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兰在樊城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还朝军的旗号传到她这里来。
还朝军是在寒城和樊城之间的一座山下来的,如今已经占领了附近的几个村庄,看方向,应该是往寒城去的。
秋兰便带着她的一群糕点师父,往北面追去了。
在距寒城十五里的地方,秋兰追上了□□。
因为一路上打着的就是投奔的旗号,倒是也没人为难他们,当然出些钱是少不了的。
寒城并不是什么要塞,所以攻下寒城相对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只是这“容易”,说到底也还是用人命堆出来的。
当然,不是山寨上弟兄们的性命,那些人都是“将军”,若用将军上阵,那还要小卒干嘛?
当然寒城也不是打下来的,因为当地的官员士绅,最终还是献了城。
秋兰便这样再次回到了寒城——以□□妹妹的名义。
倒不是秋兰不尊重□□,总是□□□□地叫,纯粹是因为这位陆家四小姐在女装的时候还有个名字,但作为男儿的时候,却粗糙得不得了,□□就是她的名字。
但是既然已经起事了,总不好还是用这么个潦草的名字吧,于是□□也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陆忠。
也算是表明自己的立场吧。
秋兰只看了这个名字,便也知道了,这人以后还是想回大启混的,若是称王了,或者称帝了,以后只怕也为大启那边所不容。
陆忠自封还朝大将军,喊出接明月公主还朝的口号,又为了方便秋兰统领后方,任命其为统摄将军。
凭借着这样的名号,秋兰终于走进了这寒城的府衙,有机会了解这寒城的势力。
寒城的势力并不复杂,只是他们什么都插一脚,所以这寒城的局势才看起来异常地复杂。
寒城其实一共就三股势力,一股是炭会的势力,也就是当地所有非官方的势力,这些人够狠,一股是当地的官绅势力,这些人占着理。
而这两者,都有钱。
剩下的那一类,没钱,但也不容小觑,他们没有集中的组织,但是反对炭会,各自都有过一些小规模的举措,只是效果,显而易见。
秋兰终于发现了,自己此前做的一切,都不过是无用功而已,她只需要将此地的反炭会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一股新的势力,两方制衡,炭价自然会下来。
调控的方式也很简单,如果今年炭价高,反炭会就出售一些炭,炭价低,那这边就收购一些炭,卖向别的城池。
当两边都是有组织的集团后,这个秩序也就相对地更好平衡了。
糕点店在此处也重新开了起来,也与樊城的那两家重新互通了往来。
寒城是还朝军所占领的第一座城池,自然也就是还朝军的大本营,陆忠带人继续向北进军,秋兰则在后方经营这座城池。
一是维持正常的运转,二是筹集粮草,招兵买马,趁着梁国京城那边还没反应过来,争取多拿下基座城池,多储备一些物资。
因为按照眼下的这个情势,若不对一地进行太多的压榨,以战养战,只怕是很难的。
而陆忠也确实在战场上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一月之内,连破三城,兵临占王城。
只是没有接到公主。
明月公主见了陆忠一面,将自己的女官红玉交给了陆忠。
就在陆忠接到红玉,将红玉通过自己的人,向南转运的时候,梁国的二皇子,也通过五皇子和她带来的陪嫁军队,一路往景城运送。
目标便是占领景城,以景城为据点,反攻大启。
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明月公主的四路将士借助五皇子会师而陆将军又在名义上就是她的人,如今占王城这一片,已然是明月公主的领土了,若是按照封地论,那她这个封地,也可以说绝对不小了,这样的待遇,在启国的内部肯定是得不到的了。
梁国京城那边其实是知道这个消息的,只是他们现在着实是抽不出手来。
因为太子造反了。
梁国皇子之间的争斗,要比大启还要更复杂一些。梁国皇帝是个无情的人,连带着整个梁国皇室都跟着一起无情。
他们最擅长的便是一边吸人家的血,一边嫌弃这血不好喝。梁国的皇后,便是因为这个死的。
但在她之后上位的皇贵妃,也就是二皇子的生母,很明显是更会利用眼下的环境的,这么多年,皇贵妃的位置坐得稳稳的,二皇子也几乎是一边低调,一边处处都能压太子一头。
时间久了,便是太子能忍,太子背后孤注一掷地支持着太子的朝臣和势力,又如何能忍呢?
太子反了,被他身后一切的一切逼着反了,这些人里,有他的外家,有他的老丈人一家,有他的伴读和伴读的家族,还有他手底下的官员。
整个京城乱成了一锅粥。
文臣们来不及站队,便几乎是几天就要被当成人质抓过去一遍,兵丁天天都在街上过,京城城门紧闭,城里的人便是跑都没处可跑。
这样的情况下,谁敢派自己的军队去镇压占王城?便是已经派过去的只怕也都召回来了。
至于文官,别看平时他们说话还管几句用,现在他们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喊得再大声,也没有一位皇子听他们的了。
五皇子便就真的一路招兵买马地打过了陵江。
过了陵江,庸城自然是立刻投诚了的。原因无他,陆忠自己现在就是那边的,陆家就算不投诚,只怕大启那边也不会接受他们了。
所以投诚,是必然的。
有了这座庸城,剩下的事情便就都简单多了,至入启到打到启国都城,也不过用了三个月的时间。
在启国,现在赵家和安家的势力都在对抗南盛军,而雪贵嫔所能控制的,也不过是京城的兵力。
这些军队,平日里逼宫造反吓唬人还行,真的拉去打仗,其实压根就不够看的。
因而他们选择的方式,便是固守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