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 第6章 第 6 章宝钗难:初为母遇困

红楼梦续:宝玉云游记 第6章 第 6 章宝钗难:初为母遇困

作者:陛尊居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7 17:34:41 来源:xx

《红楼梦:宝玉云游记》续作第一卷《残园泣血》第 6 章宝钗难:初为母遇困

时近孟冬,朔风卷着碎雪粒子,“啪啪” 打在京城旧巷深处那处小院的窗棂上。雪粒子裹着尘土,落在窗纸缝里,积出细细的白痕 —— 那窗纸是前几日薛姨妈用浆糊补的,黄裱纸拼着旧棉纸,补得歪歪扭扭,接口处还沾着没擦净的浆糊印,风一吹就 “呼嗒” 作响,像个咳得喘不上气的老人。院墙外的枯草早被雪压弯了腰,贴在冻硬的土墙上,墙根处积着一滩发黑的雪水,是昨日融雪时从屋檐滴下的,如今又结了层薄冰,亮得晃眼。墙角那棵老槐树,枝桠光秃秃的,枝梢挂着个破旧的鸟巢,风一吹就摇摇欲坠,几只麻雀缩在巢里,偶尔发出几声微弱的啾鸣,更显这小院的寂寥。

这院子原是薛家远亲的产业,在抄家前三个月,薛姨妈托人寻来暂避。彼时远亲还笑着说 “姨妈尽管住,等风头过了再做打算”,可没等抄家的锣声响起,远亲就卷着细软逃去南方了,只留下这三间漏风的正房,青瓦上积着厚雪,檐角的冰棱挂了半尺长,像被富贵人家丢弃的旧鞋,孤零零陷在满是枯草的巷子里。正房门上的朱漆早已剥落,露出里面的木头纹理,门环是铜制的,如今生满了绿锈,用力一推就发出 “吱呀” 的哀鸣,像是在诉说这宅院的衰败。

里间的炕上铺着两层旧棉絮,是薛姨妈从箱底翻出来的 —— 还是当年薛蟠小时候盖过的,絮子里的棉籽早结了块,硬邦邦硌着人,边角处还补着几块不同颜色的布,有青的、蓝的,还有一块浅粉的,是薛蟠小时候调皮扯破后,薛姨妈随手找布补的。宝钗斜倚在炕头,背后垫着个褪了色的青缎靠枕,靠枕面上绣的缠枝莲也褪成了灰粉色,边角处磨出了白茬,露出里面的棉线 —— 那还是当年蘅芜苑里的旧物。彼时她住的蘅芜苑,连窗纱都是银红色的霞影纱,廊下挂着竹帘,帘上绣着兰草,风吹过帘动,满院都是淡淡的兰香。如今却只能靠这旧靠枕撑着腰,稍一挪动,腰就酸得厉害。

她怀里抱着刚满月的贾桂,孩子裹在洗得发白的旧襁褓里。这襁褓是袭人当年给宝玉做的,淡蓝色的细布上原绣着并蒂莲,针脚细密,颜色鲜亮,宝玉还曾笑着说 “袭人这手艺,比外面绣坊的还好”。如今却洗得发灰,补丁叠着补丁,针脚歪歪扭扭 —— 是宝钗这几日夜里就着油灯补的。左手食指还被针扎出个小红点,结了层薄痂,每当触到襁褓的布料,就传来一阵细微的疼,像是在提醒她,那些好日子早已远去。

贾桂闭着眼,小脸皱成一团,一声声 “哇” 哭着,声音细弱却执拗,像根细针,一下下扎在宝钗心口。他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指甲缝里还沾着点宝钗衣襟上的线头,小脚丫蹬着襁褓,把补丁处的线都蹬松了些。宝钗低头看着孩子,心里一阵柔软 —— 这孩子眉眼间有几分像宝玉,尤其是那双眼皮,和宝玉一模一样。可一想到宝玉,她的心又沉了下去,宝玉如今还在大观园里为黛玉守灵,怕是连自己有了儿子都不知道。

宝钗刚生产完二十九天,身子本就亏着 —— 怀贾桂时,贾府已显颓势。起初每日的饭食还能有十几道菜,后来减到三菜一汤,再到最后,连细米都少见了。她素来省俭,总把碗里的细米拨给薛姨妈,自己啃掺了麸子的糙饼子。那糙饼子又干又硬,嚼得腮帮子疼,咽下去时还刮得喉咙发紧,可她从不说什么,只说 “我不饿,娘您多吃点”。到后来连糙饼子都不够,只能喝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粥里没多少米,大多是水,喝下去很快就饿了。

