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月明 > 第61章 衔志

月明 第61章 衔志

作者:冠辞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05 21:49:01 来源:文学城

恭王面对桌前一堆牒文昏昏欲睡,那些牒文由大秦各道官员和京中各司官员呈递上来,包括农业、水利、财政、军务、职官、内政等方方面面的事务。

他翻开吏部和兵部关于官员考课的牒文看了没多久便打起了哈欠,他撂下笔把牒文往御案旁一推,温绪便靠近跪坐下来,自觉捡起他的笔开始帮他批答。

恭王双肘交在脑后靠在御座上假寐,天下太平,万州安宁,完全不需要他事必躬亲,他耐着性子批过两天牒文,那些琐碎的政事和官员们请安问安的废话实在让他感到无聊,无非就是“已阅”、“可”、“闻”等几个固定的批复,在御案前栓条狗训几日,狗都能代他安/邦定国。他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开创功业,稳固帝位前,秦哲可以先做一个守业的帝君。

恍惚间他似乎嗅到了秋燕解手帕上的香味,帕尖往上是她袖筒里的风光,这惹得他梦里打了个喷嚏,恭王猛的一下惊醒,发现自己正在御案前,他抬手捏着鼻梁,瞥见温绪正凝神看着一封牒文许久未动。

“可有不妥?”他问。

温绪回神将牒文呈给他,“是昌睦公主上奏的,奴婢不知如何批答才算妥当。”

恭王接过,大致浏览一遍后皱眉说:“我这妹妹的想法总是另类别样的,此事我也拿不定主意,传她本人还有政事堂的枢臣们一起共议此事吧。”

昌睦公主走上丹墀时,天色终于亮了,她带来了今岁的第一粒雪。等候陛见时,咨阅向南窗前看了过去,唐颂察觉到她的目光,同她对视后面向她行礼。

“不必多礼,”咨阅笑道:“恭喜唐司长迁官。”

她在廊下吹冷风,她却要恭喜她。

唐颂的眉微微挑动,“多谢殿下。”

“回见。”咨阅留下这意味深长的二字,接受传召跨入殿中。

唐颂望着廊外洋洋洒洒的雪屑,以耳为笔,以脑为墨,以心为纸,记录接下来殿中所发生的一切。

等昌睦公主和政事堂十一位枢臣到齐后,恭王问:“昌睦想要增加四门馆的员额?”

周围的官员们在传阅她的牒文,咨阅跪坐于殿中应是:“朝中有国子监、太学、弘文馆、崇文馆、四门馆五个学馆,部分州县开办有州学、县学,但是除了四门馆,其他学馆的学生基本都需蒙受门荫才能入馆学习,而四门馆只有三十位学生员额,大秦学子成千上万,这其中不少寒士限于贵贱,连州学、县学都没有资格进入,只能进入民间的乡校或者私学就读,然而民间学苑大都不成气候。”

“臣听说如今有很多地方的士人寄居于当地的寺院习业授徒,甚至有些地方的寺院开办的有寺学。所以臣就想也许朝廷可以扩大四门馆的规模,招纳天下寒门子弟入京读书,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是最容易被学馆学苑忽视的一类学子,臣想让他们有书可读。”

昌睦公主口中字字珠圆玉润,众臣跟着她的安静点头,恭王缺少主见,一味附和他人也跟着点头。

“先帝也是考虑到天下寒士的困境,所以到了每届科考时,总会从户部拨出一笔校舍费和衣食费资助贡院。”中书令兼集贤殿学士段浔开口道:“殿下的考虑更为长远,但是却很难践行,这件事想要做成,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不知殿下初步的打算是什么?”

咨阅沉着应对他的提问:“据我所知,大秦三吴,两浙,庐浔,楚衡,荆襄,沂兖,淮扬,蜀中,闽莆,嵩山,终南等地包括京畿在内都有寺学,比如骊山华清宫附近昭应寺的石瓮寺,很多科考落第的考生便会寄居在此处准备下届科举。我想先从这些寺学中选拔有志的学生进入四门馆学习,将学馆内的名额增加至二百人,后期如有可能继续增加员额,录取的学子从寺学扩大至最底层的寒门,教育乃国之根基,不能仅让天下士人承担育人的重任。”

她说着看向户部尚书于羡岂,又看向恭王:“最近户部已经支出了一笔筹建平康军的军费,不便再支出大额费用。所以四门馆的费用臣自己想办法筹措,无需国库拨调,臣只需朝廷通过这个提议。”

这席话使在场众人万分震惊,于羡岂诧异的说:“仅是一届科考就需耗费将近三十万贯的巨资,朝廷各个学馆每岁的度支也是相当大的一笔费用,殿下要扩大四门馆的员额,紧靠公主府的俸禄、收入是很难长期支撑学馆花费的,殿下一定要慎重考虑。”

