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婆眼角的笑纹里都盛满了温柔:“将近三十年前。贵妃本是杭州人氏,原来就住在画桥边第一户人家。”
三十年前的那个夏天,林静姝还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绣娘,因天气炎热,和同伴相约一起到河边采莲。
远方战火四起,但对于这群少女来说却太过遥远。欢乐的笑声和歌声在河流上空飘荡,少女们争先抢夺河中的莲花,船身撞在一起,惊呼声不绝于耳。
林静姝探身去采一朵莲花,却被同伴劈手夺走了,一气之下,把自己船中的花抛掷在对方身上。
同伴伸手接了,笑着向她道谢。林静姝更加生气,像是赌气一般,又拾起一朵抛向她,却被对方闪身躲过了。那花不偏不倚,落在了另一艘渡河的船上。
在同伴的调笑声中,林静姝羞赧地望着那个渡河的少年,伸出手去:“麻烦还我。”
船家兀自打趣:“好憨的姑娘。”
那少年随口吟道:“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1】。”便把花递给了她。
林静姝没有经过诗书熏陶,但也知道诗中是什么意思,啐道:“轻薄儿。”便划着船走了。
谁都没有想到,这件平平无奇的小事还有后续。
到了晚上,林静姝家的柴扉响起了敲门声。她以为是父亲耕作回来,把门打开,不提防一个浑身是血的人撞进来捂住她的嘴:“别出声,我躲一会儿就走。”
林静姝吓得不敢做声,把他藏在了柴草堆里。
少时士兵进来四处搜查,在柴草上狠狠戳刺。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以为命不久矣,没想到官兵却摇头离开了。
她四处查看,才在茅厕里找到了业已昏迷的男子。她正犹豫要不要把他交出去,耳边忽然响起母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教导,还是准备留他养好伤再走。
在交谈间隙,她发现这个人就是白日里见过的轻薄少年,名叫齐烜,是叛军首领的儿子。
她不懂他说的什么“皇帝不仁”,不理睬他握住她手时的悸动,只想安分过自己的日子,可是他的来临不容许她这样妄想。
当她伏在父母的尸身上痛哭时,满心后悔救了这么一个灾星。但面对齐烜的求婚,无人可依的她只能点头答应。
临行前,他在老婆婆的铺位前,为她簪了一支五花头凤鸟纹对钗,许诺余生不会再让她流泪。
令仪看着手上虽精致却平常的首饰,感叹不已:三十年过去,红颜成枯骨,当年的见证人也已垂垂老矣。
老婆婆继续讲述道:“贵妃深感皇上的情意,跟随皇上在军中效力,照顾受伤将士,还为百姓补衣做饭。不仅皇上爱她至深,见过贵妃的百姓也交口称赞她的贤德呢。”
令仪又问:“皇后与贵妃是何时结怨的,婆婆可知道?”
老婆婆正欲开口,顾忌四周人多眼杂,便道:“你晚上来找婆婆,婆婆告诉你。”
令仪立时答允,晚上按时赴约。老婆婆的儿媳妇正在窗下刺绣,听她说明来意,引她到里间见了婆婆。
当齐烜与太祖两军会合时,林静姝才知道丈夫早有妻小。
苏湄自思因照顾公婆,没有跟随丈夫出征,才让旁人钻了空子。她虽痛恨不已,面上却不露分毫,待林静姝十分和善,甚至亲生儿子齐让都更亲近林氏一些。
老婆婆呷了一口茶,缓缓道:“直到后来发生了一桩公案,两人的冲突才摆到明面上。”
当时战局不利,齐家只得弃城逃走。苏湄主动请求与婆母同车照顾她,把长子齐让托付给了林静姝。
林静姝这时也有了身孕,身体虚弱,又得照顾活泼好动的齐让,一路上苦不堪言。
一群人正在林中休息时,林静姝恰巧遇见一个失去双亲的女孩正在哀哀痛哭,不禁触动情肠,下车把她带在身边。等她回到车上,齐让已经不见了。
令仪只觉一颗心如堕冰窟,颤声问:“齐让被人抓到了吗,他后来怎样了?”
老婆婆无奈摇头,长叹一声:“谁也不知那孩子究竟是死是活,皇后闻讯气急攻心昏了过去,醒后直骂贵妃是在替自己腹中的孩子扫清障碍。”
“皇上难道没有帮她说话吗?”
老婆婆十分怅然:“皇上开始还替贵妃争辩,无奈三人成虎,他不得不信。一家人从此冷落了她,她整日以泪洗面,未足月就滑胎了。”
她顿了一顿,又道:“后来她生下二殿下,皇上爱如珍宝,其他人虽不敢欺负稚子,对贵妃却没那么客气了。直到二殿下也不幸夭折,她们的明争暗斗一发不可收拾。”
令仪听她讲完,不由得暗暗奇怪:“婆婆怎么会知道这么多秘事?”