生产那日,连个正经稳婆都请不起。薛姨妈急得团团转,最后只能凭着当年生薛蟠的经验,烧了壶热水,找了块干净的旧布,勉强帮她接生。宝钗疼得浑身是汗,头发都湿透了,咬着牙不敢喊出声,怕薛姨妈更着急。如今恶露未净,胸口总发闷,一咳嗽就牵扯着小腹疼,咳完还得赶紧捂住嘴,怕惊着怀里的孩子。

“娘,您先歇会儿,我来抱桂儿。” 宝钗轻声开口,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每说一个字,喉咙都发疼。她想把孩子递给坐在炕沿的薛姨妈,胳膊却僵得动不了 —— 方才抱着贾桂哄了近一个时辰,胳膊早麻了,指尖泛着青白色,连蜷一下都费劲,肩膀也酸得厉害,像是压了块石头。

薛姨妈连忙摆手,起身时踉跄了一下,赶紧扶住炕沿,右手下意识地摸了摸脚后跟 —— 她今日凌晨就出门了,天没亮就往街口的 “恒昌当铺” 走。那时雪刚停,路上积着厚厚的雪,一脚踩下去能没过脚踝,雪水顺着裤腿渗进去,冻得腿发麻。她走了近十里路,鞋底子早磨破了,袜子渗着血,贴在脚上又冷又疼,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刀尖上。此刻脚后跟又疼又痒,却不敢在宝钗面前露出来,怕宝钗担心。

“不用不用,你身子金贵,刚坐完月子,可不能累着。” 薛姨妈伸手想接贾桂,却又缩了回去 —— 手上还沾着从当铺回来时,巷口泥坑里的脏水,指甲缝里嵌着泥,怕蹭着孩子娇嫩的皮肤。她赶紧把手在衣襟上擦了擦,可那泥渍早就干了,怎么擦也擦不掉,只能讪讪地收回手。

宝钗见她这般,心里一阵发酸,便不再坚持,只低头轻轻拍着贾桂的背,哼起了从前在蘅芜苑里听小丫鬟唱过的童谣。调子早记不全了,只断断续续哼着 “月儿光,照厅堂,宝宝睡,娘在旁”,声音轻得像一缕烟,飘在昏暗的油灯里。

油灯捻得极细,灯芯爆出一点火星,昏黄的光只够照亮炕沿一角,把宝钗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斑驳的土墙上 —— 墙上还留着从前住客画的小圈,如今被油烟熏得发黑,她的影子落在上面,像个单薄的纸人,风一吹就像要倒。炕边的小桌上,放着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里还剩小半碗药汤,是昨日熬的,治宝钗气血虚的,如今早凉透了,黑褐色的药汁里飘着几片干枯的药渣。

贾桂哭了一阵,许是累了,哭声渐渐小了,小脑袋往宝钗怀里拱了拱,小嘴无意识地嘬着,找着□□。宝钗知道他是饿了,心里却泛起一阵无力 —— 她的奶水本就少,这几日汤水跟不上,更是稀薄得像清水。昨日薛姨妈好不容易买了半斤糙米,熬了点稀粥,她喝了两碗,夜里奶水稍多些,喂了贾桂半饱;今日粥没了,只能冲点米汤喂他,孩子自然不依。

她低头看着孩子皱着的小脸,心里像被揪着似的,只能把□□塞进他嘴里,任由他含着,哪怕没多少奶水,至少能让他安稳些。贾桂含着□□,不再哭闹,小嘴巴一嘬一嘬的,偶尔发出几声满足的轻哼,宝钗看着他,眼里泛起温柔的笑意,这是她如今唯一的慰藉了。

“我去把那点米汤热一热。” 薛姨妈说着,便要起身往外间走。外间的灶台是用几块破砖头垒的,烟囱堵了一半,每次烧火都呛得人直咳嗽。昨日她熬药时,烟顺着灶台缝往屋里冒,把她呛得咳了好一阵子,眼泪直流,如今嗓子还哑着,说话时总带着点齉音。

“娘,不用了,” 宝钗拉住她的衣角 —— 薛姨妈的衣裳是去年的旧棉袍,洗得发脆,袖口处还裂了道缝,露出里面的旧棉絮,棉絮都发黄了,一看就用了很多年,“那点米汤留着您自己喝吧,您今日走了那么远的路,也没吃什么东西。”

薛姨妈拍了拍她的手,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晒干的橘子皮,眼尾还沾着点没擦净的尘土:“我老婆子吃不吃都没事,你还得喂桂儿呢。再说,我刚才在巷口买了个烤红薯,吃了半块,不饿。” 她说着,还故意拍了拍肚子,可眼神却有些闪躲 —— 这几日巷口哪有卖烤红薯的?前几日薛姨妈去买糙米,回来时还跟宝钗说,街口的粮铺被兵丁抢了,连红薯窖都被挖开,红薯全被运走了,哪里还轮得到百姓买。

