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风景极佳,几乎是除了城门楼之外,整座占王城最高的建筑了。
秋兰透过打开的窗户,看了一眼窗外的人来人往,阳光晴好,秋兰也知道她是暖的,可不止为何,就是觉得这温暖有些“事不关己”。
也可能是掖庭狱太冷,此生此身便再也无法被温暖了吧。
她将头转回来,直直地看向公主。
这并不是一个宫女,乃至于一个管家小姐,在啊面对一位公主的时候,应有的礼节和表现。
但公主对此,也并没有什么异议。
但两人也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终都只是沉默着举杯,然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秋兰来占王城,其实也有迎福公公那边的原因,五皇子去了南盛边境,她现在算是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公主的身上,无论是留在占王城,还是一起回大启。
而公主,也确实留下了秋兰。
从军政大事,到典仪礼节,再到那钦天监之事如何牵强附会,公主全都教了个遍。
秋兰本以为,自己会一直在这占王城待上一辈子的,又或者会和公主一起回到大启。只是随着梁国和大启的形式都有所变动,公主让秋兰自己回大启,去到五皇子的身边。
彼时距离秋兰得到自己的这个名字,已经过去了十年。
梁国的内乱终于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梁国的太子成功登基,作为太子外家的夏家,一时间也算风头无两。
但公主却并没有能接回自己的孩子,孩子被送到了祖父的夏家养着。
至于太子,因为宫中没有皇后,所以如今辈分最大的人还是皇贵妃,且据说太子也被皇贵妃控制着,甚至还娶了她们杨家的女儿。
如果这是真的,只怕这其中也少不了南盛的插手。无它,这情形实在是再熟悉不过了。
大启这边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
梁国的二皇子在大启的手上,而大启的四皇子,也在南盛的手上,若此时南盛再送个皇子去梁国,那可真真的就是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可惜了,并没有。
所以只有南盛拿着四皇子威胁五皇子的份,而大启的新帝在宫中,整日像丢了魂一般的,太后能拿主意,但却不愿意沾上不顾皇子死活的名声。
于是战事便只能焦灼着。
前方打仗,每时每刻在烧的都是钱,行军要钱,驻扎要钱,射出去的箭,倒下去的人,一笔一笔的都是钱。
最终下了这个狠心的,是陆忠。
当然,秋兰是并不知道这一点的,她只知道,四皇子于敌营中刺杀南盛将军,与南盛将军同归于尽。
这之后没多久,便传来了皇上病故的消息,五皇子那边撤回来,也很是名正言顺。
五皇子觉得,大皇子,太子,四皇子都没了,便是轮也该轮到他了。
可这个时候,太后的意思却是,拥立九皇子谢怀芳。
五皇子是在即将进到京城的时候,接到这个消息的。
说起来,他能在这个位置收到消息,应该也是太后那边算计好的,因为京城的城门紧闭,不许他进,带人也好,不带人也罢,都不许。
五皇子便也是在这个时候,遇上了南下来找他的秋兰。
再后来,大军便是又一次攻破了京城。
只是五皇子,到底还是来晚了。
皇城里的钟响了,数着个数,应当是太妃级别的人没了。
这次他再进皇城,早已没有上次那么困难,因为哪怕是赵家的内部,也很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五皇子的,一派是支持太后的。
说是太后,其实应该是太皇太后。
只不过大家都心明镜儿似的,那皇帝也就是个摆设,很多时候顺口一说,就用的还是先前的称呼。
赵家尚且如此,别处已经自然是不用说的了。
安家那边把四皇子的死都归结在了五皇子的头上,肯定是支持太后的,徐家内部情况和赵家差不多,直接分成了两派。
只要徐家内部不是铁板一块,其实很多事情便好办了。
五皇子是率先进的皇城,这一次他没叫自己的人也跟着进来,只带了秋兰。钟响的时候,他也并未留意,直到秋兰提醒,他才反应过来,披着铠甲便向母妃的宫里跑去。
甚至他最开始都跑错了方向,跑了一半才反应过来,母妃已经是太妃了,又急匆匆地往太妃们住的地方跑去。
等他到的时候,刚好就看见两个小太监,正在老太后的监督下,一左一右地扯着白绫,而白绫里勒的那个人,正是他的母妃。
铠甲很沉,跑到此处的时候,五皇子已经不大有力气了,拼命想要奔过去,却还是刚一进门就摔倒了。
还是秋兰直接冲了上去,推开了两个小太监。
只是瞪大了双眼的娘娘,已经没了气息,连脉搏都不剩了。
秋兰忽而便再一次想到了自己的长姐,有一些沉闷,却再也没什么波澜了。
没有愤怒,没有恐惧,只是淡淡的哀伤,很淡,很淡,甚至有些舒服地让人难以自拔。
她抱着娘娘,缓缓地、机械地对着并不朝向五皇子的方向,目光空洞地摇了摇头,意思是已经不行了。
而后她便听见了五皇子炸雷一般的怒吼:“还不快去请太医!”
两个小太监,还有在场的那些老太后的宫人,没有一个人动了的,哪怕只是动了一下。
整个室内一片死寂,老太后阴恻恻地看着五皇子,那样子一点也不像是在看自己的亲孙子,反倒像是在看什么死敌。
秋兰知道此刻应该照顾一下五皇子的情绪,于是她缓缓地将娘娘靠着柱子放下,而后平静地说了一句:“我去。”
去太医院的路,秋兰并不熟悉,但是从这里到宫门口的路,秋兰可以一路问着过去。
五皇子的暗卫们和将士们,自然是有办法抓一个太医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