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翻身下马,冷冷扫视众人,目光落在董凌的亲兵身上,语气森然:“董少将军让百姓修缮宫殿,却只给这点粮食,你叫他们如何活?百姓都快饿死了,还要他们继续劳作?”
听他这般说,百姓中有人立刻附和:“就是啊,张将军说得对!”
张杨听着百姓中传来的附和声越来越多,嘴角扬起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冲着百姓们摆了摆手,“不过诸位也莫要太过苛责,董少将军尚年轻,想必还不懂得诸位在陛下心中有多么重要。”
董嫣听着张杨的话,微微皱起了眉头。
张杨和董承分管洛阳南宫与北宫的修缮,在此众人都忙着修缮宫殿的时候,张杨却放下自己负责的南宫,跑来北宫“巡视”董承负责的区域。
她看向张杨,他一副替百姓出头的姿态,却丝毫没有提及要如何真正帮助百姓,亦未说要从自己手里拿出粮食接济,只是借着百姓的不满,借机指责董凌做事不周,还大有要牵扯董承的意思。
董凌自己也知道这粮食之事做得不妥,但他也是无可奈何。
董承军中的粮食,皆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董承只给了董凌这些,董凌与父亲商议了数次,皆不的结果,可修缮宫殿之事却刻不容缓,董凌便只能先找百姓来帮忙。
许多百姓听闻朝中的将军请年轻力壮之人前来帮忙修缮宫殿,想着与其忍饥挨饿,不如为朝廷出一分力,挣一口饭吃,或许朝廷还能记得他们的好。
因此短短几日,便已有许多百姓前来帮忙修筑宫殿。
一开始,董凌分发的粮食还能让百姓吃上饱饭,大伙儿自然卖力,可不久之后粮食便不够了,董凌便只能一点点减少每餐的份例,以至今日之局面。
但他年少意气,绝不是个愿意在口舌之争上吃亏的人,张杨在此出言不逊,董凌自然不会忍气吞声,他冷声道:“张将军既然如此关心百姓,那不如拿出军粮,与我军共济?”
张杨神色微变,很快便恢复如常,冷哼道:“我分管南宫已耗费了我军许多粮食,董将军既然负责北宫的修缮,此处该如何分配粮食,本就该由他拿主意,岂能让我多管?”
他环顾周围的百姓,“不过,诸位若是愿意助本将军修缮南宫,本将军保证诸位顿顿能吃饱,日日有肉吃。”
听到这话,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骚动。
“张将军这话可是真的?”
“只要去修南宫,便能顿顿吃饱?”
“北宫这边的粥都能照出人影来了,我们兄弟几个本就撑不住了,若是南宫真有饭吃,不如去张将军那边!”
百姓们纷纷交头接耳,原本对董承父子心怀不满的,如今听见张杨如此承诺,已经有不少人动了心思。
董嫣听着这些议论,心中一沉。
张杨此举,表面上是趁机挖董承的墙角,借着粮食问题收拢人心,实际上,分明是要让董承无法按时完成北宫的修缮,以此弹劾董承办事不力,叫他失了圣心。
董凌神色冷峻,手按剑柄,正要开口时,董嫣却抢先一步走上前。
她深吸一口气,语调温和却清晰:“张将军的好意,我想诸位都听到了。只是,我想问问大家——你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百姓们被她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愣,有人下意识答道:“自然是为了活命,帮陛下修筑宫殿,能有口饭吃。”
董嫣微微一笑,点头道:“是啊,大家是为了活下去。这宫殿修建一日,大家便能在此吃一日的饭,那之后呢?”
她看向围拢的人群,目光一一掠过他们的脸庞,语调柔和却带着几分坚定:“张将军说愿意让大家吃饱饭,可这饭能吃多久?南宫修好之后呢?你们可曾问过,待南北两宫皆修缮完毕之后,诸位又能去哪里求活呢?”
人群中开始有人皱起眉头,小声议论。
董嫣趁势继续道:“我知大家今日所受之苦,连一碗粥都要省着喝,干的是重活,吃的却不够,诸位心中委屈。但诸位也可想一想,若是洛阳城真要重新立起来,难道仅仅靠修宫殿便够了吗?宫殿修好后,大家还是一无所有,还是只能听人摆布,到了那时,若再遇到粮荒,又该何去何从?”
有人喃喃道:“那......该怎么办?”
人群渐渐静了下来,众人都在等着董嫣继续说下去。
董嫣定了定心神,缓声道:“如今天子刚刚回到洛阳,一切尚未安定,若你们能再忍耐数日,待皇宫修缮完毕,天子回到宫中昭告天下后,便能正式施政。我会请父亲向天子禀报,既然陛下已回洛阳,便该分给百姓可耕之地,让大家能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而不是一次次寄望于别人施舍一口饭。
“靠人,不如靠自己,诸位可愿意?”
