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移舟漕台 > 第4章 延平风闻

移舟漕台 第4章 延平风闻

作者:烛影斧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3-04 22:47:45 来源:文学城

自打见了王预诚,黄葭已经两日没来集市了,这天终于出门,刚过午,阴蒙蒙的细雨将下起来。

行人来往,打伞走过继贤桥,只见雨下在河里,水烟渺远,一只小舟冒出来,乌篷上细雨点点。

过了桥,雨越下越大,集市上的摊贩纷纷收拾起家当。

卖布料的小生意人扯下头上方巾,将几匹绸缎盖住,推着小推车跌跌撞撞地往家去。

原先窝在天桥下的手艺人,仗着头顶有片大荫蔽,便只往角落里靠,不料北风那个吹,雨不住地往摊上灌,连忙抱着一摞小玩意儿,四散而去。

黄葭走到林阿婆的酒肆时,长街上冷冷清清,已没有多少人了。

她收了伞,抖落伞上雨珠,转进后门。

后门连着小厨房,烟火气冒出,香味馥郁扑鼻,林阿婆穿着蓝布衫,正揉着刚发好的面团。

小厨房三方桌案,只点了两根蜡烛,里面却很亮堂。这就是林阿婆的巧思了,用她自个做的纸糊了窗,薄又有韧性,外面的光透进来,也算是几净窗明。

黄葭见她在忙,放轻了脚步走过去。

“天冷了,人也会躲懒了。”林阿婆忽然开口。

黄葭淡淡一笑。

阿婆看过来,见黄葭背上没有背鱼篓,有些吃惊。

以往黄葭做活计的时辰是雷打不动的,两日没来,阿婆还以为她生了病,琢磨着找个空当去看她。今日人来了,却没有带鱼篓,也换下了平日里打渔的灰布衫,显然不同于往日。

黄葭打个招呼,转进正门。

四四方方的堂屋点了几根蜡烛,店里稀稀拉拉的坐着三五客人。

住在余庆桥西面的赵阿叔,今日带着他的小侄儿一块儿来吃酒;廊桥以北的毛大娘又是照旧为乡里拜菩萨的大事出来买酒,许是在店里等得太久,她靠着墙正小憩。

看了一圈,都是乡里熟面孔。

黄葭眉头舒展,照旧问店小二要了笔墨。

不想秋来天凉,那墨竟冻如坚冰,她拿起一方砚台坐到火盆旁边,才慢慢研开,提笔写就——

秋来百花尽,常有茕茕之感。

昨有王家来邀,恐回淮安再生枝节,若久留崇安,予心惶惑,念渭北红霞扑地,遍野皆桃花也,欲与亲旧相伴,但求心安。

亟待寄母寿诞,相与拜谒。

“写的什么?”

林阿婆不知什么时候走到了她背后。

“给寄母去信。”黄葭蘸了墨,写下落款。

黄葭的寄母一家原是建宁府人,与黄家交好多年,后来做生意北上,便定居在了关中,这些年虽相隔千里,也不曾断了书信往来。

黄葭已打定主意,离开崇安之后,就去关中投奔寄母。

林阿婆眉头微皱,似是想起了什么,“眼下外头不太平,你出去千万小心。”

黄葭声音平静,“这回我从南浦河走,走的内河,不怕有贼。”

熟料,林阿婆听着“南浦河”三字,心猛地一跳,“南浦河如今可去不得。”

黄葭搁下笔看向她,“那些匪寇竟这样猖獗,连内河都不太平了?”

林阿婆摇了摇头,叹了一口气,忽然伸出食指向上一指,“这回不是**,是天灾。”

黄葭刚要细问,只见阿婆转进后厨。

不过片刻,阿婆提着一坛米酒,坐到黄葭对面,把酒坛搁在了桌案边的小火炉上,她拎着火钳,拨动炉下的碳,白色碳灰轻轻扬起。

黄葭垂眸看着那炉中点点火星,心里忧虑重重。

这一带的天灾不是山洪,就是乱石塌陷,想起去年半山塌下的石头,截断了附近几个村往来的小路,一连大半个月都没修缮好。

她筹备了几日只等北上关中,今年倘若山洪泄下土石,只怕往来的几条内河都要堵住。

火光映照林阿婆的半边脸,她终于放下了火钳,身子靠在墙边,叹息一声,“这几日雨下得大,咱们这里还好,延平府那里就惨了。”

历年乡里发大水,都带去了数不清的人命。

刚说了一句,阿婆心有戚戚焉,倒了一盏热酒,方才接着道:“河堤不到二尺,听那些人说,附城那些人还没被淹的时候,对岸已经水灭屋顶,看过去,真是好大一片湖,所有闸坝都开了,这水却死活泄不下去。”

“谁说不是!”听林阿婆提起这事,赵阿叔也转过头,“今年这水真是霸道!”

