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全家成了亡国皇室 > 第7章 第007章

我全家成了亡国皇室 第7章 第007章

作者:崔惊鹊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22 09:37:15 来源:文学城

城南崇北坊,一只麻雀停落墙头,转动小脑袋观察宅院。突然一声惊问响起,小麻雀浑身一抖,扑棱着翅膀飞走了。

“你说真的?”屋内的女子遽然起身,“布告上说只要捐献粮食三万石,就能获得一个科举名额?!”

女管事回道:“没错东家,若是一时筹不到足够的粮食,捐献一万两银子也可以。”

时下一石粮食均价在三百钱左右,三万石折合银子九千两。

看上去直接捐粮食比较划算,但粮食交易过程中价格会浮动,还要准备运输的粮队,跟交一万两的差距并不大。

女子惊愕之后,又缓缓坐下,问:“官府可说为何要筹粮?”

“布告上没有明说,但粮食捐献后会运往河南、山西、陕西三地。”

“山西……”女子惊讶,“山西发生什么事了?”

管事摇首:“没听说,咱们离开家的时候还好好的。”

女子沉默片刻,问:“你说我该不该捐?”

“能得到科举名额,应该有不少商户都愿意舍财争取,”管事迟疑道,“不过对东家而言,意义不大。”

女子哂笑:“是啊,就算拿到名额,我的灵娘也考不了科举。”

“东家若有亲近的子侄,或许能同宗族交易。”管事安慰道。

“有道理,”女子下定决心,“反正我赚再多钱,也没法全部守住,不如换取一些筹码。英娘,该去何处捐献?”

英娘详细解释:“若有三省原籍的商户,可在原籍布政使司报名捐献,限时十日,钱粮必须到位。若非原籍或在外地赶不及,可于当地藩司或相关府衙报名捐献。”

京城的商人无疑是最先得到消息的,再就是河南、山西,南边的湖广、江西估计都赶不上趟。

女子不禁笑道:“那我还算幸运的。”

“是,不过京城豪商云集,布告说先到先得,累积到五十万石便不再募捐,每个商户最多捐献九万石。”

女子惊讶:“还能捐九万石?”

“嗯,东家,要不要现在就去顺天府衙?”

“立刻备车。”

五十万石不算小数目,但能不能保障受灾百姓的温饱还很难说。

根据户部统计,河南约有四十六万农户。以归德府治所商丘、开封府治所开封、河南府治所洛阳为中线,将河南分为南北两部分。

因只有北部降雪,遂削减一半,剩余二十三万户。

这二十三万户中,还有不少地主、土绅,他们的田地占据近一半,仓库堆积如山,暂时不在赈灾之列,除去他们,便余自耕农户十三万。

依照此法计算,山西二十二万户,陕西十二万户,三省共计四十七万户。

朝廷颁布的政令中,有一条叫做“刈麦计划”。

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种植冬小麦,冬小麦一般会在芒种时节前后收割,也就是四月廿九。

成熟期前半个月到一个月,是小麦的灌浆期,灌浆期包括乳熟期和面团期,前者需要十二到十三天,后者需要三天。

灌浆期结束,小麦的籽粒才算完整结出,再经过半个月的成熟期,籽粒变得饱满,农民便可收割小麦获得粮食。

而在灌浆期,小麦的茎叶最为关键,它们要在光合作用下凝成淀粉,从而结出籽粒。

一场大雪降下,这个过程会被无情打断。

就算有些长得快的小麦已经结束灌浆期,大雪也会冻坏茎叶和新生的籽粒,到时候别说收获粮食了,连青储饲料都做不成。

以四月廿九为收割日,三省的小麦灌浆期大约在四月初到四月中。

河南偏南,小麦的成熟期来得更快,或许在四月十五之前,籽粒已经生成。

幸运的话,山西、陕西也会有一部分小麦提前结束灌浆期。

这时候的籽粒虽不饱满,但至少也是籽粒,收割之后还是可以将就吃的。

朝廷的“刈麦计划”,就是要三地农户在四月十五之前,收割尚未完全成熟的小麦。

提前收割,与“毁青”无异,农户肯定不愿意,他们会拼了老命,也要保护即将成熟的粮食。

这是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小麦,再等半个月就能收获,谁能忍心提前收割?

