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军事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201章 泾州生活小报

作者:贼秃秃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2-01-30 20:42:05 来源:转码展示1

泾州生活小报,是朱秀半年前所创。

之后岐州、华州战火愈演愈烈,朱秀应焦继勋所请率军南下支援,将泾州报社托付给温仲平打理。

创建报社时,朱秀找来温仲平详细讨论过。

温氏是泾州本地第一大士族,颇具影响力,也是最早支持朱秀的势力之一。

温泰如今退居二线,打理家族事务,操办绞麻生意,闲情之时与几房小妾钻研一下**经、洞玄子等名着,小日子过得好不潇洒。

温仲平作为温泰的嫡长子,朱秀麾下重要属官,也是他极力扶持的温氏下一任族长。

温仲平能否成为泾州士人代表,平稳接任温氏族长,关系到朱秀对于泾州士族的掌控。

让温仲平出面创建报社,便是抬高他名望地位的一种方式。

温仲平虽说能力平平,学问平平,但胜在做人做事踏实认真,性子温和。

更难得的是,温仲平对于朱秀提出的,官方媒体、舆论喉舌等概念非常感兴趣,理解程度也很到位。

朱秀只与他讨论过报社的基本构建框架,发展方向和发行方式等细节,之后就率军去了岐州,对报社的筹办基本撒手不管。

没想到时隔半年回到泾州,竟然发现报社经营的有声有色,泾州生活小报的名声已经彻底打响,在安定县城更是成为销售最为火爆的商品之一。

每期五文钱一份的低廉售价,让许多老百姓但凡识几个字的,都有闲钱买一份。

茶肆酒馆还有专人诵读报纸,商户们发现,许多百姓对当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各种花边小道消息非常感兴趣,也乐得聘请人读报,甚至还推出喝茶吃酒送报纸的促销活动。

泾州生活小报选用宽大的黄麻纸雕版刻印,所用雕版也是依据纸张大小专门制作,选聘了一批中青年文士,专门为报社搜集资料,撰写文章,作为每期刊印的内容。

这些文人里,不乏如年轻时候的温泰一般,寒窗苦读十数年,一心渴求参加朝廷科举,最终却因为时局动荡,求官无路,只得贫寒度日。

泾州报社的开办,给了他们新的活路,虽说文案工作繁重,但酬劳也着实不菲,勤劳一些,完全能够让妻儿过上优渥生活。

报刊编辑这个职业,一时间受到泾州文士们的追捧,竞争的激烈程度,仅次于进入节度府做掾吏。

彰义军重武,奖励军功厚待军人,依据军功提拔有明确的标准规定。

读书人的出路,从节度府到地方州县官府,也有一条清晰的优先次序。

最好的出路当然是进入节度府做一名掾吏,其次便是州府、县府。

朱秀和史匡威探讨过,泾州的士族底子太薄,举办类似于科举的大型正规选材考试不太现实,而且也容易招来非议。

清剿薛氏流毒后,从节度府到州县官府,腾出一批职位,依照政绩、资历、年限等因素相继提拔晋升后,底下又有一批职位空缺。

朱秀便从府州县三级官府的属吏中,通过考试选拔出一批人填补空缺,由吏员转为官员,也算是转入正职。

如此一来,众多为官府服务的底层属吏看到晋升希望,重新激发活力和干劲,促使彰义军的官僚系统朝着良性发展。

不想当吏员,又暂时做不了官,报社编辑就成为了性价比最高的职位。

不过总体来说,泾州的尚文风气不足,文人底子太薄弱,矮矬子里拔将军,报纸上写的社论文章,朱秀就没瞧得上眼的。

温仲平也知道这是报社硬伤,所以大多只让手下编辑们,抄录一些节度府下发的告示,解读新政策,刊登一些招聘招工的讯息,以及邻近周边和开封传来的新闻趣事。

报纸属于新鲜事物,对于消息闭塞,活动范围还出不了县城的大多数百姓来说,任何一点趣闻都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温仲平也邀请宋参、裴缙等人,时不时抽空写几篇有见地的政论文章,温泰温老头,兴致来了也会做些伤春悲秋的诗赋,无病呻吟一番。

