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20章 第 20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20章 第 20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03 22:29:08 来源:文学城

唐婥深吸一口气,用袖子粗鲁的擦干泪水。时间不可追,往事不再来,她已经没有悔恨的时间。

“菽——”

她朗声叫道,“把府中的账目拿来!”

守在外面的侍女也不知道自家少君要做什么,连忙去找正在和吴姆商量唐婥陪嫁的菽。在等待菽的时候,唐婥也在脑海中简单过滤了一遍如今所拥有的财产。

除去在外的商铺,汝阳侯府的封邑大概是九千户,算上近些年的人口增长,大致就是万户左右。如今是民有此田,田有此财,也就是说汝阳侯府大致拥有五十万亩田地(1)。

如今税率依旧为旧制,是三十税一,但作为封地的这五十万亩地是不需要上税,而是将以每亩七斗为量单独交给汝阳侯。至于如今皇帝增收的每亩十钱的税(2),则由唐婥作为汝阳侯付给县里。

也就是说,这么多年过去,唐婥实际上拥有一笔巨款。更何况她的各类商铺遍布北方,盈利颇多。如今说她富可敌国可能不妥,但单论钱粮绝对是一方豪强。

“先前不甚上心,如今倒是要精心规划一下了。”唐婥眯着眼睛,手指轻叩案几,挺直的背脊没有丝毫弯曲,全然看不出刚刚情绪失控的样子。

等到菽将账目拿来时,看到唐婥在伏案写些什么,于是安静的捧着简牍跪坐于她下手。明明少君一如往常,可菽却觉得好像有哪里不太一样了。

“菽,把账目放到这就行了。”唐婥一边写,一边吩咐着,“顺便准备一下,我明日要去各村看看。”

往常菽一定会劝少君不要太过劳累,但这次她看了看专注的唐婥,没有多说什么,俯身称诺。

唐婥将宽大的衣袖用细麻绳绑在胳膊上,提笔在黄纸上写着今后的打算,还未写完又匆匆划掉。事情千头万绪,根本无从入手。

刚沉静下的心,又被繁杂的事物扰乱,夏日的蝉鸣更是平添几分聒噪。唐婥揉了揉手腕,看着满地的废纸,深吸了一口气又呼出,连续三次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将仍在地上的纸一一捡起,一边收拾一边在脑海中整理思绪,直到她彻底摆脱烦闷的情绪。

“今天,先把账目看完,然后将事情按照紧急、必要分门别类。”她把废纸反过来,将计划简单的列好,“明日到封邑的各个村庄里,看看情况再做决定吧!”

翌日清晨,天不亮唐婥就离开侯府。为了节省时间,她依旧是骑马出行,身边也只带了十几护卫,连菽都没带。因为她此前加强守备的命令,几个庄园都组织人手轮流巡逻,夜间也有人巡渠。

昨夜她细看账目,如今经过这么多年朝廷增减,她的封邑大概是65万亩,万户左右。因为还未到案比之时,所以这是去年的统计数据,虽然不完全准确但也相差无几。

马上就到收麦时节,与庄园里不同,唐婥并不能完全掌控封邑。如今习惯上是百户为里,十里为乡,也就是说她手下数十万亩的土地上有至少一百个里,十个乡。这些行政单位都是正常受县郡控制,编户齐民的,只是税收不再向朝廷缴纳,改为向她缴纳而已。

不过虽然不能全权,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产出都归她所有,和庄园一样,除了官吏不是她任命外,生产方面她还是有话语权的。

更何况大父命各郡统计太平道信众之事,郡守蒋晋也不是庸人,恐怕早已察觉。她先是拜见乡中三老,十个乡自然不可能一日见完,此时只是其中几个离侯府较近的乡。她很到封邑,所以其实并不太了解实际情况,但再不了解,也没想到自己的封邑竟然还住着‘通缉犯’。

“伯求先生,婥失礼了。”乡中规矩不多,更何况她是主君,几乎不可能遭到三老、游徼和啬夫的拒绝,为节省时间于是直接跟着通传的小吏走到会客堂的唐婥,看着端坐于上的中年人愣了一下,然后连忙行礼道。

