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历史是抱着故事的视角去看待的,那一个个或喜或悲、或怒或叹的…故事。
其实情有可原。因为人与人的不可通约性,并没有经历过,除非有极强的共情力与想象力、或是曾经有过类似经历,很难有好的代入感,然而即便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情感的烈度还是不够深。譬如,对史书上所描写的人物经历和战争场面,即使“怒”“笑”“坑杀五十万人”的字眼出现在眼前,人们也不能很好地领会当时人的语音语调、战争的血腥与宏大,于是出现诸如评书、历史正剧、讲座之类的形式更好地再现当时的场景。可是这些毕竟是个舞台。就好比听一首歌、看歌曲在音乐节的演唱,亲临音乐节与其他一些歌迷互动,给五感的冲击是不一样的。受到冲击的五感越多,感受越强烈真实。但是在环境的变化中,演唱者最初的心境与表演氛围,究竟变了多少呢?
大自然最是理性无情的,祂永远恪守自然规律,为万物提供统一的生存资源。然而万物是有灵的,因此生命显得悲壮激昂。但谁会在此刻想到可能拒你万里之外的蜂鸟扇动翅膀,又或是雨林里长相娇美的花朵?于是有了纪录片来增强人--如今已生活在钢铁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与自然脱钩许久--对自然的感情。就像狐狸对小王子的解释:“驯养就是建立关系。”这里的信仰指的不是此对比的征服,而是对“我”以外的生命负责。只有对祂负责,才能进一步的了解祂,喜爱祂,保护祂。
生命终将是要完结的,即便是无机的,也有存在期限,不论是自然界的山川湖海、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社会的各种劳动产品,无一例外。
且问三个问题:1.人终究是要死的,那么他\她生前的痛苦会随死亡而消散吗?有人觉得不会,原因是人的执念,然而这执念的维持取决于情感的深沉,因为无法永远处于痛苦产生的环境,一直靠执念结果可能靠的不再是执念本身,而是“依靠执念”这一想法。或者因为痛苦发生的时候,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对人的伤害就已经达到了,伤痛无法消散,不论有形无形都会留下疤痕。这种想法恰如经典故事愤怒男孩钉钉子,当他把钉子从木板上取下来,他父亲说“但是你跟别人造成的伤害永远在。”我后来认为这是毒鸡汤,若真如其父所言,这个世界早已充斥战争,每个人都忘不了别人曾给自己造成的伤害,愤怒与哀怨萦绕于人们周身。又或者是他\她的家人朋友与他\她相关的痛苦不会消散,这又取决于人们的认知。就像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然而人人面对生老病死总会有情感的起伏。关于死亡的痛苦,也可能转化为某个盛大的节日带来的快乐。当然也有人觉得会。他的想法恰恰体现了人与人的不可通约性和时间的磨砺,对于死者本人来说,痛苦是“我”的主观感受,死后不再具有意识,所以也不会再记得自己的痛苦;对于至亲来说,可能会带来痛苦,但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对于陌生人来说,则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痛苦。面对死亡,这样一个生命都统一面对的问题,痛苦可能只是当下的,而非永恒的。
2.我们难以感知他人的痛苦,是弱点还是人的自我保护?若说此为弱点,有人觉得是因为他人的痛苦也许有一日会降临己身,能感知别人的痛苦有助于自己规避。这种想法符合生物生存的底层逻辑,可纯粹利己的行为不利于社会合作。因此虽想个体进化,但个体能否进化成功存在问题。若说是自我保护,则是因为能感受到他人痛苦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感受不到也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痛苦,如果太过共情他人痛苦,会给自己增加很多情感负担。这种看法合乎适度原则,并不全盘否定对他人痛苦的感知,而是要求考虑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对他人怀有怜悯心。又或者是因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已经很难了。的确,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这种看法同样关照了人的承受能力。再或是因为人人有点同理心,站的角度不同,自身的痛苦在别人眼中可能是幸福。就像未知全貌、不予评价一样,如果不了解事情的全部真相,仅相信自己的眼睛,个人看法可能与实际结果形成两极反转,屏蔽这样感知的误导,避免了很多歧路。又或许二者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它是弱点,因为它阻拦了我们与他人进一步深入交往的脚步;它又是自我保护,因为它减少了我们很多的痛苦。而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说,有人认为它是人的一种正常思维机制,但什么能证明这一点呢,不论是进化论还是大脑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都没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
3.你是否正在渐渐遗忘、或者不再经常想起身边逝去的人。过半人觉得是。也许有人会觉得答“是”有些羞耻,但很幸运,调查的时候大家都真实的袒露了内心想法,或许对待生命最好的态度是把握好当下,用心度过每一秒。当然也有情感性较强的人觉得不会,他们重感情,对自己相信的事情也很执拗,对待感情比较纯粹。也有人另有情况,亲人目前安康,身边朋友也都平安,一些远方或高龄长辈逝去时我年龄尚小,没什么印象;有时会见今景而思故人。我觉得这两种反而是更大众更普遍的现象。也许我们不必把身边逝去的人时时挂在心上,只在一些特殊的、意义非凡的场合想起他们,与他们一起感受当下的滋味,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