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小米辣拌白米粥 > 第4章 南下

小米辣拌白米粥 第4章 南下

作者:荀霂芷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26 17:46:50 来源:文学城

次日朝会上,李迟宣布了两件事:一是进姚远为镇国侯,不日举行承袭仪式;二是命秦山每日下朝后去崇政殿,共商国事。

奉天殿内一片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心里打鼓。这些城府深深的老狐狸们惯会以己度人,他们惊疑不定地看着那稚气未退的小皇帝,不敢相信方才的话是他亲口说的。

这不就是制衡之术吗?——提拔一名武将的同时,又拔高了一名文臣的地位,这样才能使他们相互牵制、互为掣肘,可以避免一家独大、权势滔天。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李迟身上看见帝王的影子,尽管李迟本人并不是这样想的。

李迟让姚远承袭侯爵是因为那是他该得的东西,让秦山每日去崇政殿是想和他好好学习如何治国。他现在还没有懂得什么是制衡、什么是帝王之术,只是歪打正着地做了一件看似老谋深算的事。

下朝后,兵部尚书王钰和户部尚书沈清一道出了奉天殿,二人余光见姚远尚在远处,才开始交谈。

王钰虚虚地擦了擦额角的薄汗,低声道:“之前竟然看走了眼,惭愧。”

他语焉不详,但沈清却听懂了他的意思,轻声应道:“毕竟流着先帝的铁血啊。”

王钰肥硕的身躯被厚重的朝服包裹,看着像个圆墩墩的灯笼,他说:“年前增配军饷一事,多亏沈大人费心了。”

“王大人言重了,都是分内之事,”沈清摆摆手,话音一转,“粮仓一空,又有水患,若是今年不是丰收年,只怕是要闹饥荒的。”

二人心事重重地下了朝,各自回府。

......

崇政殿内,香雾缭绕,李迟端坐于书案前,秦山立于对面。

李迟放下手中的折子,问秦山:“这是江南提督郁风递上来的,江南水患一事,朕以为应当安置难民、筑堤引流,同时开仓放粮,不知秦阁老有何高见?”

秦山先行一礼,然后抚须答道:“可粮仓已空。”

李迟想了想,再问:“那加拨赈灾银呢?”

秦山面色沉重:“赈灾银当然是必要的,但没有粮便断然行不通。武帝年间曾经有过一次饥荒,那时候粮食能买人命,但银子却不能。”

李迟陷入沉默,他想不到更多的办法,一种深深的无力和恐慌漫上心头。秦山见他不语,于是继续说道:“陛下可知金岩关?”

李迟眼前一亮:“对啊,还有金岩关,因需常年抵御外敌,守成不易,武帝体恤,所以特批金岩城免于赋税——可以先调金岩城的粮食!等秋收后再加倍归还。”

秦山欣慰地点点头,再行一礼:“陛下圣明。”

......

秦山走后,李迟又将姚远召进崇政殿。

由于留在京城,所以姚远不再身着厚重的甲胄,而是换上了武官朝服,绛红宽大的袍袖衬得他更加威武。

李迟看着姚远,呆愣了一瞬,才道:“姚卿果真是丰神俊朗。”

姚远不明所以,但宠辱不惊地答道:“圣上过誉了,不知召臣入宫是有何事?”

李迟这才想起来他把人喊进来是干嘛的,为自己的走神而感到羞愧,忙道:“咳,是商议承袭仪式——近来江南水患需要户部拨赈灾银,之前北疆战事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恐怕......”

见李迟面露难色,姚远会意,他淡声道:“无妨,仪式本就是走过场,一切从简即可。”

但李迟却自言自语似的低声道:“可是,我本来是想让你风风光光地袭爵啊。”

年幼的皇帝觉得有些难过,他才刚登基一年,就接连遭遇北疆告急和江南水患,粮仓也掏空了、钱库也快掏空了,现如今,连给姚远的仪式都要缩减规模。

“陛下好意,臣心领了,”姚远道,“但百姓的安危就是南平国的安危,应当永远被放在首位,其他的都没有那么重要。”

李迟点点头,姚远总是能在很多事上给予他引导,他开始明白父皇曾说的话没错——姚家父子,文能安天下、武能定乾坤。

姚远跟在李迟身后不远处,陪他在御花园中散步。

走到杏花树下时,李迟突然顿住脚步,指着它抬头望向姚远,声音里满是兴奋,被龙袍束缚住的少年心性显露出来:“将军你看!就是这棵杏花!”

姚远抬头望向光秃秃的枝桠,意识到可能人家就在花期前开了那么独一朵,就被李迟摘下来送到北疆了。

可怜。

他在心里默默想到。

姚远低头看向李迟那双闪着微光的乌黑眸子,突然觉得,若是能保住这份善良和纯真,或许会为南平国带来不一样的盛世太平。

像武帝那样威严神武的帝王自古便有,往往能创下开天辟地一般的不世功业。而以仁政德泽天下的帝王也有,他李迟又如何当不得了?

只是这条仁政之路还需要旁人悉心辅佐,以免被其他人带偏了方向。

......