她不过是想让宝钗安心罢了。今早从当铺回来,她只喝了几口凉水,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可她不敢说,怕宝钗担心。

宝钗知道她是哄自己,却没戳破。她看着薛姨妈鬓边的白发,比上个月又多了些,发根处沾着些尘土,想来是今日出门时被风吹的,额头上还有道浅浅的划痕 —— 许是路上被树枝刮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闷的疼,她想起从前薛姨妈在薛家时,虽不算顶富贵,却也不用这般操劳。那时薛姨妈每日只需陪着薛蟠说话,或是和王夫人打牌,穿的是绫罗绸缎,戴的是金银首饰,哪里受过这般苦。如今却要为了生计奔波,连双好鞋都没有。

正说着,贾桂又哭了起来,比先前更急,小手紧紧攥着宝钗的衣襟,指甲都嵌进了布料里。宝钗赶紧低下头,用脸颊贴着孩子的额头,想给他点暖意,却触到一片滚烫 —— 那温度比平日里高了许多,像揣着个小炭炉!

“娘!桂儿烫得厉害!” 宝钗的声音瞬间变了调,手都开始发颤。她慌忙把贾桂抱起来,小心翼翼地解开襁褓的一角,露出孩子的胸口 —— 胸口也泛着红,呼吸急促得很,小胸脯一鼓一鼓的,像跑了很远的路。

薛姨妈也慌了,凑过来摸了摸贾桂的额头,又摸了摸他的小手,倒抽一口冷气:“怎么这么烫?莫不是昨夜受了寒?” 她急得团团转,伸手想去外间拿热水,却差点撞翻炕边的药碗 —— 碗里的药汤洒了一些在地上,黑褐色的痕迹在土墙上格外显眼。

“得请大夫,得赶紧请大夫!” 宝钗抱着贾桂,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孩子的襁褓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长这么大,从未这般慌乱过 —— 从前在薛家,哪怕薛蟠惹了祸,欠了赌债,有父亲和母亲顶着;后来到贾府,有贾母疼着,有宝玉护着,连喝碗茶都有丫鬟递到手里;如今父亲没了,贾母没了,宝玉…… 宝玉还在大观园里为黛玉守灵,连面都见不着,她只能自己扛着。

薛姨妈也急得眼泪直流,用袖口擦了擦脸,却还是强撑着安慰宝钗:“你别急,我这就去请大夫!” 她说着,便往外走,刚走到门口,手碰到冰冷的门栓,又停住了 —— 请大夫要花钱,她们如今连吃饭的钱都快没了。昨日当银钗时,那当铺掌柜的还故意压价,说 “这破钗子值不了几个钱”,最后只给了五十文。买了糙米和草药,剩下的钱连买块糖都不够,哪里有钱请大夫?

宝钗也想到了这层,哭声顿住了,抱着贾桂的手更紧了。她低头看着孩子通红的小脸,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心里像被刀割似的 —— 这是她的孩子,是她在这乱世里唯一的指望,是她和宝玉的骨肉,她不能让他有事。

“我去求张婶子!” 薛姨妈忽然想起隔壁的张婶子 —— 是个寡妇,家里有个学医的儿子,听说在街口开了个小药铺,或许能帮帮忙。她说着,不等宝钗回应,就拉开门跑了出去,鞋底子踩在雪地里,发出 “咯吱咯吱” 的响,雪粒子溅到裤腿上,很快就化了,留下一片片湿痕。

张婶子家就在隔壁,隔着一道矮墙。薛姨妈跑到张婶子家门口,用力敲门:“张婶子,张婶子,您开开门!” 敲了半天,门才开了一条缝,张婶子探出头来,脸上带着不耐烦。

“是薛姨妈啊,这么冷的天,有什么事?” 张婶子的声音里带着疏离。

“张婶子,求您帮帮忙,我外孙发烧了,您能不能让您儿子去看看?” 薛姨妈带着哭腔,双手合十,“我们实在没钱请大夫,求您了!”

张婶子皱了皱眉,眼神躲闪:“哎呀,真是不巧,我儿子不在家,去外地了,要不您再找找别人?”“张婶子,我知道您儿子在家,我刚才还看见他在院子里呢!” 薛姨妈急了,“求您了,就看在咱们邻里一场的份上,帮帮忙吧!”