她是在雒阳见过何颙的,也听说他因党锢流亡在汝南一带,可从未想过他会住在自己封邑上。三老连忙介绍着,然后略显紧张的看着唐婥,解释道,“袁氏子意杀先生,故暂住于此。郡守已知晓,还望君侯莫怪。”

何颙不是与袁绍交好吗?哪里来的袁氏子想杀他?唐婥示意三老自己并不生气,仔细地打量面前灰色儒服的中年人。其人端坐如松,正微微回礼着,听到三老的话,才温声道,“袁公路言我有凶德,当杀之,虽被劝说,但也容不下我。故来汝阳,匆忙间未见君侯,是我失礼在先。”

是袁公路啊!难怪。因为假父是宦官,封邑又和袁氏相邻,没少在郡守的宴会上被他讽刺的唐婥一边在心里感慨,一边客气着,“先生为贤德,当是婥拜访才是。汝阳虽小,但先生也可安心住下,婥定护先生安全。”

虽然有意外的客人在,但唐婥还是有条不紊的说自己打算出资收留游民贫苦者,训其为私卫保卫乡里,并且希望各个乡中能配合,掌管徭役的啬夫和日常巡逻的游徼都没有异议,还表示可以稍微减少今年城旦的人数,增加护卫乡里的人,唐婥转头问三老是否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三老主要是举荐孝贤之人为县吏,也兼任教育的事情,对防卫之事不太了解,闻言并没有异议,而是谈起前阵子张仲景来义诊后,有村人小子想一起学医,但苦于没有医师教导,不知侯府是否有办法。

“小子们想学医术是好事,不过如今医师短缺,能教他们的恐怕更少。”唐婥抱歉的向还坐在一边的何颙笑笑,对三老说,“庄子里有私塾,也有医师教学。若是孩子们不嫌弃,可以去我那里读书。只是路途稍微有点远......可能要住在庄子上了。”

如今人手哪里都不够,这里又不像颍川那样士人众多,单独开私塾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分门别类的教了。不过若是这些孩子能学成的话,回到乡里说不定就能开起私塾了。

“君侯这是哪里的话?那些小子能学到本事就该感恩了,哪里还敢嫌弃离家远近?”三老笑眯眯的说,然后示意身边的人将会客堂留给唐婥和何颙,几人起身行礼离开了。

“君侯高义。”等周围安静下来,何颙这才端正的做好,向唐婥行礼道,“在雒阳时,有司空长史赞您风姿端秀,无愧为女士,我只当是恭维之词。如今看来,是我武断了。”

唐婥并不在意旁人对自己的评价,无所谓的笑笑,“婥还以为伯求先生在我这住了些日子,早已不这么想了。”

何颙倒是没否认自己对宦官集团都有偏见,端详了唐婥一阵子后,开口道,“天下安宁......”

还没说完,唐婥就有些失礼的打断他,摆摆手道,“早年便听闻伯求先生善于相面,喜好品评人才。只是婥心中志向,不喜他人评头论足,先生还是莫要再说为好。”

“君侯不喜他人评价吗?”何颙捋了捋胡子,“那未免有些傲慢。”

“非不喜他人评价,实不喜空口评说。”唐婥笑笑,“若是哪日婥真的匡扶江山庇佑万民,先生再说也来得及。”她显然猜到了何伯求刚刚想说什么。

何颙看了看她,正坐对面的女子身着为骑马方便身着胡服,带着象征着身份的印绶,未着粉黛也没带首饰,更不要说贵族喜好的玉佩容臭。一身轻简到甚至有几分单薄的打扮,却无法遮掩她眼神中的笃定。

传言中美艳的容颜,反而成了陪衬。

全然不知唐婥前几日还是一幅逃避模样的何颙暗自惊叹,如此风采世间少有,反而觉得自己刚刚用相面之术的判断没错。

是夜,他惯常给袁绍和荀爽写信,谈到今日所见所闻时,犹豫了片刻才写道,“今见汝阳侯,其人若为男子必有安邦定国之略,固民拓土之能。惜为女子,只能屈为人臣。”

......

