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只道天海蓝 > 第17章 第 17 章

只道天海蓝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鹑衣风流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5 03:39:58 来源:文学城

“皇上,老臣尚有言。”

詹兆渊仍是不紧不慢,继续道:“话说回来,这《孙子兵法》通篇皆是‘重战’二字,教的是如何打仗啊,可此等有违人和之作恰恰被赞叹为至妙者,流芳百世矣。概因其——放之古今而皆准,便无所谓乱世、治世。既如此,与兵之事自是怠慢不得的。”

“况且胡蛮适才投降,天下初定,须得彰显我大魏皇恩浩荡、普天率土之势,万不能在此时示弱。”

话音落下,堂上的氛围又是一变,覃茂山与卫肇宪不动声色地对视一眼,悬起的心又落回了原位,但是上座的人未置可否,众人依旧低着头,谁也不敢开口。

未久,只听上首悠悠然一声询问:“那依老先生之见,兵部、礼部提请的事该如何办?”

詹兆渊未答,一直拢在身前的双手向外一摆,撑握住红椅两侧的扶手,徐徐站起了身,站定后又整了整衣袍,才道:“依臣之见,宫宴须办,祭祖须行,京观亦须建。眼下最大的顾虑,同仲恭所忧,莫不在一个民生国计。然民计之事,观古今可以四字蔽之,谓‘节流开源’,节流者,谨行俭用,开源者,广生门路。原本未料有此些事,未将其纳入今年国计,眼下是该重新审议的,该延后的,该提办的,该整饬的,内阁当协同六部九卿再行商议。”

“另,臣在此自请,以臣一年之俸充用京观修筑——此京观绝非仅观赏一用,它将成为我大魏边陲的坚硬盾牌,保我疆土永固不朽,示以犯我大魏者,必诛——”

一番话,有如晨钟暮鼓。

在场的众人,属詹兆渊与张纶为官资历最深,二人年岁亦是相差无几,但也许更年长几岁的张纶已过了七旬,一代之差便如天差地别,且看张纶已是一副清癯伛偻之态,而詹兆渊依然墨发玄须,常年身在高位,一身矍铄威然之气比作一头狮虎亦不为过。他气态本就充盛,这一番话又用足了声势,余音绕殿足足三周亦消退不尽。

待余音消退之时,上方陡然传来一声朗笑:“好,好啊!好啊!老先生高义,”然而下一刻他便收起笑,面似为难,“老先生有这份心,当是极好的,但,恐怕老先生一人之力,也未必能有所及,此事还须从长计议啊。”

此时,卫肇宪、覃茂山再行一揖,两人同声附和——

“臣同请!”

“臣也同请!”

在其后,又零星有三两个大臣站出来同请,他们一个接一个站到殿中,直至无人再动,满堂鸦默雀静。

魏章帝半垂着眼下视着这些“大义”之臣,始终没有出声,头上冠冕缀吊的珍珠没有一丝晃动,而珠玉之下的神色叫人辨不真切。

沉默在一串闷咳中打破。

魏章帝方仰了仰上身,若无其事笑道:“大善,大善!大魏有诸卿,乃国之大幸,此事便交由老先生主办,朕很放心。”

“皇上!此事还待……咳咳咳……”张纶想要继续辩驳,不料这阵咳喘来得猛烈,未得及说一句完整的话又咳了起来。

魏章帝没再给他说话的机会,“好了,朕知张卿你有顾虑。这事在人为,若总是束手束脚,不免太过萎靡,相信有老先生牵头,定能给大魏带来一片升腾之象,此事就此定下,莫要再议了。”

说罢,他微微侧过头,一直恭立在一侧的官员立即走至殿中,接着一声高唱,豁亮宛如鸣金:

“奏事毕——”