老婆婆示意她噤声:“宫里秘事太多,我不过是一个没有名字的见证人罢了,你叫我六婆就行。”
从前端敬贵妃对于令仪来说只是一个名号,知晓她的故事之后,她才品味出这个封号背后的心酸过往。
她心中思潮起伏,便欲告辞而去。六婆心疼她独自一人在外奔波,留她在家歇宿。令仪摸了摸干瘪的钱袋子,终于还是因为不好意思打扰对方,忍痛拒绝了。
走到外间,那媳妇也放下手里的活计出门送客。令仪见架上绣品已完成了大半,其花纹繁复华丽,针脚细密灵动,不由赞道:“好美!”
六婆得意地道:“不是老妇拿大,我儿媳妇这手绣工,比起贵妃还真是不遑多让。当年贵妃可是杭州绣坊中手艺最好的绣娘,曾有公子哥儿豪掷千金抢着买她的绣品呢。”
令仪闻言甚是心动:“这好手艺需要练多久才能出师?”
六婆轻笑道:“天资再聪颖的绣娘,也要十年八年才能略有小成。非得高标准,严要求,才不砸了杭绣的招牌。姑娘要是只想学个皮毛,没有一年半载也是不成的。”
令仪咽了口唾沫,把身上所有的钱全都掏出来交给婆媳二人,乞求道:“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就当是拜师费了,万望六婆不要嫌弃。”
六婆推开银子,摆摆手道:“你先别着急,先跟着我们学几天,不怕辛苦再给银子不迟。”
令仪欢天喜地地应了,此后便跟着婆媳二人学习杭绣。
她本来不精于女红,算是从头学起,每天晨起到深夜都要耐着性子飞针走线,盯着绢子直到头晕眼花,自以为性格沉稳了不少。
离开京城,她方知外面大有天地,向齐询倾诉的急切差点冲破了胸腔,只可惜鸽子被留在了京城。她有时对月感怀,期望他也能在月亮的那一头感知她的心意。
另一头的明月亦将清辉照在齐询的身上,雪片般的信飞出去,都如石沉大海,他以为令仪变心,急得团团乱转。
信去得多了,终于有了回音。他展信来看,担忧之余,隐隐又有一丝期待:“殿下台鉴:令仪已孤身远赴柳州,勿复来信。程氏亲笔。”
早知今日,她当初为什么不跟他一起走?难道她来,不是为了他?
他摇了摇头,把这个想法从脑海里赶了出去。掐指算算时间,距离令仪离京已经过去了一个月,她也该来了。
但他托人四处打听,竟没有得到一点她的讯息。他越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恨不能违令离开柳州去找她。
他又能去哪里找她呢?
转眼四五个月过去,经过日以继夜的练习,令仪的绣工突飞猛进。
虽然她的绣品针脚比起技艺精湛的绣娘来说还算粗疏,勉强也能赚些银子。赚到的钱除了部分用来酬谢婆媳两个,其余的她都存了起来作为路费。
杭州民风纯朴,但也不乏喜欢闹事的人。婆媳俩的技艺好、绣品畅销,家里的男人不在家,无人给她们撑腰,便常有同行来寻衅滋事。
婆媳俩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能躲就躲,令仪却不是个好打发的,人家挑事她就挺身而出,每次都把对方打得落荒而逃。
长此以往,街坊邻居都知道杭州城里有个锄强扶弱的女中豪杰,便每日拿些酒菜作为报答来求令仪保护他们,令仪也乐得帮他们打跑恶霸。
回忆前世她幽居深宅之内,竟不知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新奇的趣事,她只觉今生没有白活。
这天,六婆在外行商的儿子阿明回来了。六婆买了叫花鸡为归人接风,阿明媳妇炖了莼菜汤,几人正坐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见阿明兴致不高,忙问端的。
阿明这才和盘托出:原来他在外采买货物的时候,正遇见官府管制瘟疫。他在瘟疫病人待过的村里逗留了一日,趁人不备逃了出来。
他每每想起死者被抬走的惨状,都吓得魂不附体,生怕自己也得了病,又舍不得家里人,才偷偷跑回来了。
阿明媳妇摸了摸他的额头,安慰他道:“不妨事,没发烧,你现在不是好好的?”
令仪想起前世那场波及甚广的瘟疫,道:“现在他也许还没有症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阿明从今天起得和咱们隔离开来,先观察七天再说。”
阿明疑惑地指着令仪问:“这是谁,怎么在我们家里指手画脚?”
六婆虽然暗怪令仪多事,但直觉告诉她小心谨慎准没错:“这是我们家的学徒阮姑娘,人很仗义,又见过世面。咱们就听她一句吧。”
阿明媳妇面露不快之色,叱道:“这是我的丈夫,我说他没事,他就没事,哪来那么多忌讳?”
令仪一着急,语气就加重了许多:“不可,想活命你们就得听我的。”
阿明媳妇冷笑道:“好大的口气!你是帮了我们不少忙,可是我们家的事还轮不到你一个外人来插嘴。你要是想走,我们不留你;但你想把阿明关起来,门都没有!”
令仪将求助的目光投向六婆,老人家心疼儿子,听了儿媳妇的话,也扭过头回避她的视线。
想着他们要是真的病倒了,需要人照顾,令仪一咬牙,便快步走了出去。
1,唐代 · 皇甫松《采莲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