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相的生辰,自然不会平静的过去。
作为主角的楚秋,理所当然被多方关注。
而和她相关的事情,也被他人小心翼翼地探听。
虽说只有四品以上的官员得以被皇帝接见,参与早朝,但其余的官员却也能在同一时间进入皇城,只是他们只能停留在皇城外围活动罢了。
人一多,又没了官大的在一旁,他们也放松下来,不必维持身为官员的沉着,开始讨论起最近的事情。
“什么?给他入了官籍?”
“可不是,虽说是个八品文散官,但带他的却是吏部的王郎中!”
“那可是正五品的大人,带一个新人,可真是……”有官员摇了摇头,又记起了什么,略带疑惑,“不过吏部,我记得不是李相……”
“谁不知吏部除了尚书被李相兼职,大多数都与楚相交好?”
“这是有提携的意思了?”
“何止。”
“还真是走了运,原本只是个下人,却被楚相看中,甚至得以入仕。”
“也不知到底是何种模样,才会被楚相看中……”
“我倒是远远见过那人一面。”
“哦?”
“……风光霁月,外表确实不俗。”
被他人谈论的文散官本人,此刻恰巧和另一位被讨论的对象一同路过。
只要是在品官员,都能从这里借道。
更不提这两人中,还有一位是位居五品,握有实权的大官。
江城子手持公文,武功傍身的他自然耳目清明,得以清楚地听到远处的讨论声——虽然这些人看到他后立刻噤声,但他早已听清。
他说不清此刻的心态,是愤怒多一些,还是疑虑多一些。
或许还是愤怒多一些吧。
但令江城子陷入思考的,却是这份愤怒,并非只是因为这些人当他是个依附他人的庸俗之辈,也不是他们对他轻蔑的谈论,反倒像是……
……不,这绝不可能。
江城子刚想个开头,便立刻反驳自己。
“这些闲言碎语,算不得真。”
身边的王郎中身为文官自然不会武功,但即便没有听到那些人说了什么,见到他们下意识瞥过来又假装无事移开的视线,王郎中也心下一笑,人精似地猜到了他们方才的对话内容。
他见身边的江城子看了那些人一眼便沉默下来,怕他因此难受自卑,便开口劝解,声音和方才谈论国事一般冷静,“你出身不明,又有楚相大人的流言在先,会被这些人议论……也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
“……我知道。”江城子收回了目光,如此说道。
早在接受楚秋的提议入朝为官,江城子就知道自己的事会被各方拿出去探讨。
不论是身为玩物却抛头露面,还是他能借楚秋的势入官籍,都是能让人细究的大事。
大抵他们都在想,他用了何种本事诱惑楚相,得以有了往上爬的机会吧。
“只是放任他们说下去……”江城子微微沉下眼,明知这是会发生的事情,依旧会觉得不痛快。
只是昔日长歌门内人人称赞、一人便能解决大多数麻烦的他,此刻却只能借楚秋的名义说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话要是被……听到,对楚相大人的名声也不好吧?”
王郎中闻言有些意外。
他颇为诧异地观察着江城子的表情,最后像是欣慰、又或是忠告一般回答,“这种事,还轮不到大人操心,便是真传到了那位耳中,大人也能解决——倒是你。”
“我?”
“既然大人将你交于我,想来对你也存有不少期许。”王郎中的目光存有一分审视,像是在评估他的能力,后又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这几日,我对你的实力也略知一二。文散官发挥不了你的价值,但以你如今的境地,却是不好贸然升迁的。”
“至于这些流言……不足为虑。只要你的本事配得上你得到的位子,这些人也只能说说而已。”
“升迁一事,自然由各位大人评估。”江城子语调平静,好似并不在意,“能被王大人称赞,也是江某的荣幸。”
“在我这里,客套还是免了吧。”王郎中扯了扯嘴角,露出浅淡的笑来,“楚相大人从未看错人,是以我也不担心你的实力……不过饶是如此,你也比我想的更适合官场。”
江城子只是回以一笑,并未接口。
转眼便到了八月。
来来往往的官员,给左相府添了一分平时没有的热闹。
在微笑着送走又一个另有所图的官员后,楚秋见到了皇帝身边的宦官。
“这不是高公公吗?”楚秋难得亲自迎接,只因为这位高公公,名叫高力士,“此时前来,倒给左相府添了分贵气。”
“左相大人客气了。”高公公脸上带着笑,先是细声恭喜楚秋即将举办的诞辰,后又向她传递皇帝的旨意,并意外免了楚秋的礼,“咱家挑今儿来,也是无法。此事本该等到左相大人的诞辰后,但陛下挂念,身边又只有左相大人能够信赖,咱家便自作主张……”
“哪能呢。”
楚秋淡笑着接过他的话,心里清楚哪里是他自作主张,这根本就是皇帝本人的意思。只是高力士故作姿态,给双方一个体面,“能为陛下排忧解难,区区一个诞辰,哪里谈得上可惜?该是荣幸才是。”
官话嘛,谁不会说呢。
“左相大人这么想就好。”高力士神色多了分满意,但并不明显,“听陛下说,此次来找左相大人,为的是关中一事。”
关中?
楚秋挑眉,想到了去年她还没进长安城时,听到的传闻。
“陛下只叫了微臣一人?”