朝毕,大臣一个接一个从玄武门走出,门口的廊道两侧停满了大大小小各色各样的轿撵,各旁站有轿夫、侍者,皆是等侯在这接自家主子下朝的。

裴瑾远远走在后头。

原本她步伐并不慢,但有些走得急的,早就走远了,有些走着走着与她并行的,也当即从她旁侧抢步而过,余剩下一些步子本就迟慢的落在身后。

于是,这条上御殿外的廊道上,独自一人的裴瑾穿行在一整片红墙青砖间,一身红袍仿佛融在了这片红墙中,杳然似无形。

跨过左掖门,裴瑾一抬眼,倏地停住了脚。

眼前仍是一整片红墙青砖的廊道。此时太阳已然高升,将长廊二分为一阳一阴。

而在那处交界之阳,一道修长的青影安静地侧立着,微仰着头,目光落在墙外那片海蓝的天,却不知在看些什么。

是时,风从廊道两侧同时灌入,相对迎去,分别从一红一青的身间拂过,将宽大的袍边撩带着呼呼作响,相向飞起。

听到动静,那人在光晕下转过身。

见到站在门口的人,他莞尔一笑,迈步向这方走来。

风依旧,衣袍飘动不止,一红一青的袍角终于相触在一起。

“子…裴大人,你怎地走得这般慢,叫我好等。”

没了阳光刺眼,那人松了松眼,开口却是嗔怪。他嘴上尊称一声裴大人,语气却带着自然的熟稔,说着他一手拉起裴瑾的衣袖,扯着人向前大步走去,“走走走,你不觉着这块冷吗,咱们快些到有太阳的地方去,那里舒服。”

他身形高出裴瑾一个头,一步能顶她的一步半,裴瑾叫他扯着几乎要小跑起来,这在皇宫内可成何体统啊,裴瑾无奈呼道:“谢大人,谢大人,你走慢些……”

“谢大人……谢韫玉……”

“谢道运——!”

前方的人终于站住,手中捏着的袖角被跟在后方的主人趁机抽了走。方才一拉一扯间,两人实已走了半道的路,此时双方都不继续走了,一时相峙在路中。

谢韫玉转了个身,面向裴瑾。

上半身恰好曝露在阳光下,晃眼的光线迎面而来,他下意识闭了闭眼,不恼反倒笑得愈加明亮,说:“我不拉你不就是了,怎地还凶起我的名字了,你倒是第一个这么凶巴巴喊我的人,不愧是我的子桢兄呀。”仿佛为了表示诚意,他背起手,“我真不拉你啦,你自己走过来罢。”

裴瑾仍站在阴处,没有被阳光晃到眼,却被眼前齐整白亮闪着光的一排牙齿晃到了眼。

忽然她就发现今日的天格外明媚,心中一动,便向前跨了一步。

一步跨过,遂沐入暖光中。

裴瑾适才发觉,不知何时起袖中的手便紧握成拳,至此时已然僵硬成冰块一般。身在阴寒处时尚无知无觉,现下却成了令她难以忍受的森冷。

“舒服罢!”

见裴瑾面色怔怔,一副被触动的样子,谢韫玉好生得意,他弯下头,眼里亮晶晶,“看我没说错罢,子桢这般细皮白肉,跟个姑娘家似的,就得多补些这阳气......啧,都说早春多雨,朔京却独一份,日日都是晴空万里,真是好极妙极,我最爱晴天了……”

身旁的人说个没完,裴瑾却没有听进去多少,她感到关节处的冰霜在融化,跗于躯骨的寒意也在一点点褪去,是……舒服的。

嘴角不禁上弯,展了展袖中泛白的指尖,裴瑾不理会那个喋喋不休的人,迈了步子向前走去。

“诶——子桢兄等我一等!”谢韫玉三两步又走到裴瑾身旁,冷不丁靠近她,“子桢兄,你可发觉今日庞大人状态比前两日好上许多,今日这声‘奏事毕’可谓荡气回肠,不绝于耳,我打赌,前几日他定是着了风寒!”

他口中的庞大人,乃现今鸿胪寺卿庞大海。每日早朝,正是由鸿胪寺卿奏唱“入班”起始,也是由其奏唱“事毕”结束,众人方可退朝。也因此,嗓音也是鸿胪寺官员的一个考量之项。

谢韫玉说着,略带遗憾地摇摇头,“可惜,依我看呐,还是比不得上一任的金大人,那金嗓子的名号真不是白叫的……”

两人亦趋亦步,裴瑾忽地停下,说:“张公还在后面,你跟着我做什么。”

谢韫玉也跟着停下,“我等的便是子桢,当然要跟着你啦,与张老何干?张老也用不着我等,”他向后努了努嘴,“他呀,自有人等。”

