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愿逐明月入君怀 >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愿逐明月入君怀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

作者:西来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25 21:45:16 来源:文学城

她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他的问题,她始终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所以你……”

“我觉得现在就挺好,你不必急于给我什么,我信你,不需要你去证明什么。”

“可这样,我总觉得亏欠于你。”

九歌不愿听到这样的话,便索性起身坐到了柴桑怀里,双臂搂着柴桑的脖颈,一脸得意:“亏欠好啊,你定要时时记着这亏欠,他日有什么龃龉,一定对我忍让两分。”

看着九歌这副样子,柴桑顺手环住了她的腰,吻着一下九歌的嘴角,若有似无地说道:“无法无天。”

过了几天,出征西南的事最终定了下来,李彦明为主帅,慕容柏舟为先锋,南昭容也在其列。

对于这个消息,九歌并不感到意外,虽然先前柴桑有意愿让柏舟挂帅,不知怎的最后点了李彦明,但现在的安排,的确要更稳妥些。

出征前有很多事项需要准备,可柏舟还是抽出时间来了九歌这里。

“慕容将军驾临,当真令寒舍蓬荜生辉。”

面对九歌的打趣,柏舟只是笑笑。这便是他与林沐的不同,若是换做林沐,定会与九歌整个高低,从不在言语上吃亏一分。

“都准备妥当了吗?”二人面对面坐着,九歌问道。

“嗯,陛下对这次出征很是看重。”

九歌点点头,如果慕容他们此去,大功告成,那接下来的很多事便能顺利得多。

“你也不要有太大的负担,这件事,陛下一开始就属意你,他一向最有判断,况且又有李将军坐镇,无碍的。”

“嗯。”听到九歌说陛下一开始就属意他,柏舟心里不由泛起涟漪,在战事上,严格来说他并无实绩,但柴桑却从始至终都信任他,这份信任,让他很难不珍重。

“只是,战场上刀剑无眼,也要万分小心才是。”虽然都是些老话,可有亲近之人上战场时,总忍不住一次次这样嘱咐。

“好。”

两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搭着话,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九歌在说。

“这次,郑羽也要随军出征。”

这个消息九歌先前并不知情,细一回想,自她把玉镯送还给他之后,两人还未见过。

“是他自己向陛下请求的。”

按理说郑羽先前就随陛下北征,一路上对九歌多有看顾,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从这一点上讲,九歌该相信他。但他毕竟年轻气盛,着实叫人不放心。

“小羽怕是还得你多操心,他还小,面上看着沉稳,实际却很冲动。”

柏舟看着九歌的眼睛,认真地说:“他不小了。”对他们来说,郑羽要小几岁,于是他们一直心安理得地把他当作弟弟,但是几年过去,他们都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郑羽长大了。

就拿这次出征来说,虽然郑羽嘴上不说,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儿。他去求柴桑那天,他也在场,郑羽说的话,实在算不上友善。

“他比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更想要出人头地。”

柏舟的话让九歌皱起了眉,她了解柏舟,如果不是确凿的事,他绝不会乱说,他定是在郑羽身上看出了什么。男人想要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再正常不过,但若是太过执着、太过急切,可不是什么好事。

“这就更让人担心了。”九歌心里有些焦躁。

“陛下让我把他带在身边,你也宽心些。”柏舟自是知道郑羽这番举动是为了什么,但他在九歌面前却只能提醒,不能深讲,因为这归根结底是他自己的事。

“你的腿怎样了?”见九歌久久不说话,想是还在为郑羽的事担忧,柏舟便转移话题。

“好的差不多了。”

柏舟点点头,后又说:“我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你也要多保重。有什么难事,同陛下讲讲,不丢人。”

九歌抿着嘴笑了笑,倒是很少见柏舟这样讲话。

“若是有空,烦劳去看看我的父亲。”说这话时,柏舟无意识地搓了搓手。他在开封城中没什么朋友,林沐要陪着南昭容回澶州,柴桑毕竟身份摆在那里,他要是说了这话,倒像是谈条件。他只能拜托九歌。

“这是自然,你放心。”虽然当年在蟠龙寨,她曾当面对慕容诀抢白过几句,但也算不得什么龃龉,她不会在意,慕容老将军更不会在意。况且他们这些人中,多的是失恃失怙,慕容老将军在世,对柏舟而言是一种幸运,柏舟出征,照顾慕容将军,作为朋友,她责无旁贷。

见过柏舟之后,郑羽的事情便一直悬在九歌的心头。出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九歌思来想去,在出征的前一天,还是让兰姐儿找来了郑羽。

“姐姐,你找我?”郑羽兴冲冲地跑进来。

先前柏舟的话,九歌确实听进去了,否则也不会从郑羽进门时就发现,他着实长大了,个子高了,人也壮了,好像不再是之前瘦弱的少年。

九歌垂下眼,避开郑羽期待的眼神,简简单单回了一个字:“坐。”

郑羽听话地坐在一旁。

“听说你也要随军出征,有几句话想嘱咐你几句。”

“姐姐请讲。”

“一要听军令守军规,二要沉住气稳住神,莫要不顾一切强露头,三……要看重自己的命,平安回来。”

“姐姐讲完了?”

