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19章 第 19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19章 第 19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03 22:29:08 来源:文学城

事实上,唐婥写信时本没有试探荀彧的意思,因为失去了这个时代的记忆,她并不清楚原本的荀彧究竟是什么样的,更何况两人只是隔着竹墙聊过一次,自然更谈不上察觉到他的异常,有曹操在前,她只是觉得荀彧聪慧罢了。写信的缘由主要是她真的想听听旁人的意见,可能在内心深处还渴望着有人能推她一把。

一个人下定决心并不容易,尤其是她本性平庸,难逃凡人的怯懦,犹豫和自我催眠。

唐婥从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救世主,压抑着自己生长到现在,可面对即将到来的风雨,她果然还是想尽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君侯在想些什么?”蔡昭姬将烹好的茶放到唐婥面前,看她在出神,于是关切的问道。几天前,她就随着父亲在汝阳侯府护卫的保护下,见到了唐婥,如今暂住在这里。

“只是想做些事情,希望如今意识到不要太晚。”唐婥一边说,一边不着痕迹的抿了抿茶,就将茶盏放到案上。

添了香料和盐熬煮过的茶汤实在不好入口,她很少饮用。

昭姬察觉到唐婥好像不太喜欢喝茶,虽然与此时风尚不同,但也没有说什么,而是体贴的换了蜜水来。

“父亲多有冒犯,还请君侯海涵。”她一边为唐婥添水,一边羞愧道,“琰当时不知向谁求助,贸然打扰君侯,而君侯慷慨相助以解我家之困,可大人他......”说着,她浸满柔情的眸子里,好像就要渗出泪来。

“大人不该冒犯君侯,琰在此代父向您赔罪。”说着,就要行大礼。

唐婥连忙侧身把蔡昭姬拉住,平和道,“蔡议郎是今世士人之表,婥出身宦门,假父本就与士族不和,出手相助是我之心,不愿有人枉死,若是见面,反而对彼此不利。”其实谈不上冒犯与否,蔡邕只是以男女大防为由,避而不见她罢了。

“君侯骨气洞达,是我家气量不足。”昭姬整了整一袖,行了下礼,“谢君侯不弃。”

唐婥也不知道话题是怎么转到这方面的,摆摆手示意自己并不介意,转而问道,“昭姬如今有何打算?”

“如今家道中落,琰与妹妹(1)打算在大人身前尽孝,全子女之义。”

唐婥摇摇头,轻拍昭姬的手温声道,“我是问,你想做什么?”

蔡昭姬好像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猛然被唐婥如此一问,顿时不知道说些什么,张了张嘴,轻声着,“妾身不知。”

唐婥笑了笑,“昭姬还年轻,不必着急确定自己的志向。只是在我看来,你的人生并不是全然围绕家庭,我听闻你年少时有辨音之才,如今定不弱当年。”

“君侯只是忙不过来,想要妾身来帮忙吧?”听到这,蔡昭姬用袖子遮着嘴低声笑了出来。

终于露出些十来岁少女的娇俏。

唐婥平静的说,“只是见你颓唐,心中想着宽慰一二。”从丧夫,到听说父亲被发配,再到亲人入狱,被追杀,昭姬的情绪一定非常不稳定,如今能如此平静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昭姬也知道唐婥好心,两人毕竟非亲非故,她能做到这般已是出乎意料,于是点点头,“君侯有什么需要,琰定尽力而为。”

唐婥没有再劝,而是随口道,“不知昭姬是否有兴趣教孩子们读书?”

蔡昭姬轻笑着点头,“君侯所托,莫敢辞也。”

......

“唐司空留步。”

唐珍面色阴沉的正快步走出燕门,大司农曹嵩在身后朗声唤道,“留步,留步——”

“惠伯今日之事,实属莽撞了。”唐珍停下脚步等他上前,曹嵩才理了理衣袍,低声道,“国家无意朝政,奏折少有采纳。您今日上书,建议各郡加强守备,当心中有数,怎会如此气闷?”

两人同为宦门中人,脾性相合,关系自然亲近。同朝为官数十年,曹嵩从未见唐珍如今日这般失态。

唐珍摆摆手,低声道,“今之事,你我回府再絮。”

曹嵩见状点点头,没有继续问下去。两架马车相继停在了司空府门口,没来得及与出门迎接的张氏寒暄,唐珍引着曹嵩快步走到书房,屏退左右。

“巨高你看。”唐珍将各地送上来的关于太平道的报告递给曹嵩,捋着胡子皱眉道,“各州上报的合计太平道有三十方,每方万余人。”

曹嵩仔细看了看竹简,皱眉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治病救人了。”这是太平道原本报给朝廷的说辞。

“事实上,某已经获得有确切的消息,太平道明年三月将会起事。”唐珍冷哼了一声,“张角贿赂众多,朝中诸人皆不可信。”

“所以您才上书请求增加防务,试探圣上态度?”曹嵩沉声道。毕竟朝中官员,甚至中常侍中都有人与张角勾结,凭借他们对如今皇帝的了解,很难不怀疑皇帝已经收受太平道的贿赂。

