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节元年,三月,宣帝赐郡国间贫民田地。夏六月,下诏维系宗室,另此前国绝者,若能找到贤德的后嗣,可恢复其宗室资格。
地节二年,霍光死。宣帝下诏奖其生前功绩,评价他可比萧相国萧何。五月,宣帝终于亲政,思及霍光功德,给了霍光兄长的孙子霍山尚书的官位。
地节三年,冬十月,宣帝下诏自陈过失,反思了边境屯戍之劳民伤财,下令停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边疆。
地节四年,宣帝下诏,特意指出亲属对家人包庇的行为并不应该构成连坐罪名,加以宽宏。秋七月,霍氏大司马霍禹谋反,霍氏子孙姻亲皆有罪,甚至还试图谋杀太子,危及宗庙,皇后霍氏被废,众霍伏法。
元康元年,宣帝为父亲史皇孙立皇考庙。恢复高帝功臣周勃等人的后嗣,让他们继续供奉祖先祭祀香火,世世勿绝。
元康二年,宣帝体恤民间因刘病已这个名字犯名讳的平民,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下令改名之前犯讳的一律免罪。
【昆明池的鱼:宣帝在上位之后,其实一直在拉拢和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不要忘记在前文继位封赏时,除了霍光及其家族姻亲权柄爵位皆在最上,他还适当的拔擢了一些霍氏集团之外的人。
比如救他于襁褓的丙吉被封光禄大夫。
有样学样,宣帝和他的前任帝王们一样,都非常积极的在笼络宗室,那么这种行为自然是对权臣外戚势力的一种正常制衡。】
【上林苑的骆驼:地节二年霍光死了之后,宣帝的动作也很有意思,给霍山安置到尚书这个位置上,实际我们都很清楚,尚书几乎没有什么理政权,文书也基本不经其手,而是直接到中朝皇帝手中,所以明面上给霍山、霍云这些人的体面,实则上是完全架空了霍氏实权。
这可能也给霍禹在大司马这个位置上继承来的爵位名存实亡的感觉,加速了霍氏集团的动作变形,最终谋反。】
【气运之子邦:终于来了个有点朕神韵的孩子,之前的几位倒显得不够看了。】
【武库执吾人:刘病已对霍氏的精准打击显得如有神助一样。的确就像鱼大前面说过的,他好像很懂人性。】
【昆明池的鱼:恩威并施做的很不错的一位。地节三年他罢屯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大家可能对西汉在边陲屯兵屯田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大家可以去翻一翻边地出土的汉简材料。
这些发配边疆屯兵屯田的士兵和流民,当中有许多是罪人服役,边疆在今天固然算是环境改造之后一个相对比较宜居的结果,但在汉代,几乎可以说是那种基建项目从头干起,而且医疗、饮食全部都跟不上,很多汉简里写到在边疆屯戍的伤亡是十有**的一个几率,去屯田对这些人意味着有去无回,生离死别。
所以史书上短短几个字,背后的血泪是难以想象的。
宣帝能体察到这一点,可以说是一个称职的君王了。】
【飞廉馆的小僮:这么说地节四年的诏书也很好玩儿。刘病已居然下诏让那些包庇血亲的人免罪,这直接就是为当年自己侥幸在襁褓里逃脱这件事整了个台阶,让所有的当事人都彻底洗清罪责。
完全是一举两得,既体恤了天下庶民,又给当年的事情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好聪明啊。】
【昆明池的鱼:秋天,霍禹这个沉不住气跟宣帝再博弈一段的霍氏嫡子终于反了,主要是宣帝气氛也烘托到了,霍禹简直不反不行。
我说过,人的**是亘古不变的。贪心不足,便遭反噬,霍禹和其他的霍氏儿郎可能在温柔乡里待的太久了,不习惯地位上的变动。
当然,聪明人自然知道,终究有这么一遭,皇帝有猜忌,想铲除,反与不反,又有什么区别。
刘询非常清楚,皇后霍氏只能让她成为一个傀儡,而绝不能诞下有霍氏血脉的皇嗣。
白切黑的气质没跑了,简直是权谋文大男主级别。】
【飞廉馆的小僮:这么聪明感觉有卫氏基因在发力哈哈哈,会打仗的脑子好使。】
【昆明池的鱼:那霍禹的小霍基因去哪儿了???】
【飞廉馆的小僮:你都说了不反不行,他再聪明也没用啊。】
【昆明池的鱼:我觉得主要肯定还是这个时候霍氏存在尸位素餐的情况了。不弄霍光纯粹是因为人家本人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行径。而整个霍氏集团发展到这个时候连带的关系太多了,各种高官女婿,你说皇帝要怎么在用人上排兵布阵?用你还是不用你呢?