他一条腿搭在板凳上,一拍桌子,“听说有个叫王狗儿的,扒着条板凳漂到了湖上,捡回一条命,可想一想,一家子转眼只剩他一个,谁不得哭晕过去。”

“这些活下来的人,有哭爹娘的,有哭儿女的,有哭丈夫媳妇的,就这么哭着,一路从延平府过咱们这儿,要往北边去。”

赵阿叔嗓门大,一旁小憩的毛大娘被惊醒。

听他正说的是发大水的事,毛大娘大叹,“流年不利!”

“为这事,大伙商量今年咱们乡里的庙要请个龙王回来拜,要不然这年还真过不去了,我今日就是来卖这祭龙王的酒了。”

三人话语投机,恨不得将近来的风闻一股脑吐个赶紧。

转眼间,你一句我一嘴地吵嚷起来。

黄葭微微蹙眉,“延平府闹了水患,怎么会波及到建宁府境内的南浦河?难不成延平的水患遏制不住,那边几条支流灌过来,连带着南浦的河水也在涨?”

毛大娘看了她一眼,“没听你赵叔说么,延平遭了难的人过咱们这儿,要往北边去,这群人走的就是南浦河。”

赵阿叔接过话茬,“我家有个外甥,就在南浦河做河工。昨日他回来说,近来南浦河上乌泱泱的,全是人,河边的那些个竹子木头,凡是能过河的,全给砍了锯了,眼下那河两边是光秃秃一片。”

说到这里,他忽然低下头,凑近来。

“我还听人说,有好多私盐贩子混在难民里头,想趁机跟着逃难的人北上,那些个官兵天天守在河边,抓着个过河的人,便要问东问西。”

听了他这话,众人皆惊,没想到发了一场大水,竟能惹出这么多祸端。

“乱哄哄的,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林阿婆长叹一声,提起酒炉,给黄葭倒了一盏酒。

那浊酒已煮得“咕嘟咕嘟”冒气泡,香气四溢,赵阿叔闻着香,探头过来。

酒水沸腾,蒙蒙热气扑面来。

黄葭吃了一盏,已经想好走一条外河,过了松溪,到浙江龙泉再做打算。

事不宜迟,得赶快动身!

“咚”的一声!

她放下酒盏。

黄葭拜别了林阿婆。

毛大娘虽不知黄葭要去何处,却想这会儿外边乱,路上恐怕不太平,“不如等张老爹回来,到时候他准能带你一程。”

黄葭摆手谢绝了。

她这两日待在家中,已经将她打渔的那条溪涧小舟改建成了四百料的江河船,况且她打算走水路,实在用不上张老爹的驴车。

不过,毛大娘久为乡里的菩萨庙办事,那嘴真是开过光的,说曹操曹操到。

“砰”的一声!

是张老爹在巷子口卸货的声音。

须臾,正门被推开,飘进来点点冷雨。

一个满嘴络腮胡子的大汉走了进来,轻轻招手,“林婶,烫酒!”

“烫着呢!”林阿婆撇了他一眼,指了指桌案边“咕噜咕噜”的酒炉。

黄葭拿起酒葫芦,转进了后门。

张老爹“嗯”了一声,沉着头,坐到了毛大娘那桌。

毛大娘是个眼尖的,看着他灰败的脸色,便知道他是有不顺心的事,“老张,你今日是怎么了?”

“别提了!”张老爹一拍桌子,脸上的皱纹扭成了一团。

“这些狗官真是没个章法!今日好不容易进城做买卖,还没开张呢,一伙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官兵,把整条街的人都给围住了,拿着一副不知道什么画像,挨个看人。害得老子一笔买卖都没做成!”

“估摸着是县衙的人。”赵阿叔思忖道。

“你这老滑头,又糊涂了,县衙的人能干这事儿?”毛大娘轻笑一声。

她看过来,“秋日里就要收税了,县太爷这个时候给集市围住,惹恼了县城里商户,那些人可是交税的大户,又有车马,又有船的,到时候跳进南浦河跑了,县里今年的税银就要开天窗了。”

林阿婆满脸惆怅,想着张老爹的遭遇,叹了一口气,提酒过来,“遇上这事儿,也只能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热腾腾的酒气散开。

张老爹身上的戾气也减了三分,可想起今日的遭遇,心中忽然有些诧异,摩挲着酒盏,“今日那些官兵倒是不太寻常,老子瞧他们身上穿的官袍,那可比县里的衙差好多了。”

张老爹的语气漫不经心,众人也不在意。

眼下正是多事之秋,四面都乱,兴许是一些扮作官兵的盗匪也说不准。

黄葭立在后门口,听得张老爹的话,微微一怔。

莫不是兵备道的人?

景泰年间,漕台初设,首任漕台便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竑,到后来虽多转由工部户部兵部各侍郎担任,提督军务的职能也逐渐式微,但对兵备道仍有掌控力。

这样看来,漕运部院的人已经到了崇安。

黄葭脸色一变,蓦然拿起伞,推开后门。

“轰隆隆!”雷声昭昭。

抬眸望去,天色黑如锅底,雨洒洒然,庭树如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延平府大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