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5章 第 5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5章 第 5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03 22:29:08 来源:文学城

唐婥吩咐完侍女,然后又快步走到自己的书房,在门口站定吩咐左右不必跟她进去后才自己拉门进去了。

她先是写信吩咐汝阳封邑加强防备,加强护院的训练,然后通知庄园管事减少与外界的交流后,想了想又加了在今年的财务支出上分出一笔备用的钱粮。

最后亲自拿着信交给门外候着的侍女,自小服侍她的贴身侍女菽,菽前些天才从汝阳来。她轻声吩咐道,“将这信尽快送去汝阳,阿姆会知道怎么做的。”她口中的阿姆就是她的乳母,吴氏。

她两年前为准嫁而从汝阳到雒阳,将吴氏和她的丈夫留在了汝阳当管事,替她处理日常杂事。她在府中的时候,菽一直负责府中纺织之类的事情,向来忙碌,只是这次出嫁才从封邑将她召回。

菽收好信,口中称诺后给自己身边的侍女使了个眼色,示意她暂时接替自己的位置,就急步离开了。

唐婥在书房整理着自己的衣服,打算前去找张氏。还没等她收拾好,张氏就缓步而来。听到门外侍女的问候声,唐婥立刻从席子上起身,然后恭敬的去给张氏开门。

两人互相行礼后,张氏笑着说,“侍女说你想找我,等了一会没见你来,想着你是被什么事绊住了,所以我就来找你了!”

唐婥微微摇头,她稍微瞟了眼张氏身后的侍女们,然后请自己的伯母坐下。张氏差异的挑了挑眉,然后轻轻挥手让身后的人都退下,这才接过唐婥亲自煮的蜜水,稍微抿了一口道,“阿婥是有要事?”

“我听闻太平道已在雒阳传道,人数不少。”虽然曹操没有透露究竟有多少人,但敢在天子脚下闹事他们显然是有依仗的。鉴于世家官员都看不起这些人,所以他们的依仗不太可能是借世家贵族得到的权势财富之类,只能是仗着人多势众。

“听夫君说,太平道在大汉疆域各地都有信众,但雒阳禁传道所以从未听闻。如今是有了?”张氏也皱了皱眉头,“太平道素来以致太平惑众,收留流民,如今世道不好,人多些是应当的。但雒阳从未如此,看来周遭的年景也不好啊。但今年雨水充足,怎会如此?”显然,她也很疑惑。

“所以侄女想和叔母商量一下,是否收紧家中开支。”她轻轻叹了口气,“若是日后真的有祸乱发生,也好周转一二。”她从来不过问自己伯父家的财产,就像她伯父伯母从来不过问她手中有多少钱一样。但估摸着,也能猜个大概。

司空是三公之一,但这不代表俸禄就高。相反,在东汉,地方官是比中央官要富裕的。中央官员只能吃死俸禄,但地方官往往因为掌握着当地农业、经营和军队,更何况自昭帝起就逐步取消了盐铁专营,到了王莽以后就更是不再约束。所以,地方大员一般都和商贾合作,以商贾名义经营盐铁和酒水,征收重税,一般利有千倍。

所以合起来说,地方官员要比中央官员有钱的多。

更何况,他们家还要交买官的钱。唐珍是司空,一般每年要上交自己俸禄的一万倍,才能保住官爵。唐婥是不知道自己伯父月俸多少的,但她为保证汝阳百姓的赋税不增多,一直承担汝南郡守每年买官钱的大半数,差不多是一千五百多万钱。

司空只会更高!

“此事我会处置,阿婥尽心备嫁,莫要忧心。”张氏宽慰了她几句,言语间有几分不以为然。

唐婥皱着眉头,没有再劝自己的叔母,转而谈起自己的婚事,但脑子里却梳理着思绪。她心中的不安被刚刚得知的消息无限放大,这是从前从未有过的。

......

砖石垒砌的坚实城墙就在不远处,阳翟二字赫然在目。荀彧有些怀念的看了看城门上的汉隶,又垂下眼眸隐去神思。阳翟是颍川治所,与后来才被征为都城的许县不同,这里如今也是繁荣的模样。

在雒阳太学日渐没落的如今,阳翟的学术氛围反而一派欣欣向荣。颍川本就名士云集,私学盛行,作为治所的阳翟更是如此,这里不止教授经史子集,还有很多私塾传授律令农科等经世之学,所以总是人来人往。不仅是颍川郡中人,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州郡的学子来此求学,所以商贩也比其他县更多,每逢集市更是热闹非凡。

