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古典架空 > [三国]落子不悔 > 第16章 第 16 章

[三国]落子不悔 第16章 第 16 章

作者:花灯见 分类:古典架空 更新时间:2022-08-03 22:29:08 来源:文学城

“文若的意思是,张角本就打算起事,如今朝中知晓但并未声张,其人作为太平道之头目,私心甚重,于道众控制较强,若朝廷单追捕张角,恐会逼迫其提前起事。”在听过来龙去脉后便无需多言,荀绲也很快明白自己儿子的暗示。

荀彧点点头,“张角蛊惑百姓,自然不会将百姓的性命放在眼里。朝廷虽接收了太平道可能起事的消息,但并不会为难各地普通教众和百姓,只会全力追捕张角,而张角为求自保,只会提前起事。”

“若是逼他提前起事,张角准备不足,匆忙之中必有疏漏,到时参与之人必然暴露无疑,朝廷调动各地兵力再处置他们,自然轻松。”

荀绲因为并不了解太平道究竟有多少教众,对于情况的估计比较乐观,可荀彧很清楚,如今除各别内郡外,只有边郡才有营兵(1)。也就是说,现在大部分郡县是没有军队的,如需要兵力,需要征召。

征兵时间非常长,面对的是已经准备了数年之久的张角,即使是匆忙起事又能匆忙到哪里去呢?

“光武帝时,罢众将士归民,如今各州郡恐无人值守。而张角之众准备数年,我等自然无法比拟。”荀彧温声道,言下之意便是,如今这种情况,不打草惊蛇才是正途,至于放任张角准备——反正已经来不及,也就不急于这一时了。

荀绲显然是听懂了,他悠悠叹了口气,“如此,便是多事之秋啊。”

“不知朝中何人察觉此事,想要如何处置太平道,但既然我等已经知晓,便不能坐以待毙。”荀彧压下心中的焦躁,眉宇间流露出几分忧虑来,“郡中君子皆有大才,颍川又处在四战之地,若是因战而亡,日后恐于国不利。”

“今之事,已不是考虑将来之时。祸事将起,我等需早做打算。”荀绲捋了捋胡子,眉目肃然,对荀彧嘱咐道,“我明日起便拜访郡中诸君子,一起前往阳翟面见郡守。文若在家且安心读书,你说得对,若是郡中才俊皆战死,吾国吾族日后便无望了。”

荀彧心知自己尚未结婚,又刚刚加冠,只是在年龄上成人,在长辈眼中还是少年,在这种大事上是没有话语权的,好在该说的已经说完,他行礼后膝行出了书房门。

荀彧心中很清楚,如今家中无人出仕又有党锢之名,即使有心救国,也无力回天。

木制的穿廊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柔和的色泽,沿着屋檐挂着的细麻廊帘被女仆们一一束好收起,荀彧缓步走过蜿蜒的廊道,整理着思绪。

如今百姓艰苦,若无张角,反抗也只是时间问题。前世,他与族兄一同教导年幼的陛下,深知陛下聪颖,那时他们心中还留存着‘若是教导出明君,刘姓江山说不定还可绵延下去’这种幻想。

如今看来是幻想,只是当时并不那么想。

其实他知道,他反对主公称‘魏公’,恐怕是在殉自己的道——对于一个已经死去的国家,他甘愿以身殉之。可当时的天下局势处在一个很微妙的平衡点,没有人在袁术之后再称王,但若是‘挟天子以令不臣’的丞相都受到实际分封,那便是给所有军阀一个信号——一个可以随意割据的信号。不需几年,江山就会分崩离析。

更不要说若是没有统一的朝廷,塞外胡人得到消息便会趁虚而入。到时,汉人该如何自处?

