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粮道 > 第2章 多哈的门

粮道 第2章 多哈的门

作者:苗寨幺叔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19:49:19 来源:文学城

《粮道》02

第一卷诡道与着道

第一章多哈的门

1.2 防线的缺口

1999年4月的北京,一场迟来的沙尘暴刚刚席卷而过,天空是浑浊的黄色,空气里漂浮着呛人的细沙,吸进鼻子里带着一股土腥味。农业部二楼那间窗户密封不甚严实的会议室里,窗帘被拉得严严实实,试图隔绝外面昏黄的世界,但投影仪光束中飞舞的尘埃,依然清晰可见。

光束尽头,雪白的幕布上,投出一行加粗的黑色宋体字,像一记重锤,敲在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上:“中美农业谈判草案——大豆条款”。

陈望道坐在第一排,脊背挺得笔直,像一株立在风沙里的老白杨。他刚从黑龙江三江平原调研回来,不到一周,裤脚上似乎还沾着黑土地的泥点,怀里则紧紧揣着一个牛皮纸包,里面是他在豆田埂上、沟渠边小心翼翼采集的野生大豆样本。豆荚尚未完全成熟,带着天然的绒毛,蕴含着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淬炼出的抗逆基因。

作为农业部大豆育种首席专家,他比在座任何人都清楚,这看似不起眼的豆子,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经济作物,它是战略物资!全国超过70%的食用油来自大豆,近30%的饲料蛋白依赖豆粕,这是老百姓“油瓶子”和“菜篮子”最直接的根基,是民生稳定的压舱石。

“……因此,综合各方因素,美方的核心诉求非常明确,且态度坚决:中国必须取消大豆进口配额管理,实行单一关税,税率……不超过3%。”负责汇报的谈判组年轻干事,声音带着这个年龄段干部特有的清晰,也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他念着草案上的文字,每一个字都像冰锥,扎进陈望道的耳朵。

“作为交换,”年轻干事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措辞,“美方将在纺织品、家用电器等工业制品的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我方更宽松的条件。这对于我们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至关重要。”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低语声像潮水般漫开。主管农业谈判的副司长皱着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沉吟道:“纺织品、机电,是我们的出口大户,每年创造的外汇是天文数字,关乎千万产业工人的饭碗……大豆,从全局考量,确实……是可以权衡的筹码。”

“筹码?!”

陈望道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动作之大,让椅子腿与地面摩擦出刺耳的声响。他怀里的那个牛皮纸包“啪”地掉在地上,系口的细绳松开,几十粒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野生大豆滚落出来,散在老旧的地板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

他根本顾不上捡,一只手指着投影幕布上那行刺眼的字,因为极力克制着情绪,手指微微颤抖,眼里的红血丝在投影仪的光线下清晰可见,那是常年在田间地头、在显微镜前熬出来的痕迹。

“大豆是战略物资!不是谈判桌上可以随意交换的筹码!”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被逼到绝境的沙哑,在密闭的会议室里回荡,“你们去查查数据!1998年,我们进口大豆才300万吨,去年呢?已经暴涨到430万吨!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现在主动撤掉配额这道最后的防线,任由低价的美国转基因大豆长驱直入,凭着它们规模化、低成本的优势,不出三年!我敢说不出三年,我们自己的大豆产业就会被冲垮!东北、华北、黄淮海,那些祖祖辈辈种豆子的农民,他们怎么办?他们的饭碗,你们考虑过吗?!”

他往前跨了一步,几乎要站到会议桌前,目光灼灼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试图从那些或平静、或躲闪、或无奈的眼神里,找到一丝共鸣。

“你们知道黑龙江一个普通豆农,种一亩大豆要流多少汗吗?春天,跪在地里,一粒一粒点种;夏天,顶着三十多度的毒日头,一遍一遍薅草;秋天,抢在霜冻之前,弯着腰一镰刀一镰刀地收割……一亩地,忙活大半年,风调雨顺,最后落到手里的,不过两三百块钱!而美国的农场呢?大型机械作业,成本比我们低一半还不止!他们的豆子进来了,我们的豆农,拿什么去竞争?让他们喝西北风去吗?!”

