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仍需要实现马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毛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根本思想,这标志着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专栏4-1《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为了准备召开党的八大和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955年年底至1956年春,毛、刘奇等□□人进行了大量周密而系统的调查研究。先是1955年12月至1956年3月,刘奇为准备起草八大的政治报告,分别与中央和□□37个部门的负责人座谈。接着,1956年2月14日至4月24日,毛分别听取□□35个部委关于工业生产和经济工作的汇报,度过了紧张繁忙的43天。在毛听取汇报期间,正值苏共召开二十大。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和错误,对于正在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警示。4月4日,毛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马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有过不少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但也不是没有缺点,没有片面性,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完全地系统地掌握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还要在今后长时期内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道路。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正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毛经过充分细致的调查,逐渐形成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意义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4月25日,毛在中央□□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经□□同意后,又于5月2日向最高国务会议作了报告。
--摘自《中国**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66-467页。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内容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
毛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关系的思想,主要包括:一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二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也包括党外的;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既包括直接的,也包括间接的。三是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积极因素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这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们要创造条件,大力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并同时尽力防止积极因素向消极因素逆转。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1956年,苏联、东欧和我国国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这表明,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如果存在,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
毛和中国**人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矛盾,并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发表《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后经过整理并作了若干修改与补充,于同年6月19日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公开发表,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4)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
2.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新本领。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性质及其关系。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反映在政治上可以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二是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包括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还包括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同比较不正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一些人之间的矛盾;等等。三是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人民内部矛盾。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关于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须分别采用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的方法。所谓专政方法,就是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剥夺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把他们改造成为新人。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毛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提出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主要有: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一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实现工业化是中国**早已确立的重大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因而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1.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是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
毛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他更加明确地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中,更是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升至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特别指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二是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强调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等等。
2.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必须正确解决若干重大问题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毛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和统筹兼顾的方针。另一重要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在科学技术方面,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在教育事业方面,毛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刘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半工半读)。在文化工作方面,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4)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毛提出,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周恩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知识分子和科学文化工作的领导,善于团结广大知识分子,使他们得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
(5)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毛、刘奇、周恩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6)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毛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刘奇提出了使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主张,以及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陈提出了要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的思想。此外,毛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邓提出了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等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历经艰辛和曲折,但是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促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和积极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制度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成为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在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探索过程中,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及其工作经验,大部分是在此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其艰巨性、复杂性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二、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受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必须把马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只有科学理解马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运用马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阶级斗争,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于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也不能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更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采取科学态度,深入了解和分析实际情况,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一级党组织和领导人都不能有超出法律之上的权力,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以后,必须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崇拜,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党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社会主义要体现出相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习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包括三个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和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确
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和两类性质矛盾学说,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正确处理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关系。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好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经济建设方针、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知识分子工作、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及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艰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