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剑三]今天女主掉马了吗 > 第12章 关中之行(3)

潼关以西是苏家村。

楚秋让随行的人在潼关待命,除了请命再去黄河口探查的裴先生,只有李振随她前往苏家村。

调查的过程并不复杂,结果也简单明了。

到底是地理位置特殊,潼关作为重要的军事阵地,粮食的储备不容小觑。便是多月未曾下雨,村中的吃穿用度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瞧两位公子的谈吐打扮,想来是京中的大人物吧?”

在茶馆闲坐时,楚秋为了收集消息叫住了店里的小二,顺手给他塞了点碎银。

这小二不着痕迹地收下,堆起了笑脸。

他快速地打量了他们二人,不过片刻便认出了楚秋身上价值不菲的绸缎,和李振未收敛的军人气息。

楚秋笑而不答,“听说苏家村已经多月未曾降水,按理说该严格用水。但看店家……似乎不缺水用?”

“这就是公子有所不知了。”小二被问到却颇为自豪地笑了笑,“咱们苏家村新上任的村正,是个利民的能人。不仅在上任期间兴修水利,还用了什么、什么灌溉法——瞧我,总记不清名字——但这个新的灌溉方式,给咱们村节省了不少水。”

“……哦?”

“这不是几个月没见雨么!”小二给她添了杯茶水,“村民们开始也慌了,但村正大人却说今年存了不少粮,足够撑过大半年。而前些年节省下的水源,也被储存了部分。”

“这样听来,这位村正倒是未雨绸缪。”

“可不是。原本我们村就离潼关近,水粮的储备本就比其它村多。最开始村正大人这么做的时候,村民们还心里不解——但您看现在?”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用肩上的白布抹了抹脸,“再者,村正大人说了,朝廷免了我们一年的税收……有这层关系在,咱们才和往常无异啊。”

楚秋点了点头,放小二走了。

李振见楚秋若有所思的样子,小声问道,“怎么?”

楚秋摇了摇头,“无事。”

小二说的,和听雨给她拿来的情报所差无几。

想到被她收进系统背包的各种情报,楚秋握着茶杯的手轻点杯沿,到底没在李振面前露出过于冷漠的表情。

“等裴先生鉴定完,便准备去下一个关卡吧。”

距离长安越近,意味着中央对其管束力越高。

楚秋在知道这里没有阴奉阳违的事情发生后,便觉得没有继续呆着的必要。

但为了掩盖红衣教这股外来势力的存在,楚秋还是在潼关呆了一周。

一周的时间,足够关中其它人知道左相出行的事情。

从潼关,沿路探查了武关和散关,最终一路向北,到了萧关。

萧关围峡谷所建,是借助天险修筑的关隘。

镇守萧关的是武则天时期便奉命驻守的魏家。

魏家这一代更是延续了上一辈统领的荣誉,继承了萧关大总管的职责统领重兵,以备突厥。

楚秋和这个魏统领匆匆见了一面,虽然谈不上不欢而散,但也是话不投机。

他觉得“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楚秋身为文官他根本无需理睬,就连接待都显得敷衍。

但到底是阶级不同,魏统领虽然心里瞧不起楚秋这副羸弱的样子,但言语上还算恭敬,至少楚秋想凭此发难,是找不出错的。

楚秋也不想和他多说。

萧关作为重要关隘之一,已经阻挡突厥多年,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稳定了每年的贸易安全,自然是军力、物资储备充足。

就算她知道日后萧关会破,那也不是现在应该担心的。

萧关地势有高有低。

高是与高原相接,低则是山险之下的低谷。

萧关虽然没有潼关那样临黄河而建,但亦有渭河、泾河两河流穿成形成的河谷低地。

不过和潼关那样平原为主不同,萧关的平地与其说是平原,不如说更偏向荒漠。

刚进萧关以南的城池,楚秋便注意到城中百姓的不同。

不论是潼关还是其它两关附近的百姓,都是辛苦中透着盼头,简单来说就是虽然日子苦了点,但都含着希望继续生活——而萧关的百姓,楚秋只能看到疲惫中的哀声哉道。

有潼关的前车之鉴,楚秋进城时的穿着更为普通。

也因为这副不出挑的打扮,楚秋在没惊动城中县令的情况下,行走在城镇之中。

“有消息了。”

楚秋在小摊面前假装挑选东西,注意到李振的传音,她随手付了银两,将买来的小玩具收进袖中,往无人的小巷走了几步。

等喧嚣远去,李振已经到了她身边。

他离她三步远的时候停下,即便已经来到无人的小巷,他还是下意识压低了声音,“县令府有天策出身的士兵,我曾和他见过几面,这次问话他也配合——当然,他被要求对你的行踪保密。”

“我既然已经着手调查,行踪倒是次要了。”楚秋让他问的,是一年间颁布的所有出自县令的公告。

“那么,结果如何?”