所以谢明灼设立了奖励机制。

第一,三省提前刈麦的农户,今年赋税全免。

第二,募捐来的钱粮不以赈灾为名发放,而是用来激励农户自发参与“刈麦计划”。

政令称,一户提前刈麦一亩,则奖励五十斤粮食或等价银子,两亩则奖励一百斤,依此类推。

只要农户依照政令安排,即便最后只收割半亩,也不至于彻底绝望。

半亩粮食不够吃,还有奖励的二十五斤粮食,再不济,朝廷还能继续赈灾。

来得及的话,既能抢收大部分小麦,又能拿到以“奖励”为名的救济粮,只要有一口吃的,百姓就有希望,百姓有希望,世道就不会乱。

第三,倘若提前收割的小麦没有结出籽粒,朝廷会以青储饲料的价格进行收购。

单是九边重镇的战马、牛羊,就能消化完这些饲料,更何况全国还有无数的养殖场。

京城重建的养猪场也正好需要饲料呢。

若是预警有误,最后没有下雪,有了这些补偿,农户也不会愤怒绝望到起义。

反正每年赋税那么重,交完税自家也剩不了多少粮食,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农户沦为佃户。

全年免税,拿到奖励粮,幸运的话再收获到已成熟的小麦,那今年可比往年活得轻松。

若当真降下大雪,农民也能有所保障,不至于流离失所。

朝廷只是下达一个政令,没有太大的损失。

商户用钱财换取科举名额,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只会欣喜若狂。

这是谢明灼五人,能想到的最大程度减少损害的法子。

而政令能否完美执行,也是一场考验。

朝廷特意下达指示,这次的“刈麦计划”将成为三地官员本年度的考评标准,并勒令三地监察御史严格监督。

就算八百里加急,政令一时半会儿也没法抵达三地,政令未传开,京城最为热门的话题依旧是“商户捐粮得科举”。

身在京城的商户们热情高涨,不过半日,布告还没传出京城,就把五十万石钱粮包圆了。

谢明灼在晚膳后拿到捐献名单,名单上标明每个商户的户籍、姓名、年龄、捐款数额及意向救济地。

名单共十三人,有两人并列第一,都捐了九万石粮食。

首位是一名来自山西的豪商,姓吕名霏,二十九岁,也是唯一一位女性。

排在第二的叫周邃,来自南直隶苏州府,二十五岁,同样很年轻。

其余大多是京城人士,零星几个来自外省。

只要他们能在有效期内,将钱粮送达目的地,就算完成任务,朝廷会特许他们获得相应的科举名额。

山西、河南离得近,京城多数商人选择送往山西太原和河南开封。

吕霏原籍山西,自然选择山西。

唯有陕西籍的商人和苏州府周邃前往西安府,好在陕西农户最少,赈灾压力相对较轻。

因离得远,朝廷宽限他们可以延期三日。

“勺勺,一户一亩就得四十七万石,五十万够吗?”谢长锋不禁问。

谢明灼笑道:“此次是为救急,等真的发生雪灾,五十万可以暂时稳住局面。届时从各地调取粮食救济既合情合理,又不会仓促。”

毕竟“道仙示警”站不住脚,用这个理由提前调粮,各地官府肯定要问个清楚,来回折腾没完没了。

“也对。”谢长锋顿了下,又问,“按理说,甘肃更偏西北,怎没有雪灾?”

谢明烁绕着玉佩玩,掀了掀眼皮道:“这是小说的套路。”

“怎么说?”

“三省下雪,唯独甘肃不下,不是更显天象异常吗?如此不合常理的事情都发生了,岂不更加证实了‘皇帝不仁,天降灾祸’的流言?”

谢长锋:“……”

这皇帝当得真憋屈!

孟绮倒了一盏茶递来,温柔道:“不说这些沉重的话题了,勺勺,快到你生日了,你打算怎么过?”

