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欲渡风雪 > 第23章 八卦

我欲渡风雪 第23章 八卦

作者:具目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1-25 21:03:59 来源:文学城

杨存孝这个人像是凭空冒出来的,朝中听闻他时,他已经得了李茹志的看重,难得的是万岭似乎也对他青睐有加——万、李二人,分列宁寿殿中官第一、第二人,即便面上再和谐,心里也有些醒龊,时时防备着对方一派的人。

元延十七年中,出入建始殿的多了个满朝公卿都不认识的年轻人。他年轻又俊秀,站在雕龙画凤、金银珠玉装饰的宝座后,如一支贡在金瓶中伶仃的竹。

柔顺垂下的脖颈,温驯臣服的姿态,纵使他只做些奉茶、传送文书的活儿,与太后并无行止上的出格之处,朝堂上也充斥着流言蜚语。

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建始殿,殿中便是一静,人们纷纷侧目,继而又若无其事地交谈起来。

太后漠然看着这一切,玉管似的长指取过杨存孝奉上的奏折,杨存孝便默不作声地退下了。

十七年末,宁寿殿送出的奏折上,多了一笔端正无锋的字迹;来往于宁寿殿与政事堂的匆匆人影中,也增添了一位着青色中官服的年轻人,这名颇受太后看重的年轻中宫,终于显露出了真容。

人们心照不宣,用暧昧目光打量他的脸、他的手、他的腰,甚至一些难以言说之处。他所到之地,处处都有流言蜚语——宫禁间的香艳故事,是人人都乐于提及的谈资。

杨存孝安之若素,便是当面撞见了人们的议论,也恍若未闻,人们只好讪讪走开,好不没趣。

随着接触的不断增多,公卿们渐渐见识了他的才华。宫中虽设有教中官读书的内书堂,但多是教些识字算术,杨存孝的言谈气度明显不是内学堂能教出来的,只有世代耕读的博学之家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子弟来。

于是公卿们渐渐收起轻视之心,纵有风言风语,当着杨存孝的面却是绝迹了。

听了这么多,闻煦还是没明白杨存孝是个什么来头。

“长公你太啰嗦,”涂轲快人快语,抢过话头,“杨存孝那小子嘴严,不少人都明里暗里打探过,他一丝风都不肯露。”长公是是吴闳的表字。

“也有人拐弯抹角问过宁寿殿其他人,没人说得消楚,他倒真像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吴闳接着道:“关于小杨中官的身世众说纷纭,只能猜测也许和太后有些干系。”

太后的娘家姓唐,在太后雀屏中选之前,在重臣勋贵多如过江之鲫的建兴只是二流人家,官阶最高者也不过是四品的国子司业。孝安帝登基后,给岳丈大人封了个侯爵;待立了孝毅帝为太子,又提拔小舅子做了太子中舍人。

太后听政后有意拔擢娘家、培养自己的势力,然而太后所属的一系子嗣不丰、能力也算不上出色,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后只得培养其余支脉的子侄,然而若是支脉过于强势,她不得不忧心自己崩逝之后出现鸠占鹊巢的境况。

杨存孝出现在众人面前是已经十七岁了,因此最晚十六岁便进了宫。世家大族若是培养出了此等人物,应为他早早造势、积累声名,绝不可能放任他进宫做伺候人的中官。

况且之前杜元正询问杨存孝姓名时,他回答并不曾改名换姓,既然不姓唐,自然不是太后娘家人。

杜、吴、涂对朝野间流传的风言风语嗤之以鼻,断不相信听政近三十年的太后会是此等色令智昏之人。太后何以如此看重他,实在是一个谜题。

交流完此等“八卦”,吴闳道:“政事堂那边想必已等得不耐烦了,马车已备好,二位相公请吧。”

涂轲摆摆手:“这时候还坐什么车!骑马还快些!”

“子舆说得是,”杜元正也笑道,“我年龄虽大了,从安仁坊到政事堂这段路还不在话下。长公,我和子舆先走一步!”

“杜公这话倒还能听,”涂轲鼻子里发出哼声,大步流星往外行去,“还啰嗦什么?走了!”

杜元正无奈地摇摇头,对吴闳颔首告别,道:“我们在政事堂等着长公。”

闻煦跟着老师往外走,一边盯着脚下的路,一边忍不住抿嘴笑——吴相公、涂相公和两年前一模一样,还是一个慢性子加一个急性子,怪有趣的!

乌皮靴落地发出的声响十分轻快,不像是随侍老师去处理政事,更像是和轻衫少年们高高兴兴地踏春赏花去。

杜元正不由侧目,小小的梨涡一闪即逝,似星子带着尾焰划过漆黑夜空,连带着他的心情都轻松一分,含笑道:“做什么这么高兴?”

