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18章 第 18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18章 第 18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03 22:29:08 来源:文学城

“少君,莫要在往前走了!这里水深!”带头排水的里正在那边喊着,摆手让唐婥退后。这里是一片洼地,积水比较严重,其他的农田还没有怎么积水。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大风伴着雨砸在麦地里,让麦子倒伏。已经有不少人去看管田地了。

唐婥脑子里回想了一下当初建造灌溉渠和涝池的时候,预留的通道和排水设施,确定这里积水的情况只是暂时的,就听话的退后几步,招呼身边的人去帮里正排水,又急匆匆的往其他田地赶去。

近侍连忙捡起她的鞋,小跑着跟上去。

好在,今天大家已经清理了一部分淤泥,现在大部分田地都还没有遇到积水的情况,风也渐渐小了下来。不过佃户们都比较担心再起风,正趁着现在雨稍微小点,加紧挖渠道,然后把淤泥堆到田埂边上防风。

唐婥其实清楚,只是一次大风大雨,不会真的对庄稼有损害,不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若是一次不放在心上,说不定就会在日后酿成大错。

她一边想,一边招呼着仆从一起帮忙,自己也踩上水车的踏板,帮妇人们用水车排水。

农人们显然习惯了这种半夜起来抢救庄稼的紧急情况,对抗天灾自有一套方法。在天蒙蒙亮的时候,一切都恢复了正常——除了还在下的雨。

“这雨水多了,也不好。”和唐婥合作了一个晚上的妇人拧了把身上的衣服,“天旱求雨,遇涝求阳,这日子就一天天的过去了。”

“好在还建了水渠、涝池,不至于太辛苦。”

唐婥抹了把脸,点点头嘱咐农妇道,“回去先擦干头发,若是遇上风寒就不好了。”

农妇摇摇头,“趁着天亮了,得先检查一下地里,看看有没有损失庄稼。”俨然是不打算回家。

唐婥知道劝不动她,又看看周围的农人几乎都打算继续待在田里,也没有命令他们回去换衣服,而是叫来菽,让她回去命厨房煮几锅姜水抬过来。自己转身去私塾找张仲景去了。她忽然想起来前些天他说要总结些治疗伤寒的方法,交给百姓,不知道能不能也给她一份。

因为下雨,张仲景并没有早起去采药,而是在会客厅里看书,唐婥随便找了件干衣服换上再来找他的时候,天才大亮,一夜未睡的她看不出半分疲倦,径直走向缩在角落念念有词的青年。

“张先生。”唐婥出声行礼,张仲景连忙起身回礼,温声问道,“少君所来何事?”

唐婥笑了笑,找了个空席子随意坐下,“不称我为君侯了?”只有侯府的人才回称她为少君,外人大多称她君侯或者女郎、娇娇之类的。

“少君大才,我心下赞叹,机还想再多叨扰几日。”说完还扬了扬手里的书简,俨然是前些日子记录的与唐婥的对话。

唐婥见此也不再寒暄,将自己的来意言明,“听说张先生出门问诊,只带小角(1)与银针,应是有不用药就能治病的方法?”

“您明知我打算教百姓们一些应急的法子,还故意来问?”张仲景摇摇头,“我常带小角与银针看病,只是想着百姓大多贫困,若是能用角法针灸所为,便不必用药。毕竟用针灸或者角法,只是我劳累些,百姓若是困苦就不必花费,抓药则不同。”

“先生高义。”唐婥眨眨眼睛,“那......”

“给少君就是。”张仲景笑笑,“左右都是要交给周遭百姓的,多些人知道,也能多救些人命。”

唐婥点点头,立刻道谢。不过就在她要离开的时候,张仲景像是想起什么似的问道,“能问一下,少君要这些医疗的方子是做什么?”

唐婥笑笑,“送去颍川。”也不知是危险将近,还是这些天听吴姆念叨荀氏。她回忆了一下两人在司空府的聊天,惊讶的发现自己好像说了很多本不会随意说出口的话。要知道,她的很多想法对于这个时代来说惊世骇俗,即使刻意压抑也很难有人跟上思路,这么多年意识到这点的只有曹孟德一人而已。

可那次谈话,虽然她还是习惯性的装作平庸,可还是说了很多,而那位‘王佐’却能思路清晰的立刻跟上,替她将没有说下去的话圆回来又丝毫听不出纰漏。正是因为如此,若不是回想她几乎意识不到对方的竟然跟上了自己的思路,这代表着对方可能比自己对很多事物更熟练和精纯。

她的身份不能随意去信给曹操,可荀彧是她的未婚夫,叨扰一下应该无妨。昨晚与百姓在暴雨中劳作,她忽然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

“文若最近,似是有些愁苦?”荀谌避开同窗们的视线,轻声问着荀彧。

“彧在想太平道之事,有些烦闷,让四兄担忧了。”荀彧也轻声回答道,“如今我家虽向郡守进言,但观其所为并不上心。若是太平道真的动乱,恐怕郡中难以抵挡啊!”

