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孽海记 > 第158章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三国]孽海记 第158章 第一百五十八章

作者:李夸父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10 21:17:10 来源:文学城

“情史?”司马昭第一次听人如此形容男女之事,觉得奇怪,但又莫名地贴切。

“是呀。钟鹤,司马师,姜维。还挺多的。”崔若愚自嘲地笑了笑:“都没什么好结果。当然,和大将军谈这些事情,很不合适。琐碎又暧昧。不是我本意。只是刚才一瞬间,有些错觉。”

司马昭默默地吐了一口气。“深夜无人,畅所欲言便是。你有什么错觉?”

“我差点以为你看上我呀。你不知道,你刚才的眼神可实在不像你。我也不是故意这么自信,只是我这张脸,偶尔确实很能打动人。不然也不会有这么丰富的情史。无论如何,大将军对我的过去心中有数,那我就大可放心。”崔若愚笑着说。原本就明亮的眼睛,笑成弯弯的月牙之后,仍旧流露光芒。

“放心什么呢?”司马昭像是问崔若愚,又像是低声问自己。

他甚至不清楚自己何时喜欢上她。在那之前,一直都是鄙夷、轻视和敬而远之的。为何突然就意识到对她的动情,随即便越陷越深。

似乎有些无法自拔。

司马昭分不清这是单纯的欲念还是如兄长所言的“真正的男女之情”。

想起兄长,司马昭心中更沉重。崔若愚虽然没有名分,确是兄长生前的挚爱。如果兄长知道自己动了非分之想……

他看了崔若愚,她也在笑着看他:“大将军知根知底,就不误会我是什么好女人啦!”

“哈!你又能有多坏呢?最多就是拿椅子砸著作省的省丞吧?”司马昭笑着说,“卢松的好计谋,恐怕著作丞跟卢松有仇?”

崔若愚立刻不好意思地拍拍胸口:“以后绝对不会这么做,给我老师丢人。”

看她自然而然地就把卢松的“举荐”当作正道,司马昭心知,幸好没有暴露他才是真正的举荐人。以崔若愚的小心眼,恐怕又不乐意了。

她确实是个很适合著作郎一职的人。

看来,自己得提醒卢松,把举荐的功劳认了。

司马昭面露微笑。“著作郎有此觉悟,想必会尽忠职守的。”

“对哦。你还没说呢,为什么要瞒着我,送农书和种子给我呀?”崔若愚拉住了司马昭,好奇地问。“快告诉我,不然没机会了。”

司马昭抬头一看,见是后院的门口。知道崔若愚马上要跟他分头行走,免得惹人非议。她在前厅当差,司马昭回后院陪司马攸。

司马昭不愿意分开。也不能明言。他凝视着崔若愚渴望答案的眸子,故意装出一副“说来话长”的神情,良久才压低声音说:“下次再告诉你。”

他以为崔若愚会气得跳脚。

结果崔若愚只是呆呆地问:“你是不是要拖延时间,才能编好借口?”

司马昭脸色一暗,崔若愚就收起呆样,偷笑着跑开了。

原来是装的!他竟然被她耍了一道。

他看着她的身影逐渐跑远,去了前厅。良久良久,司马昭才收拾好心情,直接出了大将军府。

马车停在路边等候着他。他登上车辇,忍不住抬眼再看看兄长的府邸。默默呼吸几次,才吩咐侍卫出发。

司马昭直接奔朝堂去了。上朝的时候,众人云集,他还未回过神来。

有人说,该起兵伐蜀。

有人说,该镇压北方匈奴。

有人说,要严刑峻法整顿城中乱民。

有人说,国库不足需要额外征收税赋,建议原本无需承担税赋的世族庄园指定一部分土地作为征税对象,以充实国库。

有人说,竹林七贤名声太盛,清谈误国,且自嵇康因吕安而死后,矛头直指大将军。应尽快处置剩余的才子,否则民心大乱,人人修仙论道,不事生产,不分尊卑。

曹髦心中拍手称快。

竹林七贤是民心所系,幸得有钟鹤默许族侄潜伏在司马昭的势力中,而这族侄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果然挑起了司马昭与七贤的矛盾。

这段时日,司马昭和竹林七贤势成水火,在民间更是声名扫地。

不过,曹髦也知道,不能表露出对司马昭的不满。还不到落井下石的时候。

他假意愤怒地拍着桌子,“这些人太可恶了,竟敢离间朕与大将军!没有大将军辅佐,朕如何能稳住这天下!”

