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汉]直播给刘邦读汉书 > 第17章 三更

[西汉]直播给刘邦读汉书 第17章 三更

作者:鱼陇曼衍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5-03 23:44:49 来源:文学城

【昆明池的鱼:元帝和宣帝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对“纯恨”父子开场。元帝是许皇后亲生,宣帝尚在民间时便诞下的孩子,两岁时随父母入宫,九岁被封太子,从此开始了攻□□王之业的人生。

对小小的元帝来说,两岁之前的记忆估计不会太清晰,自然不能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也算是罕见地经历过平民百家日常生活的一个来日的君主。

他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上林苑的骆驼:这一卷开篇就在讲宣帝元帝这对父子之间的微妙关系,提到宣帝重法家刑名之述,元帝则自小好儒,天然的对立其实让我们有一点能联想到武帝和戾太子,但是武帝和戾太子之间其实没有构成根本上的主张对立,主要还是由于一些外界的渲染,带来武帝对戾太子的猜忌。

而宣帝元帝则是各自都非常有主见的样子。

元帝很敢表达对用儒生的主张“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也很敢表达对此的厌恶,他说“乱我家者,太子也。”

因而剑拔弩张。】

【昆明池的鱼:但是宣帝倒也不像他曾爷爷武帝那样绝情,想到许皇后和许氏曾经的帮扶,他就是再爱淮阳王,却也不敢废太子。】

宣帝继位后,初元元年,宣帝下葬杜陵,元帝以三辅、太常、郡国公田及公苑多余可出的赈济平民。封赏外祖许氏宗亲。

关东饥荒,六月民间有疫病。秋天,有数万人逃亡去了匈奴。九月,关东郡国发洪水,接着闹饥荒。

初元二年,关东接着闹饥荒,北海洪水,时局不稳。

初元三年,珠崖郡山南县谋反,茂陵白鹤馆发生火宅。

永光二年,日蚀,下诏陈情。秋天,西羌反。

永光四年,宣帝墓园东阙失火。九月,停止建卫皇后和戾太子墓园,停止建设郡国上的祖宗庙,停止将平民迁徙安置到先帝墓园园邑,以降低民生消耗。

永光五年,颍川水患,伤民。

建昭元年,有白蛾在长安境内遮天蔽日。冬天,齐楚地震,暴雪压屋。

【昆明池的鱼:我感觉我都没什么好说的,元帝可能纯粹是,国/运已经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

如果天灾接二连三,就是一个君主有手段,自然也是无力回天的,因为人无法和自然进行抗争。

他的前任们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偶发地震、水患、饥荒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像元帝朝这样一路滑坡的,说实话神佛难救。】

【武库执吾人:还有疫病,在当时汉代的医疗条件下,基本等于必死局。】

【飞廉馆的小僮:最能解释当时局面的人,就是有几万人往匈奴逃亡了,可见中原以北和关东的局面,已经是连匈奴都比不上的一种境界。

那基本就是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了,不如偷去匈奴掠夺生产资料自给自足。】

【上林苑的骆驼:无法点评。还加上各种建筑失火,西南夷谋反,内忧外患,还有各种谶纬隐喻上的压力,元帝无论怎么施政显然都无法破局。

所以他停止了各种大型工事,在这个时候如果还继续让民众大量迁徙至渭北陵邑,势必会遭到更大的舆论压力,让人们安定在自己的家乡是最稳妥的状态。】

建昭三年,元帝派遣戊己校尉屯田在边境的士兵攻打郅支单于,单于死,头颅被运回长安。

建昭四年,有河流逆流。

建昭五年,下诏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当年恢复前朝各帝后宗庙建设。

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愿归附中原,元帝将王昭君赐予单于做阏氏。

当年五月,元帝崩于未央宫。

【昆明池的鱼:班固写的点评还挺有意思的,班固的外祖兄弟是元帝身边的侍中,很亲近的人了,说元帝是一个很浪漫的人,通晓史书,会乐器,会作曲。从小喜欢儒学,任用了很多儒生。

但却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宣帝的基业也因此衰落下去。

除此之外,还是一个很宽宏的人,说他温雅有古风。

好玩儿的是,野史和文学创作中放大了他与昭君之间的故事,把他写成一个好美色,近乎昏君的形象。但从正史来看,这并不是他作不作为的问题,而是大势已去,天道无常,很无力的一种感觉。】

【上林苑的骆驼:关于优柔寡断,其实大家读这一卷感受真切的地方不过。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元帝一朝反复对前朝历代帝王宗庙的起与毁。

不要小看这件事背后反映的社会现状、元帝性格特点和政治博弈。

首先,大致上是由于社会动荡,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停止对早先汉前期皇帝的宗庙祭祀。

但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秦制和周礼的政治主张的拉锯,秦制对祭祀的态度和商代其实比较类似,就是以血缘为标准,历代祭祀更迭,无有断代废弃。

但是周礼的主张是以功绩为考量的,也就是主要认为应该是功德卓越的先祖才有资格入宗庙,才需要进行祭祀,也就是把家天下在祭祀这件事情上转向为公天下。

只有为民谋福祉的先祖,才可获得祭祀,是从天下为民这一立场上进行考虑的,而非单纯的刘氏血缘。

那么这种拉锯反映在元帝自己的立场上也是有冲突的,他经常听了朝臣的话,废了部分宗庙,然后良心不安,又建回来。

如此反复,既有一种对儒学礼制的推崇,同时又无法放弃血缘,尤其天灾**频至,他自然会觉得是否与祖先问罪有关,心有惴惴,诸多不安。

这场争议,就是“毁庙之争”。或可说,是西汉走向末尾的楔子。】

【飞廉馆的小僮:好牛,给我们梳理的超级清晰了。但是我百思不得其解,一个王昭君在正史里寥寥几个字,竟然能演绎出那样多的故事,这种民间故事的形成史,我也很感兴趣,究竟怎么设计出来的。】

【武库执吾人:类似写同人文吧。】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三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