坐在他对面,一位来自外经贸部门的代表轻轻敲了敲桌面,语气平和,带着一种高层建筑式的冷静:“陈老,您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利益必须保护。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全局。‘市场换技术’,是我们既定的战略方针之一。适度开放大豆市场,引进美国优质大豆的同时,也能倒逼我们国内的产业升级,学习他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升级?” 陈望道几乎是嗤笑着打断了他,他猛地弯下腰,从地上捡起一粒最小的、毫不起眼的野生大豆,举到众人面前,仿佛托着一枚稀世的珍宝。

“看看!都睁大眼睛看看!这是我从黑龙江三江平原带回来的野生大豆!耐盐碱,抗病害,蛋白含量比美国主推的转基因豆高出两个百分点还不止!这才是我们自己的宝贝,是老祖宗留在这片土地上的、最宝贵的‘技术’和‘专利’!” 他的声音因激动而再次拔高,“用配额把国门守住,哪怕是多守五年,不,三年!只要给我们育种人三年时间,依托这些优异的本土种质资源,我们完全有能力培育出在产量、品质、抗性上全面超越他们的大豆品种!为什么不能再等一等?为什么非要自毁长城?!”

他的徒弟,那个刚从美国留学归来,满脑子都是最新分子育种技术的年轻博士小李,忍不住小声劝道:“师父,您别太激动……客观地说,转基因技术确实是未来的趋势,人家的品种在出油率上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

“优势?” 陈望道猛地转头,目光如电般射向自己一手培养的学生,“出油率是高!是高那么几个百分点!但它能留种吗?!美国这些转基因豆,绝大多数都是杂交种,或者干脆就是绝育技术处理过的!种一年,你就得年年向他们买新种子!一粒种子卖我们两块钱!这是什么概念?等我们的豆田都被他们的种子覆盖,等我们的农民习惯了这种‘便利’,他们想涨价就涨价,想断供就断供!到时候,我们的‘油瓶子’、‘菜篮子’就被别人捏住了命门!我们哭都来不及!”

会议室里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窗外呼啸的风声,卷着沙粒“噼里啪啦”打在玻璃窗上,像是为这场无声的战役敲打着杂乱的节拍。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一位头发花白、神色凝重的老部长走了进来,手里捏着一份显然是刚刚收到的、带着红色抬头的文件。他扫了一眼地上散落的野生大豆,目光顿了顿,然后缓缓弯下腰,捡起了离他最近的一粒,放在手心,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搓了搓,仿佛在感受那细小豆粒中蕴含的生命力。

“望道,”老部长抬起头,声音低沉,带着一种身居高位的疲惫和不容置疑的决断,“你的顾虑,你刚才说的这些话,中央何尝不知道?何尝不反复权衡过?”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清晰,“但是,现在的谈判,已经到了最关键、也是最艰难的节点。美方已经把话挑明了,大豆条款,是他们核心利益所在,不容松动。如果这一条我们不答应,那么之前我们在纺织、机械、电子等等所有领域艰难争取到的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

他走到陈望道面前,将那份文件递过去,语气缓和了一些,却更显沉重:“上面已经定了调子。眼下,我们必须以大局为重,先把‘准入’拿到手,先把发展的机会抓住。农业的账……我们记下,以后再慢慢算,慢慢补。”

陈望道没有伸手去接那份文件。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地上那些散落的、蒙了尘的野生大豆。那些豆子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黯淡的光泽,像一颗颗倔强而又无助的眼泪。恍惚间,他仿佛回到了1960年,那个被饥饿阴影笼罩的冬天,他跟着父亲在雪地里挖野菜根,亲眼看见村里一位老农,颤抖着从贴身的棉袄夹层里,掏出半袋珍藏的大豆,分给快要支撑不住的乡亲,嘴里反复念叨着:“这是救命的种……得留着,无论如何得留着……”