司马昭的思绪被这一声响拉回朝堂之上。他罕见地没有追究那些针对他的人。

他还在思考,如何尽快给若愚一个身份,让她名正言顺地在大将军府受到礼待,而不必面对兄长留下的后院妻妾们的刁难。

司马昭几乎没有听到任何一句朝堂的奏请。

在百官之中低头站立的卢松敏锐地发现了主公神情不妥。

加上主公上朝之前跟他提及举荐崔若愚的事,卢松又联想起前些日子在若愚的寺庙里遇到主公、两人孤男寡女共处一室。

他轻而易举地发现主公对崔若愚的情感。

卢松偷眼看着主公略有些不自然的神情,心中感慨万分:当初主公要留下崔若愚,牵制钟鹤,令钟鹤分神而无法处理朝政之争——

眼看这一切计谋,都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主公自己的身上。

这算是作茧自缚吗?卢松无奈地想。

司马昭到底纵横庙堂和沙场多年,很快就从晃神中恢复:“陛下。臣以为,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固西南方向的长城和关隘。防止姜维大军再次进入洮西。”

“哼!”钟鹤站出来,傲慢轻蔑地看了司马昭一眼,无不鄙夷地说:“司马昭。当初你兄弟力谏西征,言之凿凿只要一战成功,姜维必定十年之内不再北伐。而你兄司马师丢城弃寨,却被你说成战胜殉国,令我大魏子民按丧父之礼。如今不过数年,姜维卷土重来直逼洮西,掳我将领十余人!你如何解释!”

司马昭没有回应。

底下一个武官站出列,朗声启奏:“丞相!我大魏派人笼络刘禅身边的宦官黄皓,阻止姜维北伐。黄皓卖力劝说,刘禅本已心动欲归降大魏,不可能再分兵给姜维。怎知,那黄皓被人刺杀,才令姜维又兴兵来犯。此乃天有不测风云。如何能指责大将军?”

钟鹤放眼看去,为司马昭说话的,正是自己的族侄,也是司马昭正在重用的钟会。

“谁知道司马昭是不是故态复萌,又要借西征的名义,大肆募兵。”钟鹤没好气地说。

朝堂上的武将听了,都面露愤怒之色。姜维势如破竹,国难当前,丞相只惦记着打击大将军。

司马昭眸子动了动。没有过多的争吵。他站起身来,无视身旁惶恐的小皇帝,直接宣布,要钟会、邓艾、陈泰分领三路大军,克日启程,奔赴洮西,将蜀军逼回剑阁,再休整进攻。

“势必直取成都。”司马昭说完,按着腰间的长剑,大步流星地离开了朝堂。

司马师的大将军府上,崔若愚正陪着司马攸读书。司马昭进来,放下一本书。就去查司马攸的兵书、经典。

崔若愚抓起来一看,确实是周代的刑罚记录。

她收好之后,便去监督司马攸。

司马昭随口问了几个问题,都与兵法行军有关。

崔若愚有些不安,但没有细想。

司马昭还留下陪司马攸用了午饭。离开之前叮嘱崔若愚:“若愚。你的徭役很快就要解除。著作省里缺人手。你要尽快做好准备。著作省的著作郎也不清闲,你养好身子。”

崔若愚兴奋地点点头。

司马昭走了之后,崔若愚才从其他奴仆闲聊中得知,蜀汉的大将军姜维半个月前已经再度北伐,攻破了洮西。

洮西离长安不远。

崔若愚一时不知道是喜是悲。她手中握着的书掉在地上。

姜维自雍州一战后,处境艰难,饱受朝野非议,刘禅宁愿放过叛乱的杨长史,都不愿意信任姜维。

如今他能提兵北伐,至少说明他在蜀汉的困境缓解了。

崔若愚忍不住一阵欣慰。

当初离开蜀汉,曾跟姜维约定“殊途同归”。倘若姜维真的能攻入洛阳,她要怎么办?

她还只是个小差役。“殊途同归”的豪情壮志,要如何兑现?

崔若愚想起桃儿,如意,郊外那些无辜的农户。如果能和平解放洛阳就好了。

崔若愚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了。她何德何能,能去考虑去这些事。

她又想到了司马昭。从那些奴仆口中听到,眼下司马昭的处境不比当初的姜维好。

司马昭的误判,让大魏再度陷入姜维的威胁之中。黎民百姓惶恐不安,生怕战火烧到自己头上。矛头一致指向控制了军权和朝政的司马昭。

只是司马家族势力庞大,还能压住民间的指责和朝堂之争。

崔若愚把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掸了掸灰尘。心想:做大事的人,果然都不同凡响。心理素质非一般的强大。无论是司马师、姜维还是司马昭,总是天雷炸于眼前而不动声色——

像司马昭,被千夫所指,还能来大将军府抚育司马攸,甚至不忘给她带书。

和崔若愚的感慨不同,王元姬听到消息之后,眼前一黑,就晕过去了。

司马家不是第一次面对指摘。但这次来势汹汹,竹林七贤、豪强世族、乱民叛军,几股势力纠集在一起,司马家未必能扛过去。

她早就劝说过丈夫,不要越俎代庖,没必要为曹家的天下出谋划策,得罪许多人,消耗许多心力,也讨不到曹家的欢心。何苦来哉。

弟弟没出息,丈夫又四面树敌,如今摇摇欲坠。

当听到淮南的诸葛诞趁着姜维北伐而叛乱时,王元姬迅速地病倒了。

这场病反倒让她安静地躺了几天,她做了个决定。

王元姬修书给长公主曹绫,想带着弟弟王恺拜谒长公主。

这件事,王元姬瞒着司马昭。

司马昭把崔若愚安顿在著作省之后,很快就领兵南征。

他写回洛阳的信,总有一封给卢松。但问的都是著作省著作郎才处理的事。

卢松交给崔若愚回信,他从不过问。

崔若愚也是规规矩矩地禀报了一些棘手的案件。司马昭下次回信,就会建议她如何处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