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用知乎给古人剧透 > 第3章 3

用知乎给古人剧透 第3章 3

作者:宋公子晏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09 00:28:43 来源:文学城

利刀斩断颈骨以及头颅落地的声音如同一声闷雷,破庙里,所有人惊惧不已,面面相觑。

“将军,这……”

“弟兄们,都过来。”辛弃疾招手,让大家都聚拢。

“我知你们皆热血儿郎,山东已为金人践踏,我等无家可归,但眼下大宋亦恐等容身之所,朝廷并无意北伐,复我故土。”

“将军所言极是,义军此次蒙难,朝廷未派一兵一卒援救,视我为棋子草芥,实令人寒心。”

“这样的朝廷我们凭什么还要替他们卖命!将军,如果我们到了绝路上,带我们杀回去,我燕三愿战死沙场!”

“不,此匹夫之勇,眼下我们还有一条路,”辛弃疾眼前坚定地说,“东进,去海边寻船,然后入海。”

兄弟们跟随他出生入死,他有理由带他们远离战祸,过安稳日子,而不是一味归正,在南方受尽冷眼和猜忌,郁郁不得志。

“我们愿誓死追随将军!”

“誓死追随将军!”

……

一呼百应,群情激昂。

辛弃疾俯下身,把滚在地上的血淋淋的脑袋提起来,再用布包裹住,递给燕三。

他手脚最麻利,身轻如燕。

“你快马加鞭,把人头送去建康,就说是天平军叛将张安国的首级。然后再来海边与我们会和。”

“得令!”燕三抱拳,拎起还在滴血的包囊健步如飞。

淮安往东百里余即是大海,只需两日的行程。

辛弃疾站在海边听涛声,目力所及,潮汐涨落。

身后停下来原地休息的是他的三十几名兄弟,还有路上从南瓶村解救的上百位村民。

昨天夜里,他们赶到南瓶村时,赶上一支百人队伍的金军进村收刮,烧杀劫掠,强征壮丁。

望着村落的火光,辛弃疾提起斩.马刀,带着身上伤势较轻的二十几个弟兄,杀入敌阵。

一场血战过后,绝大多数的金军士兵被斩首,只有少数几人趁夜色逃遁。

没有做到全歼,金军一定会返回村子报复,他们离开之后,村民必定会被折磨致死。

和村里的保正商量过后,辛弃疾一行带上全村村民以及全部的粮食继续东行。

为躲避金人追兵,他们一路不敢多歇,马不停蹄赶了一天一夜,总算到了海边。

找到避风的落脚点,他们捡枯树枝生起了一堆堆篝火,烧热水,食物分着吃。

辛弃疾坐在一簇篝火前,手里握着匕首,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刻凿。这是他在那场梦里记住的海图,通往他们即将前往的新家园,流求。

最神奇的是,梦里的记忆如同印在了他脑海里,他将海图刻得分毫不差。

海图已备,现在缺的就是船了。

一夜平安。

天刚蒙蒙亮,辛弃疾派差遣李乾、赵定和吴庸三人分带弟兄,前往附近渔村寻船购船,他们从金军士兵身上搜到了不少的银两。

但没想到的是,三队人马隔日回来时,除了带回大小的船只,还有好些渔民拖家带口跟随。

金人月月都会进村盘剥,这些渔民在金人的压榨下已然生计困难,只求能脱离苦海。

出海拓荒,人当然越多越好。

但相应的粮食给养也不能少,否则孤悬海外,荒岛少食,他们这么多人只能活活饿死了。

核算好船只和人数后,辛弃疾再派人把所有的银两都拿去购买米、面、谷物和果蔬种子。

五天的准备时间,总计得船大小四十余艘,总人数也从一百多人发展到了近三百人的规模,各类谷物果蔬种子齐备,搬上船的粮食足够他们全部人吃上半个月。

万事俱备,船队启航了。

辛弃疾坐镇头船,指挥航向。后方船只紧随,借风力一路南下。

小渔船经不住太大的风浪,但他们提前准备了绳索相连。

他站上船头,迎风而立,不必担心当年赤壁北岸曹孟德铁索连环船被火攻,因为大海无限辽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三日后,船队在海平线上遥遥望见了陆地,那就是海图上指示的岛屿流求。

海图上清晰标注了天然的避风港,船队顺利泊入海湾,辛弃疾带着三百多的男女老幼登岛。

登陆地不远就是一处理想的安营地,平坦、近水源且三面靠山的,辛弃疾选在这里安营扎寨,先安定下来。

三百多人,除却老人孩童,还有两百多的劳动力,在辛弃疾的带领下,大家砍树、编藤蔓、捡地上的枯枝枯叶、拆卸部分渔船上的材料,赶在天黑前搭建出了基本可以容纳全部人的简易庇护所。

庇护所还要继续扩大修缮,因为现在大家只能挤在一起,头顶的藤蔓枯草窝棚避不了大雨,插在地里的木桩也抵挡不住大风的侵袭。

但在荒岛的第一天,他们总算是有了落脚点,踩在实地上,不必再像在海上一样颠簸摇曳。

辛弃疾双手枕头,望着窝棚外面的漫天星光。

接下来就该按照神明给他的预示,在岛上“猥琐发育”!

