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冲奶奶挑了挑眉,顽皮的笑着,“嘿嘿,在电视里学的。”
王洋最佩服的就是奶奶做事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所以他从小就立志,长大做事就要像奶奶这般细致,不放过任何一个错误的可能。
一个老人在院子里数着肉的袋数和每袋里的骨头的数量,然后再把塑料袋一个个的系好。
另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就在堂屋里拿着计算器,对着账本,一户一户的核对着金额,快到中午时,祖孙俩的工作都已确保无误。
老人抬起头看了眼正南方的太阳,叫孙子去看看时间。
“马上要十二点了,奶奶。”
“哦”,老人盘算着一天中大部分人都在家的时间,那就是吃饭的时候,只见她走进厨房,把锅里盖着锅盖保温的饭菜端出来,新蒸的油花卷,还有一盘黄瓜炒鸡蛋。
“洋洋,快把吃饭桌搬到院子里来。”
王洋早已收拾好桌上的账本和信封,立刻将桌子搬到院子中,见奶奶这么快就做好了饭菜,惊讶不已。
“呆那干啥呀,快帮忙拿筷子。”奶奶说。
“噢!”反应过来的王洋迅速去洗了个手,然后去厨房拿了两双筷子。
奶奶端着菜,他放下筷子,去屋里一手拿一个椅子,搬到吃饭桌前,“奶奶,您这是什么时候做好的饭菜?”王洋还是有些好奇的看着奶奶。
“拆洗完被子,然后我去活了发面,又给院里的菜地浇了水,我一看太阳快到头顶了,想着你应该快回来了,然后摘了几根黄瓜和一些豆角,我把豆角送给你赵奶奶了些。她家今年只种了黄瓜,你赵奶奶人很好,对咱家更好,她看到我有什么难事一准过来帮忙,洋洋啊,以后赵奶奶家要是有什么事,你也要多帮衬着点,知道了吗?”老人跟孙子唠着家常,又刻意嘱咐了几句,要让他知道感恩和回报对他们家有恩的人。
“奶奶,您放心吧,赵奶奶从我小时候就对我特别好,还经常帮助咱们家,这世上除了奶奶您对我最好之外,就要属赵奶奶了,以后赵奶奶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不用等赵奶奶招呼,我立马跑过去帮忙。”他认真的脸上充满了感激之情。
老人和蔼的笑了笑,冲孙子眨了眨眼,“这才是我的好孙子,来,快吃饭吧,趁村里的人都在家吃饭,咱们去一家一家的还账去。”
“嗯嗯!”他嘴里刚放进去一口黄瓜和鸡蛋,王洋鼓着腮帮子,边嚼边应声。
老人也快速的吃起饭来。
自家种的黄瓜真是清脆爽口,奶奶做的饭和以前一样好吃,尤其是花卷,香香的咸咸的非常好吃。
祖孙俩不到十分钟就吃完了饭,老人用灰蓝色的布袋装好账本和红色的圆珠笔,又把厚厚的一沓沓装着钱的信封,装进另一个大点的黑色布袋里。
等一切都收拾妥当了,她锁上堂屋门,又把厨房门的门锁链挂上。
这时王洋已经拉着放满猪肉的木板车在大门口等待着奶奶。
老人很快便走到了大门口,反身把门关上,然后上了锁。
“奶奶咱们从哪一家开始还?”王洋拉着木板车有些迟疑,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
“先去村最北边,咱们这条街的最北头吧。”奶奶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可以想象的到,她已经在脑中想象过无数次今天的画面。
王洋把拉车绳挎到右肩上,两手架着车把手,顺着奶奶所说的方向走去,老人则用手推着木板车一侧的木板,就这样一老一少,各怀着一颗激烈起伏的心,向前一步步迈去。
这一天,奶奶等的太久了,久到她已经满头白发。
但,这一天,她终于盼来了,她挺直了腰板,就像年轻时候的自己一样,迈着自信的脚步,意气风发。
十几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在王洋小学毕业之后,他就一直问奶奶这个问题。
奶奶觉得那时的他还小,不应该告诉他那么沉重的事情,便对他说以后有机会,她会将一切都告诉他。
终于有一天,奶奶竟然主动给他讲起了关于他父母的事情。
一切的疑惑,至此一一解开。
他记得,那是他决定放弃上学的一天,奶奶一直劝他继续上学,最后还是劝说不动他,被他气的哀声叹气。
那天晚上吃完晚饭,奶奶坐在木椅子上沉思了许久,然后叫过他来,坐在堂屋里的那个饭桌前。
“今天我就跟你讲讲,你一直想知道的事吧。”奶奶长长的叹了口气,开始慢慢地讲起了十几年前的故事......
