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规律】
语文教学规律,着眼于两个方面:语文教学的外部联系和语文教学的内部联系
A外部联系
>要深刻理解语文教学的背景,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外部联系。
>语文教学是整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基础教育的一门课程。
>这门课程,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的一个基础。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对语文教学提出诉求,不同的社会对语文教学有不同的诉求,这规定了语文教学大的方向。
>语文课程虽只是一门课,但也有广阔的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纲要、决定。
>国家制定的指导性的规范,集中反映社会的诉求,决定着语文教学的方向,这是我们认识语文教学规律的重要内容。
B内部联系(内部规律)
>语文教学的内部规律,如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反映着我们对语文课程本质规律的认识,是形成语文教育观的基础。
>例如,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集中反映着新的时期新的人才素质要求对语文教学的期待。
>再如语文教学原则,反映着语文教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也是语文教学规律的表现。
>语文教学规律,是客观的存在。我们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规律,正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的最重要的目的。
>教学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也不断深化。我们更应当学会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这是我们学习语文教学法的深一层的目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法”】
教学法的“法”有两层含义:
一是方法论的含义,即我们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
二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技巧。
这两层含义间有密切的关系:要在正确的课程理念、教学思想指导下,运用教学的各种方式、方法、技能、技巧;高超、熟练的教学方法、方式、技能、技巧,才能充分体现出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
【怎样学好中学语文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学好这门课,关键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学科理论来指导实践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解。
(1)首先,应当运用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去分析实际的教学活动。
(2)其次,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它利用诸多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语文教学的问题,推动着语文教学的进步。
【职业与专业化】
从本质上说,一个职业能否被认可为专业,主要看该职业是否具备如下特征。
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
2.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
3.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教师形象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教师形象表现为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
>外在形象即教师的育人形象,包括教师的言、行、形、貌,表现为教书育人的教育者、文化知识的传播者。
>内在形象即教师的育己形象,包括教师的德、识、才学,表现为思想深邃的思考者、才多识广的学业者、情操高尚的审美者、善于学习的耕耘者。
1.教师形象对学生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良好形象,教师的思想情操、学识修养、行为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被学生视作榜样,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2.教师形象可以感染学生。首先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行操守,既作经师,更作人师。
3.教师形象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首先,教师的形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完善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教师形象对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良好的仪表形象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心境,促进学习。
【当代优秀语文教师的优良品格】
1.职业理解中的语文教育信仰
>语文教育信仰指具有语文教育理想,表现出对语文教育事业的挚爱、对语文教育活动的价值认同。相信自己语文教育劳动的有效性,树立起对职业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2.语文教育中的人格追求
>教育不止是智慧追求的过程,也是人格追求的过程,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格追求过程往往是一个人格关注、人格尊重、人格感染的过程。
(1)人格关注
(2)人格尊重
(3)人格感染
3.师生关系中的对话态度
4.教师成长中的自我更新
5.语文教研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语文科研的生命,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科研。
>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体现在提出新观点、建立新体系、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方面,更重要的是沉潜在对学生的引导之中,细节造就品质。
>创新意识应表现为日常教学中对待每一份教案、每一堂课、每一份作业等的细节注重。
因此,创新意识更多地体现于教研中的创新态度。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外,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德、才、识、能等方面的素养。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其中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是外显的,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情意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不易被测评。三者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
一、专业知识素养
1.语文知识素养
>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学者,是所教学科的专家,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作品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
(1)语言学
(2)文字学
(3)文章学
(4)文艺学
2.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语文课程具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只有在“精”于语文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博”于文化科学知识,以丰厚的文化知识为背景,才能在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生。
(1)思维科学知识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关系密切。思是听、说、读、写的核心。
(2)社会科学知识
>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除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
(3)自然科学知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业工作。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掌握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教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既知道教什么,又知道怎么教。
(1)教育学
(2)心理学
(3)学科教育学
二、专业技能素养
>教师之所以能成其为教师,主要在于他们都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学的能力,具备反思、研究教学的能力。
三、专业情意素养
>专业情意要比一般心理学意义上愿意、喜欢、向往的态度有更深的含义和更高的境界,主要包括专业理想和专业情操两个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以及情意态度等方面。
一、教育信念的发展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其包括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形成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两个方面:
(一)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
1.教育意识,
2.课程意识,
3.学生意识,
4.服务意识,
5.发展意识。
(二)形成语文教育专业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反映了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价值的新取向,具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专业知能的发展
知识和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和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两方面:
(一)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
专业知识是专业的基本要素。在当前情况下,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必须实现三个方面的重构:
1.由片面到全面;
2.由封闭到开放;
3.由单纯接受到批判接受。
(二)语文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
1.语文学科专业能力
2.语文教学专业能力
3.语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三、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情意包括专业态度和动机,也包括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等方面的问题。
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主要表现在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品格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的民族性】
语言是民族的特征之一,是依附于一个民族的。由于汉语不仅是汉民族的母语,同时还是我国各民族的族际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
因此,基础教育阶段设置“语文”学科的核心目的,就在于让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属于中华民族的青少年更好地热爱、学习、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发展其智力,扩展其精神,丰富其文化,提升其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汉民族母语的特性深深地蕴藏在语文学科之中。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科应当是汉语文学科,是汉族进行母语教育的学科,是其他民族进行族际语教育的学科,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学科。汉语文学科在体现各民族母语教育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应当更充分地体现汉民族语言的特点。
【语文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言语的关系】
