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三国]论如何把所有阵营都混个遍 > 第11章 011

[三国]论如何把所有阵营都混个遍 第11章 011

作者:维周之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2-09 19:06:59 来源:文学城

酒酣耳热之际,袁隗起身请众人前往新建成的畅园,畅取其畅快淋漓之意,可见袁隗也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众人自然欣然前往,衣香鬓影,华贵的锦帛熠熠闪光,春风拂过,令人十分舒适。

落座席间,只觉此园雕梁画栋,无一处不精致,典雅而秀致,竟有些南方风味,其间更是各种珍奇名贵花草由人细细照料,侍婢鱼贯而入又井井有条,远远望去,俱是容颜姣好,楚腰纤细,正当笄年。

早有那腹有书墨之人吟诗写字,更有世家子弟投壶搏戏,这样的场面,身家不是很显达却被邀请的人俱是削尖脑袋展示才华,希望一跃龙门,被司徒大人看上,得以提携。

荀昭、钟毓、袁尚、司马朗几个年龄相近的自然在一起交谈,来的宾客大部分都是成人,所谈论的也无怪乎朝堂格局形势,荀爽、钟繇、卢植、郑玄等人在一起谈论经传书画等雅事,荀彧、崔琰、荀谌等青年俊才在一起各抒己志,蔡邕被袁隗请去亲自为他的宴会弹奏琴曲,弹的是《诗经》里的《白驹》一首: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琴声悠扬宛转,词曲清丽,说的是希望在场有德君子常寄佳音,毋绝友情。伴着这琴曲,宴会逐渐升温乃至**。

钟毓偷偷拿来了春酒,一年四季,春秋两季都有专门的酒,风味甚好,几个少年家里都拘的紧,没有喝过,此刻俱是兴奋而又好奇,荀昭就着他的手喝了一盏,只觉入口甘甜清冽,回味起来却好像吞了一口温柔的烈火,这火便从心底烧起来。

钟毓见他双颊漫上绯红,心中暗暗叫苦,没想到他这么上脸,而且神智已经开始模糊,一看就是喝酒喝多了,明明他才喝了一盏而已。

此刻荀昭感觉模模糊糊,辨不清来时方向,耳朵却更加敏感,听到远处琴声变得幽远而又悠长,如细细春草生长,平白让人心中哀愁,他追寻那琴声,走向前去,钟毓拉不住他,再看旁边几个连他自己也站不稳了,想来那春酒入口甘醇,却后劲不小。

“先生何故奏此思念之曲?”袁隗身边围着一群人,听到蔡邕弹起《楚引》,心下疑惑,故来想问。

蔡邕眼中充斥怀念之情,实际上他也是不知道为什么袁隗独独把他请为座上宾,在这里待了有半年,他总是不自在。

于是道:“见袁公畅园颇有南方之意趣,不由得念及在溧阳生活岁月,故而奏此曲。”

袁隗听了,沉吟不语,这边席上为之一静。

此刻荀昭正好摇摇晃晃的走了过来,袁隗笑道:“这是偷喝了哪里的酒?”一把握住荀昭的手,笑问他:“你师傅思念溧阳,你觉得袁伯伯应该怎么办?”

蔡邕心为之一紧,有些后悔提出这个话题。

荀昭有心想要思考,脑子却是一团浆糊,只能分析出他师傅蔡邕想回家了这句话,但是他能直接说不如让蔡邕回溧阳这句话吗?这是找死的行为。

他醉的面飞红霞,但是同时规矩框架这些东西在他身上仿佛也更加模糊,他本来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自由的灵魂,他目光乱飞,飘到不远处洁白的石壁上,灵光一闪。

笑道:“我有办法缓解师傅思乡之情。”

袁隗也被他说的好奇起来,不由问道:“什么办法?”

荀昭略一拱手,大胆道:“请袁伯伯为我准备笔墨等物,昭自有妙法。”

“快去与他置办齐。”袁隗一句话,将宴会上众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这边来。

东西很快上齐,荀昭移步向那石壁走去,众人的目光也跟着他移动,春风多情,拂过众人衣襟带起一阵衣带飘飞,众人见他杏白曲裾微微摇曳,立于石壁旁皎如玉树。

荀昭拣了一支长锋紫毫毛笔,饱蘸浓墨,闭目沉思,唐朝的吴道子一日之内画尽嘉陵山三百里风光,靠的就是白描,其未下笔,胸中却已有万水千山。

众人见他并不像平常作画那般小心翼翼,而是直接挥毫洒墨,寒山碧水,奇石瑶花,渔人店家,溧阳的一草一木在荀昭心间显现,他自四岁开始每年都要去那里待一月左右,蔡邕并不拘着他,更多的时候他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灵秀的南方山水。

用笔作线条对荀昭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今年将近八岁,在书法上用的功夫就占了他一半的时间,于是众人见他毫不费力的勾勒出远山、寒石、溪流,流畅自由,心随意动,他们的眼睛也跟着他的笔端带入了那一段江南山水。