她这话一出,人群终于彻底安静下来。
随即,有人激动地问道:“真......真的能让我们种地?”
“若真能如此,我一家老小就都能活了!”
“总比做一回苦力换几天饱饭好......”
董嫣笑着,“当然,洛阳不能只有天子,而无百姓。”
见百姓纷纷被董嫣的话说动,张杨不由得眯了眯眼睛。
洛阳如今的形式如何?董嫣话说得好听,可土地都在士族的手中,有何可让百姓种的?他们辛苦劳作一年,换来的不过是勉强温饱而已,地全是为别人种的。
百姓若得土地,他们会按照田地尺寸纳税,而世家大族,不会。
是以天子当然想收回士族手中的地分发给百姓,若不然,不知多少赋税会落入世家大族的口袋,而非天子国库。
问题是,天子能收得回来吗?
张杨的目光落回董嫣身上。
此女年纪轻轻,又只是一个一个凉州边地来的小女子,压根不了解朝中局势,却敢在众人面前说出如此大话,还真是天真得可笑。
他本想再冷嘲几句,可四周百姓的目光却让他迟疑了片刻。
他们的眼里,竟露出了一丝希望。
张杨微微皱眉。
这些人,真的以为董嫣的话能成真?
他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太久,早已对朝廷、对将军、对世家大族绝望透顶,而如今,一个贵女站在他们中间,说他们不必再为别人种地,说他们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
可是这话,他们朝中之人心知肚明,却没办法当着这么多百姓说。
他冷哼一声,挥了挥手,引亲兵离开了北宫之地。
张杨离开以后,闹事的百姓听了董嫣的话,都渐渐安静下来。但董嫣知道,要让天子给百姓可种之地,将他们一家一户都安置妥当,毕竟需要时日,并非一时之功。
董嫣看向董凌,“阿兄,父亲如今在何处?为何修缮北宫如此重要之事全权交由你负责,却不见父亲?”
董凌似是有些犹豫,片刻后才对妹妹道:“父亲他...去找韩暹将军了。”
“韩暹?陛下不是命杨奉将军和韩暹将军率亲兵屯驻于皇宫之外么,父亲去找他做什么?”
董凌顿了顿,“你也知道,父亲一路从长安护送陛下至此,途中不知多少恶战,我们自家的部曲亲兵已经消耗了许多。而韩暹是中途加入护送的,他手中还有不少兵马。如今,张杨已与父亲不和,父亲若想在朝中站稳脚跟,必须同韩、杨二位将军合作。”
董嫣心中一沉。
父亲此举,说得好听些,是想在朝中站稳脚跟,若说得难听些,便仍然是在求权。
父亲和杨奉皆是凉州旧将,韩暹出身黄巾军,他们若想有能够和士族相抗衡的力量,甚至在短时间内压制以杨彪为首的士族,只有合作、握住兵权这一条路。
至少天子会忌惮,士族也会忌惮。
父亲如此执着地追求权力,董嫣本是不认同的,在她心里,安稳度日比手握权力更为重要。可是乱世之中,若没有权力,谁又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呢?
天下万民的命运,皆只在掌权之人的一念之间。手握权力的上位之人若有一念之仁,一城百姓便可富庶安稳;可上位者若冲冠一怒,也许他们就都会成为刀下亡魂。
若没有权力,董嫣便是想救洛阳城一城的百姓,天子和汉室旧臣们,又真的会同意吗?而如果总归是要靠权力才能达成目的,那让一个有才有德、心系百姓之人掌权,总是更好些的。
董嫣不由得想,自己的父亲,真的会是这个人吗?
董嫣心绪翻涌,最终却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阿兄,父亲既然决意如此,我便不多说了。可我方才对百姓所言并非是权宜之计,这就是我能想到的、给百姓一条生路的办法。我来此处原本便是想求父亲想办法分些土地给百姓耕种,否则洛阳百姓只靠救济,救的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董凌闻言,神色一凝。
他自然明白董嫣在说什么。
如今天子刚刚回到洛阳,若百姓非但仍不得安稳,反而屡屡闹出如今日这般事端,天下无论是军阀还是士族,皆会认为天子无治理天下之能。
可洛阳城如今大半土地都在士族囊中,士族自然不会愿意放弃自己的田地与佃户。
若要让百姓开垦荒地,从把作物种下到来年丰收,却又需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见收成。
洛阳的百姓等不起。
其实不似张杨所想,董嫣并非不知朝廷局势。虽然她自小长在凉州,父兄又不曾想过让她沾染朝堂,并未与她谈及这些,但与郭嘉同行的这段日子,她其实听他说过不少。
“我倒是有个想法,既不侵害世家大族的利益,又能让百姓有地可种,若与天子达成一致,或可一试。”
日常求收藏评论,谢谢小可爱们追文![撒花]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