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足球/巴萨梦三]蓝色果核 > 第17章 留言

[足球/巴萨梦三]蓝色果核 第17章 留言

作者:佛头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03 07:50:56 来源:文学城

017

老实说,如果你真想搞清楚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别再整那些扯淡的心理分析了,性格测试什么的,全是废话。你想知道他是个什么鸟人,直接去他家看看就完了。尤其是他的房间——我跟你讲,那玩意儿比什么都准。

我不是随便说说的,我有经验。真有经验。你看,如果一个人的房间乱得像刚打完仗似的,脏衣服、旧报纸满地都是,那他八成也不会是什么干净利落的家伙;如果他的房间整整齐齐的,书摆得像图书馆一样有秩序,窗帘一丝不苟地挂着,还能闻到一点香薰味儿……那他多半是个喜欢安排好一切、很靠谱的人——或者,他特别擅长装模作样。

当然,还有那么一类人,专门收拾屋子给别人看,明摆着是演的,想让你以为他是那种生活精致得不得了的人。可你知道吗,这种伪装其实很累,也很贵。没几个普通人能做到每天都让自己的生活维持得那么体面、那么完美。所以,说到底,比起关注他穿了什么牌子,喷了什么香水,倒不如直接看看他的居住环境——如果你有幸被邀请的话。那些墙角积的灰,床下堆的旧箱子,才最能暴露一个人真实的处境。

你可别以为这招只能用在那些已经有自己房子的成年人身上。就算是住在爸妈家的小孩,也藏不住这一点。有些人之所以变得乱七八糟,是因为他们身边的世界早就把他们塑造成了那样。说白了,有的人能改变周围的环境,有的人则是被环境改变了,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

总之,家不会撒谎。只要你不是个瞎子,或者是连墙上钉子的位置都看不清的人,你就能读出不少东西。

在拉玛西亚的时候,我们这些人经常到处串门。以前我们总去小法的家,后来小法的爸妈离婚了,突然间我们就都跑到皮克家去。

小法的房间很宽敞,装修得也很精细,而且家里有保姆,每天都会把屋子收拾得一尘不染。可小法啊,他对那些小细节不怎么在意。他走到哪儿,路上就会留下一堆杂乱无章的东西——他从不管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

至于皮克,他的房间有时候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有时候又乱得像被龙卷风吹过。全看他今天接待的是哪种人,或者他什么时候心血来潮想收拾一番。他爸妈工作忙,根本不管他的私人空间,所以大多数时候,皮克的房间就是那种典型的“没时间收拾”的样子。

我和梅西的房间嘛,风格差不多。这倒让我有点意外,本来我还以为他会比我更有条理,毕竟你看他停球的时候简洁到不行。但是你知道吗,他不是,他就和我一样,信奉着那种“乱中有序”的美学。

一不小心又扯远了。反正我当初是这么想的——舍甫琴科的家嘛,八成就是那种典型的苏联风,冷冰冰的,特严肃,感觉一进去人都得挺直腰板儿,说话都得压低声儿。你懂的,就是那种粗犷得有点让人窒息的装潢,好像每堵墙都在提醒你“别笑”。

可结果呢?一进门我就傻了眼。什么斯大林风?一点儿都不像。那地方居然挺漂亮的。灯光打在黑胡桃木家具上,显得格外温润,白墙、白沙发、白门,连空气都透着点儿清澈劲儿。墙壁上没啥多余的东西,柜子和书架干脆直接镶进墙里,线条干净清晰。整一个利落得让人不好意思乱动的地方。

不过也别以为他是那种完美主义狂人,他家还是透着一股“随便”的气质。几个墙角的植物,叶子乱七八糟地长着,还有那张餐桌,杂志一摞摞的,信封东一张西一张,流露出一股不拘小节的气性。

但最让我吃惊的,是他竟然有那么多书。真的,客厅里都摆着满满一整柜。大部分书名我看不懂,是乌克兰语或者俄语的,偶尔能见到几本意大利语的工具书,还有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书居然不是摆设,而是他真的读过的——你随便一瞥就能看出来。