现在,这救命的、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种”,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被外来的、不能留种的豆子,挤占掉最后的生存空间。

“我……保留意见。”他一字一顿,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说完,他猛地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会议室,将那场关乎亿万农民生计和未来产业命运的争论,甩在了身后。

走廊里,午后的阳光透过高窗照射进来,形成一道道光柱,刺眼得让他几乎睁不开眼。他却只觉得浑身发冷,一种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寒意,瞬间传遍了四肢百骸。

接下来的三个月,中美谈判进入了最艰苦的拉锯战。陈望道再也没有踏进过那间会议室一步。他将所有的精力、所有的不甘与愤懑,都投入到了南繁基地的试验田和实验室里。他把收集到的所有野生大豆样本都带了过去,没日没夜地做着杂交、选育、观察、记录。

“就算配额撤了,国门开了,我们也必须有自己的、拿得出手的种子!必须要有!” 他在田埂上,在显微镜前,反复对跟着他的学生们说。他眼里的红血丝,比三个月前更重了,鬓角似乎也多了些刺眼的白发。

七月初的一天,海南的阳光炙烤着大地,连知了的叫声都显得有气无力。小李气喘吁吁地跑来基地,手里挥舞着一份刚刚传真过来的文件,脸色复杂,既有大局已定的释然,又有不忍宣之于口的沉重。

“师父……签了……最终协议……大豆,真的取消配额了……”

陈望道当时正蹲在试验田里,小心翼翼地用镊子给一株刚开花的豆苗进行人工授粉。听到这句话,他捏着镊子的手猛地一僵,随即,那细小的、闪着金属光泽的工具,便从他指间滑落,“叮”的一声,掉进了松软的泥土里,消失不见。

他维持着蹲姿,久久没有动弹,像一尊瞬间被风化的石雕。目光空洞地望着眼前那些刚刚冒头、嫩绿娇弱的豆苗,它们还在努力地伸展着子叶,对外面世界已然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无所知。突然,两行浑浊的泪水,毫无征兆地从他布满皱纹的眼角滚落,滴在干热的土地上,洇开两个深色的圆点。

“他们不懂……他们还是不懂啊……”他哽咽着,声音低得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这从来就不是普通的农产品……这是农业主权……是国家自主掌控粮食产业链的根基……今天,我们丢了大豆……明天,就可能轮到小麦、玉米……防线,一旦开了口子,再想堵上,就难了……”

那天晚上,他给远在美国加州大学攻读农业系的儿子陈砺石,打了个越洋电话。十九岁的陈砺石,正为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育种技术而兴奋不已,在电话那头兴致勃勃地说着要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

“砺石,”陈望道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在外面,别光盯着人家那些花花绿绿的技术……抽空,多看看书,多想想我们中国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农民……记住,种子是根,只有扎在自己的地里,才能长得稳,才能不怕风雨。”

电话那头的陈砺石,显然没有完全理解父亲话里那沉甸甸的分量,只当是老人惯常的、略带保守的叮嘱。他不知道,此刻的父亲,正独自一人,站在南繁基地一片刚刚播下国产大豆种子的试验田前,望着南方璀璨而陌生的星空,像一匹孤独的老狼,守护着那看似摇摇欲坠、却绝不能失守的最后一道防线——种源的防线。

2001年,多哈会议表决通过中国入世那天,陈望道没有留在北京,也没有去任何可以收看直播的地方。他选择了再次前往黑龙江,回到那片他最熟悉的黑土地。

在一条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旁,他遇到了正拉着新收的大豆准备去粮站的王福顺。

“陈教授,您又来看豆子啦?”王福顺停下车,递过来一个军用水壶,“喝口水,歇歇脚。”

陈望道接过水壶,没有喝。他蹲下身,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分别抓出一小把金黄的国产豆和一把脐部呈深褐色的进口转基因豆,放在并排摊开的手掌上,反复比对给王福顺看。