“自旱灾起,刘县令为满足萧关所需粮草,让农户加倍开垦荒田。”李振觉得这个举措没什么不对,但又有些说不上来的别扭感,“不过降雨未解决,开垦的荒田成效也不高——虽然保障了萧关的基本用度,但城镇的百姓就……”

“难怪他们会是这幅样貌。”楚秋眯了眯眼,“荒地全部开垦变为农田?简直是胡闹!”

过分开垦,只会导致土质变差,还会使原本的农田营养供给不足。如果运气不好,种植的作物“相冲”,那更是得不偿失。

“萧关有其它地区的补给,粮草的需求较往年减轻了二成,况且今年免了税收,给京中的粮草供给更是少了五成。”

楚秋直觉这其中有别的隐情,“为何刘县令要下这样的命令?”

“——这正是我想说的。”李振严肃了神色,“我有侧面问过这个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是……刘县令没有颁布大赦的消息。”

朝廷的圣旨理应被送到关中各州,不存在遗漏。

既然如此……

——欺下瞒上,中饱私囊?

楚秋心里有了计较。

“先不要打草惊蛇。”她自然而然地下令,“你先盯着县令府,我先托人调查,收集证据。”

李振没问她说的调查人选,只是应了声是。

和潼关时不同,萧关楚秋能用的人实在不多。

权衡之下,楚秋选择自己亲自动手。

夜深人静。

楚秋一个神行去了县令府,又利用武功悄无声息地潜入书房,寻找能用的东西。

在系统的提示下,她轻而易举地翻到了刘县令藏起的账目本。

“贪官来钱还真是快。”楚秋看着账目本上的交易数额,不由咋舌,“他一个县令,竟然比我这个丞相还来钱快。”

「那不是因为宿主你花得也快吗。」系统也看到了账目,「除了拉拢官员的部分,养红衣教就花费不少了吧?」

「就你话多。」

红衣教虽然好用,但也需要足够的金钱维持。

虽然楚秋开始发展红衣教的合法业务,不过只是尝试。虽然没亏钱,但还不到赚钱的时候——可有宰相这个身份便利,日后给红衣教开个后门,赚回来也快。

楚秋将账本放回原处,又神行回了萧关的住所,没有惊动任何人。

第二天,楚秋便带听雨和李振找上了魏统领。

“魏统领,你管辖的萧关有人违背圣旨,你却毫不知情。”楚秋毫不客气地将刘县令中饱私囊的事情捅到了总管事魏统领这里。

“……也是,魏统领虽然骁勇善战,但对文官之间的阴奉阳违,却是鲜少涉足了。”

楚秋这话,更像讽刺。

毕竟魏统领又何尝没在心里唾弃过文官只会文绉绉地说些废话。

“左相大人说的这些,可有证据?”

魏统领被她质问,心里也有些火气。但想到左相在外的名声,又瞥了眼武功不俗的李振,他还是勉强保持了平静。

“刘县令向来热情,近年也一直按时交粮。便是兄弟们有什么难处,他也能尽快解决……又怎么会突然违背圣旨?”

“陛下体谅旱情,曾说免了关中各州一年的税,更是将本该上交的粮草缩减五成。”楚秋说到这里,看到了魏统领突然变化的脸色。

“……这是给文官的通文,想来魏统领,是未见到吧。”

他无法反驳。

“若是魏统领不信,不妨去县令府看看。”

楚秋报出账目本的藏身处,微笑着让他派人搜查。

“是与不是,看了便知道。”

魏统领在楚秋说的位置拿到了证据,一同随行的还有李振。

回来时,除了两人,还有面色苍白的刘县令。

李振将人带到楚秋面前的时候,刘县令已经说不出求饶的话,只是腿脚发软地跪在楚秋面前,不敢看其他人的脸色。

“……是本将的失职。”魏统领脸色难看,看刘县令的样子,很有可能是在来之前已经被魏统领教训过。

魏统领不再看刘县令,而是将看过的账目本递给楚秋。

一旁的听雨在他靠近的时候露出些许不自然的表情,可能是对刚才他的咄咄逼人有些不快,但碍于身份不好发作。

不过魏统领刚才的盛气凌人已经褪去,现在的他难得露出服软的表情,“这事全凭左相大人处置。”

