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论如何把所有阵营都混个遍 > 第12章 012

[三国]论如何把所有阵营都混个遍 第12章 012

作者:维周之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10 18:49:12 来源:文学城

于是接下来荀昭就开启了听天书模式,他们个个引经据典,说的东西无非就一件事情——什么是天。时不时有人说的面红耳赤,为了争辩几乎要打起来了,荀昭脑子里都是“阴阳”“月令”“礼制”等等。

接下来就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因为刚刚出手的都是各家弟子,小孩子打架,不算什么,这时候要真正的大宗师出场了。

在荀昭看来,场上形势是这样的,卢植先说了一通他的观点,宋忠驳斥并反对,于是荀爽、华歆、管宁、邴原几个支持卢植,蔡邕、钟繇支持宋忠,本来两派掐的正狠,郑玄出来说了一番他的观点算是点燃全场,两方一时之间都来反对他,场面一时非常尴尬且陷入僵局。

其实在他看来这个经学真是个枯燥而又麻烦的事,要严谨,要耐得住寂寞,但是尽管五花八门,他们还是有所派别,总体分成两派。

今文经学派是东汉一开始推崇的,注重六经中的微言大义,说白了就是引申;但是到了近几代,古文经学派又开始莫名其妙的兴起,比如他老师卢植,比如他师公马融,再比如他父亲荀爽,他们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疏通理解,说白了就是原汁原味,古文经学势头太猛,今文经学传承已久,两边掐的很厉害。

这时候蹦出一个第三派,他师叔郑玄,郑玄学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却走中国传统中庸的路子,学贯古今经学,主张两派融合。要让荀昭来说,这是正确的道路,但是古今经学两派都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侮辱,都很排斥。

这时候以宋忠、卢植为首的两派都批判郑玄的观点,但郑玄只是淡然辩驳,丝毫不慌不乱,这份气度倒是无愧于宗师大儒的称号,卢植到底和他是师兄弟,同室操戈到底令人耻笑,于是殿中最终就是宋忠和郑玄的辩论。

他们辩论的东西很简单,天是什么。郑玄估计也是受够了这些五花八门的五经论著,想要统一它们,于是提出了一套对五经进行融洽性理解的理论——六天说,引来南阳大儒宋忠的疯狂反攻,宋忠觉得郑玄论述所引经典纬书是荒诞之书,荀昭觉得他们都挺荒诞的,天是什么又没人说的明白,还计较所参考的著作是否专业,他听的好笑,于是一口一个狭案上的雪花酥吃。

殿中一时僵持不下,气氛很是紧张。袁隗坐在上首,仍是目光严肃,凝神细听。其实他早就累了,他不是什么经学大师,对这些严肃到近乎苛刻的东西没兴趣,但汝南袁氏是士族之首,本来想着做做样子也就罢了,没想到他们真的用了十分的力气,这样不好,他们自己下不来台,自己这个主家也没脸。

袁隗心中长叹,眼神环绕一周最终落在欢快吃酥的荀昭身上,他年龄最小,但却丝毫不惧,听的眉眼弯弯,不想别的孩子,规规矩矩坐着,仿佛坐在上首的是个菩萨,袁隗想着他昨天可是在众人面前一展风采,不由心里暗自点头,有那个底气确实不用怕,心念一转,便露出一抹笑意。

“郑公宋公辩论稍歇,看将这些小郎君吓得。”

袁隗出来打圆场,郑玄与宋忠的辩论才停下来,钟毓松了口气,天地良心,他坐的地方离郑公近,吓得他几乎都不敢喘气了,看向对面,元儿那家伙正十分享受的食酥,钟毓也不由得佩服他,可接下来他就开始替荀昭默哀了,因为袁隗点他了。

“众人战战兢兢,元儿却大口朵颐,想来应有高论,何不试言?”袁隗温和地开口,却扔下来一颗炸弹。

荀昭简直叫苦不迭,他就感觉这和他没啥关系才心情轻松地看戏,哪里想到这也要让他掺和一脚,他求救般的看向荀爽,不想荀爽给他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

他看向郑玄,郑玄年过半百,眉目淡然,宋忠亦是年近六旬,坐于殿中却丝毫不显老态,郑玄是他师叔,说的话也符合他心意,于理于亲,他得站在郑玄这边。

他心念电转,想了想便开口道:“孺子不才,自以为郑公学说更加合乎心意。”

殿内一片哗然,丝毫对他竟敢表明立场非常震惊,钟毓也懵了,这时候不应该和和稀泥吗?