“老王,你看,咱这是白脐,蛋白含量高,豆腥味浓,做豆腐、打豆浆最好;他们那是黑脐,出油率确实高一点,但味道淡,最关键的是……咱的豆子,只要你想,年年都能自己留种,他们的,不行。”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以后……你们可能真的要跟这些进口豆,在同一个市场上抢饭吃了。”

王福顺凑近了看看,黝黑的脸上皱纹挤在一起,他挠了挠头,憨厚地笑了笑:“陈教授,您说的这些啥基因、啥蛋白的,俺不太懂。俺就知道,只要咱这黑土地还在,咱自己下的种子不孬,种出来的豆子实在、香,就不怕没人要!”

陈望道看着王福顺那被阳光晒得黝黑发亮、写满朴实与坚韧的脸庞,看着他眼神里那种对土地近乎本能的信任,那颗在会议室里被冰封了许久的心,突然感受到了一丝微弱的、却实实在在的暖意。防线是撤了,风雨是要来了,但只要这些视土地为生命的种豆人还在,只要实验室里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种子还在,希望,就总还是有的。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巧的、用厚布精心缝制的袋子,塞到王福顺手里,语气郑重:“老王,这是所里新培育的‘黑农35’,抗倒伏,产量也还行。明年,你试着种这个。就算价格上拼不过,咱们产量高一点,品质好一点,总能多挽回一点损失。”

王福顺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布包,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布料,他能感觉到里面豆粒的轮廓。他并不知道,这包看似普通的种子,凝聚了眼前这位老教授多少年的心血,又承载着怎样一种近乎悲壮的期望。他只是觉得,这位老教授的眼睛里,有一种和他一样的、对土地和庄稼的执着与期盼。

“诶!好!谢谢陈教授!明年开春,俺就种它!”王福顺用力地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种子包揣进了怀里,贴肉放着,仿佛那不是豆种,而是一团火种。

回到临时借住的农技站宿舍,陈望道在随身携带的、封皮已经磨损的牛皮笔记本上,缓缓写下:

“2001年11月10日,黑龙江。多哈的门,终究还是开了。风会进来,雨也会进来,这是必然。但种子,只要还埋在土里,只要还有人记得去播种,去守护,就总会发芽,总会破土。吾辈之责,便是守好这最后的、也是最根本的种源。待来日,风雨稍歇,定要让国产豆之旗帜,重新立于这片土地之上。”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粒异常饱满、乌黑发亮的豆子,那是他在1999年那次决定性的会议结束后,从会议室地上,一颗一颗捡回来的野生大豆中的一粒。经过两年多小心翼翼的保存和初步培育,它已经显现出优于普通品种的旺盛生命力。豆粒上那层天然的绒毛,在台灯下,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某种不屈。

而此时此刻,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国ADM公司总部的某间会议室里,高管们正举着香槟杯,对着巨幅的电子世界地图谈笑风生。地图上,中国的大豆主产区被特意标注出来,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先生们,”总裁戴维志得意满地晃动着杯中金黄的液体,“中国的大豆市场,这扇我们敲了多年的大门,终于向我们彻底敞开了。”

他看着地图,目光锐利而贪婪,像是在审视一块即将到嘴的、无比肥美的肉。

“第一步,用我们无与伦比的价格优势,冲垮他们分散而弱小的种植体系;第二步,用我们专利保护的种子和技术,牢牢锁住他们的产业上游;第三步,让全中国庞大的食用油和饲料市场,都成为我们稳定而丰厚的利润来源……我想,这一天,不会让我们等太久。”

香槟的气泡在晶莹的杯壁上欢快地升腾,破裂,像一个个正在酝酿、即将付诸实施的商业阴谋与战略布局。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或者并不在意,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正带着一群同样执拗的年轻人,在试验田的烈日下,播撒着不一样的希望;有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豆农,正把一包承载着未来的种子,像守护传家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收藏在自家最稳妥的粮仓里,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来临。

防线的缺口,已经从内部被打开。但真正守护这片土地的人,从未离开,也从未放弃。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