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穿越重生 > [剑三]今天女主掉马了吗 > 第11章 关中之行(2)

楚秋没有特意隐瞒自己的生死。

她回到这个世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之前匆匆留给雁河的信,利用系统道具又发了一个相对完整的。

雁河没有回信,但楚秋知道他有收到,也就放心了。

雁门关近年没有其它大的战事,但小摩擦还是不少,雁河收到她的信没能及时回复,其实也在楚秋的意料之中。

之后她忙着解决李振的冤情,又紧张地谋划宰相的位置,稳固自己的权政,便更难有多余的时间接触他们。

不过信,楚秋还是每年都在发。

“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楚秋见他愣住,一时还不知道原因,只当是他没认出男装后的自己,“李将军,该上路了。”

李振回过神来,行了一礼,“宰相大人请。”

楚秋想,她原本不会这么快和李振重遇。

但临时被唐玄宗赋予了这么个麻烦的任务,她便以一个合理的理由,将李振拖到了她的出行中去。

一来想知道他的伤势是否好转,二来也是想通过他,知晓小雁的近况。

楚秋甚至想过,雁河之所以没有回信,是通过其它渠道知道她以身犯险,才故意对她置气,不理会她的传信。

如果雁河在她面前,她还有信心把人哄好,但现在这种情况……只怕是见一面都难。

楚秋出行时带了两辆马车,其中一辆便是她和听雨的。

但出了皇城,她还是选择了骑马。

楚秋换下了官服,转而选了相对淡雅的男装。遥遥看去,也是个富家公子的形象。

除去她和李振,随行的也不过二十人。

这一行人离开虽然不算声势浩大,但也不会让旁人忽略过去。

楚秋身为宰相,走在了最前方,而特批的护卫李振,则跟在她身后半马的距离。

“你伤势如何?”

楚秋没有回头,她的声音刻意控制得很小,融入风中很快散去。至少荡在他们二人身后、有五六人距离的随行人员,是绝对听不清她的话的。

“监狱的看守总是捧高踩低,你在那里……应当是极为不痛快的。”

“多谢楚——丞相关心。”她的态度让李振恍惚回到了两年前,但到底想到她此刻的身份,李振表情带着刻意的疏离,语气却不自觉泄露出些许亲近。

“那都是过去的事了,听李承恩将军说……是你在圣上面前为我平反。”

“我只是适当提出了问题。”楚秋听他这么说,心里有种迟来的得意,“真正为此做出努力的是李承恩将军和王忠嗣将军。”

“但无论如何,我又被你救了一命。”

他没有问她为什么女扮男装欺君当了宰相,也没有问她为何会是现在这般异于常人的模样。

但当李振的视线略过她束起的白发,对上了那双阳光下显露出暗红的眼眸时,依旧觉得心脏像当初被箭射中一般抽痛,让他隐约有眩晕的错觉。

“……那你呢?”他不敢问她如何从生死蛊中活下来,却又忍不住想知道她的近况,“你这些年可好?”

有没有后悔救他?

又或者因此憎恨?

应当是没有的。

不然一年前他便问斩,哪里还会再见到她。

但越是看到她微笑着看自己的样子,他越觉得自己有些狼狈。

若是没有他,她便不会是现在这般模样。

当初的少女沉稳又不失活力,聪慧且善解人意,而现在的她却暗疾缠身,就连日常都饱含斗争,稍有不慎便是深渊。

如果没有他,她应当还是当初那般洒脱,无忧无虑……

“我很好。”

楚秋的话打乱了他的自暴自弃,为阴暗的情绪带来了光明,“我也很庆幸自己得到了现在的地位,不然……你不就真的被冤枉死了吗?”

她朝他眨了眨眼,属于少女的俏皮展现了瞬间便敛去,重新变为宰相该有的沉稳。

“救你我可没后悔。”她像是知晓他的内心,用笃定的语气说道,“两次都是。”

李振一时说不出话。

他张嘴想问什么,却发现在她的注视下无法发出任何声音。

“……我也是。”

最终,他放弃般闭眼叹息。再度睁眼时,他的迷茫褪去,变回楚秋欣赏的、李振将军该有的样子,“遇见你,我从未后悔。”

喜欢你的事情,也从未后悔。

即便这份喜欢,现在无论如何不能宣之于众。

“对了。”楚秋见他心情平复,终于问出了想问的事情,“李将军可有小雁的消息?”

“……雁副尉的?”李振的表情一僵,似乎想到什么往事。

“我有给小雁写信告诉我的事情。”楚秋简单解释了一下,“但小雁没及时回信,我有些担心。”

——雁副尉知道楚姑娘没死?

