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展昭·青山依旧 > 第4章 第三章 小报露端倪 两党争不休

别了马松友,展昭一路策马北上,赶到了大名府京府,大名。

北京大名,虽说是我朝陪都,可终归比不得东京城。展昭牵着马行在闹市,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只是,展昭会发此感慨,并非是因大名城的繁华热闹不比开封,而是因这城中手握小报的商贩肆无忌惮绕街叫卖。这小报,源起于先帝大中祥符元年,自都进奏院落成以来,便大肆于民间流传,妄作朝报,叫卖于都市,其间或有肆毁时政、摇动众情者,官家即位以来,屡次下诏查禁,然收效甚微,或许,只有在天子脚下,小报商贩才会有所收敛。

寻了一家客栈,于窗边举杯独酌,等待堂倌儿上菜的间隙,展昭还是没忍住,叫过街头小贩,从那人手中购来一份小报。

“景祐甲戌七月初六日巳时,天色皎洁,……”展昭默念抄件,倏然眸光一闪,像是想起什么似的,连忙起身叫住方才的小贩。“小哥留步。”见小贩转身,展昭急忙问道:“小哥手中可还留有上月单状?”听闻此言,那人偏头思索一番,方才应道:“小人仅有今日手抄,公子若想寻得上月单状,或可到城南禄荣堂看看。”

禄荣堂?莫非就是抄印小报的书肆之家?

展昭又向小贩问了去处,便回转客栈,酒足饭饱后即刻照小贩所说,往城南去了。进得堂来,展昭一时惊诧,这印行,规模着实不小,其间运作者不乏一二十人,有执笔抄录者,有持雕版印刷者,自然,也有拟写小报者。见此光景,展昭不禁摇头苦笑,看来官家那禁报令是真成了一纸空文了。

见有客到访,掌柜的急忙起身相迎,被问及何事可以效劳时,展昭竟一时语塞,一时间,他也想不出拿什么理由问掌柜的查看上月单状,若是亮明身份又恐打草惊蛇。他暗叹一口气,佯装查看匠人作业,漫不经心的在堂内逛着,片刻后,计上心头。

“掌柜的,我听说,你这儿可是大名城里最大的报房,如今看来,匠人作业如火如荼,果有大展宏图之势啊。”掌柜的应声笑道:“客官过奖了,不过是糊口饭吃。”展昭又看了片刻,才低声问道:“不知掌柜的,留有多少单状啊?”掌柜的见展昭压低了嗓音,心底正自盘算,又听展昭说道:“在下是自常州而来,干的也是这门营生。”展昭说着将掌柜的拉到一旁,抬起手指了指房顶,接着道:“上头查的严,苏杭一带的生意不好做呀,在下思来想去也便不着人拟写单状了,若能从外地进单状,省去了人工开销,也好避开官方追查,再者,这外地录闻总比本地录闻稀罕些。”掌柜的听展昭果是江南口音,也便信了这猫儿的信口胡言,思索片刻,对展昭道:“小店确实存有单状原稿,客官若是真心与小店合作,倒也是长久生意。”掌柜的说着,伸出右手在展昭面前摇了摇,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这人是要与自己二一添作五,真黑啊!展昭暗骂一声:“奸商!”

应承了下来之后,展昭便被带入后堂。掌柜的自柜中取出一摞报纸,放到展昭面前,道:“这是上月所有原稿……”掌柜的还想说什么,却被展昭打断:“开个价吧。”

禄荣堂内展昭与掌柜的签订契约,交付定金,进展倒也顺利,而东京城的红墙绿瓦之内,文武两班却因黄河水患争论不休。

赵祯派遣至大名府探查灾情的探子尚未回转,而澶州知州李璋与转运使周沆却已进京,此刻,李璋正跪伏于殿内向赵祯请罪,将灾情爆发后的状况一一奏来。

“自景祐甲戌五月中旬起,天降大雨,连绵数十日。六月廿四日未时,微臣正与澶州通判马松友于府衙商议加固堤坝,忽有声如吼,自东北方渐至西南角,灰气涌起,屋舍动荡,少倾,便有衙役来报,商胡埽决口,第二日,横陇埽决口,周围三舍,尽为齑粉,屋以数千计,人以万计……”

李璋念着奏章,悲从中来,一时难掩,径自落下泪来。

“陛下!自二埽决口以来,哀鸿片野,民不聊生啊!微臣等连发数十份奏报,均是石沉大海,万望陛下以苍生为念,拟旨赈灾啊……”

一股无法抑制的怒火在胸膛里燃起,赵祯直起腰,搭在御案上的左手紧紧握成拳,他铁青着脸冷言问道:“何人愿为钦差,往大名走一遭?”庞吉闻言,即刻手持笏板出班,“老臣不才,愿为陛下分忧。”

“太师?”