颍川自建立以来,便人口众多,甚至一度成为京师之外人口最多的郡。还未入城,就能看到衣着锦绣的商人驱车运货,短褐大袴的农人背着粮食来换盐油,还有士人背着书箱出城。

荀彧这次是与友若兄长来阳翟会友,顺便买些笔墨之类的事物。待走近城门,有门吏招呼众人分列两边,依次进城。一队门卒正验看通传,检查是否有嫌犯等等。

当然荀氏兄弟不会被为难,很快就顺利通过。进了城,道路经纬交错,东西为路,南北为街,街道繁华,即使不在市中,也有小贩背着背篓推着手车摆摊,因着如今管束不严,很多大胆的商人甚至支起锡幡当街贩卖卖酒水。

两人将车停在城边,步行走在街边,荀谌看着热闹的景象,却皱了皱眉头,“当今举世皆舍本农,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巧,追求浮利,务本者少,浮食者众,于国无利。”

荀彧没有应声,他现在心有困惑。看着眼前汗流浃背也尽力吆喝的小贩,背上背着襁褓,还推着手车一边招呼客人,一边低声叮嘱乱跑的孩子莫要冲撞他人的妇人。前世他自然会附和兄长的话,国也农为本,万不可助长商贾之气。如今看着街市的样子,他忽然想,若是土地可以养活百姓,生活没有那么艰辛,又有多少人会这般求生呢?

但是如今官商勾结,甚至因为很多世族都出身商贾地主,比如邓氏自中兴后,累世荣宠。事实上,大部分财富并没有因税征入朝廷,而是落入这种家族之中,至此富甲一方者众。

“官不应与民争利。”他说着,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哎,这位君子好见识。我们主家也这么说呢!”穿在青衣短桍的老汉肩上挑着担子,刚刚在两人边休息的,听见两人聊天才站起身搭话。显然在他的眼里,眼前士人打扮的荀氏兄弟,并不如自己主家,所以才这般夸赞。

“老者的意思是,您的主家也如家弟这般想?”荀谌应着,看见老者担子里放着的都是些笔墨之类的,还有少许行纸,一边从袖袋里拿出铜钱,想要买些墨一边说着。

“君子不可。”老汉摆摆手拒绝道,“我这里的墨是卖给寒家学子的,不是什么上等货。二位看穿着,大抵是不缺钱的,不如到市中去,主家店里有好物件,若是买的多还能送到你们的私塾里。”

“只是看您辛苦......”荀谌见老汉态度强硬,也不好再说,解释着。

“君子不常来阳翟吧!谁都知道我们唐家行夫的挑担里,装得都是店里的边角料,卖相不好但是与那些上等货别无二致,根本不求卖呢!”说完愣了一下,见说漏了嘴才憨厚一笑,“其实也不是不愿卖给君子,只是想着这墨笔便宜些,先紧着寒家子卖。若是君子都买走了,那些孩子可就没墨用了。”

荀谌这才理解的称赞道,“老者有德,今谌受教了。”

老汉连连摆手,忙道,“哎呀使不得使不得呀,老汉我哪知道这些,全都是主家的吩咐。”显然有些无所适从。

荀彧见状温和的笑笑,转移老汉的注意力,问道,“老者口中的唐家,是颍川唐氏吗?”

老汉摇摇头道,“这倒是不知,不过听管事的说每年的账都要送往汝南地界,主家估计不是颍川中人吧。”

“那岂不是货物也要从汝南运来?路途遥远,盗贼颇多,恐怕不安全呐。”荀谌常与里中农人问询农事,对这种聊天也颇为擅长,立刻接话道。

“主家有商队,不怕的。”老汉显然并不知道太多,只是含糊着,“反正管事从未拖过货品,君子就放心吧!”俨然是觉得两人担忧订太多货,他们备不齐才发问。

后来告别老者,在与朋友约好的酒肆中,荀谌低声问着,“汝南,又是唐氏。不会是汝阳侯吧?”汝阳侯,便是与荀彧订婚的那位。虽说以他们听说的唐衡的事迹推测,经商什么的并不意外,作为财产的一部分留给唐氏女很正常,唐衡是不可能说这样的话的,可刚刚那老者所言也不像宦官之后所言。

荀彧摩挲了一下手中的陶杯,脑海中闪过自己了解的唐氏女,并不是能说出‘为官为民,不应与民争利’这样的话的。

那么,这位唐氏女究竟是谁呢?

“应是。”荀彧抿了口浊酒,好像有什么一闪而过,但他没有抓住。

“哎呀,某来晚了。”忽然一个清亮的声音,“让你二人久等,真是某之过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