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清穿+红楼]黛玉长姐爱说点瞎话 > 第2章 第 2 章

[清穿+红楼]黛玉长姐爱说点瞎话 第2章 第 2 章

作者:桃花如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10 03:47:37 来源:文学城

正是半上午。

北京外城的一处宅院内,书房案后,一半大少年正提笔濡满墨水,在纸上写着什么。

他侧后站了个比他略高一个头的男人,年纪不大,满脸生动地汇报着什么,手中捏着的信封已皱成一团,内中纸笺上墨水被手汗洇出大团污渍。

“……爷,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我姐姐她心里头苦啊,女儿生下十几年了,还不知道她是亲妈!现如今,太太去世了,她要认女儿,那老爷又拦着不让,非得等去了白服……”

房里另侍候的个白面男人咳了几声,待李卫看过去时,又端正眉眼,仿佛什么都没做。

李卫不解地皱了下眉,继续说得唾沫星子满天飞,生动又活泼,听的那少年却已沉默许久,手上提着的毛笔重重滴了滴墨在纸上。

白面男人暗里翻了个白眼,平时挺机灵的个人,怎么这时不会看脸色了?

“……当家老爷的话不能不听,十来年都熬过来了,差这一年半载么?我姐姐就想,熬吧,好歹现在能见着女儿呢,谁知,那老爷冷不丁要把女儿往神都送,说是给外祖母教养,我姐姐能不急么,好家伙,来了神都,再过一年及笄嫁人,她母女俩还有相见之日么……”

少年已缓过神来,不紧不慢地挽了半边袖,将笔架在笔搁上,“你说了这半日,那是谁家的事儿啊?”

李卫赔了个笑脸,殷勤地凑了上去,递上干净湿毛巾,“我那姐夫,官职不大,但绝对是简在帝心的人物——”

少年接过毛巾慢条斯理地擦手,知道李卫一惯爱夸大,却还是给面子地应了一声,“哦?”

李卫受了鼓舞,眉眼飞起来一般,道,“就是这一任的巡盐御史林海,曾做过都察院御史,他家长女就是我亲外甥女!”

少年目光一凝,倏地抬头射向白面男人,后者当即赔着笑脸道,“真是无巧不成书,林大人家的大姑娘,与我们爷之间还有一段渊源呢。”

这少年正是当今皇四子胤禛,幼时随皇父下江南,林如海便是接待官员之一。

康熙待林如海尤为亲厚,知他好不容易才得一女,不但亲身接见,还特恩许其随龙舟游湖。

李卫来了兴致,忙追问道,“苏公公,什么渊源?”

苏培盛瞧了一眼胤禛,方笑道,“林大姑娘贪看湖景,走到了僻静处,伸手要摘荷花,不想失足跌下了水,爷恰好得见,将她救了上来。”

李卫当即满面感怀,朝着胤禛深深鞠了一躬,“四爷救过我外甥女,就相当于救了我姐姐,救了我全家!想来我为四爷效力也是天意,让我来报恩!”

胤禛走过去,亲自将他扶起,“是你自个儿争气。”

回宫路上,胤禛不住回想着李卫讲的故事,他已听过不止一回,却是今日才知道,故事中的主人还是故人。

身世又那样特殊,恰好牵动他的情肠,不由问道,“你说,那姨娘是真心要认回孩子呢?还是觉得孩子身上有可图谋处?”

苏培盛白净的脸皱了起来,这话教人怎么答?

“爷,想来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自然是真情占了上风!”

胤禛点头,又冷笑道,“只盼林姑娘运气比我好些!”

苏培盛屏住呼吸,垂下眼睑,大气也不敢喘。只余马车碾过石板的辘辘声。

林府后院,花柳之中,藏着一只秋千,晏姿坐在上头,神情呆呆地。

自那日闹剧之后,身边服侍的丫鬟们已在收拾行李,晏姿本人却陷入拉扯中。

若与姨娘亲睦,便辜负太太多年的养育之恩;若一味与她疏远,她便有千般不是,自个儿作为得利者,如何有脸面怨她?

她自幼蒙林如海亲自教养,学识见识皆不同于寻常闺阁女儿,偏教她摊上这样乱麻似的事情。

正胡乱想着,那头传来黛玉问听露的声音,“姐姐在哪儿?”

晏姿收起思绪,勉强露出个笑来,脚尖点地,随着秋千一晃一晃,笑对走过来的黛玉道,“你要盯着人收拾行李呢,怎有空出来玩耍?”

黛玉走来攀着她的腿,仰首道,“我要姐姐看着,你这几日怎么总不见我?”