十几年前,玉米的收成特别好,农村的粮食买卖自由,又终于不用交粮税了。
那时候王洋的父母和同村的其他夫妻一样,在地里忙完活,就去距村五里地左右的大窑厂上班。
他们戴上手套,卸土砖胚,夫妻俩一组,拉着砖窑厂特制的加宽加长的木板车,到窑洞成型的土砖胚处装上满满一车,两人再合力拉到窑厂另一边空阔的地上,然后在地上铺一层粗糙的草席,再把土砖胚插着花,整齐有序的码在草席上,就这样一边卸一边码着,当时人们都叫这个为码花架。
这就是把成型的土砖胚,一块一块的错开垒起来,远远看去,错开的一个个缝隙就像是一朵朵花,所以才叫码花架。
码花架是为了让土砖胚个个都能接触到风和太阳,这样土砖胚才会干的更快。
让土砖胚经风吹日晒几日后,然后就可以拉去火窑洞里烧制成红砖了。
装运土砖胚是个非常消耗体力的活,而且挣的钱也不多。
但对于当时的生活条件来说,他们家在村里过的也还算是可以。
吃喝用之后还能剩下一小部分,后来村里人都听说外出打工能挣好多钱,村里的男劳力大部分都出去挣钱去了。
王洋的父亲自然也出去打工了,毕竟砖窑上挣的钱确实不多,还非常辛苦。
到外地,出同样的力气,挣的钱却比窑厂多的多。
村里出去的劳动力们,一年可以回家两次,每到小麦和玉米熟了的时候,他们就回家来帮忙。
有时半个月,有时大半个月,等家里的农活都忙完后就又匆匆的走了。
他们除了过年时能在家待上一个月左右,还有农忙时节的短暂停留外,其他时间全部都在遥远的外地打工。
三年之后,王洋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有了些积蓄,他的父母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收庄稼的时候,再也不用全家人拉着木板车使劲的推着拉着了。
当时农用三轮车在村里也算是个罕见的物件,他们家是村里第三个买的人家。
王洋的父母不知从哪个亲戚口中得知,去市里卖粮食,价格要比当地集市能高出一倍多。
于是他们夫妻俩就装上家里囤的二十多袋玉米去城里卖去了,这一去果然就如那个亲戚所说,每斤玉米可以多卖一倍还多点。
王洋的父亲想着不出去打工了,在家做这个生意挺好的,看他的那个亲戚干这个都赚发了,人家又翻盖了一座新瓦房。
婆媳俩也觉得这样很好,离家近些,能赚钱,也不用出太多苦力,还能捎带着干干地里的农活。
他们夫妻俩第二次去的时候是新玉米刚晾干没几天,就有几个消息灵通的村民来他们家询问城里玉米地的价格。
他们说只要每斤能比当地收购粮食的多给一毛两毛的,他们就把自家一部分粮食交到王洋父母的手里去卖。
这一次夫妻俩装了大半车的玉米进城,回来后给村民们每斤多出一毛五的价格,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闻讯赶来。
这一次次的满满一大车的玉米被他们夫妻拉去,回来后每斤依然是高出一毛五的价格给村民们。
后来,那天雾气很大,王洋的父母答应好城里的买家在那一天送粮食。
他们夫妻俩大清早的从村北头挨家挨户的开始收玉米。
村里人都知道他家给的价格高,所以都愿意让他家收去,然后卖更高的价钱。
有好多村民,甚至在前一天晚上都已经预约好了,王洋的父母就这样一家三十斤,五十斤,八十斤,一百斤的收着。
有些村民已卖给了当地收购站了一部分,所以这次能给他们卖的不多。
有的村民没来的及去集上卖玉米,他们就能多收几袋。
还有的这一季的玉米除了留下自家吃的,其余的全部都搬到了王洋家的三轮车上。
就这样,几十斤,几百斤,王洋的母亲手持账本,一家一户称完玉米后,她都把姓名和斤数记录在上面。
他的父亲肩扛着一袋袋玉米装车,在这条街收了二十多户,前面那条街收了十几户,后面那条街收了不到十户,三轮车就已经装不下了。
王洋的父亲开着满载玉米的三轮车,他的母亲坐在高高堆起的玉米车上,路过家门口时,匆匆吃了顿早饭,然后就走了。
王洋的父母每次出发前,总会拿另一个记账本抄录下这次收购玉米的人家和斤数。方便回来核对,也方便自己对账。
只是没想到在悄然散去的雾中,王洋的父母就再也没有回来。
高速路上的大雾中,一辆载满玉米的农用三轮车,被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撞翻在路旁的深深的土沟里,大货车司机开着车慌忙逃逸。
被撞破袋子的玉米散落了一地,路过的好心人报了警。
附近的村民发现后喊来一群人,他们把压在车下的一男一女小心地拖拽出来,只是这两个人失血过多早已没有了呼吸。
附近的村民们看这些玉米没有了主人,一大车玉米不一会儿便被一抢而空,等警察赶到时,只剩下一辆侧翻着的农用三轮车,还有躺在车旁边的两具早已没了生命体征的男女尸体。
就这样,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一瞬间家破人亡,生活一落千丈。
刚收到这个噩耗时,村里人都纷纷哀叹和惋惜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还有遗留在家的这一老一小,这真是家中最大的不幸。
村民们可怜这一老一小从此孤苦无依,即使欠着他们的账,他们也于心不忍去跟这苦难的人要去。
后来警察终于找到了逃逸的肇事司机,也得以告慰那一老一小以及去世的人。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6章 第 56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