老实说,这让我有点受冲击。因为,说白了,我认识的大多数球员,跟“读书”这个词压根儿扯不上关系。不是说他们不上进啊,别误会我,他们人都挺好的,就是兴趣不在这儿。读不读书跟聪不聪明没啥直接关系,我知道,可你还是会愣一下。你懂吧?就像你以为某人只听重金属,结果他突然说自己从小爱肖邦——你当然得愣一下。

舍甫琴科也挺妙的,他把我丢在客厅,然后就这么消失了。我那时候也懒得坐,因为衣服全湿了,我怕自己给人家留个屁股印,太对不起那白沙发了。于是我就在他书架前杵着。

他一会儿就从房间里出来了,手上还拿着一束卷得整整齐齐的充电线,粗的细的,长的短的,五颜六色的,统统递给我。

趁我低头捣鼓手机,他又不声不响跑进厨房去了。然后“叮”——微波炉响了,我这才反应过来他在热饭。

没几分钟,他端出一盘披萨,往餐桌上一放,丢了句:“吃吧。”然后又走了,继续忙他那套神秘流程。就……他真的好忙。厨房,卧室,走廊,像个不断接收新任务的机器人,永远处在待命状态。最后他一头钻进浴室,开始哗啦哗啦地洗澡。

我也懒得想太多了,反正坐下来吃披萨吧!说真的,好吃得过分了点。用微波炉打的,饼皮居然还是脆的,完全没塌。就这细节我都能看出来:这是正宗的意大利货,不是那种塑料芝士工厂货。

吃完后,趁电池好不容易充进了一点电,我赶紧装回去,给罗伯特打了个电话,报个平安,也顺便证明我这脑子还转得动,没彻底宕机。

电话那头安静了半天,我几乎能想象他一边皱眉,一边在脑子里分尸我的那种脸。说实话,他也没错,我自己都觉得这事挺扯的。我顺嘴报了舍甫琴科家附近的一个诊所名字,差不多算是间接告诉他:放心,我没疯,还知道认路。

他最后叹了口气,像那种快累瘫了的交通管制员似的,跟我说他会联系酒店,让他们派人来接我。然后还补了一句:别乱跑,别再给人添麻烦。

我也没跟他抬杠,没那个力气。再说了,这次确实是我自己瞎折腾出来的,只能乖乖点头,说我知道了。

这时候舍甫琴科从浴室出来了,头发还滴着水,一身白浴袍,像刚从哪个牙膏广告片场收工回来似的。

我这边随口跟罗伯特说了声“拜”,手机一塞回口袋,跟舍甫琴科复述了一下刚才的通话内容,也没讲得多详细,就那意思——我没闯祸,或者说,还没。

他只是点了点头,算是“知道了”,然后一句话也没接。转身就把空盘子端走,丢进洗碗机,也没问披萨好不好吃,口味合不合那种客套话。那感觉就像:你吃完了?行,流程结束。

我摸了摸脖子,还是决定问点什么:“舍瓦,我能看看你书架上的书吗?”

“请随意。”他很客气。

得了特许,我就不装了,随便挑了本意大利小说下来,盘腿坐在他那块一尘不染、干净得叫人发怵的实木地板上开始翻看。说是看书,其实我压根没记住书名,翻页也只是给自己找个正经点的借口待在那儿。说白了,我的注意力百分之九十九都被舍甫琴科吸过去了。

他就没个闲的时候。刚擦完头,又一头钻进书房打电话,门虚掩着。我本来真没打算偷听,可有些词你挡不住,它们像会自己拐弯的飞镖,直接冲你耳朵里扎,躲都没处躲。比如——“腿伤”。

说真的,我以前只知道他在伊斯坦布尔的那场比赛之后,精神和身体双双挂了彩。那场比赛谁都忘不了,堪称灾难/奇迹级别的逆转现场。媒体也写过,说他小腿做了手术,装了钢板之类的。但我一直以为,那事都过去那么久了,怎么着也该恢复得差不多了吧。结果看他那神色,听他电话里的只言片语,我才了解到那伤根本就没彻底好过。

