一样的人们,也有着无数首承载着不同记忆、却同样真挚的童谣。我要寻找的,只是其中特定的一首,而这首童谣的完整,或许需要走遍这片饱受创伤的河山,听遍所有濒临逝去的低吟。

这个任务,比我想象的更加艰难,也更加宏大。

行军途中,我们也会遇到从前线撤下来的伤兵队伍。看到那些缠着渗血绷带、拄着拐杖、或者躺在担架上人事不省的士兵,我们这些医护兵会下意识地站起身,行注目礼。李班长和其他老兵则会立刻上前,询问伤情,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

有一次,我们遇到一个伤兵转运站,停下来短暂休整和补充饮水。转运站设在一个破败的庙宇里,条件极其简陋,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和腐臭气味。呻吟声、呓语声不绝于耳。

我端着水壶,小心翼翼地穿过躺满伤员的殿堂,想去后院的水井打水。目光所及,尽是触目惊心的伤口和痛苦扭曲的面容。就在这时,我听到角落里,一个头上缠着厚厚绷带、只露出一只眼睛的年轻伤员,正在低声啜泣,嘴里反复念叨着什么。

我脚步一顿,凝神细听。

“……娘……我想回家……坐飞机……飞回家……”

坐飞机!

这三个字像闪电一样击中了我!我几乎要冲过去抓住他问个明白!

但下一刻,我看清了他的状态。他神志不清,显然是在高烧和伤痛产生的谵妄中。他说的“坐飞机”,更像是一个孩子对快速归家最直接、最虚幻的渴望,而不是在唱那首结构完整的童谣。

我僵在原地,胸口剧烈起伏,最终还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能打扰伤员,更不能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可能,而影响这里的秩序。

我默默地走到后院,打了水,又默默地穿过殿堂。经过那个伤员身边时,他依旧在喃喃着“坐飞机……回家……”

我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酸涩得厉害。

秀云姐,这首歌,到底牵连着多少人的乡愁和生命?

越靠近前线,气氛越发紧张。枪炮声从遥远的闷雷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轰鸣,夜晚的天际时常被炮火映成诡异的橘红色。空气中硝烟的味道越来越浓,道路上也出现了更多匆忙调动的部队和辎重。

我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一个位于战线后方约十几里地的野战救护所。这里比之前的转运站规模更大,但也更加混乱和忙碌。帐篷连绵,人来人往,担架兵不断抬着新的伤员冲进来,医护人员小跑着穿梭其间,呼喊声、命令声、伤员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高度紧张、几乎令人窒息的氛围。

我们没有时间适应,立刻就被投入了工作。我被分到了一个临时搭建的、收容重伤员的帐篷里,负责协助一位姓陈的女医生。

陈医生约莫三十岁,戴着厚厚的眼镜,镜片后面是一双布满血丝却异常专注的眼睛。她话不多,动作快得像一阵风,检查伤口、清创、缝合、下达医嘱,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我的工作琐碎而繁重:更换绷带、清洗伤口(能用上的清水极其有限)、喂水喂饭、帮助伤员翻身、处理排泄物……还要时刻留意伤员的情况变化,一旦有异常立刻报告。

第一个直面胸膛被炸开、内脏隐约可见的伤员时,我强忍着胃里的翻江倒海和双腿的发软,告诉自己不能倒下。想起李班长的训斥:“不能晕,不能怕!”想起秀云姐抓着刺刀的手。我死死咬住下唇,直到嘴里尝到腥甜味,然后颤抖着双手,按照培训时学到的,协助陈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那个伤员最终没能救回来。看着他被蒙上白布抬走,我靠在帐篷的支柱上,浑身脱力,眼泪终于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陈医生经过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声音疲惫而沙哑:“习惯就好。我们尽力了。”

习惯?我永远无法习惯死亡。但我必须学会在死亡面前,保持继续救人的力量和勇气。

接下来的日子,如同在炼狱中穿梭。工作时间长得没有尽头,休息成了一种奢侈。我的双手很快就因为频繁接触消毒水和血污而变得粗糙开裂,军装上总是沾着洗不掉的血迹和污渍。累极了的时候,随便找个角落就能睡着,耳边却总是回荡着伤员的呻吟和炮火的轰鸣。

但我没有忘记我的寻找。在给伤员喂水、擦拭身体或者仅仅是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我会格外留意他们的呓语,他们无意识的哼唱。尤其是那些伤势极重、意识模糊的士兵,他们的意识往往会飘回遥远的、安全的童年。

我听到过许多模糊的片段,有叫“狗蛋”、“铁柱”的小名,有念叨着“村口的大槐树”、“河里的鱼”,也有哼着不成调的山歌小曲。

我像一个在茫茫沙海中寻找特定金粒的淘金者,耐心而执着地筛选着每一个声音。

直到那天傍晚。

担架兵抬进来一个重伤员,直接放在了帐篷里离马灯最近、也就是光线最好的那张简易手术台(其实就是两张拼在一起的木板桌)上。陈医生立刻围了上去。

我也被叫过去帮忙。那个伤员很年轻,可能比我大不了几岁,整张脸因为失血过多和疼痛而扭曲着,惨白得像一张纸。他的腹部中弹,简单的包扎根本无法止住汩汩涌出的鲜血,灰色的军装下摆已经被彻底染成暗红色。

陈医生快速检查着,脸色越来越凝重。她摇了摇头,对旁边的护士低声道:“伤到主动脉了,不行了,准备吗啡。”

吗啡,是为了减轻他最后时刻的痛苦。

伤员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涣散的目光艰难地聚焦,嘴唇剧烈地颤抖着,像是想说什么。

陈医生俯下身,把耳朵凑近他的嘴唇:“兄弟,你想说什么?慢慢说……”

帐篷里其他伤员的呻吟似乎都低了下去,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投向了这边。一种无声的、沉重的悲悯在空气中弥漫。

我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手里还端着准备用来清洗伤口的盐水盆,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住了。

那个伤员的气息越来越弱,但他还是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从喉咙里挤出几个极其微弱、却异常清晰的字音。那声音嘶哑、破碎,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熟悉的节奏:

“你……拍五……我拍五……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