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沦陷,谈判失败,主战派两大栋梁种师道和李纲一死一逐,连天子都吓得魂飞魄散了,宋军自然兵败如山倒,金人西路军七天内接连占领威胜军、隆德府,来到了黄河长岸,而守河将领折颜质居然带领12万重军不战而逃。
致使宋朝彻底向金人敞开了自己最薄弱的腹地。此时岳飞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汤阴,汤阴经过战火,已然是一片破碎萧条,好在母亲与妻儿都活了下来。
见到亲人平安,还没等岳飞放下心来,便传来频频噩耗:西路军渡河后,西京、永安军、郑州全部投降,东路军也在短短六日内拿下了临河县、德清军、开德府、怀州,金军的摧枯拉朽之势,与宋廷的软弱求和形成了鲜明对比。
到了这种程度,大怂还在输出,宋钦宗为了议和,亲下诏书:“命河东河北军民,并仰开门,归于大金。”
你听听,这种话就算让他祖宗赵光义听到也能气活过来啊,赵光义再怎么拉胯,也没怂成这样啊。虽然有高梁河车神这个污点,但人家赵光义打辽的时候好歹也是赢多输少。
到了十一月,金军东西路军成功在东京会师,又一次围困了宋朝首都。
这个时候,宋钦宗任命自己的九弟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对,你没有听错,命赵构为大元帅。
大名鼎鼎的抗宋名将,成为了宋朝大元帅,历史真是充满了黑色幽默。
在这个时候,赵构征兵的消息传到了岳飞那里,这个时候岳飞却犹豫了,岳飞不是害怕了,他心中的怒火从未熄灭过,同胞的亡魂必须要用仇敌的鲜血来祭奠。
他犹豫是因为自己年过花甲的母亲,在这乱世当中抚养自己长大的老母亲,自己却未曾尽孝。
汤阴沦陷的时候,自己也没有陪在母亲身边,上一次自己选择了国,这一次想选择家,岳飞想陪在家人身边,保护妻儿照顾母亲,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而就是这一位封建社会最普通的一位农家妇女姚氏,表现出了远胜过宋朝诸多文官武将的深明大义,她严肃的批评岳飞,“命(岳飞)以戎报国”,岳飞屡次与母亲争论,多次临行又反悔(“辄不忍”)
而姚氏却态度异常坚定,“履趣(同去)之”。
姚氏对岳飞讲:“忠字是忠于君父,但为什么不能扩大一点呢?忠的不仅仅是一位皇帝,而是仁义之念,忠诚于仁义,践行于仁义,献身于仁义。
这报国的国字,也不单单指大宋一国,而是指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国,指的是人与人都能和平相处之国,朝廷以仁义为政,三军以仁义为师的泱泱大国。
你的师,你的国虽不知何时才能看到,但你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机会,你要把握你的忠,报效你的国,把这股劲,这股气,传给你的儿女,甚至传给这片土地。
这就是娘跟你讲的——尽忠报国。”
小时候看岳飞传的时候,这段话给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起初可能并无用武之地,但在我认识世界感受世界之后,又好似一盏明灯,与近现代的前辈们交相辉映。
姚氏的这一番话,斩断了岳飞最后的犹豫,国之将亡,何以为家。
临行之际,姚氏请人在岳飞背后深深的刻下了四个大字——尽忠报国。
这就是岳飞精神的源泉,他后续的从军,后续的辉煌,都是在践行这一理念。岳飞真的把这股气,传给了这片土地。
虽然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之罪害死了,但就像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那样,“倒下了一个岳飞,又有千千万万个岳飞站起来了,因为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姚氏的这番话,也表明岳飞并非清朝塑造的愚忠形象,他有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干什么,想干什么。岳飞是一个幸运的人,他能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终身。