张婶子脸色沉了下来:“薛姨妈,不是我不帮你,如今兵荒马乱的,自家都顾不上,哪里还能管别人?再说,你外孙的病要是传染了怎么办?” 说完,不等薛姨妈再说话,就 “砰” 地一声关上了门。

薛姨妈愣在原地,眼泪掉得更凶了。她想起从前贾府鼎盛时,张婶子还常来荣国府串门,每次来都带着礼物,一口一个 “薛姨妈” 叫得亲热,求王夫人给她儿子找个活计。如今见她们落了难,连门都不肯开,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这世道,人情比纸还薄。

宝钗抱着贾桂,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听着薛姨妈远去的脚步声,心里又急又怕。她轻轻给孩子擦了擦眼泪,指尖触到孩子滚烫的皮肤,眼泪又掉了下来:“桂儿乖,别怕,外祖母去请大夫了,你会好起来的……” 话没说完,就又咳嗽起来,咳得身子发颤,胸口疼得厉害,怀里的贾桂被惊醒,又哭了起来,哭声比先前更弱,却更让人心疼。

不知过了多久,门 “吱呀” 一声开了,冷风裹着雪粒子灌进来,薛姨妈低着头走了进来,脸上带着泪痕,头发上还沾着雪,手里空空的。“张婶子…… 张婶子说她儿子不在家,不肯来。” 她声音哽咽,肩膀还在发抖,“我给她磕了头,求她帮帮忙,哪怕借点药也行,她还是关门了,说‘如今兵荒马乱的,自家都顾不上’……”

宝钗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抱着贾桂的手臂开始发抖。她知道张婶子是嫌她们穷,怕借了钱还不上,也怕孩子的病传染 —— 从前贾府鼎盛时,多少人围着她们转,如今落了难,连邻居都不肯搭把手。

“娘,您别难过,” 宝钗强忍着眼泪,把贾桂小心翼翼地递给薛姨妈,“我这里还有块银镯子,是当年我姥姥给我的,您拿去当了,换点钱请大夫。” 她说着,便要去解手腕上的银镯子 —— 那镯子是素面的,样式老旧,却是她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了,镯子内侧还刻着个小小的 “宝” 字,是她姥姥亲手刻的,陪了她十几年。每次看到这个 “宝” 字,她就想起姥姥,想起小时候姥姥抱着她,给她讲故事的日子。

薛姨妈赶紧按住她的手,手心的老茧蹭到宝钗的手腕:“这镯子不能当!是你姥姥的念想,你留着!将来桂儿大了,还能给他看看,知道他外婆家的事!” 她擦了擦眼泪,“我再去别的地方想想办法,总能找到大夫的!”

“娘,别去了,” 宝钗拉住她,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这时候了,哪里还有人肯帮我们?不如…… 不如我用土方子试试。” 她想起从前在贾府时,晴雯生病发烧,宝玉用薄荷汤给她擦身子降温,还让袭人煮了冰糖梨水,后来晴雯的烧就退了 —— 如今虽没有薄荷,至少能用热水给孩子擦身子。

薛姨妈愣了愣,点了点头:“好,好,听你的。” 她赶紧去外间烧热水,灶膛里的柴火是前几日捡的枯枝,湿得很,烧了半天也没火苗,只冒出呛人的浓烟,顺着灶台缝往屋里飘,把她呛得直咳嗽,眼泪直流,却不敢停下来 —— 孩子还等着热水降温。

宝钗抱着贾桂,坐在炕边,看着薛姨妈在烟雾里忙碌的身影,心里一阵发酸。她想起从前在蘅芜苑里,冬天烧着银丝炭,暖烘烘的,连空气里都带着点炭香,小丫鬟们端着热水进来,连手都不用自己洗;如今却要靠捡来的湿柴烧火,连口干净的热水都难。那时她虽也知薛家日渐式微,却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连烧壶热水都这么难,会连自己的孩子生病都请不起大夫。

她低头看着贾桂,孩子还在小声哭着,小眉头皱着,像有什么烦心事。宝钗轻轻抚摸着孩子的眉头,想把它抚平,心里默默说道:“桂儿,对不起,是娘没用,让你受委屈了。” 她想起从前在贾府,宝玉要是生病了,贾母会急得团团转,请来最好的大夫,用最好的药材,可如今她的孩子生病了,却只能用土方子,连顿饱饭都吃不上。

正想着,忽然听到院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咚咚咚”,很轻,像是怕惊扰了什么,还带着点犹豫。薛姨妈愣了愣,停下手里的活,用袖子擦了擦眼泪:“这个时候,会是谁?”

