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想要逃避董卓胁迫的,不仅有京官,还有在乡野的这些名士大族。在被何颙为袁绍脱罪时,所说的可以用官职安抚手下后,董卓就开始了大肆的封赏和委任。
为了回报袁隗在废立上,对自己的支持。董卓不仅封袁绍为渤海郡守,还封一直赋闲在家的袁术为后将军。
袁术与曹操同岁,今年已经三十出头。而只比他大五岁的庶兄,袁绍已经久经宦海,现在是渤海太守,嫡出的亲兄更不必说,早就继承爵位,成为了九卿之一。同岁的曹操,任济南相后,又为议郎,再迁典军校尉,官运亨通。
只有他,在举孝廉后被安排为河南尹,做了没多久便弃官归家,又为虎贲中郎将,也没有建树,之后再无升迁,于是他一直在族地中闲住。
袁氏连庶子都大力扶持,没有道理放弃他这个嫡次子。但袁基知道,自己这个亲弟是何等的无能,无法胜任任何职位。
所以在董卓任命袁术为后将军时,袁基就给族中来信,力劝袁术不要接受。袁术自然听长兄的话,但又担心此举会引董卓不快。
于是,在没有知会汝阳县令唐婥,也没有告诉远在雒阳的家族和嫡兄的情况下,袁术带着嫡亲的族人,全体从汝阳逃往临郡南阳去了。
南阳郡不在豫州治下,所以也无人再管袁术。袁家走后,留下的土地、奴仆等在徐璆的授意下,唐婥去信袁基。
“文若,你说袁士纪是不是对自己的亲弟,已经绝望了?”唐婥一边看着手里袁氏的资产,一边笑盈盈地问在县衙帮自己处理公文的荀彧。
荀彧在来到汝阳后,飞快的吸收了数论、统计和表格的制作,在极短的时间内,他就顶替了原本蔡琰的工作,成为功曹的曹掾。而蔡琰也终于腾出手,投身到织造曹中,终日和女工们研究织机。
比起给袁氏做幕僚,或在郡内任职的同族们,荀彧显得有些闲散。他检查了一下织造曹递交的灌溉渠设计图,对比着唐婥案上那张精细的汝阳县地图,在设计图上印上了确认的标记。
“安国亭侯心思缜密,为人宽和,又友善兄弟,若是袁公路有些许才能,他都不会劝其推却后将军之职。”荀彧笑着说,“如今袁公路此举,恐怕早在他预料之中。”或者说,这是袁基希望达成的结果。
“他应该知道,没了主家,这些土地产业,奴仆佃户,都是我的囊中之物了吧。”唐婥笑了笑。他们全族远在雒阳,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而看家的袁术又逃出了豫州,这片土地的实际使用权,不就落在了汝阳县令手中吗?
“安国亭侯应该知道的。”荀彧无奈地摇摇头,“安如也不必整日盯着人家的田地不放,毕竟是袁氏的族地,你也不好插手。”
“耕作技术的改革,全县、全郡乃至全州都参与。粮食出产比四年前,增长了五倍有余,即使交朝廷的重税,百姓也不会忍饥挨饿。”唐婥不满道,“只有袁氏不许他们的佃户用铵肥,就因为我的出身不是士族,又是女子,袁术就能放弃高产的技术。”
“现在袁术终于走了,我今年就要让商水乡的百姓吃饱饭。”她哼了一声,总算是把袁术那个固执傲慢的家伙盼走了。
荀彧思索了片刻,最后还是决定先不告诉唐婥,这可能是袁基给她的礼物——为了换取,日后汝阳对袁氏的庇护。狡兔三窟,他将两个弟弟分别支到两个不同的郡,然后将族地托付给汝南郡,日后袁氏选择哪里都有依靠。
虽然,如果袁基不做出努力的话,他可能永远也用不上唐婥的庇护了。
荀彧想着未来的道路,和各州郡如今的处境,谨慎的思索着日后的抉择。唐婥却一头扎进了新一轮的技术改革中,对时局毫不感兴趣。原先荀彧不在身边时,她还分神考虑站队和政局,如今他回来了,她自然也懒得再想这些事——左右,荀彧比她更擅长这些。
中平六年末,关东各州郡起兵讨董,推举袁绍为盟主。
袁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冀州牧韩馥留邺,供给军粮。豫州新任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屯酸枣,袁术屯鲁阳,各有军队数万。
唐婥为汝阳县令,受豫州刺史之命,领汝南军驻扎在颍川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