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西风峥嵘 > 第73章 第 73 章

西风峥嵘 第73章 第 73 章

作者:丘兹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24 05:09:02 来源:文学城

1985年来了!此时,我目标明确,信心百倍,刻苦学习,不遗余力。

春节期间姬力来访,我邀请他一道前往一个科研院拜望几位新交的朋友。我与这些人都是在石知雨组织的一次聚会上认识的,其中有一位与我非常投缘。此人中等身材,精明强干。他生的一张国字脸,五官清秀,鼻直口方。他言谈机智,性情稳重,举止有度。此人叫肖长空,我们相见恨晚,言无不尽,约定春节在他们那里聚会。

那天阳光灿烂,天高云淡,我们乘车如约来到了老肖的住处 。走进去一看,宿舍里桌椅已排开,饭菜也已上桌,这是一个用集体食堂的大锅饭凑成的学生宴。虽无珍馐佳肴,也谈不上色香味俱全,就是家常便饭,但是我们也觉得十分可口。席间我们把酒论天下事,抨击时弊,抒发理想抱负,展望美好未来。姬力听得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称是。都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此言确实不虚。大家这天都是兴致勃勃,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我又是气壮山河,一杯又一杯,几乎独喝半瓶酒。看到我有如此酒量,这几位新朋友面面相觑。最后,大家喝的东倒西歪,一醉方休,不亦乐乎。

后来姬力时常提起那次聚会,说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受益匪浅。对本人超常发挥、斗酒不醉的一幕,也是记忆犹新,时时提及。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老朱突然来到我的宿舍,告诉一个最新信息:自治区要在南疆建设一个大项目,要求我们厂组成一个援建队伍参加会战。为了响应自治区的号召,厂里迅速组成一个援建队伍驰援这个工程。老朱闻风而动,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就义无反顾的报名参加。这个援建队队长祁指挥,可是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想当年在一个大会战中,他一马当先,勇挑重担,少活二十年也要拼命完成任务,何等气壮山河,最后被选为劳动模范。老祁出生劳苦大众,是个大老粗,但是他头脑灵活,口才极佳,伶牙俐齿,百战不殆。他已经人过中年,但是干劲不减当年。关于他的所作所为,坊间流传不少奇闻轶事。

据说五十年代当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他就是一个有名的拼命三郎,经常夸下海口,豪气冲天。那个时候经常搞大会战,他最喜欢打擂台、立军令状。在决心书上,他最喜欢用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如果三天之内完不成任务,我就**死在这里。”后来,上级有意培养他,使他走上领导岗位。但是他仍然积习不改,依然喜欢吹牛皮,说大话,瞎指挥。据说有一次报社来工地采访他,但是那位记者不认识他。于是就问一个人,这位指着那边的老祁说他就是我们的劳模,你找他谈就算找对人了。记者一听非常高兴,就再问这位劳模的贵姓,这位脱口而出说他姓胡。于是记者径直走到老祁身边,恭恭敬敬地自我介绍说:“胡指挥,我是记者,能采访你一下吗”?闻听此言,据说这祁指挥先是一愣,但是此人十分机敏,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老祁面不改色心不跳地回答说:“对,我就是胡指挥,有什么话你就问吧”。从此,胡指挥的美名就传承下来。

老朱跟着胡指挥,一哨人马杀向南疆。从此往后,老朱在胡指挥的带领下,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对酒当歌,潇洒快活。

3月份,我们的北方邻国出了大事。苏联**中央总书记契尔年科去世,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在苏联立国74年的时间中,一共经历过7位最高领导人。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去世,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出任苏共总书记。安德罗波夫执政仅15个月便去世,契尔年科获得党内多数派系支持于1984年2月13日出任苏共总书记。契尔年科死后,以外交部长葛罗米柯为首的“大佬”们,便一致推举戈尔巴乔夫接任总书记职务。

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出生在前苏联时期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在安德罗波夫等人的帮助下于1978年来到莫斯科并进入中央委员会,1982年苏共二**时成为中央局委员。戈尔巴乔夫在刚刚步入54岁之时成功登顶,成为苏联最富有权势的人物,并开启了短暂的七年改革,最终苏联在他的手上亡党灭国。

