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最后几天,年关终于到了。
家家张灯结彩。
终于又平安度过一年,人人脸上满是洋洋的喜气。
村民们在门口挂上了纸糊的红灯笼。
天黑时点起来,远远看去很像那么回事。
孩子们穿着齐整,带着虎头帽和厚实的手闷子,满村子疯跑。
有人在自家门口噼里啪啦的烧竹子,伴随着孩童兴奋的尖叫声。
这种传说中可以吓退年兽的爆竹,于欢还是第一次见。
据说城里还有更好的烟花,但乡下大家都是习惯用这种。
早饭前,红姑也在家门口烧了一回。
这东西声音不小,于欢和小石头捂着耳朵,站在门后看的高兴。
不知不觉,于欢已来到此地已半年有余。
她随身带着自己的家,倒是没有那么想念家乡。
于欢不知自己还能不能回去,也不知现代如今怎样了,过年了没?
于欢有些感慨,但并不算难过。
即便仍在现代,她这个年也不会过的比今天更好。
现代因为环境问题,到处都禁烟。过年时外头安静的很,大街上也没有几个人。
于欢自己在家,顶多就是开着晚会包顿饺子。
十二点一过,便关灯睡觉了。
没想到来了古代,她倒是多了许多亲朋。
爆竹燃放完毕,红姑上前收了烧爆竹的盆子,笑道:“走,回家吃角子去!”
小石头:“哦,吃角子咯!”
他说着,拉起于欢的手,一蹦一跳的往家中走去。
两家高大的院门上,一左一右贴着红红的楹联。
左边那一对,写着: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右边那一对,写着:春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
两对楹联都是用楷书写就,字迹一笔一划,一看便是新手写的。
好在横平竖直,可见写的那人也是下了些功夫。
…………
刚吃过饭,正收拾碗筷,狩猎队的小年轻们便陆续跑来拜年了。
人人手中都提满了东西,多是各家家长手作的礼物吃食。
此地风俗,除夕和大年初一一大早拜年。
能在今日来,且来的这么早,代表了队员们对于欢的重视。
“老大,祝你新年快乐,万事胜意!”
“表姐越来越年轻。”
“小石头健康长大!”
“福气满满,幸福安康。”
“顺风顺水,好运连连。”
“发大财!”
过年的好日子,不管他们说什么,于欢笑都眯眯的回应一句:“谢谢,你也是。心想事成,四季平安。”说完,一人送上一个包的严严实实的纸包。
于欢在这里“年纪尚小”(当初登记的年纪是十六),不用包红包。
她为队员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年礼——每人一方松墨。
红姑热情的招呼大家吃零嘴儿。
队员们也不客气,拜完年,笑嘻嘻说了吉祥话儿,你抓一把瓜子,我抓一颗糖块儿。
人人脸上都满是笑意。
“老大早点娶个漂亮媳妇回来哦!”
“哈哈哈,老大还小呢……”
“唔,倒是也能相看起来了。”
一众吉祥话中突然冒出一句不一样的,于欢笑着的表情一顿。
说娶媳妇的正是瘦猴,这小子说完,正坏笑的看向于欢。
瘦猴长了一双凌厉的鹰眼,因为人瘦,两腮凹陷,肃着脸时其实有些吓人。
但他平日总是笑眯眯的,两只狭长的眼睛完成月牙的形状,看着很是讨喜。
这会儿,这双眼睛促狭的看着于欢,无端又生出几分促狭之意来。
于欢顿了一下,没想到自己竟然遇到了古代版“催婚”。
她不慌不忙的张开嘴,慢吞吞说道:“都说挑起话题的人,自己心中才是最在意的那个。瘦猴,你怕不是想老婆了?”
众人“哄”的一声笑了起来。
瘦猴被大家围着打趣了几句,耳朵都红了。
反倒是最早被起哄的于欢,表情淡定的干别的去了。
于欢:呵。
…………
拜完年,队员们各自回家。
红姑开始忙活起过年的大菜。
炖鱼、烀猪蹄、包饺子、炸丸子……
于欢和小石头也跟着帮忙,三人忙的不亦乐乎 。
她们平日只吃两顿饭。
今天除夕,大家半夜还有一顿。
这顿被叫做年夜饭。
吃过饭之后,晚上还要守岁。
很多人一晚上都不会睡。
除了早饭前燃爆竹,本地人还会在年夜饭之前“发纸”,然后再燃一次爆竹。
用以祭拜祖先神灵,祈求家口平安、人财两旺。
于欢自是没有这些的,她更像是一个看客,远远观望这个时代的人们过年种种欢闹喜庆。
看着看着,自己仿佛也被染上了一身鲜活的热闹。
吃过下午那顿,于欢便回家了,大家各自在家关起门来守岁。
再怎么关系好,“孤男寡女”大半夜呆在一起,总是有些过了。
于欢时刻记得自己现在“男子”的身份,告别还在犹豫的红姑,知趣的早早便离开了。
于欢回到家,开了她的小夜灯看书打发时间。
到了半夜,隔壁燃起爆竹声,小石头踩着梯子爬上墙头喊她:“小舅舅,我娘叫我给你送角子!”