朱秀几日前,也以四有先生的化名,写了一篇赞颂节度使史匡威,宣扬彰义军爱民政策的文章,引来一众好评。

老史整日乐呵呵地拿着报纸,在府里大声诵读,抑扬顿挫的公鸭嗓听得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裴缙虽然是买来的文聘,但底子比起大多数文士要强不少,以河东清叟的笔名,发表过几篇政论文章,反响还不错。

宋参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水平自然是不差的,只不过如今他是朱秀任命的首席助农官,整日奔波于田间地头,忙着钻研农事,抽不出太多时间做文章。

有了这几支笔杆子,泾州生活小报的格调瞬间拔高了许多,风雅趣闻与通俗白话共赏,成为老少爷们、妇女大婶茶余饭后谈资的重要来源。

徐铉近日来,一直在研究泾州生活小报,斥资将所有期数买齐,窝在邸舍客房里看了个遍。

很快,熬得双眼布满血丝的徐铉得出一个结论,泾州生活小报刊载的文章,大多数都写得不堪入眼。

说是文章,其实不过是将一些节度府下达的政策、告民书加以解读,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解释出来。

在徐铉看来,这些甚至称不上文章二字。

至于一些粗浅白话刊登的招聘招工讯息,徐铉觉得简直难以入眼。

身为江南名士,与韩熙载齐名的文坛领袖,徐铉对于着作文章看得很重,把撰写文章看作是教化世人的神圣之举。

泾州生活小报上粗浅的文墨,在他看来低劣至极,有辱士人风采。

“语言浅显直白,粗陋不堪,如此文字也敢登报示人,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徐铉一口冷茶灌下肚,毫不掩饰鄙夷之色。

“街市之中,都在流传这报社编辑薪酬如何如何之高,备受当地士人追捧。这般粗浅的笔墨也能赚取高薪,若换我来撰写,岂不是易如反掌?”

徐铉疲倦之色一扫而空,双眼迸射亮光。

泾州报社的文案水平如此差劲,让他心里生出一种我上我更行的念头!

可转念一想,如果公开应聘的话,抛头露面太过惹人瞩目,对于他们隐藏身份不利。

徐铉拿起一份报纸,朝版面左下角一个小框看去,那里是一处固定板块,每期都登载着投稿地址以及大概的报酬标准。

徐铉沉吟片刻,如果以化名身份投稿给报社,一经选用,将会支付最低一百文钱的报酬,视文章质量和市场反响提高价钱,长期合作者还有更高待遇。

徐铉有些心动了,若能写文章赚钱,岂不正好发挥他的长处?

“砰~”徐铉拍案,嚯地起身,作出决定。

四仰八叉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李从嘉惊醒,坐起身揉眼睛,迷迷糊糊地道:“先生可是要带我出门吃饭?”

徐铉意气风发地笑道:“小郡王,某找到能够挣钱的营生了!”

李从嘉抹抹嘴角的哈喇子,打着哈欠:“噢~先生想做什么?”

徐铉指着一堆报纸:“某决定做一名撰稿作者,投稿给报社!”

李从嘉眨巴眼道:“先生不是说,泾州生活小报编写得狗屁不通,大多数文章臭不可闻,正经士人绝不会委身于报社?”

徐铉老脸一红,干咳一声,解释道:“小郡王误会了,徐某原本的意思,是说泾州文脉薄弱,尚武之风浓厚,报纸一物虽然新奇,奈何编写之人水平有限。

我等士人,理应倡导天下人偃武修文,壮大文脉,为泾州文坛的崛起做出一点微薄之力。”

李从嘉想了想道:“也就是说,先生有把握依靠写文章卖给报社挣钱?”

徐铉忙道:“不只徐某,以小郡王胸中笔墨,也足以胜过这些报社编辑,不妨与某一同写稿。”

李从嘉缩缩脖子,小脸上浮现畏难神色,吞吞吐吐道:“先生知我,向来不擅长赋文,对时政也无高深见解,写写诗词,编排新曲还行....”

