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好脾气的看着懒散的友人,心里早有了答案,也不着急得到提问,反而自顾自的开始烹茶。郭嘉也是自幼耳濡目染这些礼仪,坐直身子两手平贴着大腿向下滑去,上半身平直弯腰。荀彧在将陶壶放在泥炉上后,也屈身见礼,他缓缓将双手着地,两手指尖斜对,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
将香茅和盐碾碎,平分在眼前的两个杯子中,然后将早就碾好的茶粉放入滚开的水里等待煎开。
伴着水壶的咕嘟声,荀彧才温和的问着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那么,奉孝不是已经隐居,怎忽然来雒阳了?”
“自然是为荀司空而来。”郭嘉笑盈盈的说,然后还没有坚持几秒的正经,就立刻挎了下去,背靠在隐几上,衣服也半敞着,露出里面的中衣。
荀彧早就习惯了他这般放浪形骸,也没有纠正,恰好茶已经煎好,于是他为郭嘉斟茶后,才轻声问道,“奉孝有良计,可救慈明叔父一命?”
“嘉先问文若一下,前世,文若是怎么放下大汉的呢?”郭嘉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向荀彧,而调整了姿势,整个人瘫倒在隐几上,浑身上下没有一块骨头一样,头勉强还算抬着,任由夏日的阳光照在自己脸上。
“彧并没有放下。”荀彧坦然的承认,“只是理智高过情感罢了。”
“那文若觉得,荀司空会觉得,皇帝正统比百姓的福祉重要吗?”郭嘉语气有些沉闷,虽然自幼在颍阴读书,可他并不能理解荀氏。在他看来,国家所在,乃护佑百姓,若是这个国家已经无力庇佑万民,改朝换代也是应有的。
夏、商、周都如此,更不用说秦汉了。
而且,这些传承许久的士族们,应该比他更明白,改朝换代并不能改变什么,至少不会改变他们的身份地位——说不定,借着改朝换代的东风,荀氏还能再升一升呢!
不过他是绝不会将这些话,说出口的。
郭嘉可不想平白惹荀彧生气。
荀彧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摇头,“彧并不清楚,叔父究竟是怎么想的。”
也许人就是如此复杂的生物,叔父一生研读经典,尊崇儒学,重视礼制,极力维护君臣之仪。可在生活中,却并不迂腐,阿婥也能和他相谈甚欢。
“我连自己的想法,都理不清,又怎么能揣度清楚,叔父的想法呢?”
郭嘉晃了晃袖子,猛得坐直看着荀彧,“所以,我打算亲自去问问慈明先生。”
郭嘉在荀氏私塾里读书时,一些儒家典籍就是荀爽教的。学生远道而来,荀爽自然没有拒绝见他的理由,某天荀彧去上值回来,就看见荀攸站在自己门口,正来回踱步。
看见他回来,荀攸才快走几步迎上来,低声说,“奉孝怎么回事,他和叔父彻夜相谈,叔父年过耳顺,怎么熬得下来。”看样子,是想找荀彧一起,去司空府将郭嘉揪出来。
荀彧按住荀攸的手,“是我请奉孝劝劝叔父的。”
“为何?”荀攸看着自己向来风采绝伦的小叔父,第一次不理解他在说什么。
“我......”荀彧抿了抿嘴,叹了口气道,“我担心,若是天塌下来,叔父受不了。”
荀攸当然明白荀彧口中的天,究竟在指什么。只是他还对这个王朝,留有一丝希望,问道,“慈明叔祖父,不是在为新帝编写教材了吗?若有明君,这天下也不是无可救药的。”
荀彧看着眼前身子挺拔的青年,轻声问,“公达,真的这么想吗?”
荀攸深吸了一口气,拉着荀彧的手腕,就要向司空府走。他没有回答荀彧的问题,可两个人都清楚他的答案。
在没有真正对这个王朝失望前,荀攸是绝不会放弃拯救它的。
当两人走到司空府时,刚好看到郭嘉被荀爽一茶杯砸出来。郭嘉跪坐在门口叩首时,刚好被门内摔出来的陶杯砸到脑袋,他也不闪避,就这样任由荀爽将杯子带水扔出来。
完了还恭敬的行礼,示意自己告退。
荀攸和荀彧见状,也不敢进去。两人对视一眼,荀彧在门口行礼后膝行进屋,而荀攸则陪着郭嘉跪坐在荀爽门口,两个人沉默了一会,郭嘉才仪态端正的向后挪了挪,荀攸瞟了一眼然后收回视线,他又向后挪了几寸。
荀攸这下确定他想溜,伸手按住郭嘉的肩膀,无声的说,‘不给叔祖父赔罪,你去干什么?’
郭嘉眯起眼睛,也比着口型,‘文若都进去了,慈明先生肯定不会怪我了!我当然是回去睡觉。’他和荀爽谈了一夜,现在身体和精神都极累,再被太阳一晒,感觉现在都能睡过去。以前怎么没发现,慈明先生也如此善于清谈呢?