晏姿抚了下她的脸颊,柔声哄道,“我怎舍得不见你?只是有心事。”

黛玉追问,“什么样的心事?姐姐可说与我听,我口风最严了,保证谁都不透露。”说着双手在嘴上比了个十字。

晏姿失笑,拍拍她的肩膀,“让我自己想想,想通了就好了。”

“大姑娘,你别为难自个儿,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罢。”

晏姿循声望去,见到常在太太身边服侍的赵嬷嬷,此时满脸疼惜地望着她。

晏姿垂下头去,自觉无言面见太太旧仆。

赵嬷嬷吩咐听露道,“将二姑娘带回家去念书罢,我这儿有太太留给大姑娘的话要说,旁人不便在场。”

黛玉抓紧了晏姿的衣角,怒道,“太太留的话,我为何不能听?”

听露见她抗拒,一时踌躇。

晏姿心中一紧,晃了下神,轻哄黛玉道,“乖,回去吧,你还是个小孩儿,有些话大人才能听呢。”

黛玉不情不愿地牵着听露去了,走两步便要回一次头,以示不满。

晏姿双手紧攥着两侧的长绳,笑道,“嬷嬷有什么话,尽管说来。”

赵嬷嬷叹了口气,“我也怕此事再不说,便没有机会了。”

晏姿这才知道,早在贾敏病中,李姨娘便以冲喜的名义到了扬州,那时,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林如海提及,要晏姿知晓生母的话。

贾敏听了,生了好大一场气,一时觉得她来抢女儿,要将人“打出去”;一时觉得反正自个儿要死了,晏姿往后还有生母疼爱;一时迁怒到晏姿身上,觉得她定会欢天喜地亲近生母。

身旁的人劝了又劝,终于,在一个雨夜,贾敏哀哀啜泣,不住忆起晏姿幼年之事,口吐心声,“我怕时间久了,晏姿会忘了太太,只知姨娘了,可我又怕这孩子怪我令她母女分离,怪我仗着身份抢走了她,想到有一日她会怨我,我就觉得死了也好。”

听到这里,晏姿已不觉垂下泪来,捂着手帕,泣不成声。

赵嬷嬷也是看着她长大的,见她如此,焉能不心疼,走上前将人搂在怀里,“太太是心疼你的,想那么多,是怕失去你,到最后,她也看开了,她知道李姨娘的小心思,定是兄弟有了前程,才敢嚷着要认回你。太太说,她去后,你有姨娘舅舅照顾,与黛玉多了个依靠,究竟是让她安了心。”

晏姿在她怀里哭了一场,双目红肿地回了院子,赵嬷嬷亲自帮她梳洗,“去了神都,就是寄人篱下,哪怕老太君疼我们太太,可府里的公子姑娘们,她哪个不疼?姑娘要受委屈了。”

晏姿心中正是百感交集之时,闻言强笑道,“嬷嬷还不知道我么?就不是能受委屈的性子,旁人敢给我一分脸色看,我要还回去十分!外祖母不恼我就是好的了!”

主仆两个泪眼相对,又哭了一场。

上京之事迫在眉睫,纵使晏姿尚未调理好心情,林如海仍是安排她与李姨娘单独会面。

李姨娘双眼红肿,一见晏姿,泪珠儿雨水一般落了下来,泣不成声。

哭了一会儿,才叮咛道,“姑娘别怨我,我当年送你到太太身边,是真心觉得这样对你好,别人家姨娘肚子里出来的哪有那个福分?”

她抽噎着从前襟取出一个荷包来,“这里头是两万两银票,老爷年年送我三千两,我在老家花费不了,除去一万两给你舅舅买前程,余下的都在这儿了。”

晏姿听得心酸,眼眶当即红了,强自抑制着不教眼泪脱眶而出,推着她的手道,“我不要,你留着罢,我管着家里的产业,又有祖母太太给我的,且花不完呢。”

李姨娘缩手,定要她收下荷包,偏执道,“老爷说了,你们上京是奔着好前程去的,那荣国府权势极盛,少不了花钱的地方,再者,别人给的是别人的,我给的是我的!”

晏姿推拒不过,眼见李姨娘嚎哭道,“好姑娘,你总得让姨娘尽点心,不然我就真没有脸面见你了!”

这才收了一半,又安慰道,“余下的,姨娘帮我存着,等以后……还有你替我花钱的时候呢。”

李姨娘听了,方才收回。又拉着晏姿的手道,“你舅舅真是有出息了,若不然,我也舍不得给他一万两挥霍,他捐资员外郎,现在神都做官,这都不算什么,你知道他认了个主子是谁么?”

林如海乃前科探花,晏姿先生贾雨村乃是进士出身,做过知府,区区员外郎,还是捐资得来的,寻常哪能入她的眼?

