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中学语文教学法 > 第1章 名词解释

中学语文教学法 第1章 名词解释

作者:白七鱼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04 14:14:12 来源:文学城

【中学语文教学法】

(1)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在各门公共课、专业课教学基础上,为培养学生语文教学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为未来语文教师提供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他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具有从事语文教学的兴趣、信念和不断改革教学的意识。

【教师专业化】

要实现从教师职业到教师专业的转变,还必须经历一个“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群体)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

【教师个体专业化】

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它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专业化】

教师职业专业化,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的发展和社会承认形式,它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进程和水平。

【学科教师专业化】

学科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具体表现,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具体说来,专业化的语文教师是道德形象、人格形象、理论形象、知识形象、讲台形象、健康形象、公众形象、仪表形象的复合体。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具有良好的素养。素养就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除了包括一般教师所必须拥有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和心理素养外,还应当包括语文教师所应具备的特殊素养,也就是要具备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德、才、识、能等方面的素养。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知识素养、技能素养和情意素养,其中知识素养和技能素养是外显的,是教师素养的基础,情意素养则是内在的品质,不易被测评。三者的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个体的整体素质。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不断拓展和深化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以及情意态度等方面。

【教育信念及教育信念的发展】

教育信念是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教育信念的发展,包括掌握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形成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两个方面。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知识和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语文知识体系的重构和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两方面。

【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亦即教师所拥有的教学技巧,反映了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

【语文教师专业情意的发展】

专业情意包括专业态度和动机,也包括自我专业发展的需求和意识。专业态度和动机,是教师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热爱程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等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态度和动机,主要表现在具有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品格以及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的含义】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名称,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现代汉语词典》中“语文”的解释有两种:1.语言和文字;2.语言与文学。

《辞海》中“语文学”(无“语文”词条)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学科总称。它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广义的语文学也包括语言学,现在往往将语文学包括在语言学内。

【语言文化说】

人们也逐渐地开始反思传统,重新发掘“文便是道”的现代含义,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现实,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使该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系统,从而提出语文的“语言文化说”。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说法开始进入国家用以指导语文教学的文件。

【语文原本的含义】

语文名称的首倡者叶圣陶,在追忆“语文”名称的由来时他谈到:“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语文的所指应当是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叶圣陶所谓的“语言”(语文),不是指科学含义上的“语言”,而是指平常所使用的“语言”,其实际内涵是语言及其应用。

现代语言科学也告诉我们:语言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存在形式。静态的语言相当于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动态的语言则包括科学意义上的“言语”。

简言之,语文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语言”,就是科学意义上的“语言及其应用”,这里的“应用”包括“理解与运用”。

总之,“语文”的原本含义就是取材于社会生活、切近日常生活、选编于语文课程中的“语言”,包括语言及其应用,包括语言以及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语文”涵盖着语言文字本身,涵盖着听、说、读、写的行为,也涵盖着听、说、读、写的结果。

【语文课程】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学科,汉语言文字及其应用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将这些内容按照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构成了语文课程。

新世纪的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目标,都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这三个纬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指向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从这个角度讲,语文课程就是以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祖国的语文,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植热爱祖国语文情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是搞好语文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习惯】

所谓习惯,是由于长时间的经验或重复在后天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是培养和训练的结果。

它是一种比较稳固的不用意志控制的、带有自觉性的定型化倾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定势,不会轻易改变。

它是一种行为倾向,是具体的可见的,属于行为的范畴,它与人的思想意识有密切关系,但并不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名词解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