荀昭并不拘泥于只画线条,兼描带写,皴擦点染,不一而足,由流水人家画到高门大户,由山边斜阳画到十里红枫,由路边小贩画到大家闺秀,一山一水,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他自己也仿佛超脱了这个让他一直害怕的东汉末年,重新又回到以前,他醉的摇摇欲坠,手上动作笔下浓情却更加肆无忌惮,等他用笔给这块石壁穿上一件独属于江南的美丽衣服时,已经是半个时辰后了。

期间人皆静默,俱驻足观看,无一人言语。

荀昭停笔观望,只觉甚合心意,只是此处没有斑斓五彩颜料,无法上色,倒是憾事,不过这样也不错,只有黑白,更显风流写意。他愈发高兴,在石碑旁写下“光和六年三月十日荀昭作”几个大字,用的是行楷,秀丽风流,与严肃端庄的隶书是不一样的风情。

作罢更觉自己是神仙了,于是天旋地转之中,他与笔一同跌在地上,并不疼痛,如果可以,他真的想这一切只是他的一场噩梦。

见荀昭就这样倒下,旁边侍婢连忙将其扶起,长锋紫毫笔跌在他身上,浸染了杏白的衣襟,如同开了一朵墨花,侍婢见他面泛红霞,目含秋水,不由笑道:“大人,郎君这是醉过去了。”

一番话教众人都回了神,袁隗忙道:“快扶到榻上好生照料。”

安置好荀昭,袁隗捋须欣赏这溧阳山水,荀昭半个时辰所画,却好似让他亲临其境,又看向他题的字,只觉与众不同却自有一番风流意味,问蔡邕道:“伯喈认为此画如何?”

蔡邕凝视良久,道:“与溧阳山水并无出入,尽得其妙。”

他的目光划过蔡邕和钟繇,却只是笑而不语,最后看向荀爽,笑道:“溧阳山水,顷刻之间尽在此壁上也!”

众人沉醉,尽皆叹服。

傍晚荀昭醒来真是头痛欲裂,回想起今天下午的事,他不由得更加头疼,钟毓拿来的那是什么酒,他就喝了一盏,怎么就醉成这样,还当众耍酒疯。

听到司马朗等人已经打道回府而他还要参加第二天的宴会的时候,荀昭只得让府医开了些安神的汤药,谁让自己的父亲还是个经学大师呢,第二天还要听他们论经学。

幸好还有一个和他一起的倒霉蛋——钟毓

“你今天可真是出尽了风头”,钟毓调笑道:“你不知道那些大人都那样惊讶地望着你”,他做了个张大嘴吃惊的动作,“那些人恨不得站在上面的是他们自己呢,这可真是一举成名!”

“你还是担心担心明天的论经吧,那可真是难熬。”荀昭受不了钟毓的揶揄,连忙转移话题,果然他说起这个,钟毓脸就耷拉下来了:“我最不喜欢听他们论这个。”

其实荀昭最烦的就是经学,其他朝代怎么样他不知道,汉朝人天天抱着五经研究来研究去,最恐怖的是,他们手中的五经还不一样,如汝南袁氏家传孟氏《易》,那有家族就家传周氏《易》,荀爽自己还注解过一本荀氏《易》,荀昭自小学的就是这一版,只是一本《易经》就这样多五花八门的注解,他们每年还要辩五经,那不是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吗,自小学的就不一样,这意见怎么可能统一,最后结果就是各执一词。

一想到明天的辩论他就感觉头疼,第二天又是一大早,玉珠这次给他穿了件橙红绣枫叶纹的襌衣,又微微用了点口脂,总算让他面色看上去没有那么苍白。

这次他同荀爽端坐于席上,明显感到完全不同于昨日的自由放松,颇有些严肃拘谨,这是学术氛围。

比起昨日人也少了很多,好多都是他不认识的老者带着少年人或中年人,应该是他们的弟子。

但是还是有几个熟面孔,比如他老师蔡邕,和他的弟子阮瑀、顾雍,比如他师叔郑玄和他的弟子崔琰,还有他老师卢植、钟繇。这些就是这座大殿上荀昭认识的所有人。

荀彧已经不在,荀爽一一给他指点,荀昭听下来,其实这里面有很明显的三个派系,第一个就是扶风马氏马融派,这位老人家人虽然已经不在,但是卢植、郑玄、华歆、管宁、邴原这些相当当的人物都是他的弟子。

第二个派系其实还没发育完全,就是以蔡邕钟繇为首的,钟繇学书法于蔡邕,而阮瑀、顾雍这些都是蔡邕的弟子,还有孔融、陈琳等,虽然现在那个说法还没提出来,但是荀昭知道后世有个出名组合“建安七子”。

第三个派系就是纯地域划分了,南方宋忠派系,宋忠是荆州南阳人,这次来也是代表着南方的儒学,在汉朝南方发展的远远没有北方好,所以人口大部分都在北方,还未开辟的南方很少有人居住,宋忠带着他的弟子王肃,尹默,李撰,潘濬几个独成一派。

一片寒暄过后,他们开始了无聊的辩论,今天的论题由主人公袁隗来出,他目光和蔼,慢悠悠地说出了今天的辩题——论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