宝钗也有些疑惑,让薛姨妈去看看。薛姨妈走到院门口,小心地拉开一条缝,见门外站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姑娘,约莫十六七岁,头上裹着块旧头巾,脸上冻得通红,鼻尖上还沾着雪粒子,手里提着个布袋子,袋子口露出点小米的黄影。

“您是…… 薛姨妈吗?” 那姑娘声音怯生生的,带着几分不确定,还轻轻跺了跺脚 —— 脚上的布鞋也磨破了,露出一点脚趾,脚趾冻得通红。

薛姨妈仔细看了看,见姑娘眉眼间有几分熟悉,忽然认了出来:“你是蕊官?当年梨香院的蕊官?”

蕊官是当年贾府买来的十二个小戏子之一,唱小旦的,彼时她才十一二岁,总跟在芳官身后,怯生生的,像个小尾巴。记得有一次,她在梨香院唱戏,不小心摔了一跤,哭了起来,还是宝钗走过去,递给她一块手帕,安慰她说 “别怕,摔疼了吧?” 从那以后,蕊官就总想着宝钗的好。后来宫里老太妃薨了,戏班散了,蕊官就离开了贾府,听说流落在京城,靠卖针线过活。

宝钗也没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她,心里一阵惊讶,抱着贾桂坐直了些。

“是我,姨妈。” 蕊官点了点头,眼里泛起泪光,伸手拢了拢头巾,把耳朵遮住 —— 耳朵冻得生疼,“我听街口卖菜的王嬷嬷说,您和宝二奶奶在这里,就过来看看 —— 找了好几条巷子,才找到这里。”

薛姨妈赶紧打开门,让蕊官进来:“快进来,外面冷,雪粒子都刮进脖子里了。”

蕊官走进院子,看着破败的院墙、漏风的屋子,还有屋檐下挂着的冰棱,眼圈更红了:“姨妈,宝二奶奶,你们怎么过得这么难?前几年我在梨香院时,见你们还住大房子,吃好的,穿好的,身边还有那么多丫鬟伺候……” 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

宝钗抱着贾桂,勉强笑了笑,声音依旧沙哑:“世道不好,抄家了,能有个地方住就不错了。你怎么找到这里的?这些年你过得还好吗?”

“我在街口卖针线,缝些帕子、袜子,换点钱过日子。” 蕊官说着,把手里的布袋子递过来,袋子上还绣着朵小小的梅花 —— 是她自己绣的,针脚虽然不算特别细密,却也看得出来很用心,“这里有半袋小米,还有点红糖,是我攒下来的,您和宝二奶奶补补身子 —— 宝二奶奶刚生了孩子,得补补。”

这半袋小米是她攒了半个月才攒下来的。每天她早早地就去街口摆摊,缝一个帕子能赚两文钱,缝一双袜子能赚五文钱,省吃俭用,才攒下这半袋小米。红糖更是稀罕物,是前几日一个老主顾看她可怜,特意送给她的,她舍不得吃,想着要是能遇到宝钗她们,就给她们带来。

薛姨妈接过布袋子,袋子沉甸甸的,心里一阵暖,眼泪又掉了下来:“好孩子,难为你还想着我们,我们如今这样,也没什么能报答你的……”

蕊官摇了摇头,走到炕边,看着宝钗怀里的贾桂,见孩子脸色通红,还在小声哭,便问道:“这是宝二奶奶的孩子吧?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脸这么红。”

宝钗点了点头,声音沙哑:“孩子发烧了,想请大夫,却没钱…… 求了邻居,也不肯帮忙。”

蕊官皱了皱眉,想了想,眼里露出几分坚定:“我认识一个大夫,就在巷口不远,姓陈,是个老大夫,人很好,收费也低,我去帮您请他来?” 她从前生过一场病,发了高烧,没钱请大夫,是陈大夫免费给她看的病,还送了她两贴药,她一直记着陈大夫的好。

宝钗和薛姨妈都愣了愣,连忙道谢,眼里露出点希望的光。蕊官转身就往外走,脚步匆匆,还不忘说:“姨妈、宝二奶奶你们等着,我很快就回来!” 很快就消失在巷口的风雪里,雪粒子落在她的头巾上,像撒了把碎盐。

薛姨妈看着蕊官的背影,叹了口气,用袖口擦了擦眼泪:“没想到这么多年了,还有人肯帮我们 —— 那些从前跟在咱们屁股后面转的,如今连影都没了。”

宝钗抱着贾桂,心里一阵温暖。她想起从前在梨香院,蕊官和芳官她们一起唱戏,蕊官唱《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声音软软的,很好听。有一次,宝玉还笑着说 “蕊官这嗓子,将来能成角儿”。如今蕊官却变得这么懂事,这么勇敢,在她们最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这乱世里,倒是这些底层的孩子,还保留着几分善意,不像那些富贵人家,只知趋炎附势。