今年雨水比较足,视野间是绿油油的一片。荀彧端坐于马车上,乡间稍显颠簸的路途也没有让他的坐姿有半分变形。

荀绲曾说他拜访郡中诸君子,劝说郡守,只是郡守未将此事放在心上,父亲思虑再三后还是决定再此前往各家,提醒诸人早做准备。此次要去的钟氏与陈氏两家与荀家世代为姻亲,几乎可以称谓一族。加上同为姻亲的舞阳韩氏,四家即使因党锢之乱不再朝中任职,依旧在郡中颇有名望。

位于许县的陈氏距荀氏的族地颍阴较近,不过半日的路程,所以荀绲决定先去拜访陈家。与其余三家不同,被称谓‘颍川四长’的陈家族长陈寔还健在。陈寔因曾任太丘长,故被尊为太丘公。

如果唐婥没有失去相关的记忆,一定知道这位就是幼时课本中学到的,‘陈太丘与友期行’当中的人物,而他的长子陈纪就是文中的‘元方’。

“热乎?”

荀绲见荀彧对着窗外发呆,关切的问道,虽然快要入秋,可正午的日头还是过于强了些。荀彧摇摇头,“我只是在想,大人所求之事,恐怕不会顺利。”前阵子已经与各家商量过太平道之事,其实本不用再前往的。只是因自雒阳袁本初来信,显然他不知从哪里来的信心,想召颍川各家于雒阳相商太平道之事,但谁都知道他是想借着此事对再次对宦官动手,只是原本父亲是打算拒绝的。

可慈明叔父却劝说他,若是不愿再搅进去,也该全袁本初信任之意,替他去各家问问,所以他们才又去拜访了。

“就快到太丘公家了,此事他心中自有筹算。”与外朗的荀爽不同,荀绲的性格内敛平和,不喜朝廷争斗,不然当年也不会早早自济南相上告病归家。此次若不是荀爽劝说,他恐怕都不会出门。

陈家与荀氏不同,没有漫长的历史,太丘公年轻时陈家还是寒门,曾为县中奴仆做杂役,又为亭中小吏。做小吏的时候被当时的县令邓邵看中,举荐前往太学学习,才有了后来的西门亭长,为郡功曹,辟豫州,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的陈太丘。

大约是出身的缘故,陈寔性格圆滑,为人宽和。先前岁荒民俭,有盗入陈家梁上,意欲行窃,陈寔看见了,却没有呵斥,只是叫家中子弟前来,正色道,“夫人不可以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3)”借以规劝盗贼。

而祭拜张让父亲的事情,更是能体现他的性格。郡中几乎无人前往,唯独他前去吊唁,与张让为善。使其至今都感念他,护陈家周全。

忠良宽厚,广结善缘,为人大抵如此。

出门迎客的是陈家四子陈谌,是荀彧表兄。虽然陈寔与荀彧的祖父荀淑同辈,年龄也相差无几,但因他祖父将族女嫁于早年丧妻的陈寔为继妻,所以即使陈谌比荀彧大上不少,两人依旧是兄弟关系。

屋内两人相谈甚欢,但几乎没有谈论任何有关朝政之事,荀绲根本没有转告袁绍话的意思。

荀彧与陈谌还有刚刚送水进去的陈家幼子陈光,都跪坐于门外,低声交谈着。

“此次,恐怕要让文若弟你们白跑一趟了。”陈光年纪与荀彧差不多,此时正语气随意道。

(1)按照东汉灵帝时期的记载,户均拥有74亩地,万户是74万亩,但是我看有论文认为没有那么多,人均12亩左右比较合理,每户5人,也就是户均大概60亩。这里唐婥没有看账目,是凭推测所以数据不准。

(2)《后汉书·灵帝纪》:税天下每亩十钱。

(3)《后汉书·陈寔传》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0章 第 20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