“没想到形势这么顺利,”这个时候还笑得出来,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了,闻煦不好意思地眨眨眼,敛下笑意,“我还以为会有一番纠缠。”

闻煦是自己教出来的,杜元正知道他分得清轻重,见弟子已懂事地收了面上笑意,杜元正便轻轻放过此事:“在外人面前要沉稳些。”

听见闻煦郑重应了,才接着迈步往外行去。魏苁早已牵了马在吴府门口等候,杜元正接过缰绳上了马,见众人都稳坐马上,手腕一转,挽了个鞭花,骏马扬蹄而去。

自含光门入皇城,往北行过数重院落,便到了政事堂。

前朝太宗苦于三省事权分立,中书、门下与纳言之间常常互相推诿搪塞,遂命三省合署办公,办公地点便设在尚书省的政事堂,本朝亦沿用此例。

此处开间宽阔、廊柱高大,家具摆设都极尽低调朴素,墙上挂着大家手迹,其中以一幅王右军的行书帖最为出名。

不少地方官员进京述职时会来杜府登门拜访——连“结党营私”的名声都顾不上了,只求能进政事堂一观书圣笔墨。

同为读书人,杜元正十分理解同僚们的渴望之心,然而他有心无力——太后牝鸡司晨,对臣下勾结一事最为警惕,元延初年还因此狠狠发作过几次,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谨慎起见,对同僚的请求杜元正一概拒绝,委婉道:“右军手书本是天家珍藏,尚书省仰承天恩,代行保管之责,不敢越俎代庖、擅自赏玩。”

同僚们大失所望、扼腕叹息,然而无可奈何,只好放下此念。

直至今日,某位大臣若能得圣人或太后特许,得以进政事堂一观书圣笔墨,朝野上下人尽皆知,此人必是两宫面前的红人。

除了两宫特许,还有一惯例——每次殿试过后,新科进士们由圣人或太后身边的中官带领,尚书令亲自在政事堂门口迎接,进入政事堂尽情赏玩圣手迹,之后与尚书令同赴琼林宴。不少进士都在见过右军真迹后文思如泉涌,在琼林苑中留下不少佳作。

元延十六年,闻煦得了进士出身后,才有机会进入政事堂得见这天下闻名的书法。人人都知道他是杜元正的关门弟子,心照不宣地打量着两人。

跟着杜元正这么多年,闻煦早练就出一身养气功夫,对上两宫和重臣都不带怵的,气定神闲地应付着同年。杜元正更不必说,对朝廷未来的中流砥柱们十分和蔼,一点没有尚书令的架子。

出了政事堂去琼林苑的路上,进士们议论纷纷,不外乎“杜公气度高洁,言行可亲,实乃我辈楷模”。闻煦在一旁听见,忍笑忍得十分辛苦——不枉老师今日装模作样,连帻巾都挑了又挑,庄氏受不了丈夫今日的婆婆妈妈,索性亲身上阵替他挑好穿戴。

琼林宴结束后,闻煦与杜元正一同回家。马车上,杜元正笑问:“你今日见了书圣真迹,可有感悟?”

闻煦在宴上喝了些酒,酒意上涌,激得他面色薄红,眼睛也含了些水意,上了马车便直嚷热,趴在车窗边吹风。

听见老师发问,闻煦这才扭过头来,一双清凌凌的杏眼半睁半阖,浓密纤长的睫毛在眼下落下一道阴影,懒懒道:“光顾着数人头了,哪有机会细看。”

若用来议事,政事堂自然相当宽阔,但像今日这般乌泱泱涌进百余人,确实是摩肩接踵、人头涌动了。

“臭小子!”杜元正恨铁不成钢道,“这么难得的机会,不知道多看几眼!就连你老师我一年也见不到几回!”

这话多不合逻辑——杜元正当了七年尚书令,与书圣真迹不说日日相见,也差不离了,怎会说自己见不了几回?

闻煦一骨碌扭回身,凑到杜元正身边,端端正正坐直了,直勾勾地盯着他。

“这时想起我了?”杜元正没好气地挥挥手,把徒弟推远了些,“安生坐着。”

“你以为我不让人进政事堂赏玩右军真迹,真是因为那劳什子的理由,什么‘天家珍藏、不敢擅动’?”

杜元正嗤笑:“若不是为了隐瞒它并非真迹,我何必如此费心?拿来做了人情岂不更好!”

像是一记闷锤砸下,闻煦残存的酒意立刻散了个干净,掀起半阖的眼眸,琉璃似的瞳仁亮得惊人:“真的?”

“自然是真的,”杜元正眼皮都不抬,“从孝安皇帝起,宫中便把真迹收了去,只有琼林宴这天,政事堂挂的才是真迹。”

闻煦相当关心:“那平日里挂的是谁的手笔?竟能以假乱真。”

“前朝窦从直的摹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