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仙山奇游 > 第4章 文殊道场

仙山奇游 第4章 文殊道场

作者:青竹倚藤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15 22:12:37 来源:文学城

到了五台山,杨青竹跟着旅行团先到了文殊阁道场。

五台山殊像寺坐落在大白塔南里许的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幽雅。明朝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地方,修建了一间客堂。此客堂被后来的清廷三公主看中了,把它改为“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三公主为那拉氏所生,清世祖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妈。相传,清室定鼎后,便将三公主嫁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当地人讲,是吴应龙)。因吴三桂叛清,康熙勒令将吴应熊绞死。那时候,由于受妇女要守节的封建道德信条的约束,三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于是来到五台山,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又是青庙十大寺之一,三公主就住在了殊像寺。

当时寺内有一个青年男子,因遭受失恋的打击,心灵受到重创,怀着一颗灰冷的心,来到这里削发为僧。由于这位青年和尚仪表堂堂,精通经典,常和三公主在“善静室”研讨经文。久而久之,流言四起,说他们之间有了“爱恋”。这话传到康熙的耳朵里,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遣专人来五台山殊像寺放火焚寺,密谋让她俩和寺院同归于尽。但出人意料的是,大火燃烧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三公主和那位年轻和尚的“善静室”却巍然独存。

“善静室”之所以独在,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并无“爱恋”一说,甚为高兴,即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的殊像寺,有人提议,把寺名改成“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寺院里有文殊菩萨的塑像,故重建后的寺院仍叫殊像寺。

在道场下方的石头台阶两侧,站着两座栩栩如生的灰青色石狮子,果然摸上去如冰块般清凉,这就是传说中的清凉石,令杨青竹联想起金庸小说里的小龙女所睡的寒玉床,八成就是此种材质。进了大殿,杨青竹被巨大的文殊佛像惊艳到了,神兽双目狰狞,菩萨身形巨大犹如从天而降,未能一下子尽入眼帘,神色中带有神秘感。

殊像寺的正殿为大文殊殿,殿有闻名中外的文殊菩萨骑狻猊(传说中的一种猛兽,类似狮子)塑像1尊,总高9.87米,是五台山寺庙中最高的一尊文殊菩萨像。文殊菩萨坐在一只绿毛红缨雄狮背上,面目饱满,鼻高而直,衣衫褶痕处线条显得飘逸自如。眼睛在凝视游人的同时,又透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情。雄狮张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飞动。

殿内三面墙壁上,从上到下悬塑着五百罗汉渡海图,既像锦绣的挂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画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动人图景。满殿飞舞的悬塑,把这尊大佛衬托得更加庄严宏伟。五百罗汉为什么要渡海?有人说:一是为了聆听龙树菩萨的讲经;二是至文殊菩萨的故乡去朝拜文殊菩萨,并聆听文殊菩萨讲解大乘宗义的故事。在文殊骑狻猊像的右前侧是善财童子,左前侧为于阗王,右后侧和左后侧分别是佛陀波利和圣老人,他俩在交谈,在于阗王和圣老人之间还有一位修罗多,他接过于阗王牵引的缰绳,表示于阗王该休息了。在文殊骑狡貌像的身后两旁立着四尊女供养菩萨。在上述群像的前两侧,左为护法韦驮,右为密迹金刚。所有的这些塑像惟妙惟肖,生动活泼,是典型的明代彩塑。

据说在修造这一尊文殊菩萨像时,菩萨骑的神兽狻猊已经塑像完毕,只差塑造菩萨的头部了。不过这事倒让工匠们相当为难。因为谁也没有见过菩萨的面容,无法轻易地刻划出菩萨的神态。工匠们居然开始吵了起来。一个工匠说必须要把菩萨塑造成这样,另一个工匠说必须要塑造那样,众声喧哗,嘈杂至极。当这一群工匠为此苦恼及争论不休时,一位在工匠团里负责做饭的伙夫正在厨房里和荞麦面,听见院内传出吵闹声,还以为出大事了,急急忙忙跑出来打听打听。当他搞清楚原因后,大声说道:“菩萨的相貌可不能随便捏造,再怎么吵闹也没有用!”他话音一止,大伙都不再开口争论了。

伙夫又返回厨房去,准备来做荞面食。突然,院内一片金光四射,伙夫从窗户探看,赫然发现原来是文殊菩萨显像在半空中。伙夫忽然见到菩萨的慈颜,要再去找来彩画匠描摹菩萨样貌已经是来不及了,幸好他急中生智,将荞面给搬了出来,急忙照着菩萨真容给捏造起了样子来。当他把菩萨的头部捏造好后,文殊菩萨便隐去了。那群匠人来了之后,又忙将荞面捏的头部给安了上去,外头还贴上了金。这尊菩萨像遂被称为“荞面头文殊菩萨”。

为什么要建造菩萨塑像的工匠都无法看见菩萨真容,偏偏就一位伙夫能亲见菩萨真容。这无非与对菩萨是否诚心实意有关。要造出神佛像,理应要心平气和、虔诚又恭敬地进行,若与他人先争论得心浮气躁、面红耳赤,后续又如何能打造出一尊充满祥和氛围的神佛塑像呢?!像故事中的伙夫才刚刚说出“菩萨的相貌可不能随便捏造”没多久,菩萨就显灵了。

史料记载,康熙帝曾五次朝礼五台山,并为殊像寺题写“瑞相天然”御匾,意为:文殊菩萨的塑像就跟天生的一样。乾隆帝也曾六度礼谒五台山,并为殊像寺题写了“大圆镜智”御匾,据悉,乾隆在1761年陪同皇太后前往殊像寺进香时,眼见文殊菩萨妙相庄严,竟“默识其像以归”。返回京师后,凭此记忆命人仿刻石像供奉于香山宝相寺,乾隆还在承德仿建一座殊像寺并奉为家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