“不用大办,就叫上家里人一起吃顿饭吧。”

“在公主府还是在宫里?”

“宫里,你们出宫不方便。”

孟绮笑着点头:“按照惯例,月底就得发帖子了,只请还在京城的几个宗室,还有孟家的人。”

“母后,这件事就劳您操心了。”谢明灼扒住她的袖子,靠上她的肩膀。

“不操心,我正愁着没事干,闲得都快发霉了。”孟绮揉揉她的脑袋,“倒是你,一天下来就没歇过。”

“嗯嗯,所以需要母后爱的抱抱。”

“行行行,抱多久都行,要不今晚留下来跟我睡。”

谢长锋:“咳。”

“我亲爱的父皇,您嗓子怎么了?”谢明烁在一旁挤眉弄眼,“可是近日天气寒冷受了凉?要不要儿臣去请御医?”

“滚犊子!”谢长锋面色发红,抄起红木托盘起身拍过去。

谢明烁灵活闪动,跑到谢明烜身后,拿他挡住老父亲的疼爱。

“唉。”谢明烜无奈叹了一声,眼尾却堆满笑意。

笑闹之后,殿外已然星月相拥。

谢明灼靠着母上大人,意态慵懒道:“我想请个文夫子和武师傅,你们有什么建议?”

“有没有要求?”谢明烁道,“学识渊博是基础,朝堂上一抓一大把,幽默风趣?严肃正经?要不颜值高超也行,赏心悦目。”

谢明灼剜他一眼:“只要能真心教我,都可。”

“真心?”谢明烁冷哼,“父皇下令,谁敢不真心?”

谢明烜:“不好说。初学者是很难察觉老师有没有用心教的。”

因为什么都不懂,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觉得昌蔚就不错,今日见了,不是很迂腐,性情也温和。”孟绮道,“就是事务繁忙,恐怕没时间。”

谢长锋点头:“我也觉得他不错,明天问问他。”

“武师傅呢?”

“要不明天我也问问威宁侯?”

谢明烁不禁笑了:“养猪找他儿子,监察御史找他儿子,武师傅还得问他,这是逮着他一家薅啊。”

四人:“……”

这么一想,确实有点不厚道哦。

谢明烜原身是个傻子,对这些毫不知情,不发表任何意见。

当然,他正在努力学习中。

“算了,招式我自己先练着。”谢明灼懒散起身,“箭术和马术等找到合适的师傅可以再练。”

谢明烁:“我记得宫里有演武场,养了不少武师傅,我也想学,要不咱俩结伴去。”

“行啊。”

谢明灼当晚就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上午读书,下午练武两个时辰,其余时间翻阅奏本。

奏本有时可以反映官员的性格特征和行事风格。

譬如,顺天府知府开头总会写一句“圣躬安”,然后花大量笔墨描绘京城多么繁华富庶,百姓生活多么丰富多彩,赞美陛下多么励精图治,祝愿大启朝千秋万代。

这说明他每天确实闲着没事干,只能写文章虚度光阴,顺便找找存在感。

又比如,山东巡盐御史经常在奏本里写这个月盐场又出了多少盐,渔民每日乘风破浪满载而归,海鲜真好吃,送些珍贵鱼虾请陛下品尝。

孝敬是孝敬,就是谢明灼担心他会痛风。

福建总督满篇都是海寇,把他们形容得青面獠牙、贪婪无度,还发誓要把他们狠狠削一顿,打得他们爹妈都不认,最后提一句能不能增加水师粮饷。

这些无关痛痒的奏本,经过通政司后直接呈上御案,不需要票拟批红,只是供皇帝闲来翻阅打发时间。

真正讨论国情的题本,由内阁和司礼监牢牢把控,谢明灼借着谢长锋的手看过几篇,深感惭愧,穿越过来,自己竟成了一个文盲。

有些题本引经据典,文辞深奥,加之她对启朝各地风土人情和行政运转不太了解,看得云里雾里。

学习,必须要学习!

送100红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7章 第007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