酒店那边的电话比我想象中来得快。电话一响,我立马从地板上跳起来,边接电话边把书收起来,然后把那堆五颜六色的充电线全部还给舍甫琴科。

准备走之前,我突然冒了句比球迷还球迷的话:“舍瓦,我能和你合张影吗?”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说:“可以,来吧。”接着他歪了歪头,像个老练的模特一样补了一句:“我需要配合你摆什么姿势吗?”那语气实在太好玩了,像个广告拍了三十年但还没失去人味儿的老模特,职业感十足。

我大喜过望,毫不犹豫地搭上了他的肩膀。就像那些球迷在训练场外拼命挤着想要和球星合影的样子,贴得那叫一个自然。然后我把诺基亚举到最保险的角度——你懂的,经典45度仰角,谁拍谁知道——咔咔咔,连拍了好几张。

“放心吧,舍瓦,”我低着头翻看照片,一边打了个响指,“我把你拍得像封面人物一样帅。”

他站在门那边,抱着胳膊,好像还真的被我的话逗乐了,说了句什么,我没听清。

最后我主动帮他关了门,门“啪”地一声合上,瞬间就像世界把我一个人丢在了门外,我趁着楼道里的灯还没灭掉,赶紧拖着行李箱朝电梯那儿跑去。

一回到酒店,第一件事就是翻行李箱,扒拉出那台快散架的笔记本电脑。插上网线,网卡的指示灯开始一闪一闪,我坐在床边等它连,手指头在键盘边上瞎扣。那会儿不知怎么的,眼角瞥到键盘边那张快掉色的贴纸,突然一下子就想起了伊诺。

伊诺那家伙,还有他哥,早在2003年就整出点新花样。他们搞了个Friendster账号,那玩意儿据说是地球上第一个真正“火”起来的社交网站。上百万的用户,全世界的人好像突然都要认识全世界的其他人似的。然后没过多久,又窜出来个叫MySpace的东西,基本就是Friendster的进化版,你可以把自己的个人界面做得花里胡哨,这几年火得不得了。

它的设计非常简单。建个个人页面,加几个朋友,发点状态,上传几张自拍。你还可以开个话题让大家凑热闹,翻别人照片找八卦,看着谁跟谁突然合影又突然没了,就开始暗戳戳推理。

最抓马的是所谓“置顶好友”功能——你得把你那几个最重要的人排个顺序,还得公之于众,跟排行榜似的。很扯吧?可你偏偏还会为这种扯事儿琢磨一整天。

你会开始胡思乱想:我是不是在谁谁的置顶里?排第几?怎么突然掉下来了?是不是他不爽我了?要不要把某人换成皮克?把伊诺踢出去?然后再加回来?这一顿折腾,纯属给自己添堵,可你又停不下来。

我有时候会想,要是现在的社交软件还保留那功能,估计只要某个明星一动列表,狗仔和八卦号就能嗨上三天三夜,从“友情变质”一路写到“家族恩怨”。

反正我们那时候,全队都在伊诺的怂恿下注册了MySpace。一个个开始上传训练照、比赛剪影、更衣室里的鬼脸自拍,还有那种大家打闹的视频,连队医打哈欠的视频都有人发,配的背景音乐不是后街男孩就是早期艾薇儿。

我们谁都没想过这玩意儿哪天会变成前自媒体时代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没想过“粉丝经济”或者“品牌形象”这些鬼词。我们就图一乐儿。发泄一下教练有多变态,吐槽今天吃的披萨像鞋底子,再看看哪个明星又跟哪个明星分手撕逼了。大多数人的页面乱七八糟,像贴满胶带的旧笔记本,可我们却为那点点赞数能高兴好几天。

一连上网,我就发了条状态:“落汤鸡,但被伟大的球员拯救。”配图是两块披萨,其中一块上还插着我半条胳膊伸出去的叉子,角度奇怪得要命,拍糊了,构图也一塌糊涂,但不知为啥,那画面居然有点荒诞派的幽默感,像谁半夜饿疯了突发创作的后现代作品。