“‘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这里的语言包括静态的语言和动态的语言,亦即包括语言及其应用,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
就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而言,不管是将文字理解为单个的汉字、成系统的汉字,还是理解为汉字组成的篇章,文字始终都是语言的一种记录,是依附于语言的。语言学中关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的结论,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就语言与文章的关系而言,由于语言具有静态与动态、口头与书面等多种存在形式,而文章作为“成篇的书面语”,只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方面。因此,语言与文章的关系,其实就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已经明确地指明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既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一方面与文化相平行,另一方面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学科性质的整体表述】
学科性质:人文基础应用学科
本质属性:人文性、工具性
其他属性: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
超层次性:社会性、实践性
【语言的性质】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语言的性质密切相关。语言具有多方面的性质,如符号性、社会性、发展性、工具性、人文性等,但从语言及其运用的角度来看,语言最重要的性质当属它的交际性、工具性、人文性。
1.语言的交际性
语言产生于交际,语言存在于交际,人们在交际中拿握和使用语言,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产生于交际,语言存在于交际,语言发展于交际。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同样是由于交际功能扩展的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可以统一于语言的交际性之中。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语言交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听、说、读、写、思都是语言交际的具体体现。语言产生、发展、存在于交际,语言也完全运用于交际之中,离开交际就无所谓语言,交际性是语言的根本属性。
2.语言的工具性
语言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从个人的对内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
从人与人之间的对外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从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对信息的储存整理的角度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传承文化的工具。
3.语言的人文性
语言是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和传承文化的工具,但同时还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民族的语言。
汉语的人文性具体说来主要有重意会、重虚实、重具象的特征。这三个方面的特征,集中到一点,就是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这也就是它的独特的人文性。
总之,语言尤其是汉民族语言,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也不是单纯的表情达意、进行交际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饱蘸着浓郁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的性质】
1.交际性
交际性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语言的本质属性,而目也是学校教育中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其他性质,都依附于语文课程的交际性。
2.基础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的一切活动、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际,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应用的语文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首先体现在语文课程有助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家苏步青指出语文和数学都是基础,但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还体现在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许嘉璐指出:在人的文化素质诸项组成部分中,语文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一切的基础。
3.综合性
(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看,中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是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目标的综合,也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综合。
(2)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涉及其他一切学科,并把各种学科的结果集中在自身里:
1.关于语言的“声”的训练和文字的“形”的训练;
2.关于语文运用的规则以及成功地运用语言的典范作品;
3.关于听说读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3)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看,识字写字需掌握多种检字方法,阅读需要掌握默读、诵读、精读、泛读等多种方法,作文需要掌握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修改等多种方法。
(4)从课程资源的角度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实践性
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即正确和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语文课程担负德育教育、审美教育等任务,但其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学习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切实全面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交际性,隐含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语文课程本身而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前提的,语文课程首先要让学生提升语文运用能力,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本身取得成功的重要支柱。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表现在语文课程中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内容。人是语言的动物,语文教育从来都是母语教育,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就是唤醒人性,促进人的发展。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教学生学习最具人性特点的语言,教师首先就应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最富人性的语文教育情景,以极大的热情熔铸学生良好的心理个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表现在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言工具。语言是人的语言,其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继续发展的阶梯,让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本身就是极为重要的人文性体现。
总之,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完成语文课程应有的任务,语文课程必须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目标的阐释】
语文素养的提高——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出发点。
(2)三个维度——语文课程目标的纵向线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五个方面——语文课程目标的横向线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4)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目标的归宿。(德育、智育、美育)
【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全面了解《语文课程标准》。
3、选择适宜的教材。
4、择取适宜的教法。
5、开发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
6、利用学习评价调整教学行为。
7、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什么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特征
所谓自主学习,是同“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对而言的。
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合作学习的特征
所谓合作学习室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学习的特征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或学科)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为什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
语文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探究的过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树立正确的观念
确立新的知识观
确立新的学生观
确立新的教学观
激发积极的语文学习动力
动机的调动
兴趣的调动
感情的调动
意志的调动
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有具体明确的表述: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运用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
识字写字的学习方法
阅读学习方法
写作学习方法
口语交际的方法
综合性学习方法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中,要不要教师的指导
在教学中,不是取消或淡化教师的指导,而是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明白教师在教学中的职责便显得至关重要:
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在合作学习中,怎样避免合作的无效性
合作应该是自主基础之上的合作。
小组合作是合作的重要形式,小组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具有讨论价值的。
注意合作中的分工。
在探究学习中,怎样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主线(书上第148页两段)
【要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
熟读、背诵的习惯
精思的习惯
博览的习惯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有意识积累的习惯
良好的写作习惯
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勤于练笔的习惯
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使用普通话的习惯
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养成耐心、专注地倾听的习惯。
养成仔细、负责地表达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建立良好的开端
进行科学的历练
重视方法的指导
持之以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章 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