那宋忠已经拿眼瞪着他,荀昭只当看不见。

“昭静听刚刚郑公与宋公之争辩,郑公提出”六天说“,而宋公所驳者,无非是认为六天之说出自于《纬书》,而《纬书》又是荒诞之说。”

在场人从一开始认为他大言不惭到默默捋须,看来还是有点能耐的,能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

“后郑公以《周礼》驳之,宋公又说《周礼》不在经传之列,不能完全信靠。昭实不才,有此一问,《纬书》也好,《周礼》也好,各家经传也好,何为对错,难道被斥为荒诞之说的《纬书》都是错的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宋忠豁然站起,喝道:“竖子无礼!圣人之言岂是你可以质疑的!”

“圣人便不会错吗?圣人与我们都起身于微末之中,对错之说凭靠后人评判,谁又能证明自己家传所学和所引学说一定是正确的呢?自秦以来典籍失散,后人所传之典籍,皆口口相传,是否是圣人之言还要两说!”

宋忠以两指指着他,气的几乎要站不稳,荀昭继续输出他的观点:“昭不事研究经传,故不敢言那六天说中的昊天上帝与五天帝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但是昭自身身受其苦,不同学说盛行令人心存迷茫,求学学子碌碌不知何从,乱自由此始。今观其辩论,不思一统以给广大学子一个正确方向,反倒分派论系,各执一词。昭不才,自以为诸公应当求同存异,不应作意气之争。”

一番话说的众人振聋发聩,殿中众人,有虎目圆睁者,又嗤笑鄙夷者,有钦佩叹服者,有担忧欣慰者,但是最明显的是宋忠气的要倒仰的脸,和郑玄锐利的眼睛,那样明亮的目光如同一把刀子将他浑身割遍,荀昭在郑玄眼中看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亮光,他想来淡然,连刚刚诸公逼问都每能让他退后半分。

郑玄站起来,问他:“诸公辩学,是寻求正说,哪里像你说的那样不堪,倒像是诸公为自家学说做意气之争一般。”

郑玄仿佛在诘问他,又仿佛在讽刺,荀昭笑道:“人的思想哪里能够完全的统一,这只不过是辩论技巧的争锋罢了,难道辩过对方就能证明自己对了对方错了?不一定吧,我大汉学子若是均重口舌之争,而不思经文本义,岂不是本末倒置,况且昭深受学说杂乱不一之苦,故刚刚奋激之下,说了不敬圣人的言语,想来悔极,但还是希望诸公能商量出一套众皆认可的学说,为我辈读书人开辟明路啊!”

说罢便是长揖到底。

众人还沉浸于刚刚荀昭所说的话中,想要反驳却找不到支点,与其辩论吧,人家说是辩论技巧的争锋,辩赢了也不算数;斥其不尊圣人,刚刚他却已经自己请罪,况且此时开口,还要被扣上一个为自家学说作意气之争,反而令天下学子无所适从的帽子,众人掂量掂量自己,都不说话。

宋忠冷静下来,沉默良久,问道:“愿闻汝志。”

这话是问他到底想干什么,或者说他这辈读书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境况。宋忠为南阳宋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辩论半生,他知道北方百家争鸣,便决心发展南方学说,教化弟子,让南阳宋氏家学能万古流传,他从教三十余年,今天这个七岁稚子跟他说,你们这是误人子弟。

你们为自家不知道是否正确的学说展开无休止的辩论,令天下学子茫然不知何为正学,于是也匆匆忙忙挑选一门自己认为正确的学说,再为其穷尽辩论技巧,去争辩。

武人的战斗在战场上,文人的战斗在口舌上,自古成者王败者寇,经学也是这样,谁赢了谁就是正确的,自家就是正统,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而且乐此不疲。

今天荀昭却说,学说遍地让他们迷茫却无所适从,他们渴望一部众家皆认同的经典问世。

于是他问出了那句话,虽然已经知道答案但是还是想听听他口中所说,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想求的境况是什么?

于是他见那少年微微一叹,用一种近乎渴求的目光看向他和郑玄,他说:“无非继往圣之绝学,成一家之言,开万世之太平而已。”

宋忠长叹一声,他心底昂然的燃烧着的想要辩论的动力一点点冷却,他知道他输给了这个七岁孩童的一句话,于是他默然不语。

荀昭见他说完那句话,宋忠的眼睛便快速沉寂下来,那是一种由明亮到暗淡的快速转换,刚刚的他还锋芒毕露,现在他却如浇了冰水的炭火。与之相反的是郑玄,他眼眸中的光亮愈来愈烈,仿佛要将他燃烧。

此时耳边传来父亲荀爽的斥责:“孺子无礼,大言不惭,你那点学问还想继往圣绝学,还不告罪!”

荀昭知道荀爽这是在救他,于是连忙于他身侧行云流水的跪下告罪:“昭不过一孺子,腹中并无多少书墨,刚刚意气用事,妄抒己志,今向诸公请罪!”众人被他自然无比而又行云流水的一连串动作搞得目瞪口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