我还顺手贴了首绿日的新歌,《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情绪上正好搭。可我没把和舍甫琴科的合照发出来,那张我留着,存在手机里,打算回去再和皮克他们炫耀。

我盯着自己那条状态,反复点进去看了好几遍,像个精神状态岌岌可危的中学生,还在那儿研究哪块披萨更上相,搞得好像我真的是某种生活方式KOL。等我终于从这场无意义的自我欣赏里挣脱出来,才猛地想起一件更重要的事——莎琳。

我们说好了今天要通话的。

我立刻拨过去,和她讲了一大堆机场见闻,全是些没营养的破事:比如那个秃头老头,光着脚却提了个GUCCI限量包,然后是那个提着猫笼一路狂奔的女孩,脸上全是“别拦我,我要为吾孩冲锋陷阵”的坚定眼神。

我们聊得完全没章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也正合我们俩的风格——谁在乎主题?能扯就行。

挂电话一看,果然,伊诺已经点了赞。他永远在线,像MySpace附赠的NPC。

过几秒,评论跳出来:

Hinojosa:which one

我立刻噼里啪啦打字。

Griffith:Sheva!!!!!!!!!

九个感叹号,代表我九颗激动的心。

然后我例行公事地刷起搞笑演员的主页,Dane Cook之流,看看他们有没有吐出什么新段子。

正刷着呢,手机突然响了。

皮克。

“你怎么已经见到舍瓦了?”他一开口就是质问语气,“你不是才刚下飞机吗?”

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滑下去,“我们一个航班的你敢信?我手机没电,他居然就直接把我送回家——披萨热好了,水倒给我,还递了充电线,你说他是不是宇宙无敌大好人?”

“我恨你。我超级超级喜欢他你知道吗?”

“放心,我会帮你弄一件他的亲签球衣,你就好好想想拿什么跟我换。”

“滚!还有,你头发是怎么回事?谁怂恿你搞这么酷的?”

“怎么样,够劲儿吧?”

“我现在也想去染头了,你说……染个绿的怎么样?”

“你妈会把你踹到火星去。”

“哎,说得也是。”

皮克沮丧了。我们随便扯了几句就挂了。我把手机往床上一扔,走进浴室洗了个澡。

出来时头发还在滴水,手机屏幕却亮着,是普约尔的未接来电。我一边拿毛巾胡乱擦头发,一边点了回拨。

“怎么了队长?”

那头的几个人笑了。普约尔的声音随后传来:“没事,德科看到你发的状态了,跟我们说你已经见着新队友了。”

“对!”我一边坐到床沿,一边用毛巾死命揉头,“我遇到核弹头了。要不是他,我估计现在还在航站楼打地铺呢。”

“记得好好谢谢人家。”他说,“舍瓦是个好人。他愿意管你这档子事,说明对你印象不错。以后说不定还能罩着你。”

“明白,老大。”我条件反射一样回了一句,语气比刚才正经了一点。

普约尔那边安静了一会儿,像是在琢磨怎么说后面的话。然后他开口了,声音比刚才低了点,不是严厉,是那种认真、放缓的语气。

“新赛季别松懈了。安切洛蒂跟弗兰克不一样,不会事事盯着你,但这更危险。没人盯你,你就得自己盯自己。别觉得你是租借的就注定边缘化,只要你够强,在哪儿都会有人给你位置。”

“明——白——了。”我一边答应,一边故意拉长语调,想让普约尔别那么严肃。

他大概也习惯我这点德行了,懒得搭理。又顺嘴絮叨了几句什么“饮食注意点啊”“别老熬夜看电视啊”“训练别迟到”之类的常规唠叨。但说实话,我挺爱听的。因为普约尔说话的声音像块花岗岩,沉稳,扎实,能把你心底那点浮躁全都压住。就好像不管这世界怎么乱,只要他在,天就塌不下来。

格里菲斯言论仅代表自己 作者本人是很爱折腾性格测试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留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