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35章 第 35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35章 第 35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13 22:10:21 来源:文学城

实际上,并不需要曹操来驰援,皇莆嵩和朱儁在进行短暂的修整后联手击败了城外的黄巾军。所以,在收到来自皇莆将军的信后,曹操先去了阳翟整兵,然后再图清剿在其他县流窜的黄巾军。

阳翟作为颍川的首府,历来是繁荣程度堪比雒阳的地方。但毕竟经过了战争的袭扰,各处都是倒塌的房屋和散乱在地上的书简。曹操带兵进城的时候,正巧看到不断有学子进出半坍塌的房屋,将里面存放的书简搬出来,也有人跪在地上小心的将已经散开的竹简收集起来,待日后重新编上。

还有更多筋疲力尽的百姓和士卒倚靠在屋墙边休息,也不管箕坐是否何事,只管偏头睡觉。看得出来,大家都累了。但能看出来很多人脸上都带着喜气,显然是听闻朝廷又增了援兵,觉得战事很快就能平息了。

先前朱将军的部队在这里被波才逼退,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消息,很多人都担忧朝廷会放弃他们,所以曹操带来的军队可算是缓解了大家的忧虑。现在才初春,就算再打上一两个月,外面的地里还能种一茬菽呢!很多农人都期盼着尽快结束战斗,让他们回去种地。

“先前闻颍川多名士,全赖私学风气甚重。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暗自点头,然后命身后跟随的亲兵告诉进城的士兵们不要滋扰百姓,又分配人手参与城防后才前去太守官邸。

太守虽然的官方的名称,但大多数人还是习惯称呼其为郡守,曹操也不例外。他先前派斥候来阳翟打过招呼,此时已经有小吏站在门口候着了。

“都尉。”小吏看见他连忙迎上来,然后有马僮上前接过曹操的坐骑系在门前的拴马桩上。

他看着马僮照顾好自己的马,这才自西阶上去,一边走一边问,“郡丞和郡尉何在?”可能是因为人手紧缺的缘故,官邸内并没一多少人。

小吏连忙带着曹操往办公的厅堂走,还没走进去就听见有温和的声音不紧不慢的和谁商量着,“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们投入修缮城防中,可开府库招募百姓。至于城中各个私塾,有众学子在,暂且先不用操心。以尽快恢复百姓生活为要。”

小吏先进去通报,曹操在屋外整理了一下衣衫,因为预料到可能会见到名士,所以在来之前他特地将盔甲卸下着儒服以示尊敬。

没有等多久,刚刚说话的那个士人亲自迎他进去。带着进贤冠的士子年纪不大,却异常的沉稳。虽然屋内尽是走动的人群,但并没有嘈杂的声音,所有人的肃着脸快速穿行在各个案几之间。

曹操匆匆撇过案上的公文,大多都和辎重田亩有关,看得出这里主事的人在尽全力恢复民生。

“颍阴荀氏,名彧,字文若,暂领郡丞一职,见过骑都尉。”正想着,带路的青年已经停下脚步,拱手向曹操行礼道。

曹操连忙侧身不受,然后回礼同样介绍自己。

面前温润清明的青年眼神中闪过一丝怀念,然后微笑着请他就坐,自己拿来耳杯为他倒水,青年一边将耳杯推给他,一边说着,“物资紧张,慢待都尉了。”

曹操没有在意,只是笑着一饮而尽然后问,“陛下虽命某驰援皇莆将军,但如今收到消息,长社之围已解,所以某打算带兵清剿周边黄巾残余。荀郡丞可有哪里需要帮助的?”他知道如今颍川没有郡守。

“阳翟内并无需要劳烦都尉的地方。”荀彧轻轻摩挲了一下衣角,略带担忧的瞥过窗外,“只是还请都尉尽快剿灭周围匪徒流寇,还百姓安定的环境。”当务之急是尽快抢种今年的庄稼,不至于让全境绝收。

“为民请命,郡丞果真俊才。”曹操拱了拱手,认真的看着荀彧道,“等班师回朝,某定上书陛下举荀君为官。”他并没有漏听刚刚荀彧自我介绍时说的,暂代郡丞一职。这说明眼前这个刚刚及冠的青年本是白身,只是先前郡中诸官皆死于黄巾军才匆忙上任的。

荀彧连忙辞谢,并没有表露出什么喜色。这让第一次见他的曹操更是讶异于他的气度,不以外物喜形于色,实乃君子端方,于是又高看了他一眼。

看着眼前这个第一次带兵的都尉,荀彧在心里叹了口气。意外的见面,他竟然并没有想象中的紧张和期待,反而在看到自己这位身长七尺的主公后,竟然有一种悬在半空的木屐终于落地的踏实。

因为都还有要务在身,两人并没有长谈,只是简单交换了一下信息后曹操便告辞。他来这里主要是想要了解周边情况,再对军队做部署。荀彧自然起身相送,等两人走过穿廊后曹操才轻声问道,“文若应很久未送家书回颍阴了吧,是否有书信托某捎去呢?”他既然要清扫周边,自然会去颍阴。