“大人以召集乡里,准备加固县中防备。如今族中对于朝政也无能为力,只能尽力保全族地。”荀谌也皱起眉头低声说着,“这些都是大人和叔父们要考虑的问题,你暂且安心读书准备举孝廉一事吧。”

荀彧抿着嘴,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心里却并不打算放弃。

荀谌看出弟弟并没有将自己的劝慰听进去,只是微笑着说道,“外弱内强,不进不休,文若肖似我祖。”荀彧听到兄长调侃,知道自己的想法被兄长知晓也没有解释,低声喃喃着,“只是心有不甘罢了。”

他不是瞻前顾后之人,只是现实并不是自己想要做什么就能做成的。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不存在的,他早就做好了为此不惜此生的准备。

坐在两人前面,仗着耳聪目明一直在偷听两人说话的郭嘉挑了挑眉,脸上露出些许玩味的神情。

少年人还未及冠,头发半披在脑后,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嘴里嘟囔着,“看样子,是要回家避避难了。”

他旁边的荀攸显然是听到郭嘉话,眼皮都没抬一下,呆滞的看着手中的之乎者也,满脑子都是昨夜读过的《左传》。

半晌后才慢吞吞的说,“所避为何?”

郭嘉毫不客气道,“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2)”

“我等不知今上深浅,只念张角贼心必乱。”荀攸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地说,“只是朝中奸人裹挟,清流不可出头,尸位素餐之辈横行,此次恐为大灾。”

“嘉与公达不同,无亲族庇护,自然要早做准备。”郭嘉理所当然道,“只待世有明君,再复起也不迟。”

“若有明主,彧定去信于你。”这时荀彧抱着书简起身走到他们这一排,给荀攸换了几册《战国策》,笑着说。

“君子一言——”郭嘉懒洋洋的道。

“驷马难追。”荀彧温和而笃定的接下他的话。

午后休息时,一封信被送到了荀彧的手上。信没有用如今常用的竹简木牍,而是在柔软的黄纸上,用松烟墨写成。

娟秀的字迹工整的写着伤寒杂病之类的疗法,还添着疫疾的预防方法。细细的嘱托,透露着对百姓的忧心,又带着女子独有的柔和。

荀彧端坐于书房,慢慢的看着来自汝阳的尺书,只到最后几页,他才抿起嘴角。

端秀的字,好像将唐婥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今有困惑,不知可求王佐之才一解。大父所言,乱世将至,婥心中胆怯,自冲帝以来至今,虽朝政凌乱,又遇洪灾疫症,今风雨欲来,吾欲求百姓安居乐业,当为何解?”唐婥没有明说,但荀彧轻皱起眉头,用修长的手指轻点案几,他眯起眼睛又仔细看了看手中的文字。对方如此突兀的寄信来,是何用意呢?

难道她察觉了什么?荀彧回想了一下与对方唯一一次见面,确定没有任何纰漏后又思索了片刻。想起对唐婥的惋惜,他抿了抿嘴,想要再努力一下。因着婚礼之事,他常与族妹商谈,也全然了解了女子之艰,虽然恐怕还是不能体察全部,可也结了心中对于唐氏藏拙的疑惑。

可对方若是真有为民之心,断不能因此放任自己泯然众人。他一边想,一边提笔写信,即使心中有万般丘壑,荀彧回信的手也平稳异常,他并未试探唐婥,也没有将自己对于她顾虑的猜测言明,只是坦诚道,“民生之事,实乃粮药之事。娇娇若有心为民,可从此入手。然,为民者不图一时安稳,一世苟活,当求万世安定方为百姓之道。一时生存并不能解百姓之忧,如此为小道。若真心为民,当思建万世功业,为天下立太平。譬如牡痔居窍旁,脓藏于体,外敷药剂自然缓痛,可不过是粉饰太平,若要去除病根当忍一时之痛,拔脓而出。”

“养伤确实需要时间,但却一劳永逸。君侯有为民之心,为民之能,该当如何自不必彧言。”

将墨迹晾干,荀彧将竹简卷好又用封泥将信桶口封住,才唤来家仆,命其将信送往汝阳。

(1)拔罐那个罐,玻璃没有普及之前用的是兽角。拔罐叫角法。

(2)《左传·桓公二十三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8章 第 18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