这个猜测有些离谱,但是已经经历了两任皇帝都要求官员给他捐钱的二人,并不觉得这个猜想有多奇怪。

“现在看来,陛下确不知此事。”唐珍叹息着,“不然我已在雒阳狱中了。”看似庆幸的话,却透露着浓浓的悲哀之感。

“如今万不可打草惊蛇。”曹嵩立刻反应过来,不顾礼节的越过坐席捉住唐珍的衣袖,“今日不行,明日休沐,某去拜访谏议大夫。军中之事我等皆不善,朱公伟(2)善战,又有平叛经验,当只其中所为。”

唐珍点点头,“那便有劳巨高。”

事实上,唐珍很清楚曹嵩与他养父比起来,实在贪财利己,但这样的人才会更关注国家兴亡,他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必定竭尽全力保住刘姓江山。

而他,也不过是求一个晚年安稳,莫要在他手上将大汉葬送罢了。

雒阳风云渐起,汝阳也算不上安稳。

唐婥原本在庄园中与蔡昭姬和蔡贞姬一起,教导孩子们识字。一封来自颍川的信被仆役送到了她的手中。

意识到是来自荀彧的回信时,她忽然福至心灵,没有立刻打开,而是收在袖中。年仅十三岁的贞姬瞥见封泥上的字,顿时吃吃的笑了出来,用袖子遮着嘴调笑道,“是君侯夫家来信呢!”

昭姬瞪了她一眼,示意她不得无礼,然后也笑道,“若是君侯有事,孩子们的课业可以先交给妾身!”眸子中也少不了几分调侃。

唐婥面色微红,在装作若无其事和去拆信之间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对荀彧回信的好奇占据了上风,在蔡家姐妹两的注视下离开私塾,回到了自己的宅院里。

封泥上的荀字浑厚深沉,是汉隶标准的样子,就像是整个荀氏家族,雄放洒脱,又沉稳敦厚。她轻轻用力,将封泥完整的从竹桶上掀开,将书简从中倒出。

她一目十行的看过前面寒暄的用语,看到上面苍劲的字体终于写到关于自己的疑惑时,她才慢下来,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唐婥睁大了眼睛,脑海中浮现曾经在看到的那个模糊,但俊秀的眉目,好像也听到了他温润的声音,“四海沸腾,民生多艰。欲汤之沧,一人炊之,百人扬之,无益也。不如绝薪止火也。(3)”

她又仔仔细细的读了一遍,一遍读一遍抿着嘴强忍着内心的冲动,最后颤抖着低声自言自语着,“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不如釜底抽薪啊。”

轻缓的将竹简放在案几上,当她再次抬头时,已是泪流满面。夏日的正午烈日当空,可唐婥却手脚冰凉,虽谈不上是入坠冰渊,但也感到几分萧索。

她以为自己不是喜欢后悔之人,即使突然从未来穿越回过去,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活,感到窒息和压抑,甚至丢失了一部分记忆,都能坚强的融入这个时代,她从未后悔过任何决定。

但如今回想起自己在这个时代过去的十几年,她忍不住问自己,‘你究竟都做了什么?’

饱含泪水的眼眸看向窗外,府中的仆役正抬着井水从庭院中经过,侍女们赤足跪在木制穿廊上,用麻布细细擦洗地板。栀子花萨满庭院,幽幽的伴着传来阵阵香风。不远处的围墙,青砖齐整,开光漏窗将阳光隔断成漂亮的样子,柔柔的映在云石上。

可是,透过漏窗向外看去,景色全然不同。劳作的农人即使烈日也在地里侍弄庄稼,只为一丝多产些粮的可能,劳累的佃户们**着上身倚靠在树下,不顾蚊虫酣睡过去。每个人脸上都是麻木的表情,偶尔有生动的笑容也是在捡到些牛粪的时候——这代表着又可以多些肥料了。

更可怕的是,唐婥看到这些已经非常令人心酸的场景,已经是这大汉相对好的情况了。更多的贫民甚至活着已经很艰难。

脑海中闪过自雒阳到汝阳路上,看到的那一张张饥饿的脸,又想到那个扒着自己的脏兮兮的小手,唐婥抿了抿嘴,尝到了艰涩的味道。她为何会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为何视万民于不顾?为何总是为自己的懦弱找借口?

她,明明可以做到更好。

(1)蔡邕有两个女儿,蔡文姬(昭姬)和蔡贞姬

(1)朱儁,字公伟。前任交州刺史,以家兵五千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这个时间为谏议大夫。是后来平叛黄巾起义的主力将领之一。

(3)邹阳《上书谏吴王》,意思是这天下就像是一个人在烧水,使其沸腾,上面有一百个人在泼水让水不沸,但这些没有意义,还不如把底下的柴火取走,水自然就不沸了。

看到小可爱对我写唐婥夸赞荀氏有疑惑,主要是剧情需要啦(挠头),就和我们随口夸人一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9章 第 19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