自从去年,我们与大唐设计院签订了热电站项目后,黄工提出了一个热电站的系统设计方案,也就是热电站的生产运行流程。为此,我们需要到燃煤锅炉和蒸汽轮发电制造厂进行实地调研,以确定是否可以在国内找到合适的生产厂商。于是,我们与设计院同组成一个3人调查组,我们这边郑工就派我为代表,设计院指派黄工和另一位工程师参加。黄工他们对国内燃煤锅炉和蒸汽轮发电制造厂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提出去武汉、南京、上海、无锡和杭州搞调研,我们一拍即合。大家商定在烟花三月,我先去西安与他们会合,然后共同出发调研。

从乌鲁木齐到西安坐火车需要两天两夜左右,比到北京少一天一夜。设计院接待很周详,所以我一路很顺利地就到了大唐设计院。我与黄工上次在厂里已经认识,那位王工一看便知是个专家型人才,不过他人也很随和。黄工是这个项目总负责人。他凭着过人的才干,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设计院争得了一席之地,俨然也是一个人物。

时不我待,我休整一天后,我们一行三人,就风尘仆仆的踏上去华中锅炉厂的旅程。

来到武汉入住招待所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开始调研。华锅的有关人员带我们参观了锅炉制造车间。一进车间就看到焊花四溅、锤声震天、机床飞转,一片繁忙景象。接着,我们与技术人员讨论了锅炉参数和制造工期等问题。现在百废待兴,华锅订单很多,因此我们要排队订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一棵树上吊死,必须多跑几个地方的原因。

是夜,我们去华锅浴室洗澡。一进澡堂,就见云雾之中老少爷们是赤身**、川流不息。长途旅行搞得我们浑身汗臭,于是我们就赤条条地投身到澡堂里,与那里的工人兄弟们打成一片。

武汉号称九省通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著名的江城,岂有不游历一番的道理?我忙里偷闲,走马观花浏览了几个景点。

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形成武汉三镇,即武昌、汉口和汉阳。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元代成为湖广行省省治,明清时期被誉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和“天下四聚”之一。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辛亥革命首义就发生在武汉,使它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从华锅招待所兴致勃勃地出发,徒步一直走到了那个向往已久的长江岸边。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亲自站在长江的面前,看着滚滚东流的滔滔长江,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这长江果然不俗,它是中国的第一大河,世界上排名第三。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这里大显身手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也多次在这里畅游长江,并挥毫写下著名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接着,我信步走上了那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中国第一座在长江上建的铁路公路用两用桥,由苏联援建,建成于1957年10月15日。大桥全长1.6公里,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向铁路桥,著名的京广线就从这穿过。但见这座大桥凌空飞渡长江,显得威武雄壮、气壮山河。桥下百舸争流,汽笛阵阵,一派繁忙景象。

站在大桥中央向北眺望,可以看见岸边著名的江汉关大楼异军突起,鹤立江边。江汉关大楼营造于1924年,坐南朝北,钟楼高约23.1米,钟面嵌于四壁,每日按时敲钟,报时曲为《威斯敏斯特钟声》。

站在大桥中央向西看去就是著名的龟山,向东看去就是蛇山。在这里,龟蛇锁大江的万千气象可以一览无余。相传大禹治水时,有龟、蛇二将相助。洪水被制服后,大禹为了不让洪水再度逞凶,就令龟、蛇二将镇守大江两边,形成了龟蛇二山。著名的黄鹤楼当时正在重建,所以没有机会登楼一望,体会唐代诗人崔颢所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情景,真是一大遗憾。

面对浩瀚的长江和雄伟的大桥,我整衣正冠,以大桥和长江为背景,拍下一张英姿飒爽的纪念照,以铭刻这个难忘的瞬间。

借着长江怀古的余兴,我来到汉正街游逛,领略一下武汉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汉正街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它在乾隆四年(1739年)修起条石路面,同治三年(1844年) 修建了万安巷等新码头。从此,汉正街交易兴盛,市场繁荣。改革开放后,汉正街在中国率先恢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首批摆摊经营的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有100余名。在这里人们操着南腔北调做着各种生意,温州人卖针织制品,福建人卖鞋帽,河南人卖布匹。