没过多久,蕊官就带着一个穿着青布长衫的大夫来了。那大夫约莫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木簪固定着,背着个旧药箱,药箱上还刻着个 “陈” 字,字体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清。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手里还拿着把油纸伞 —— 是给蕊官遮雪的,伞面上有些破洞,却依旧能挡些风雪。

“陈大夫,就是她们。” 蕊官领着大夫进屋,还不忘帮大夫拍掉身上的雪,拍得很仔细,连肩膀上的雪都拍干净了。

陈大夫点了点头,走到炕边,先给宝钗行了个礼 —— 他虽只是个普通大夫,却也知道宝钗曾是荣国府的二奶奶,礼数不能少,“夫人安好。” 说完,才接过贾桂,小心翼翼地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把了脉,手指搭在贾桂的小手腕上,轻轻按着,眼神专注。

过了一会儿,他松开手,笑着说:“夫人放心,孩子只是受了寒,不打紧,开两贴退烧药,熬了喂他,再用热水擦擦身子,发发汗就好了。”

宝钗和薛姨妈都松了口气,眼泪又差点掉下来 —— 刚才她们还以为孩子要出事,心里一直悬着,如今听陈大夫这么说,终于放下心来。

陈大夫从药箱里拿出纸和笔,纸是粗糙的草纸,笔是普通的毛笔,他蘸了点墨,写下药方,字迹工整。写完后,又叮嘱道:“这药要熬半个时辰,水开后用小火慢慢熬,熬好后分三次喂,每次喂一勺就够了,孩子小,不能多喂。热水擦身子时,要避着胸口和肚子,别再着凉了。”

“这药钱……” 宝钗有些不好意思,手指绞着衣襟 —— 她们如今连药钱都拿不出,心里很是过意不去。

陈大夫笑了笑,把药方递给薛姨妈:“不用给钱,我和蕊官是老相识了,她前几年帮我缝过药袋,缝得很好,欠她个人情。你们要是不嫌弃,这药就当我送你们的 —— 如今世道难,大家互相帮衬着过,才能活下去。”

宝钗和薛姨妈连忙道谢,心里感激不已。薛姨妈还想再说些什么,陈大夫却摆了摆手:“不用客气,赶紧去抓药吧,孩子还等着吃药呢。” 说完,便准备离开。

蕊官送陈大夫出门后,又回到屋里,帮着薛姨妈熬药 —— 她会烧火,知道怎么控制火候,不让药熬糊了。她蹲在灶台边,添了些柴,火苗渐渐旺了起来,映得她的脸通红。

“宝二奶奶,我听说宝玉二爷还在大观园里,为林姑娘守灵,变卖了身上的玉佩,换钱给林姑娘办后事 —— 前几日我路过大观园,见门口都落了锁,只有几个老嬷嬷在守着,里面静悄悄的,一点声音都没有。” 蕊官一边添柴,一边和宝钗说起外面的情况。

宝钗的心猛地一紧,握着贾桂的手更紧了。她想起黛玉,那个敏感孤傲、才华横溢的姑娘。记得第一次见到黛玉时,黛玉穿着素色的衣裳,眉眼间带着几分愁绪,像朵易碎的梨花。她们一起在潇湘馆里看书,黛玉教她写诗,她教黛玉做针线,偶尔也会一起说些女儿家的心事。

她还想起黛玉葬花时的情景,那天是芒种节,黛玉穿着素色的衣裳,拿着小锄,把落花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哭,还念着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声音凄婉。那时宝钗还劝过黛玉,说 “女孩子家不要总这么多愁善感”,可如今想来,黛玉的担忧竟是真的,她真的就这么走了,走得那么年轻,那么可怜。

想起黛玉临终前,宝钗去看她,黛玉只是看着她,什么也没说,眼里满是失望 —— 或许黛玉是怪她,怪她抢走了宝玉,可她心里的苦,又有谁知道呢?她嫁给宝玉,并非自己所愿,不过是家族安排罢了。如今黛玉走了,宝玉也成了这般模样,心里一阵发酸。

“他…… 他还好吗?有没有好好吃饭?” 宝钗声音沙哑,想问宝玉的情况,却又不知道该问什么,只能捡最寻常的话问。她很想知道宝玉如今怎么样了,却又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蕊官摇了摇头,添了点柴,火苗更旺了:“听说不太好,每日就守在林姑娘的灵前,不吃不喝,人瘦得不成样子,眼窝都陷进去了,脸色苍白得像纸一样。有老嬷嬷劝他,他也不听,只说‘等送完林姑娘,就去该去的地方’,谁也不知道他说的‘该去的地方’是哪里。”