李振想到当初,雁河到天策府找他的事情。

那愤怒不是作假,但既然楚姑娘说雁副尉知道她的事情……

李振回忆这些年雁河的态度,猜测他是对楚秋差点死亡抱不平,故意迁怒,并不想让他知道楚秋的真实情况。

他不觉得雁河过份,只是在愧疚之余,又隐约感觉到了庆幸。

——还好,他还有挽回的机会。

“苍云近些年并不好过。”李振想到雁河是楚秋的弟弟,连忙将自己知道的说出来,“从朝廷所属化为江湖门派……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雁副尉被薛帅看重,此时恐怕一起忙着处理此事,这才没能回信。”

楚秋觉得有点道理,便点头不再问了。

关中的旱灾在一年前便有人汇报到长安,只是阴差阳错被放置一边,直到现在楚秋的到来。

关中自然是地名,但并非某一处的称呼。

它所代表的是“四关”——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以内的地区,长安城也在四关以内,包含于关中。

楚秋此行便是准备围绕这四个地点,一一前往探查。

最优先的,自然是离长安最近的潼关。

潼关以水得名。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制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按理说,依水而建的潼关是不会遭遇旱情的。

“这水……”

楚秋到潼关时,没有马上入城,而是侧身问身后的某位随行者,“裴先生且来看看,这黄河水位可否正常?”

工部有专设水部,以管理国中各处水源工程。

但直到楚秋当上宰相后特意询问,才知道整个水部设立的官职不多。就是大大小小的官职加起来,在岗的也不过十七人。

这么点人管理全国水利工程,自然是人手不足,容易出纰漏的。

楚秋带的这位裴先生不是那十七人中的一个。

他并非朝中官员,而是楚秋从朝堂外找的能人。他对各地区的水位监测十分在行,就算对治理旱灾无用,但能以出色的观察力找出其它有益的部分。

这次随行,也是楚秋以“测试能力再帮助入仕”为由,将人拉拢过来干活的。

被楚秋问话,一直暗中巡视水源的裴先生脱离了队伍。

他往黄河边缘走,直到定在某处。

裴先生看了眼河边用于测量水位的水尺,又观察着水流的走向和力度,这才转向楚秋,不悲不喜地回答,“水位下降三尺有余,想来是多月未曾降雨导致。”

这个结论在意料之中,是以楚秋的表情未变。

“看来旱情属实。”她这么说着,将引绳一扯,马匹听从地调头,“这几日有劳裴先生在此勘测了,但在那之前……我等先去潼关支会一声。”

裴先生没有异议,只是取了容器将水源和土壤各装了一部分,这才回到位居第二的马车上。

唐朝改郡为州,按理说楚秋这个宰相来了,该有刺史或县令接待。但潼关地理特殊,掌权者并非文官,而是武将。

潼关的守城大将,是安思顺与哥舒翰。

安思顺乃大斗军使,哥舒翰是他的副使。

两人皆受王忠嗣器重,但和安思顺一步登天不同,哥舒翰年初刚封牙将,又因征讨吐蕃有功,前些日子才得以升迁大斗军副使。

“军使安思顺,参见左相大人。”

“副使哥舒翰,参见左相大人。”

虽然行事并不高调,但见到楚秋那头发白,这两人还是知道了她的身份。

“不必多礼。”面对武官,楚秋没管那些虚礼,“此番前来,是为解决年前的旱灾。”

安思顺与哥舒翰对视了一眼。

楚秋的目的,这二人多少是知道的。

虽然这两人镇守潼关鲜少外出,但长安城离这不远,朝中也有部分亲信任职,宰相出行这种大事,他们还是得到了口风的。

——不过这种事,总不好当人面说。

“不知左相大人有何打算?”安思顺作为守城大将,作为代表开了口,“潼关地位特殊,无法用做参考,若左相大人为旱灾而来……”

“今日稍作歇息,明日我会去潼关以西的城镇看看。”

楚秋知道他想说什么,抬手制止,直接说出她的行程。

“接风洗尘也不必,随意收拾一番,有个住处便是。”

话说到这种程度,他们也不好再多言,只得顺着楚秋的意思应下。

“听雨。”

到了临时住处,楚秋唤来正在打扫的听雨。

“大人有什么吩咐?”

“联系潼关附近的教众。”

楚秋勾起唇角,轻声说出她此行的真正目的。

“我要安思顺一党手中有关安禄山谋反的罪证。”

裴先生虚构人物,取自当时工部尚书裴伷先的姓氏。

三尺,等于1米。

作者桑真的,查疯了……潼关以及其它地区的县令/刺史查不到有没有/名字,所以这里忽略了,只写了确定的潼关守城将领安思顺和哥舒翰。

历史和地理好难的,特别是地理,作者桑还考过个位数,就别为难她去查关中包含哪些城市/州县,也别想她能准确找出对应的刺史、及监察相关的节度使了。

写文一小时,查资料三小时,绝了!

(突然更想写专栏那个想到的“考据党”脑洞了,但三开是不可能三开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1章 关中之行(2)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