但见姨娘一副炫耀似的语气,生怕她瞧不起亲舅的模样,晏姿又心软了,顺她的意追问道,“是谁?”

“四皇子!”李姨娘眉飞色舞道,在她心中,皇帝是天底下最大的官儿,皇帝儿子自然是第二、大。

晏姿眉心一跳。

李姨娘继续道,“我给你写一封信,去了神都,你可去找舅舅照应,有四皇子做靠山,天下再没有摆不平的事儿了。”

她从袖间抽出写好的信,交给晏姿,“记好了,你舅舅姓李,单名一个‘卫’字,李卫!”

晏姿嘴唇微动,将这个名字默记于心,念了两遍,神情有些恍惚,不知何时听过这名。

当日歇下后,她又开始做梦,奇怪的是,梦里的房屋、家具、衣裳都十分怪异,有些像西洋传过来的物什。

她迷茫地走着,打开一扇扇门,其中一间房中摆着一面硕大的书柜。

晏姿走了进去,目光从架子上排列整齐的书封上扫过,出现频率最高的二字是“红楼”。

她踱到书桌前,上头平摊着一本书,被镇纸压着,当头一行字是“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晏姿双眸被刺痛,忙翻过书封来看,三个竖排大字映入眼帘——红楼梦!

她如遭雷击,总觉得自己该对这书了如指掌,细思却脑袋空空。

她拼命回想,不由一下一下地捶着脑袋。

不知哪一下落空,忽地睁开了双眼。

晏姿愣愣地望着帐子顶,仍然不住喃喃“红楼梦”三字。

不知哪里的任督二脉被打通了,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脑海。

捂着额头忍了一会儿,晏姿总算恢复了意识,也不知转世重生还是穿越,她竟然到了红楼中,林妹妹上京前夕。

哦,现在还加了她这个林姐姐与林弟弟。

林家的情形与书中大不相同,大约是她带来的蝴蝶效应。

晏姿连忙回想书中这时的情节——五六岁的林妹妹到了外祖母家中,小可怜一般“不敢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照应到现在有一双葡萄大眼的黛玉身上,晏姿一阵心疼。

想了半夜,反复推敲家里的安排,晏姿叹了口气,保命去的,不能奢求太多。

天明才迷迷糊糊地眯了一会儿,偏偏今日是登船离开维扬的日子。

在码头与林如海道别后,晏姿与弟妹又哭了一场,睡意都哭没了,索性对窗闲坐,思虑破局之法。

贾府中或许会有拜高踩低之辈,却都是小事,危及不到性命,反而林如海现在的处境才是步步杀机。

晏姿手指在小桌上划着,说到底,为一个“钱”字,盐税利益巨大,各大团体早已固定,想从这上头扣钱出来,等同于送命。

林家倒是有钱,但不能直接献于圣上,那是取死之道——

在皇帝看来,天下的一切都属于他,命下头人查盐税亏空,那是取回原本就属于他的钱,御史做不到,是无能。

直接献银不异于告诉天下,皇帝缺钱,若收了这钱,岂不说明皇帝能被钱买通?

最可能的后果是,皇帝以“林家财产来源有疑”,钱收了,人也活不了。

因此,要送给皇帝大额银钱,还必须水到渠成、不露痕迹,才能为林如海争取一线喘息之机。

巡盐御史的任期不过一年,细数来,林如海还有不到十月的任命。

心头有了数,晏姿不再焦虑,反倒琢磨随她上京的这些人该如何安置。

进贾府是不可能了,浩浩荡荡四五十号人,这不是去做客的,是“鸠占鹊巢”去了。

晏姿牵了黛玉的手,拉到面前,问她,“你进府要带谁去?”

黛玉仰头想了一会儿,忽然抓住她的手,甜滋滋道,“要带姐姐去!”

晏姿刮了下她的鼻尖,笑道,“我本就要进去的,不算。”

见她想不出来带谁,晏姿道,“王嬷嬷一定要带,再将你身边的雪雁一并带上,做些添茶倒水的杂事。”

黛玉懵懂地点了点头,想到临行前老爷谆谆教诲,晏姿抚了下黛玉额头,温软问道,“为什么要带她们两个,玉儿知不知道?”