荀彧眨了眨眼睛,并不觉得自己如今和曹操有多熟,一时没有说话。曹操看出他的疑惑,哈哈笑了几声,“汝阳侯德才兼备,与某相熟,某自然会帮扶一二。”所以,荀彧是作为她的夫婿沾光了。

荀彧轻叹了一口气,点点头,“今日午后,某会命人将家信送往都尉住处。”

两人分别时,他又行礼道,“劳烦都尉了。”曹操回礼,然后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

腥臭的空气即使在大风中也久久不能消散,唐婥站在被清理出来的空地上木着脸看向中央那片焦黑的土地。最后,他们还是没有选择将火/药用在爆破上,而是选择了更‘神秘’的方法。

荀谌在听完他们的计划后,问唐婥可不可以造出一个在口中燃烧的火/药,这样他们再共同长啸呼号,伪装成神明下凡便能够更逼真。刚开始唐婥还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后来转念一想,好像可以尝试用烟花代替。

然后便带着城内的孩子们做花筒。

做后世那样大型的烟花肯定是不可能了,但土法烟花还是有一试的价值。土法花筒先要制花台。花台是用泥做的,孩子们将原先塌下来的夯土打碎和泥,在将泥和硬后,唐婥教他们将一些泥团成顶小底大圆台状,用刀子从底面将中间掏空,留下一指厚左右做顶,用小树干捅一个眼,底面还要做一个厚实的盖,然后放在烧水的大锅底下烧干。

至于花药,是用火/药和铁粉拌在一起的。孩子们舍不得磨完整的铁器,就找来一个有些生锈的马节约,将其细细的磨成铁粉和唐婥早早配好的火/药/粉参在一起。他们试验了好几次,终于调整好了配方。

在最后要放‘神龙’的那个晚上,唐婥做了个大号的花台,有准备了干燥的泥土和草木灰,这才示意诸荀可以开始月下长啸。而孩子们则

学着先前唐婥教他们的方法,先在花台顶部的细眼中放上药稔,然后将花台翻过来放花药。一层花药一层纸,再加一层草灰最后放土,最后再用盖盖住,用泥封死。

当一个小姑娘用木锤轻轻将花台砸实,将花台放到搭起的高台上后,整个准备工作就完成了。

唐婥听着周围不断高亢的呼啸声,找准实际点燃药捻。当诸荀引颈高呼的最激烈时,完全看不出美感的烟花成功从花台中喷发出来。火星点着了立在高台上的纸幡,让火焰燃的更高。

顿时,火光照亮了夜空,从未见过烟花的城内百姓即使知道这是汝阳侯所为,也很难克制住自己颤抖的双腿,更不要说不远处的黄巾军们,唐婥站在城墙上,甚至隐约看到有人望着颍阴县城的方向下跪。

自那三日后,黄巾军退散,颍阴也恢复了生机,虽然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还昭示着这里刚刚经历过战乱,但她相信过不了多久颍阴和周边的里就能恢复往日的样子了。

“阿婥,你让厨娘泡的豆发芽了。”陈氏打断唐婥的思绪,满脸笑意的说着,“不过厨娘说她不会做,我也没见过此物,所以来找你。”

唐婥连忙站直和陈氏互相见礼,然后拍了拍身上的土后走到陈氏身边,“我来,我来做。自从到了颍阴,我还没做过饭呢!”此时普遍贫困,世家也没有后世想的那样不事劳动,即使在汝阳,有的时候她都会和厨娘们一起做饭。

然后扭头对在墙角还琢磨花筒的两个孩子道,“阿绍,阿闳别看了,回家了。”

陈氏看见自己的儿子玩的满手是泥,无奈的摇摇头,“这两个小子,看样子是缠上你了。”

唐婥笑了笑,“只不过拿到了新玩具,三嫂还是看着他们莫要把房点了。”

陈氏笑着回她,“你还不知吧,今日我出城采野菜,听有百姓说你是天生贵子,得苍天庇佑呢!你眼里的玩具,在他们看来可不是。”

“三嫂折煞了,我可担不起。”唐婥眯了眯眼睛,连忙否认着。

看到有不少小可爱说蔡琰的字,担心有小可爱不看评论,所以粘贴一下。果然大家还是觉得这个是避讳吧!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不过前几天和老师讨论论文刚好问了一下。魏晋史的老师原话是这样的“正史中一直都是文姬,昭姬这个字只在野史中见过。如果说正史是为避讳而改,那么你怎么解释董昭,张昭,胡昭,郝昭等众多人的名字都没有改的?因为司马昭并没有称帝,当时对司马昭的避讳只存在‘奏事不名’,是一种临时训避,不存在于对于正史的影响,而晋武帝认为“礼,讳不出宫”,对于避讳并没有向上追讳,再佐以三国志中大量出现的昭字,所以现在依旧认为蔡文姬是蔡琰的字符合事实。”

在查阅了没有避讳必要的后世史书,比如成书于南朝宋的《后汉书》之后,也没有发现蔡琰本字昭姬,在晋为避讳而改的的明确记载后,所以我暂时以老师的言论为准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我也不是专业干文献的,如果有考古资料出现肯定更明确,但不论是蔡邕墓还是蔡琰墓都没有发掘或发现。所以暂且这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第 35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