“讲完了。”

“我应下了。”

九歌点点头。

“姐姐……也要保重自己。”多日没见,他其实有好多话想说想问,但临到嘴边,只剩一句保重。这些时日里,他时时在反省自己,他先前的行为,武断而极端,不管不顾,而回过头审视自己,除了一腔热血一无所有,这样的人,何以得到别人的认可,更遑论,得到别人的心。

虽然有人先入为主,但他要后来居上,他要让九歌看清楚,到底怎样的人,才值得托付。

柏舟和南昭容去了西南,九歌的腿还未全好,但也坐不住了。

柴桑即位已经大半年,在这半年里,他深切地感受到施政的艰难。北征时栽的跟头自不必说,在军中施行改革,他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但当他真正扑在政事上,想要有一番作为时,却发现举步维艰。

朝中的大多数官员,都在开封城中有一定的根基,对他们而言,皇帝几年一换,朝代的频繁更迭司空见惯,外面再怎么变天,他们关起门来,第二天事一了,照样穿上官服去上朝,无论谁做皇帝都少不了他们的富贵,宝座上是谁,又有何区别?

而柴桑表现出来的雄心壮志和不安现状,他们不是没有见过,但这很难激起他们的热情,因为怕是柴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能在宝座上待多久。

这种情况他们见得多了,只要他们不呼应,上位者很快就会偃旗息鼓,这种时候,能少折腾尽量少折腾,最好别折腾。

这种情况下,柴桑迫切地需要支持者,他心里明白,要推动整个王朝向他预想的方向发展,他需要的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他心中暗自萌生了一个想法。

几百年前,中原王朝开科取士,网罗天下英才,天下平民自此有了进身之阶。可惜近几十年来,局势动荡,科举取士名存实亡,读书人上行的道路壅塞,只得在野幽愤不平,而朝中却尽是庸碌求安之人,怎能不令天下士子心灰意冷。

而这带来的弊病,其实他先前在各地就看到过了,既然读书不能谋得前程,自然不会再有举全家之力奉一人寒窗苦读,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澶州要大兴学堂。

先前在澶州建学堂时,王朴曾说过,缺一个契机,现在,他要的契机来了,他要重开科举。

打定主意之后,柴桑很快召集了王朴和礼部的官员商议此事。

科考本就在礼部职责范围内,实在无反对的理由,但主持的人选就有待考量了。依照旧例,礼部侍郎知贡举,负责科考一切事宜,可如今礼部侍郎一职空缺,不知柴桑会钦点谁来主事。

次日朝堂上,柴桑宣布重开科举,同时命王朴权知贡举,赵九歌、谏官孙全义同知贡举。

王朴是先帝旧臣,素有文名,在一众臣子中也颇有威望,深得柴桑信任,权知贡举倒也担得,谏官同知贡举是惯例,也无可置喙,但是赵九歌……待众人反应过来,一时间举朝哗然。这不是前些时候陛下北征回来亲封的本朝第一女将军吗?

当时所封的将军是个虚名,并不真正掌兵,且看在皇帝正在兴头上,封也就封了,但科考一事事关国本,如此重要,怎能假手一名女子。

柴桑冷眼看着下面朝臣的反应,这种场面,他见的太多了,下面这些人,他早已看透,脸上露出夸张的表情,喋喋不休却又嘀嘀咕咕,一边表达不满,一边将自己的声音隐匿在人群中,这是他们为官生涯深入骨髓的一部分,也是多年修炼所得。

“诸位若无异议,那此时就这么定了。”说着,柴桑做出要起身的姿势,准备要走。

“陛下……”

一番眉眼交流之后,有人站了出来。柴桑坐在高处,下面有什么动作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人显然是被人推出来的。

“陛下,臣觉得不妥。”

柴桑调整了一下坐姿,并没有接话,而是抬眸看着下面,目光冰冷,等着他继续说。

“天下从来没有女子任考官的道理,科考之事关乎社稷,赵……将军纵使先前有大功,也不宜涉足此事。还望陛下慎重考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