翌日早起,辛弃疾马不停蹄地对大家发起了动员和分工。

首先是要组织起一支以他原来三十个弟兄为基础的乡兵队伍,从村民中的精壮男人中选拔,需要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保护安全。因为岛上可能有大型野兽出没,也可能藏着不怀好意的贼寇,他们一定要拥有武装力量自保。

村民中的壮年男子热情响应,总计募得了九十三人的乡兵。

乡兵的任务除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投入战斗,闲暇时则需进行训练,日常警戒、巡逻,以及必要的农活。

辛弃疾再将剩下的村民进行分工,因为粮食只够维持半个月,他们现在全部的重心都需要向食物倾斜。

身手灵活的燕三带领一队人进山林打猎,谨慎行事,力所能及地侦查地形和可能存在的敌情。

经验老道的一些渔民则乘渔船在附近海域下网捕鱼、垂钓、赶海。

最后人数最多的村民则在营地附近开垦荒地,按作物时令耕种。

行动不便的老人则留在营地照看小孩。

三天后。

营地周围两百亩的荒地被开垦出来,悉数种上了小麦和萝卜,因为时值深秋初冬,其他作物不易存活,小麦和萝卜则能扛过寒冬腊月。

渔船从附近海里打捞上来了大量的鱼虾,渔民们都很兴奋,因为这里鱼虾的产量远高于楚州近海,且只只肥美,显然这里是一片富饶的渔场。吃不完的鱼虾,他们再用晒出来的海盐进行腌制,这样可以储存更久的时间。

而燕三带领的猎队进山林后也次次满载而归,并探明山中没有人烟和贼寇,山谷里还有一片清澈的淡水湖。

……

三个月后。

天气渐渐回暖,营地顺利抵御住了第一次寒冬。他们虽然带来御冬的衣被不多,但流求岛上的冬天比楚州要暖和一些。

经过三个月的生长,冬小麦长势喜人,再过几个月就能收成了。最开始种下的萝卜则已经拔.出了土,变成了营地村民碗里热气腾腾的萝卜汤。

营地扩建,条件简陋的大通铺变成了一间间茅草屋,柱子加固,顶棚铺上更严实更紧密的草帘,遮风避雨不成问题。

……

三年后。

营地的小伙和姑娘喜结良缘,拜堂成亲,热热闹闹喝着刚酿出来的青梅酒。

来自流求岛另一端的一伙流寇试图袭击营地,但营地乡兵提前掌握了他们的行踪,一场血战后,流寇被悉数击溃,剩下的全部投降。

陆续有躲避战乱的流民从海峡对岸逃亡而来,营地皆一视同仁,友善地接纳他们。在这些流民中间,包括有医术精湛的郎中、技艺精巧的工匠。

营地周围种植的各类谷物、果蔬郁郁葱葱,一块块地被划分得仅仅有条;而饭桌上的主食,除了种在旱地的小麦,还开垦出一垄垄水田种植稻子,田里的水就地从溪流里引,而溪流则发源于山间那片清澈碧透的湖。

这是一个平凡的夏夜,天上一轮明月,稻田里蛙声此起彼伏,凉风习习。

辛弃疾忙完一天的农活,吃过饭,摇着蒲扇坐在椅子上乘凉。

农活并不繁重,反而乐得清闲,这是从前在金人控制的济南府不敢想象的安宁生活。

他抬头遥望着天上圆月,忽而诗兴大发,想作一阙长短句,《西江月》。

于是他念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十年后。

营地规模不断扩大,人数总几百发展到了几千人,粮仓里粮食储备充裕。

茅草屋变成了更坚固的木屋、土石房舍,可以住抵御每年夏季都会爆发的飓风。而最开始的窝棚营地,也慢慢变成了村落、集市,甚至是小城镇。

辛弃疾派遣出船队,一部分北上接济楚州故地饱受金人欺压、食不果腹的百姓,将他们迁来流求。

另派一小队进入大宋,打探朝廷的动向。

一个月后,燕三带人探明动向后速速回归,他费了一番力气,才在田间找到了弯腰劳作的辛弃疾。

“将军!官家果然无意北伐收复故土,朝廷仍收刮民脂民膏,年年向金人献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燕三禀报。

正在插秧的辛弃疾目光凝滞了好一晌,他从田垄间直起身,转过头看向燕三,脸上云淡风轻。

“意料之中,”他将手上沾的水在腰间擦干净,拍了拍燕三的肩膀,“你这一趟辛苦了。”

“不辛苦,”燕三憨憨一笑,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将军,公子们呢?我这趟上临安城给他们带了好些好玩儿的东西。”

“难得你还记挂他们,”辛弃疾抬眼往远处望了望,笑着给他指,脱口而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