徐铉见他眼神躲闪,神情忸怩,无奈苦笑。

这小郡王并非写不出赋文,只是懒得思考懒得动笔罢了。

离开改造场还不到十日,李从嘉顿顿吃泰和楼,原本清减几分的脸蛋,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圆润起来。

被烈日晒得黝黑粗糙的皮肤,也像蜕皮般一点点恢复细嫩。

徐铉想到日益干瘪的荷包,再不想办法挣钱的话,当裤头换来的生活费很快也要见底了。

徐铉严肃地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小郡王也不可荒废时日,该读的书要读,改写的文章诗赋也得写。

徐某每次投稿,小郡王也得附上诗词一首。诗词歌赋的稿酬虽然不多,但也够我们在泰和楼吃一顿早饭了。”

李从嘉眼睛一亮:“诗词也能投稿?还有酬劳?”

徐铉将征稿启示给他看。

李从嘉当即指着窗外,刚刚下过蒙蒙细雨的天空笑道:“小王有绝句一首,还请先生指教。”

徐铉哭笑不得:“小郡王请说。”

李从嘉只穿袜子,负手踱了两步,沉吟片刻,悠悠道:“空山久雨水明霞,车马烟长又满城。路上风饶红粉重,九年萧索带潮声。”

徐铉捻须稍作品鉴,赞叹道:“小郡王果然才思敏捷,此诗意境上差了些,但还算应景,比报纸上那些自诩文客的家伙强了太多。”

“嘿嘿,让先生见笑了。不知这首《新雨》可能被选中?能得多少酬劳?可够我吃两屉小笼包?”李从嘉圆润的脸蛋羞涩地笑了,眼里满是期待。

徐铉嘴角微微扯动,这还是那位才名动江宁,受唐国朝臣称赞追捧,文曲星下凡的六皇子吗?

这一身惊才绝艳的才华,难道只是为了吃小笼包?

徐铉突然间有些后悔带李从嘉来泾州了。

只怕今后回到江宁,他一身才气都被口腹之欲消磨干净。

徐铉唉声叹气,李从嘉却是喜不自胜,掐着指头,盘算自己得写多少诗词,才能挣一顿泰和楼的饭钱。

徐铉默默铺开纸张,摆放纸笔,拿起墨锭研墨。

李从嘉忙问道:“先生可想好要写什么?”

徐铉指着最新一期小报,头版正中有一篇文章,名为《震惊!节度府将取消桑麻种植户的优惠补贴?》

笔者落款为四有先生。

“小郡王可曾看过这篇文章?”

李从嘉瞟一眼,不在意地道:“看过了,文章写得不错,就是白话太多,还鼓励泾州百姓种植草棉,说什么草棉比桑麻值钱,纺织成布也比麻穿起来舒服保暖....”

徐铉正色道:“这篇文章背后大有深意,小郡王可看出了?”

李从嘉一脸迷糊,摇摇头。

“此文作者,四有先生,之前名不见经传,从第十四期报纸开始,才发表了第一篇署名文章,评论的是良原、临泾两县农垦区的设立,其中透露大量官府的政策细节。

最新一期,此人又撰文,大力鼓吹栽种草棉的好处,更是不惜透露节度府还未颁行的政令,博人眼球。

小郡王请看,每一期报纸,头版正中都是最醒目的位置,往往排版最具分量的文章。

这位四有先生第一次撰文,就能占据主位,行文间还透露大量节度府内部消息,应该是一位在任官员,而且职位不低,能够接触到彰义军的许多机要。”

李从嘉迷糊道:“先生之意是....”

徐铉微微一笑:“想要接近彰义军上层人士,不妨就从这位四有先生入手!”

李从嘉眨巴眼:“我们找到他,请他去泰和楼吃席?”

徐铉研墨的手一抖,差点把墨锭压断,无奈道:“此人是谁都不知,如何找?当然是先引起他的注意再说。”

徐铉又在心里默默念叨一句:“更重要的是赚到钱,维持生活开销....”

李从嘉总算没有吃小笼包吃昏头,恍然道:“先生想通过写文章的方式,引起他的注意?”

徐铉拿起笔蘸蘸墨汁,笑道:“正是!此人鼓吹栽种草棉的种种好处,各种引经据典,我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驳斥他的种种谬论!”

说罢,徐铉提笔在纸张写下一行清隽楷字:“桑麻乃农事之本也,妄言废止,实乃大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