“这方面我已有考虑,”咨阅笑道:“因为存在风险,所以不能让国库凭白支出这笔花费,如果这项举措失败了,我自己承担后果。”

段浔道:“四门馆的校舍仅够三十位学生居住,殿下将员额增至二百人,住宿方面也是个问题。”

咨阅道:“公主府的地方足够大,我会解决他们的食宿问题。”

“这……”于羡岂觉得昌睦公主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大秦王爵每月的俸禄非常可观,保公主府上下吃穿用度绰绰有余,但若是想额外养活一群寒门学子不愁吃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涉及到钱财,在场的官员内只有他知道想要维持一个衙署的运作有多么不易,恭王平康军的那笔军费已经逼得他摇头叹气了,然而他不敢不从恭王和门下省的令。

于羡岂虽觉得昌睦公主的想法不够成熟,但是公主已经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染指国库的钱财,所以他的话刚开了个头又憋了回去。他的职责是看好户部的门,他无权对昌睦公主的构想指手画脚。

恭王倒是觉得自己这个妹妹实在是体贴人意,不拿四门馆的政务为朝中平添麻烦,两人双双需要用钱时,她愿意为他这个皇兄做出让步。她既然说了后果自行承担,那也就不关朝廷和他什么事了,任凭她如何折腾都与他无关。

这样想着,恭王喜笑颜开,“父皇常说治国重在用人,妹妹意在培养人才,其实是在为国务分忧,天下门阀世家子弟自古不愁读书一事,妹妹不妨就大胆选才,惠济天下寒士吧!哥哥认为妹妹的想法一定能够践行成功!”

恭王如此赞同昌睦公主的提议是因为后者本质上没有侵犯到他权益,甚至为了维护他的权益做出了避让。即便如此,恭王这番话说得也不失风度。

昌睦公主把一项政务当成一件私事来做,她自愿付出钱财精力去落实,初衷又是大公无私的,此事政事堂的官员们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纷纷发言表示赞同。

事情议定后,恭王叫散了众人,越过炭火映照的丛丛人影,咨阅抬眼向一人看了过去,燕序齐同时向她望了过来,他看到一位雅人,一双衔志的眼眸。

那双眼眸曾经是学堂内仰视他的一双眸,眸底是对学识的渴望,而今这双眸是平视他的一双眸,眸底是志趣和野心。

他读懂了,将来换他来仰视,那双眸用来垂视众生,那时她的眼中也许会浮现出悲悯的深致。

那是咨阅最美好的一段年华岁月,从弘文馆转学至四门馆,终于接近了那位长身鹤立的博士,她开始觉得书中的文字没有那么枯燥,窗外的花影蝉鸣再也吸引不了她的注意,她在漫长的溽暑期间再也不会打瞌睡了。

“国家兴亡,不在于天子之乐,不在于官员之乐,而在于百姓苦乐,诸位生逢明君,将来入仕后为明君分忧,即是为百姓解难,上谏天子之失,下察百姓之怨,如若每位官员都能如此,大秦定能长治久安……”

她忍不住质问:“博士能做到吗?”

所有学生都因她的提问抬头,看向他的眼光里开始出现质疑。从未有学生想过要去质疑教授他们的老师。

“很难,”成为众矢之的,他笑得诚实:“我会努力践行。”

在此之前,他参与科考殿试时,她获得顺永帝的准许躲在御座后听他对答策问:“世人都以文人儒弱,悍将为祸,文武常龃龉而不合,分歧固难消除,而消除不是目的,衡平天下才是目的,文武相权,轻重并行,士人紧跟时政,军将积文修德,纵有分歧,也可应对天变灾祥……”

那是初春,她看着他站在大殿如水的地砖上抒发自己的一腔睿识,见证他被圣意钦点为状元。

“喷珠噀玉,心有所向。”顺永帝笑道:“朕希望你将来也对得起这“玉向”二字。”

“玉向一定。”他叩首谢恩。

抬首时他看向了御座后,她惊了一跳,躲上一躲后探出半张脸与他对望。

咨阅很清楚自己的容貌会吸引到何样的目光,仅是半张脸也会使所有见到他的男人口生涎沫,她厌恶他们的注视。“倾国倾城”一词在她听来从来不是赞美而是金枷玉锁,她希望有人能够看到她身上除了容貌以外的其他品质。

他微微向她颔首,眼底平静,没有生出任何杂乱。

就像今日一样,他仍向她颔首,眼中除了平静再无其他。

从内宫走向前朝,咨阅会永远记得他的鼓励,也会永远记得四门馆的那扇窗,窗前他捧着书籍,口中文辞时而优美,时而铿锵。她偶尔瞥一眼窗外,寒冬渐渐被春色遮去了萧索的面孔,绿意瞬间爬满了枝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