“停职关押,听候发落。”

楚秋毫不客气地让李振将人压下去,“处理完萧关的旱情,本相便会带他回京——至于处置,还要看陛下的意思。”

即便身为宰相,也不能就这么随意的处置另一位官员。

楚秋不想给人留下明显的把柄,是以在确认了罪证后写了信,让听雨转交给李振,再由李振传给天策府,最后递到唐玄宗手中。

如此一来,只需再花些时间调整萧关附近城镇的用水,再改正过度开垦的田地,楚秋便能回京复命。

为了规划好农田开垦的位置,楚秋特意找系统拿了几本专业书啃。

当然这些书不可能凭空出现,楚秋假装无意、透露这些书出自左相府,旁人只当楚秋料事如神,便不再多问。

虽然书十分生涩难懂,但有专业人员的裴先生在,楚秋还是入了个门。

若说有什么插曲,那就是裴先生看到楚秋的书时神情激动,甚至不顾矜持地请求楚秋看完后将这些书借他观摩。

她带着微妙的心态同意了。

又是一日。

楚秋在屋里看书,听雨在一边候着,而李振则跟着萧关的军队一同巡逻去了。

听雨烧了水、沏了杯茶,便退到一边。

她既不打扰楚秋看书,又不准备离开。

楚秋的目光从书上挪开,定到了她身上,忽而一笑。

“——你不是听雨。”

楚秋将她递来的茶水放到一边,一边笃定地指出她不是本人,一边又气定神闲地坐在原地。

听雨没有惊慌,她只是语气疑惑地反问,“……大人在说什么?”

“三天前。”

楚秋没有理会她的装傻,直接点出了她是什么时候替换的身份,“大抵是本相让听雨去给李将军送信的时候,你顶替了她的身份。”

“……”她不作答。

“让本相猜猜……”楚秋并不意外,只是故作思考,“你是陛下的人?”

楚秋猜测听雨被人冒名顶替后,便开了系统的视角。

只是令当时的她有些惊讶的是,冒充听雨的人并非红名,而是中立的黄名。

排除了各方势力,楚秋终于确定这个人的身份。

“凌雪阁。”

在楚秋报出这个名称后,“听雨”才将目光与她对上。

她——或者说他启唇,终于不再是伪装的女音,而是楚秋从未听过的男声。

“不愧是左相大人。”被发现了身份,他依旧不慌不忙,“居然这么早便识破了我的身份——只是我自认将听雨姑娘演得十成十,为何左相大人依旧发现了我的伪装?”

——因为眼神。

楚秋不答,因为这话让她正儿八经地说出来,实在有些不好意思。

排除私下相处时,听雨会不自觉对她产生亲密举动外,听雨对她身边出现的任何成年男性都抱有敌意。

——在魏统领递来配合调查的罪证时,伪装听雨的他确实露出了不信赖他、甚至排斥的表情。

论观察力,这个人让楚秋也得赞叹“不愧是以伪装出名的凌雪阁”。

但是不对。

如果是听雨,不会是这样“温和”的表情。

她会微笑着阻止魏统领靠近她,然后在单独面对她时,不加掩饰地暴露对他的厌恶。

若是再进一步,譬如魏统领在那时露出质疑她、怀疑她判断的表情,听雨的内心会产生杀意也说不定。

这是听雨被楚秋放纵的“撒娇”,就像楚秋放任听雨在左相府“欺负”江城子一样。

——因为她和众多红衣教女子一样,曾被男人伤得体无完肤。

无法再以杀止痛的她们,换了种形式平息这份怨念。

这份痛楚借由对楚秋的敬爱,毫无顾忌地显露,甚至将痛苦以这样另类的方式发泄出去。

旁人不能理解。

旁人无法理解。

所以将听雨作为伪装对象的他,才会这么容易暴露自己。

村正,古代的村长职称。

魏统领,取自魏元忠。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重兵镇守萧关,以备突厥——之后是谁守萧关就不知道了,这里私设他的后代吧。

刘县令,取自百度游牧民族常用的姓氏(之一),因为萧关的地理位置,人口最多的就是游牧民族(虽然大多是敌人)。实际上,游牧民族鲜少有姓氏,但能坐到县令的位置,肯定是有姓氏的。

啊,好想快点写到令作者桑兴奋的地方啊……但还有几段剧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关中之行(3)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