定安二年,姚远祭祖、受册,成为新继位的镇国侯。

同时,金岩城全力支持向江南调配赈灾粮,用以安置江南水患的灾民。工部尚书吴用亲下江南,负责筑堤相关事宜,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此时,那批赈灾粮却出了问题。

“侯爷!不好了——”赵梓明轻功了得,却头一次脚步不稳,险些摔了个狗啃泥。

姚远眉头一皱,说:“慌什么?天塌了也犯不着吃屎。”

赵梓明顾不上和他拌嘴,抬起来的脸上满是惊慌无措,他声音都是颤抖的:“侯爷......赈灾,赈灾粮里掺了霉!灾民死了一大批,尸体来不及收拾,又被污水给泡出了瘟疫,江南已是尸横遍野了!!!”

“什么?!”姚远拍案而起,“水患、饥荒、瘟疫,任何一个都很麻烦,居然还三者撞到一起......快,随我入宫!”

与此同时,崇政殿内,李迟坐于堂上,下方立着秦山和沈清二人。

李迟十分头疼地没有发话,只沉默地听着秦山和沈清吵架。

“沈大人为何不上交户部账本,让我们好好看看为何粮仓这么容易就空了?”秦山拂袖,面色沉郁,他须发灰白,但却说话掷地有声,“难不成是有什么不可言说之账?”

“一派胡言!”沈清面目赤红,“要查账随便查去!倒是秦阁老你没说自己为何要谏言调动金岩城的粮,你又是何居心?”

“我的衷心天地可鉴,若不是你户部的粮仓空了,又何至于调动金岩城?”秦山反驳道,“沈大人与其在这里攀咬于我,不如说说户部有何高见吧。”

“谁不是忠心可鉴?我......”沈清还欲再说,却被李迟出声打断了:“够了,安静一会儿。”

李迟被他们吵得一个头两个大,感觉崇政殿焚的香都成了浓厚的烟雾,让人喘不过气来,就在他准备唤人来灭香的时候,外头太监来报,说镇国侯求见。

李迟眼睛一亮,眼前的阴霾终于散去了很多,忙道:“快请侯爷进来。”

姚远大步入殿,看也不看秦山和沈清两人,他行礼后说:“工部吴大人尚在江南,生死不知,此外还应谨防流民叛乱,臣愿为钦差,亲下江南调查赈灾粮霉烂一事,还望陛下应允。”

“不妥,”秦山率先出声,“侯爷也知晓此时容易发生叛乱,若是有反民趁机混入京城、对圣上不利又该怎么办?此时侯爷还是应该驻守京师为好。”

“非也,”姚远看向秦山,“我会留下心腹用于保全京城,定然不会出事。”

“侯爷自然是言出必行了,想必这么说自然是不会更改决定,”沈清也开口道,“只是不知侯爷打算如何赈灾呢?”

“自然是走一路、杀一路了,粮食是经由谁手出的问题,谁就该杀。”姚远冰冷的眸子看向沈清,冻得后者一激灵,“至于流民安置之策,我会在实地考察后酌情拟定,随时呈报。”

“如此甚好!”李迟赶紧出声打断还欲再说的沈清,拍板同意了姚远的谏言。

......

“姚卿,保重。”

李迟在京郊送别南下的姚远一行,却和初登基时送姚远北上时不同,他没有再诉说自己内心的惶恐,不再直言希望姚远能早些回来。

姚远并没有穿钦差官服,而是换上了轻甲,也带上了他的银枪,身后跟着的是十几名亲卫,剩下的亲兵留在镇国侯府,由赵梓明随时调动,以防不测。

“陛下,臣此去江南,凶险程度远不及北疆战场,勿念。”姚远说罢便提枪上马,带着亲卫们远去,背影消失在被马蹄扬起的沙尘里。

李迟兀自看了一会儿,又低头踩了踩脚下的土地——当年姚远用玄冥军精锐封锁京城时,据说在这京郊堆满了尸体,烧了整整三天才化为灰烬。他当时被护在宫中,不曾踏出一步,也没有沾过一滴血。而今站在这里,看着已经长出半人高的草野,也难以窥见当年的景象。

他深知自己做不了杀伐决断的皇帝,但起码不能再像当时一样软弱可欺、任人宰割。当年若是没有姚远千里南下赴京,只怕他早已成了京城动荡中的一缕残魂,如今坟头上也该长出这么高的草了。

李迟回了崇政殿,独自一人翻看过去武帝年间的奏折——这是他特意命内阁帮他整理出来的,他要好好研究一下他的父皇当年是如何治国的。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他勉强看完了数十本,桌案上的香烛也燃尽了,他揉了揉酸胀的眼睛,看到外面金红色的晚霞,问旁边的太监:“什么时辰了?”

太监答道:“回陛下,酉时三刻了。”

李迟点点头:“到时间了,去演练场吧。”

自从镇国侯姚远南下后,李迟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每日要读一个时辰的案卷、练一个时辰的武功。而他的武学师傅,正是武学之上高深莫测的赵梓明。

但问赵梓明为何不参军,他便说:“沙场那是吃人的地方,我会武不代表会打仗,懂武却不懂武略,能得侯爷青眼已经是十分荣幸了。”

李迟看着早已在演练场候着的赵梓明,勉强压住嗓音里未褪的稚气,朗声道:“赵师傅,开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