宝钗沉默了,心里像堵着一块石头。她知道宝玉心里只有黛玉,如今黛玉走了,他怕是很难走出来。可她又想起自己的处境,想起怀里的贾桂,想起薛姨妈,只能把对宝玉的牵挂压在心底 —— 她如今连自己都顾不上,哪里还能顾得上宝玉。或许,他们之间,本就没有缘分吧。

药熬好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苦涩的药味。蕊官帮着宝钗把药倒在小碗里,放凉了些。孩子不肯喝,一闻到药味就哭,哭得厉害,小手乱挥,差点把药碗打翻。

宝钗坐在炕头,把贾桂抱在怀里,用小勺一点点喂他,耐心得很 —— 从前她在贾府时,连喂猫都没这么耐心过。她先把小勺放在自己嘴边,吹了吹,确认不烫了,才递到贾桂嘴边。贾桂扭着头,不肯张嘴,宝钗就轻轻哄着:“桂儿乖,喝了药病就好了,就不难受了。”

药汁很苦,贾桂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溅在宝钗的衣襟上,留下一块黑褐色的痕迹。宝钗也不恼,只是用手帕擦了擦贾桂的嘴角,又继续喂。蕊官在一旁帮着哄,逗着贾桂笑:“桂儿你看,这里有个小虫子,飞呀飞……” 她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模仿虫子飞的样子。贾桂被吸引了,不再哭闹,睁着大眼睛看着蕊官的手指。宝钗趁机把小勺递到他嘴边,贾桂下意识地张开嘴,喝了一口药。就这样,在宝钗和蕊官的配合下,终于把药喂完了。

喂完药,蕊官又坐了一会儿,说了些外面的消息 —— 比如妙玉被劫匪掳走的传闻,说劫匪把妙玉卖到了京城青楼,妙玉断发拒客,宁死不从,守住了清白;比如贾府的一些旧人,袭人嫁给了蒋玉菡,如今在城南开了个小铺子,卖些布匹,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平儿去找王熙凤了,找了很多地方,还没找到下落,有人说王熙凤被贾琏休了,流落在外,也有人说王熙凤早就死了,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 然后便要走了。

宝钗想留她吃饭,却知道家里没什么可吃的,只有点糙米,连菜都没有,只能作罢:“蕊官,今日多谢你了,要是没有你,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宝二奶奶不用客气,当年您也帮过我,我现在帮您是应该的。” 蕊官笑了笑,“我还得去摆摊,要是晚了,就没位置了。您要是有什么事,就去街口找我,我每天都在那里。” 说完,便拿起自己的布袋子,转身离开了。

蕊官走后,薛姨妈把熬好的米汤端过来,给宝钗和贾桂各喂了一些。贾桂喝了药,又喝了点米汤,渐渐睡着了,呼吸也平稳了些,脸色也不那么红了,眉头也舒展开了。

宝钗看着孩子熟睡的小脸,心里稍微松了口气。她靠在炕头,闭上眼睛,想起蕊官说的话,想起宝玉,想起黛玉,想起从前的大观园 —— 那时她们一起在大观园里联诗、赏花、放风筝,多快活。春天时,大观园里的花全开了,桃花、杏花、海棠花,一片姹紫嫣红,她们坐在花下,一边赏花一边联诗;夏天时,她们在藕香榭里吃螃蟹,喝着酒,说着笑;秋天时,她们在凹晶馆里赏月,黛玉和湘云还联了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的名句;冬天时,她们在芦雪庵里烤鹿肉,宝玉还笑着说 “若不是这鹿肉,今儿断不能作诗”。如今却物是人非,心里一阵难过,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

薛姨妈坐在一旁,看着宝钗憔悴的样子,心里也不好受。她想了想,轻声说道:“宝钗,我琢磨着,京城不是久留之地 —— 这里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兵丁,说不定哪天就出事了。咱们又没钱,桂儿还小,总不能一直这么熬着。咱们不如去江南吧?薛家在江南还有些旧识,比如苏州的王掌柜,当年你父亲在世时,他帮咱们家打理过绸缎生意,为人老实,心地善良,或许能帮衬一把。”

宝钗睁开眼睛,看着薛姨妈,心里一动。江南,那个她只在诗里读过的地方,那个黛玉的故乡,有小桥流水,有青石板路,有乌篷船,还有成片的荷花。黛玉曾跟她说过江南的美景,说 “江南的春天,到处都是花,走在巷子里,都能闻到花香”,说 “夏天时,坐在乌篷船上,看着两岸的荷花,特别舒服”。或许,江南真的能给她们一条活路。

可她又有些犹豫:“江南路途遥远,一路上兵荒马乱的,到处都是劫匪,咱们带着桂儿,怎么能平安抵达?而且,咱们也不知道王掌柜如今还在不在苏州,就算在,他会不会帮咱们?”