天下皆苦,独灭旧国、兴新国最苦。

他不愿看到的,其实是百姓困苦,民不聊生。

只是,前世他错在了将扶持大汉与守护百姓混为一谈。荀彧冷静的想,人非圣贤,力有所不能及乃是常理,只是他犯的错更大。身为尚书令,他的一个小错误就会影响到数十万百姓的生死,更不要说一个大错了。

自己那时,还是幼稚。

单单想着只要大汉不倒,胡人便不敢南下,百姓也能继续在大汉的守护下生活。可从未想过,汉已经无药可救了。

本就摇摇欲坠的国家,在军阀们的蚕食下早已名存实亡,而他却想要守护一个空壳。前世,他一直以为主公还似他们初见时那样,一心匡扶汉室,可他却忘了,人心会变。他以为助主公平定北方,主公便会将手中权力归还给陛下,但他没有。他能理解主公,但却无法接受。

他当然可以要求自己矢志不渝,立身不变,但却不能强求他人。唯一的安慰是,在他灵魂飘荡在邺城的时候看到,主公直到去世,都没有废除汉帝,自立为皇。

如今,梦该醒了。汉早就无法挽回,他如今要做的不过是更早的结束战争,用最小的牺牲换来安稳的未来。

如果不能扶大厦之将倾,那便破而后立。

......

“少君,有来自汝南的消息。”

唐婥正带着孩子们在田边的树荫下摇前些天匠人送来的脱粒机,检查实用性,近侍就拿着一封黄纸写的信快步走来。如今只有少数习惯练习法书(2)的人才会使用纸张,大多数人依旧用竹简作为书写材料。

所以唐婥看到近侍手中的信后,微微皱眉道,“可知是谁送来的?”她并不认识什么法书大家。

“送信的仆役自言是蔡氏家仆。”

蔡?唐婥用随身的笔刀割开信封,信中的内容还没看清,就被上面的书骨洞达的字吸引了目光,再联系寄信人的氏,她马上就反应过来这封信的主人是谁了。蔡昭姬书承其父,颇有风骨,即使是封求助信也能感受到其中矜贵平和。

信中言她父获罪后,并未去往岭南,而是受友人庇护,但因父亲先前与司徒刘郃有隙,又得罪中常侍程璜,两人告父亲不服处罚,于是父亲与叔祖父被囚于雒阳狱中,如今叔祖父蔡质已被弃市,而父亲因长于文书受国家赏识,得免一死,全家被发往朔方。

但司徒又命刺客拦路来杀,如今虽躲过一劫,但心中惶惶不安,如今正在汝南境内,故写信请汝阳侯相助。

唐婥偏了偏头,低声对近侍道,“去找卫队长来此见我。”然后把信收到袖子里,温和的笑着招呼孩子们继续研究脱粒机。

脱粒机主要由进料斗、滚筒、凹版组成,滚筒上有脱粒针。使用步骤大概就是,将收好的麦或稻从进料斗里塞进去,然后转动滚筒,作物由滚筒上纹杆与凹板组合件的摩擦、挤压、碰撞、抖动后,籽粒从茎落杆上分离、从凹板上流出,茎杆由滚筒的离心作用顺着凹板抛射出去,完成脱粒。因铁器贵重,唐婥让匠人尽量都用木头制作,所以只有脱粒针是铁质,其余的部件,就连里面的齿轮都是木制的。

孩子们围着脱粒机,用手扶着把手费力的转动,个子矮的甚至还要踮起脚尖才能勉强将把手转满一圈。

“大家觉得怎么样?”唐婥伸手帮那个踮着脚不好用力的孩子把滚筒转了一圈,然后蹲下身使自己和孩子们平齐,温声问道。

“少君,我觉得有些费力。”年龄稍小的孩子举手大声说道。

一旁大一点孩子也忍不住点头,然后说,“现在用把手转滚筒还能转动,可要是放上刚收的稻子,我们恐怕就转不动了。”虽然常年干农活,但是毕竟年纪不大,个子也不太高,用起脱粒机稍微有些费力。

如今秋收时节,几岁的孩子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脱粒和晒谷,这个机器本就是给孩子们用的,若是他们用不了,那这个机器就白做了。

(1)“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光武帝纪下》,大概意思就是,军队都非常英勇,但最好还是把各地的军队都解散,让他们回家种田。至此,就再也没有关于恢复州郡军队和兵役的记录了,合理怀疑直到东汉末年都没有再恢复。

(2)有高度艺术性,可以做为典范的字。

正复习专业课,看到《曹操高陵》的考古报告才猛然想起自己好像还有一篇文在更新,连忙爬起来码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6章 第 16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