这话本不该问,毕竟有窥探圣意的事,一般都得避免。
但楚秋还是压低了声音开口。
“是。”奇怪的是,高力士像是知道楚秋会这么问,没多少犹豫便告诉了她,“具体的,还得请大人移步皇城了。”
“公公请。”
随口和一边的听雨吩咐了几句,楚秋便跟着高力士重新回了皇宫。
早朝以外的时间,皇城鲜少能见到闲散的官员。
由高力士领着,楚秋很快便再次见到了唐玄宗。
一套礼节下来,楚秋被唐玄宗赐了座。
而后,终于能好好地谈论正事。
“楚相可知,朕为何找你?”
“是关中的灾情?”
楚秋听高力士提示的关中,便想到了去年关中的旱灾。
不过这事虽登记在案,却早已打上完结的标签。
楚秋听别人说过此事。
原本上报给皇帝的灾情,被杨钊从中截取。在唐玄宗询问灾情的时候,杨钊自作主张拿了饱满的麦穗,谎称虽然多日未能下雨,但粮食依旧饱满充足。
那时候正值李林甫设计陷害前左相一脉,朝廷的人不是在抗争就是落井下石,面对灾情的奏折,唯有少数几人怀有疑虑。
但在唐玄宗没有追问的前提下,这件事还是不了了之。甚至有人为了讨好,将这件事匆匆了结。
只可怜了关中的官员,不仅要独自面对灾情后的百姓,还得不到该有的援助。
那时楚秋刚入朝,无力从中插手,更不提改变唐玄宗的决定——但她却让红衣教的人在关中救济,利用灾情提升红衣教的威望,甚至借此壮大。
一年后的现在,就连名门正派的弟子遇见红衣教的人,也要给几分面子。
“朕接到密信,关中的旱情并无好转,甚至越发严重。”唐玄宗当时忙着稳固朝廷,无力插手关中的事情。但自从楚秋当了左相,他也找到了平衡势力的方法。如此一来,之前匆忙下结论的事情,也该重新算账了。
“朕想派人亲自前往关中,以察实情。”
“微臣能得陛下信赖,不胜惶恐。”
“楚相谦虚了。”唐玄宗看着楚秋,神色隐约透着多年前尚有的精明,“楚相的本事,朕向来是相信的。朕思来想去,能代替朕去关中察看,还有能力替朕排忧解难的人……便只有楚相你了。”
相信未必是真,但碍于杨钊和李林甫的关系,派楚秋这个“对头”去,才更能得到关中的真实情况。
况且在唐玄宗眼里,楚秋确实是个想法多样的人。
这样的人,说不准真能解决关中长久以来的旱灾。
再者……
“朕原想等楚相诞辰过后再……但这事,又确实等不得。”
……左相的势力也不小,之前送礼的事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但这诞辰筵不办为好。省的这些官员趁机暗中勾结,让左相变成下一个右相。
“哪里,承蒙陛下厚爱,微臣自当竭力。”
巧的是,楚秋也愁这次的诞辰筵该怎么合理地避过。
两人各有心思,但这事还是定下了。
第二天,所有人都知道,楚相被唐玄宗派去了关中。
有的人幸灾乐祸,有的人暗自思索。
因为除了这个意外消息,还有更令人没想到的事情——楚相此次出巡,随从只有二十一人。
除了照顾楚秋起居的听雨,其余二十人皆是护卫。
“此次出行,碍于种种缘由,朕无法让禁军保护你。”唐玄宗这么说的时候,又给了解决办法,“但路途艰险,又不好让你独自前往……对了。朕记得楚相曾帮天策府洗清冤情,如此,便特许你从天策府调一位将领随行。”
“那便让李振将军随行吧。”
“……哦?”
“也给李振将军一个还情的机会。”面对唐玄宗探究的视线,楚秋微微一笑,给了一个能让他放心的回答,“毕竟……除此机会外,李振将军也无法与微臣有其它联系了。”
于是,楚秋生辰当日带人离开了长安城。
也是同日,李振见到了他的“救命恩人”。
彼时李振站在长安城外,远远便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他顺着声音的来源看去,一眼便注意到了骑马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白发丞相。
“李将军。”
对方喊了他一声,而李振却因为这人过于熟悉的眉眼怔住。
这声音明明还很远,却在这一瞬间盖过了所有的喧嚣,响彻在他耳边。
“你……”
李振一时无言,反倒是来人弯起眉眼。
对方笑道,“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李振在心里回答。
……你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吏部:换算到现在,就是文职公务员。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功勋,调动等,为六部之首。
历史中,关中的旱灾其实要多年后才会爆发(不被重视的原因如文中所诉),但在那之前,也确实有小的天灾发生。
[旧友相见]
楚秋:又见面了,美滋滋(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李振:没事就好。雁副尉知道楚姑娘没死却那般说辞……果然是心有怨念,故意而为之(依然愧疚)?
雁河: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就是想干掉你但不行啊(举刀但每次不得不放下)!
题外话:
难道是你们抢楼被制裁啦?web端评论区一直不刷新,作者桑只能去后台看呜呜呜
感谢:
读者“繁华落尽三千”,灌溉营养液 10 2020-04-17 10:57:02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章 关中之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