于欢打开门一看,这孩子举了满满一大碗热气腾腾的胖角子,忙踩着凳子接了过去。
“帮我谢谢你娘,下去的时候小心着点儿。”
“哎!”
温暖的房间里,于欢坐在火炕上,面前摆着张炕桌,吃着热腾腾的角子,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真好吃。
这角子是用菘菜、鹿肉做馅儿,味道十分鲜甜。
吃着吃着,嘴里咔吧一声,于欢吐出来一看,是枚亮闪闪黄橙橙的铜钱。
于欢把那枚铜钱用水冲干净,珍惜的收了起来。
和红姑给她这个“表弟”的压岁钱放在一起。
如此,一个年便算过了。
…………
十五之前不狩猎。
初一到初七,队员们放假,于欢决定在家美美的偷回懒。
然而,初三刚过,大家便在家中呆不住了,纷纷跑了过来。
于欢一看,只她自己懒着也不像话,干脆爬起来,带着大家继续锻炼。
锻炼结束之后,又照常上课。
没有一个人抗拒学习。
看他们的样子,似乎还很开心。
学生们比先生还勤快,着实让当先生的“感动”啊!
于欢感动之余,决定加大教学力度。
之前大家都忙,每天最多教十个生字。
如今闲下来了,她要上难度啦!
一个时辰就要学它十个,不!二十个字!
于欢的教学速度一提高,学生们虽然一心向学,也不免在心中叫苦。
这个脑子啊,它怎么就不能转的快些呢!
好在,于欢一天只教两个时辰,其他时间都叫他们自己练字。
如此,努努力也能消化。
都是年轻人,接收新知识其实没有那么难。
其中好几个:如瘦猴、墨春、小林哥等人,更是看起来毫无压力。
尤其是小林哥,于欢刚教完他就会写了,还能反过来帮忙教别人。
总让她觉得,这人原本就是识字的。
这是个人**,于欢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人家没提,她也就没问。
整个年节,于欢都在家安心教学。
在她上课的时候,房间里会竖起多面石头屏风,用来给队员们练字。
一群人表情严肃的站在屏风前练字,那场面,颇好看。
…………
说到这个屏风,还有一些来历。
有一天,于欢在书上看到毛笔字最好是悬腕练习。
即能提高书写的流畅度,还能加强腕力。
那之后,她便开始琢磨要怎么把石板竖起来。
最开始,于欢想的是直接把原有的石板钉到墙上。
石板自是无法被穿透的,她想着要么做个木框,要么直接把石板镶嵌进去,变成墙壁的一部分。
那天,于欢正举着石板对着墙壁研究时,被木头看到了,问她想要做什么。
于欢照实说了。
他便让于欢先等一等,当天下课时把所有石板收起来,带回了家。
两天后,木头便和家人一起带着这些特别的屏风给于欢送来了。
木头他爹是个老木匠,木头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木头他爹一共有五个儿子,木头是最小的那个。
他的四个哥哥分别叫木车、木槌、木勺、木棒。
顺带一提,木头在狩猎队里也是最小的。
他过了年才十五岁。
他的四个哥哥都子承父业,做了木匠。
只有木头自己“不务正业”,跑去参加了狩猎队。
当初木头爹还不愿意,如今看到狩猎队的成绩,深觉这也是一门吃饭的手艺。
因此,他对无偿传授“技艺”给小儿子的于欢态度非常好。
儿子回家说想要做几扇屏风,木头爹当即拍板应了。
他把所有活计靠后,带着四个儿子一起忙活了两天,才做出这么一批屏风。
于欢见了很开心,这样就不用折腾她家的墙了。
她要给钱,却被木头爹拒绝了。
“咱们是什么关系,做点儿东西还敢跟你收钱了。孩子在你这里学认字儿,你不也一个铜子儿没收吗?再说这还是孩子自己要用的东西。再说给钱,我可翻脸了啊。”
老人家一片赤诚,于欢便也认真的道谢了。
自觉帮上了忙,木头爹带着一排儿子们,高兴的背着手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