赵祯犹豫了,庞吉位高权重,确实有能力镇住大名府府尹苏泽煜,只是……庞吉虽是治世能臣,却不时结党营私,如若遣其出使,利弊未知。而比起庞吉,他则更希望包拯请缨。他清了清嗓,朝着殿内众臣问道:“众卿以为如何啊?”

包拯抬首,正对上赵祯灼灼目光,他心下了然,随即出班奏道:“陛下,太师年事已高,不宜操劳,臣包拯请旨,愿赶赴大名,以三旬为期,如若查不出是非曲直,甘愿领罪!”庞吉还想再说些什么,却被赵祯打断,“好!既然灾民是上告至开封府,此事由包卿出面,再适合不过。便令包拯为特使,走马承受公事,即日赶赴大名,彻查黄河决口一案。”略微思索后接着说道:“至于筹备赈灾款项,就有劳太师了。愿众卿同心竭力,莫负朕望!”

包拯、庞吉领命出殿,赵祯随即退朝,而后命王延龄、李仲昌、张清等入御书房议事。距李垂上书至今,时隔多年,又提起了黄河改道一事。

“此番横陇决口,已然致水北流,虽未见大名府上报,然监管军政的大名留守贾昌朝已据此上书,请求引水东流,恢复京东故道。朕再三思索,亦觉贾卿所奏,不无道理。大名,是我朝陪都,乃北方重镇,如若北流之水淹没大片土地,财政税收势必锐减,一旦军中财政告急,便无力抵抗辽国铁骑,至于东汉所留京东故道……堤防完备,略加修葺便可内固京都,外限夷狄。”

赵祯说着,将日前大名所呈奏章递与李仲昌,“卿任河渠司,乃治水权威,不知卿以为如何?”

李仲昌接过奏报,从速浏览后,奏道:“陛下,臣以为,当复京东故道。此番横陇、商胡二埽决口,冲出了北流河道,此道非是人工修筑,堤防势必有所缺漏,倘若河道淤塞,高民屋殆逾丈,后果不堪设想。”李仲昌说着,迈步走向舆图,指着大名至滨州一线,思索片刻,又复奏道:“陛下请看,新河道乃自大名至滨州,如若南向决口,大水侵入淮河流域,势必坏郡县官亭、民舍良田;如若北向决口,则大水侵入永济渠,必然淤塞运输军需粮饷之干线,至于贾大人所奏,修葺东汉古道,臣以为不妥,臣以为,当先疏通六塔河,将黄河水分流,再将大河水引归至横陇河道。”

王延龄以军事防护为要,对贾昌朝的建议赞不绝口,张清、凌泽则是极力拥护自己的顶头上司李仲昌,于是乎这两班人马便各执一词,在殿内争论起来。

恰逢馆阁校勘欧阳修进殿,上奏编修《崇文总目》相关事宜,听得殿内争论,也不急校准之事,忙将自己心中所虑上奏赵祯。“陛下,臣以为,不能回河!”此言一出,殿内霎时间鸦雀无声,赵祯俊眉一挑,饶有趣味的看向欧阳修,道:“卿有何高见?”

欧阳修将手中奏折收回袖中,而后奏道:“一来,引水东流,劳民伤财,难免引起流氓盗贼之患;二来,河本泥沙,无不淤之理。河道淤塞,常以下流为先,下流河道淤塞以至河床抬高,水行渐壅,乃使上流低洼之处决口,臣观商胡埽历次决口,均为此故,是以京东故道屡复屡决,而今行事不宜急躁,当从长计议,标本统筹,方为良策啊。”

赵祯尚未出言以复,便听河渠司李仲昌嗤笑一声,他斜着眼将欧阳修看了又看,颇有几分轻蔑地问道:“欧阳大人既是馆阁校勘,怎么也管起这水利之事了?我看你,还是恪守本职的好,莫要进谏庸言扰乱圣听。”

李仲昌这话,只听得欧阳修怒火中烧,言下之意便是指责自己非是治水能臣,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欧阳修本欲驳回,却听赵祯道:“卿此来,所为何事?”欧阳修忿忿瞪了李仲昌一眼,拱手应道:“三馆、秘阁所藏书目,有谬滥及不全者,微臣已收录于案,恭请陛下定其存废。”说着将书录上呈,赵祯令侍驾官接过书录后,摆了摆手,道:“不必了,卿自行定夺,仿开元四部录即可。”

欧阳修抬眼看了看御案前的赵祯,也不知方才所奏他听进去没有,如若当真准了李仲昌所奏,后果恐怕就不仅仅是劳民伤财了。静待半晌,依旧未听见赵祯言语,欧阳修暗叹一口气,只得行礼辞去,转身之际,还不忘对着李仲昌讥笑道:“哼,李卿者,大才也!欲以五十步之狭,容大河之水,真是可笑之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