“只要能活下去,再难也得去。” 薛姨妈眼神坚定,伸手摸了摸贾桂的小脸,孩子的小脸软软的,很可爱,“咱们总不能在京城等死。我已经打听好了,再过几日,有个商队要去江南,是做茶叶生意的,商队的掌柜姓刘,为人厚道,信誉很好。咱们可以跟着他们走,路上能安全些 —— 我去跟刘掌柜说说,给点钱,应该能带上咱们。”

宝钗看着薛姨妈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怀里熟睡的贾桂 —— 孩子的小脸还带着点病容,却比刚才安稳多了。她知道,这是她们唯一的出路了。不管前路有多难,只要她们娘仨在一起,总能走下去。

薛姨妈见她同意,心里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好,那咱们就开始收拾东西,明日我去跟刘掌柜说说,看看能不能带上咱们。”

宝钗点了点头,开始整理身边的旧物。她从枕头下翻出一个小小的木盒,木盒是紫檀木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是她父亲生前给她的。她打开木盒,里面放着几块旧帕子,其中一块是黛玉当年送她的,淡绿色的细布上绣着几枝翠竹,如今已经褪了色,边角处的线也松了,是她后来补的。

她轻轻抚摸着帕子,想起黛玉的笑容,想起她们一起在潇湘馆里看书,黛玉给她念自己写的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那时她还不太懂黛玉的愁绪,如今却深深体会到了。眼泪又掉了下来,滴在帕子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她把帕子叠好,放进贴身的衣袋里,想着到了江南,或许能去黛玉的旧宅看看,看看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看她口中的 “江南烟雨”。

薛姨妈也开始收拾东西,把仅有的几件衣服叠好 —— 宝钗的衣服还是当年的旧袄,颜色已经有些暗淡,袖口处还磨出了毛边;薛姨妈的棉袍补了又补,上面有好几块补丁,却洗得很干净。她把衣服放进一个旧包袱里,包袱是粗布做的,上面还绣着个 “薛” 字,是当年薛家的下人绣的。

她又把蕊官送来的小米和红糖放在包袱的最上面,怕压坏了 —— 小米是精挑细选的,颗粒饱满,红糖是块状的,颜色很深,散发着淡淡的甜味。然后把那半袋糙米仔细收好,装在布袋子里,系紧了口,怕受潮。

她还从箱底翻出一个小小的紫檀木匣,木匣上了锁,钥匙是铜制的,上面生了点锈。她打开锁,里面装着她当年的一些首饰,如今只剩下一支银钗和一对银耳环 —— 银钗是她嫁给薛蟠父亲时的陪嫁,钗头雕着一朵小小的牡丹,虽然不算特别精致,却很有纪念意义;银耳环是宝钗小时候戴过的,上面刻着小小的福字,是她特意给宝钗打的,希望宝钗能一生平安。她把它们仔细包在旧布里,放进包袱的最里面 —— 这是她们最后的念想了,不能丢。

窗外的风雪还在继续,刮得窗纸 “呼嗒” 作响,可这小小的屋子里,却多了几分暖意。宝钗抱着熟睡的贾桂,薛姨妈整理着行李,母女俩的心里,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 去江南,找一条活路,为了自己,更为了怀里的孩子,为了这乱世中,那一点不肯熄灭的烟火气。

夜色渐深,油灯的光渐渐暗了下来,灯芯上结了个灯花,“啪” 地一声爆了,屋里亮了一下,又暗了下去。薛姨妈吹灭了油灯,屋子里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雪光,映着窗纸,透出一点微弱的亮,照亮了炕上母女俩的身影。

宝钗抱着贾桂,靠在炕头,听着薛姨妈均匀的呼吸声,心里渐渐平静下来。她知道,前路必定艰难,或许会遇到劫匪,或许会生病,或许会饿肚子,可只要她们娘仨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她轻轻抚摸着贾桂的小脸,在心里默默说道:“桂儿,娘一定会带你去江南,给你一个安稳的家,让你好好长大,再也不用受这样的苦。等你长大了,娘就告诉你,你的父亲是谁,告诉你曾经有一个很美的大观园,里面有很多善良的人。”

窗外的风雪,似乎也小了些,只有那 “呜呜” 的风声,还在巷子里回荡,像是在为她们即将开始的旅程,奏响一曲悲壮却充满希望的序曲。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这夜的宁静。宝钗抱着贾桂,渐渐睡着了,梦里,她仿佛回到了大观园,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宝玉、黛玉、湘云她们都在,大家一起笑着,闹着,再也没有烦恼,再也没有痛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