‘叔祖父未睡,你去睡实在不敬。’荀攸瞪了眼郭嘉,阻止他回去,郭嘉抿着嘴,也不愿在长辈面前失了礼数,无奈地垮着腰偷偷放松。
好在荀彧没让他们久等,很快就轻手轻脚的拉门出来了。
他看着两个跪坐在门口的人,轻声说,“慈明叔父已经歇下了,说不怪奉孝,你们也不用在这候着了。”
荀攸松了口气,正打算扶郭嘉起来,没想到一回头却看到,他低着头打盹的样子。
荀彧轻叹了一声,推了郭嘉一下,低声让他回客房再睡。
郭嘉缓慢的的站起来,然后摇摇晃晃的往来时的路走,最后是荀彧实在不放心,找了宅老送他去客房才离开。
回去的路上,荀彧终于露出些疲态,按着额角说,“叔父打算给陛下安排西席后,就卸任。”他没有问郭嘉究竟和荀爽说了什么,但刚刚荀爽都躺在榻上了,还拉着他的手,盯着他责问道,“最后,百姓们安居乐业了吗?”的时候,他就知道,郭嘉肯定是将自己重生的事情告诉叔父了。
他避重就轻的说,“我想,让百姓们过的更好。”言下之意,是谁坐皇帝他并不在乎。如果荀氏需要维护自己的荣光,他也能在让百姓过的好,和荀氏依旧鼎盛之间找到平衡。
荀爽拍了拍他的手,喃喃道,“让叔父想想......”便沉沉的睡去。
八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夏蝉在林间屋头肆意欢叫,预示着这是难得湿润的年岁。这两个月,唐婥将今年县内的税收恢复到了十税一,并且将所有空闲的炉子都拿来煅烧兵器。张郃也加紧训练县兵,至少让大家能有自保的能力。
伴着聒噪的蝉鸣声,整个豫州都动了起来,而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唐婥等来了雒阳传出的大将军何进被杀,何进部将们与虎贲中郎将袁术斫宫门而入,又纵火烧南宫宫门。
袁绍引兵入宫,杀宦官赵忠等。皇帝、陈留王和太后被迫出宫避难,本在北边阻拦董卓的尚书卢植听闻,立刻夜逐萤火,南下救驾。
如此,再也无人阻拦并州刺史的凉州军。
董卓本将部队驻留在长安,本人则在卢植的压迫下携一两千护卫南下。卢植为救驾走的匆忙,让董卓钻了空子,这才与骑兵一同长途奔袭,直下雒阳。
在斥候回禀他雒阳城的变故后,他命人展开地图,仔细端详了一番雒阳以北的所有道路,然后命一部分部下直奔小平津,其余人和自己一起进城。
当然,唐婥最后得知的消息,只有董卓收拢了何进和何苗的军队部下,迎天子回宫而已。
随着这个消息而来的,还有举族迁来汝阳的荀氏诸人。
荀彧先前便写信来,说颍川乃四战之地,日后若是有变故很难自保,所以想劝族人搬来更为安全的汝阳。唐婥没有想到他们动作如此迅速,要知道放弃族地对于大多数家族来说,都非常困难,更不要说荀氏这样的大族了。
她本以为要拖到秋收之后了。
荀绲是在出发前来信唐婥的,这封信和董卓进京的消息一同送来。唐婥看完两封信后,立刻起身去校场找张郃。
一来,是为了告诉他,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二来,是想请他带卫队,去颍阴和颍阳,将想搬来的荀氏族人接回来。
张郃闻言没有任何推辞,立刻动身前往颍川。而荀采则找到唐婥,有些犹豫的问道,“阁下,打算怎么安置族人?”
一般来讲,举族搬迁若是没有当地最高长官的邀请,就需要自己解决衣食住行。荀氏此次搬家是将冬麦收割,再卖了些地来的,手里肯定留有余钱。衣食暂时不必担心,可住处和耕地却不是立刻解决的。
普通平民在搬家后,会选择先卖掉家中最不需要的人,然后开始开荒,如果顺利,熬过头一年,家中还有活口的话,就算是在新地方安家了。
但荀氏毕竟不同,荀氏八龙大多还在世,任哪位郡守都不敢慢待他们。更不可能逼得他们卖儿卖女。
但住所不是一天能建成的,荀采估摸着随亲人而来的平民和仆从,大概也不在少数,这么多人,汝阳县一时也拿不出那么多房子。
唐婥皱褶眉头看向县里的地图,选来选去,最后叹了口气,“还是让大家住汝阳侯府吧。若是有平民跟随,就暂时分散安置在各乡。”
她不是圣人,无法做到真正的无私,在能力范围内,自然是想要姻亲们住的好些。
小可爱的留言我都看了,也给尽力回复啦(不过学艺不精,只能尽量哈哈哈哈)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1章 第 8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