黛玉略一思索,垂下了眼,“我们此去,是寄养在外祖母膝下,国公府规矩森严、仆从如云,带的人多了,会喧宾夺主,少带几个,免得给外祖母家添负担。”

晏姿心疼地将她搂在怀里,温声道,“除此之外,只带这么两个仆从,其他的人手交予外祖母安置,这是表达信任与亲近,会更加博得外祖母的怜惜与照顾。我们无论带去多少人,都名不正言不顺,还显得奢靡招摇,不如少带些,唯有外祖母的怜惜才是在贾府的立足之本。”

黛玉一言不发,晏姿将她搂紧了,“不过,玉儿也别觉得这是什么可怜的事儿,寻常人家,外孙也会去外祖母家做客,我们不过时间久了一些,至多一年……父亲就能回京与我们团聚了。”

黛玉低低地“嗯”了一声。

承安从甲板上玩水归来,见姊妹俩又抱在一处,不满地哼了一声,挤了过去。

晏姿在他背上拍了一下,“不许胡闹,你去了神京,便要独自去徐先生家读书,还这么顽皮,看先生怎么治你!”

林承安才不听,挤进她怀里后,倚着不动了,“老爷总说我长大了,要跟你们分开养,可还没到分开的时候呢,让我亲近亲近怎么了?”

晏姿在他额上弹了一下。

不几日到了神京,船靠码头之后,便有贾府的轿子马车来接。

下船之后,晏姿对随行的众人说道,“如我先前说的那样,你们暂且回老宅对付一段日子,张罗着修缮修缮房屋,照旧貌收拾出来,若有拿不定的,可下帖子来外祖母家见我。”

她嘱咐后,管事连忙应了几声。

晏姿又捡想得到的嘱咐几句,而后携着黛玉的手,另一侧还跟着个清秀文气的小公子,码头候着的几个贾府的三等仆妇,忙迎了上来。

她被一群人簇拥着,却总觉有目光在暗中窥伺,不由抬头寻找,却被幂篱遮住视线。

远处茶馆二楼上,李卫踮脚伸脖子指点着,欢喜道,“爷,你看,那就是我外甥女,可惜没见着长什么样,肯定像我姐姐,我姐姐长得可好看了,要不是我家遭了灾,提亲的人能把门槛踏破了!”

胤禛受他感染,禁不住也垫了下脚,可惜人被围得严严实实,衣角都露不出来,“得了,人就快走了,你还能一路跟进去?”

李卫恋恋不舍地叹了口气,“唉,要是在扬州,我们舅甥还能见一面。”

上轿进城之后,隔着轿子的纱窗,隐隐约约能见到街上的光景,历朝历代,天子脚下均不同于别处,风貌格外气派。

路上走了半日,经过一极为气派的大门之后,又走了半条街,到了荣国府,轿子自角门进府,婆子们便已下了轿,轿夫也都退下,换了三四个利落的小厮来,抬起轿子,又走了一阵,到一垂花门下,小厮们退出,众婆子来打起轿帘,扶着姊弟三个下轿。

黛玉面色沉静,来携了晏姿的手,微倚了一下,承安则在晏姿另一侧走着,沉稳有度,仪表不凡。

去往贾母上房的路上,装饰豪奢,雕梁画栋,游廊之下,两侧俱挂着鹦鹉、画眉等鸟雀。

廊下几个丫头,见他们来了,打帘的打帘,通报的通报。

晏姿进入房内,回首去牵后头的黛玉,连带着承安一同进来后,方有余暇抬头望去。

只见两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便知是外祖母史老太君。

黛玉进贾府这一段确实是个小可怜,有些作者很爱她,给她安排大排场,但是细想一下,会发现林如海的安排才是最好的。

第一黛玉进京不是因为贾母要接她,是为了避难,书里写的很清楚,贾雨村一开始要辞职,林如海没答应,要让女儿“守制读书”,就是一边守孝一边读书,但是忽然改变了主意,说你外祖母想你,家里没女性长辈巴拉巴拉,把人送到贾府去了,贾府当时架子还在,是国公府,从秦可卿的葬礼来看,还在勋贵圈,黛玉去了,是收到贾府庇护的,这一点,无论给多少钱,都弥补不了。

第二,寄人篱下,那么大排场,是会与本地人发生冲突的,而且去了以后一副你们求我我才来的样子,简直不是寄养,是打仗去的,爽是很爽啦,但失了礼数,这里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薛家,一大家子连带着奴仆都跑贾家去住了八年,他们家的目的也是为了贾府的大旗,但林如海处理得很有分寸,既低调又体面,一见面就惹的贾母心疼,不仅补齐了该有的奴才,还让三春给黛玉腾位置,这才是正常的去做客的礼数

ps:综清穿,但时间线人物年龄啥的为剧情服务,好比历史上李卫年纪比雍正小的多,但在本书中两人年纪差不了多少

综上,贾府收留黛玉绝对是有恩的,以及它的败落是个过程,大家别站着上帝视角一来就说人家“破落户”“配不上”什么的

我会尽量客观地写这个故事,但免不了有个人喜恶,如王夫人一系包括薛姨妈薛宝钗贾元春薛蟠袭人等,就比较厌恶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第 2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