汉正街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色小吃是应有尽有。这里杂乱无章,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让人感到头晕目眩、应接不暇。此时正是正午时分,我已饥肠辘辘,于是找了一家街边饭馆,点了一屉武汉名吃汤包。据说武汉汤包脱胎于苏式汤包,但是推陈出新,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武汉风味。我一吃果然名不虚传,就是吃的太急切,不幸烫了一嘴大泡。

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武汉扮演过许多重要角色,其中著名的当属1911年10月 10日的武昌起义。所以我慕名而来,壮怀激烈,参观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这是一个三面由红砖楼房围成的院落,大门进口处耸立着一尊1931年铸造的孙中山铜像。进入大门后,正面那座两层红砖楼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内有许多关于辛亥革命的纪念物和图片,其中最醒目的就是那面铁血十八星旗。十八星旗是长方形,红底,中间一黑色大九角星,九角星的边线交点上点缀十八个黄色小圆,寓意为全体汉族同胞团结起来,以“铁血精神”推翻清王朝。

这座红楼建于1910年,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在此组建中华民**政府鄂军都督府。起义军将时任清朝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的黎元洪从床底下拽了出来,簇拥着他坐上了都督宝座,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束了长达两千年的中国的封建**制度。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浏览这些展品,我也是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想当年这些民国志士也是热血青年,视死如归。为推翻满清,不惜抛洒热血、气壮山河。那个满清政府杀人可是不眨眼的,对付这革命党人都是刨心挖腹、凌迟处死,所以那个时代的民国志士还是有点血性的。

华锅调研完毕后,黄工安排休整一天。我们大家利用这个机会,游览东湖和归元寺。

东湖位于武昌区的中心区,平面轮廓呈等边三角形,顶端向北,南抵南望山、喻家山,西至珞珈山、水果湖,北邻青山区。全湖岬湾交错,素有九十九道湾之称。

以前,陶老师曾多次向我描述过东湖是多么浩瀚、秀美,所以我早已神往这里久矣。今天得有机会,我兴高采烈,要好好的畅游一番。东湖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屈原、李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东湖是楚文化的中心区之一,楚风浓郁,楚韵精妙。据说解放后,这里是**除北京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信步来到湖畔,东湖果然非同一般。它水面浩渺,波光潋滟,气象万千。湖岸曲折蜿蜒 ,亭台楼阁交错,小岛星罗棋布,绿树成荫婆娑。我沿着著名的绿道信马由缰,欣赏无所不在的锦绣风光。我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了屈原在这里徜徉,写下了旷世的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追寻他的足迹,我来到了著名的行吟阁。行吟阁建在东湖西北岸听涛轩东侧的一个小岛上,它四面环水,犹如蓬莱琼阁。据说此阁建于1955年,取屈原《楚辞·渔父》中 “行吟泽畔” 之意命名。行吟阁四角有攒尖顶,飞檐三层,上覆翠瓦,显得古朴挺拔。檐下悬郭沫若手书“行吟阁”匾额,阁前竖有一尊巨大的屈原全身塑像。怀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我在他的塑像面前留下了一张彩色纪念照。照片上,我神情庄重,目视远方,沉寝在对诗人不屈命运的折磨、拿起如椽大笔写下伟大诗章的遐想中。

乘着游览完东湖的余兴,我们一行来到了著名的归元禅寺。这座寺院据说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属于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曹洞宗。寺院的山墙很古朴,寺院坐西朝东,由北中南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主体建筑群。走进寺内,但见古墓参天,花木繁盛,曲静通幽,十分静谧。罗汉堂吸引了我的目光,在里面供奉有500尊以脱塑工艺制作的罗汉塑像。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黄工不是第一次来武汉,对这个地方轻车熟路。他推荐说归原寺门口有个餐馆名叫云集斋,是个素菜馆,非常有名。据说云集斋前身是始建于康熙二十三年南云水寮房,1953年寺院的28名僧人在此开办素食餐馆。这里在1980年11月21日承办过素食国宴,招待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一行。老王极力推荐,我们就在云集斋共进晚餐。这里鸡鸭鱼肉一应俱全,色香味让人叹为观止,只不过都是用面食做的素饭。它们清淡可口,的确物有所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