势力急剧膨胀,太高调了之后,无论有没有反意,皇帝都要扫清障碍,避免万一。这是帝王权术的必然。、
霍氏被清扫之后,宣帝依然在安抚群臣人心,给高祖功臣恢复祖荫,让大家知道他是一个就事论事的帝王,这一点做的很到位。
同时给亲父史皇孙立庙,完全是独立执政之后,彰显自身皇权的重要一步,因为承认自己亲父的地位,等同于和昭帝一脉有彼此矛盾的地方,这种事情连东汉开国之后都觉得棘手——正统世系上对不上。在古代是非常遵从世系连贯的规则的,给皇考立庙看似简简单单孝子行径,背后对自身权力至高无上的强调意味,非常浓厚了。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品味到这一点。从逻辑上来说,世系此时应该是武帝-昭帝(戾太子、昌邑王刘髆)-海昏侯(曾皇孙)-宣帝,宣帝本应尊刘贺为父考,毕竟昭帝皇后上官氏成为了宣帝朝的太皇太后,刘贺当年也尊上官氏为皇太后,以全世系正统,被迎入长安。
但好在刘贺身上脏水太多,此时宣帝给曾皇孙立庙倒也显得没那么突兀了。】
【武库执吾人:宣帝终于改名了,这点小事儿他也能顾及到,的确是个很全面的君主,比之武帝雄韬大略,宣帝的人味儿重一点,不愧是在民间真正历练过的。】
【气运之子邦:现在看这几位子孙倒看得有些明白了。彻儿所谋甚大,弗陵做事有模范,无有逾矩之处,倒像个郡国提上来的美孝廉,而这询儿则独得了几分朕的神韵,张弛有度,可堪中兴之主。】
【昆明池的鱼:你果然喜欢刘询哈哈哈哈。】
元康三年,封赏张贺、史氏、许氏众人,称其等有阿保之功。
五凤三年,匈奴大乱,单于庭四分五裂,呼韩邪单于率五万人来降归顺,北境安定,神鸟鸾凤屡现。
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入五原塞,上书愿称臣,位在诸侯王之下。宣帝回复“礼所不施,不及以政”,愿以客礼待之,在诸侯王之上。
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来朝见,宣帝在建章宫招待,赏赐众多。呼韩邪单于归去,坐镇漠南,其余单于远遁,匈奴终于安定下来。冬天,和亲乌孙多年的刘解忧归汉。
黄龙元年,宣帝下诏称海内赋闲却贫苦,是官吏不察不治之责,肃清官吏队伍。冬天,宣帝驾崩于未央宫。
【昆明池的鱼:一直到班固的点评部分,宣帝都可以算是一个比较刻板意义上的明君,论进取,他政治生涯后期能让匈奴来归,论权术,他把霍氏一党玩弄的没有还手之力,论恤民,他三令五申免灾年租税,多次让朝臣深入各地走访,了解民生,甚至还把乳名改了,不给民众添麻烦。
是个很完美的君主了。
但真的完美吗?
在宣帝朝后期,海内虽战乱不多,也就平个西羌、珠崖,不算大动干戈,让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顺,解决心腹大患,但汉室确是一个穷困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班固在字里行间给了一些线索,首先是此前提及连年谷丰,粮食售价极低。虽是吃饱喝足了,没有饥饿风险,但切莫忘了,“谷贱伤农”,庶民口袋里更加没有余钱了。
这是其一。再次,匈奴连连来朝,简简单单几句称兄道弟的漂亮话,便可换走大量府库里的金银财宝、物产粮食,这自然有打肿脸充胖子之嫌。
你说呼韩邪单于能不年年来么。
结果便是海内虽平稳,农夫犹饿死。】
【上林苑的骆驼:给继承人其实留下了很大的隐患。宣帝最大的问题是不太懂宏观调控,有点抓小放大了,要知道前任武帝、昭帝之类的,在调控马政、盐铁政、酒政这些事情上,算是游刃有余,适时解决了很多关键性的问题。
这是宣帝不太玩的惯的。
好有意思,突然觉得六边形战士好难当啊,要一个君主既懂经济、又懂政治权术、又懂军事和地理,果然不是好当的,我干不了。】
【气运之子邦:尔等真会做梦……询儿的确在心术上有些天赋异禀,和人打交道挑不出错处。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确是稍逊一筹。
而且朕还发现,询儿的诏书写的不错,看来张贺为其延学,打了个不错的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