裴瑾顺着他的视线看去,见最后头果真有两人慢慢腾腾地走着——走在左侧的正是张纶,而走在另一侧的,乃是现今内阁次辅,江望。

都说朝中忌结党营私,位高权重者尤甚。

但这两人这么明目张胆地走在一块倒也不奇怪,真要说起来,江望称呼张纶一声老师也是可以的,这得从大魏的选官制说起——

大魏沿袭了科举制,而科举历来有个不成文的俗规,便是中了进士的子弟,可将那年主考官视为老师,有师生之谊。

这江望,乃是元武二十年的进士,那一届的主考官正是张纶,两人的师生之谊便在那时定下了。后江望被选为庶吉士(1),又由张纶教习,两人更为亲近,以至官拜内阁次辅,江望也并未忘旧,仍待张纶以师长之礼。

三年前,户部尚书之位开缺,正是江望力荐已致仕归乡的张纶,才将始终僵持不定的人选敲定了下来。

确实没有人比张纶更适合这个位置了。

裴瑾看了几眼收回视线。

回转之间神色倏尔变得漠然而疏淡,仿佛身前筑起了一道他人勿近的铁壁。

她说:“谢大人,你方才可瞧见我身边有其他人?”

谢韫玉坦然道:“没有啊。”

“那谢大人可知为何没有?”

裴瑾一副公事公办的语气,全然没了方才的熟稔。若是旁人面临此等待遇突变,即便没有心虚也定要心生忐忑的。

不想,应生忐忑之人“扑哧”一声,便说:“子桢问得好生没道理,既是其他人,那自然是其他人的想法,我不是其他人,又如何得知其他人的其他所想呢?”

这一番“其他”论,字字都仿佛朝着面前的那堵壁面砸去,登时便砸得它摇摇欲坠。

裴瑾默了默,不接他的话,绷着脸直接说道:“近日在下审理平熙侯府的案子,牵涉颇多,身上的腥味大了些,谢大人还是莫要离我这么近,若沾上了身,可就难去了。”

话说的很明白了。

不等谢韫玉有回应,她一个人径直向前走了。

她本也不需要他们任何人的回应。老师说的没错,当时她以那些人最不齿的捐官之道入仕,短短三年升迁至刑部侍郎,早已是众矢之的。平熙侯府的案子如今又在她手中不放,她便是在与詹国公府作对,识趣的,都应该知道躲避开。她可是那洪水猛兽啊。

岂料,下一刻,空旷的身旁又被那个颀长的身影填补上。

“让我闻闻,唔......子桢兄身上的味道......“他当真凑过头,在裴瑾耳边深吸了一口气,“不腥,反而......”

裴瑾一惊,猛地侧头躲开。

谢韫玉没想到她反应那么大,先是一愣,继而又绽开笑,他站直了身,说:“反而还带着清香呐!”

他直勾勾地盯着裴瑾,“方才我便说了,我非其他人,子桢也莫要以其他人度我。”

裴瑾微怔,终是在两汪闪着凌光的碧水里晃了神。

她眉头皱了一下,抽离视线,想说些什么,却听后方传来疾呼——

(1)这里是用的明朝的科举制度。明朝科举殿试后,中了一甲的三位直接可以进翰林院当职,而二甲、三甲的进士,有机会再参加馆选,选中的则为庶吉士,能入翰林院观政学习。相当于现在的管培生吧。

(当然,被选中,少不了潜规则,就是攀附权贵请拖,也有纯真无污染的坚决不肯而没参加馆选的,其中遗憾之事许许多多。至于笔者所撰江望,不多说不多说哈。)

明朝无相府,但有内阁,头头就是首辅,视为宰相也未尝不可。

明初,朱元璋日思夜想抓耳挠腮费尽心机,终于废了阻碍他帝权无上的宰相制,将所有政权抓于一身后发现,政务比他所想的繁重得多得多,于是他又大手一挥,从翰林院召了几个写文书的来当他的秘书辅助,朱棣时这种处理政务的方式成了定制,这些秘书就成了内阁大学士。这么这么演变着,内阁大学士就必须是翰林院出身。

所以,入了翰林院,相当于有了入阁拜相的资格。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