回到主题,为了弘扬新时代岳飞精神,客观公正的评价岳飞。岳飞是惨死在秦桧等卖国贼的手里的,岳飞当年的死本身就是个冤案。虽然在南宋时期岳飞冤案就被平了反,但是一直有人对岳飞的精神持怀疑甚至质疑态度,这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历史上的朝野都公认岳飞是忠义之士、国家栋梁,就连岳飞的敌人金兀术都曾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由此可见,岳飞的爱国精神是崇高的,爱国立场是坚定的,报国能力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当代似乎有种歪理邪说,有人说岳飞不该是民族英雄、破坏现在的民族团结。当然,那个时代岳飞代表的是汉人,而北方的民族也是以消灭汉族政权杀戮汉人为目标的。岳飞在国破家亡之际,率领士兵激发斗志,收复故土,重整山河,为的是让百姓不再颠沛流离,让南宋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国家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民族英雄的具体体现。
与岳飞精神相悖的秦桧、赵构之流,就是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根本无法与岳飞相提并论,他们早已被人唾弃,早就被丢进了历史的臭水沟里。
岳飞是尽忠报国、精忠报国,而不是忠君报国。这让赵构不能直观地看到岳飞的忠,用当年的帝王心态,最终将岳飞杀害。有人认为,岳飞是死于功高震主,但是岳飞并没背叛皇帝,岳飞的死就是封建社会奸臣陷害、昏君当道的又一经典悲剧,就是万千家国百姓的前途命运都系在一个人身上的又一经典悲剧。
我们讲岳飞精神讲了一整节课了,那么岳飞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大家来思考一下】
宋朝
赵匡胤此时也冷静下来了,摆了摆手让太医都出去。他也并非碌碌无为之辈,能与唐太宗齐名,即使有不少水分也是起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更别提是黄袍加身的亲历者了。
他敏锐地注意到光幕讲徽钦二宗的祖宗是赵光义,虽然他不想承认,但是有些时候就是事与愿违。身为兄长,他能选择相信弟弟;但身为皇帝,他不允许有人染指。
即使后世赞扬的是赵光义的后代,只要朝堂阻力不大,他也会一意孤行。毕竟赞扬他们,是站在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去赞扬的,不是站在皇帝的角度。
一个人成为皇帝的那一刻开始,身份的改变代表着利益关系的改变。
因此,后来的皇帝跟赵光义扯上关系,就代表赵光义不会有好下场了。
明朝
张居正在意的地方与其他人不同,身为大明朝的“救世宰相”,他在意的地方是姚氏对岳飞说的话,不得不承认的是岳飞的确未来的功绩与姚氏的教导密不可分,这更加体现了姚氏对岳飞谆谆教诲的可贵,所以想比岳飞后来的成就与意义,他更在意姚氏的作用。
起初听到姚氏对岳飞讲解“尽忠报国”的含义的时候,张居正的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不可能,他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以理解,张居正有着身处于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封建社会的土壤就已经把张居正的创造力定死在了那里。或许只有物质条件发生改变,穷则思变的时候,他才有希望突破封建社会的思想的桎梏。
听到金艺讲姚氏的话与近现代前辈交相辉映的时候,内阁首辅张居正,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的张居正,罕见地愣住了。
他不敢相信,真的有许多人去效忠于手不能摸、心不能受的仁义。圣贤君子古往今来是不缺的,他不敢相信的是这么多人去成为君子。他们是基于什么而行动的呢?
也不敢相信如此多的人去相信有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国,你这么相信,难不成异邦也会相信?难不成你跟异邦为敌的时候,异邦百姓还会帮你?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但金艺的话语就如同一根根尖刺,刺入他的心脏,即使他自圆其说、说服自己,事实的种子已经种下,待有一天事态发生了变化的时候,伤痕会长出新的幼苗。
张居正叫来自己的老师陈以勤,商议自己想到的事情,有些感慨,“自离开老师身边,许久没有像今日一样探讨问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没有叫其他心腹,而是叫来自己老师的原因,自己想到的问题,极有可能打破现如今的利益平衡,一旦打破自己的心腹就不一定可以信任了,但自己老师毕竟也是几十年的师徒了,即使同为内阁大臣,但还是有回旋的余地的。
清朝
弘历在起初听到岳飞时就心情不好,看到金艺如此剖析岳飞的精神内核,更是勃然大怒。他费尽心思将岳飞塑造的失去凝聚力,使岳飞成为加强思想集中的工具,为的不就是大清的统治吗?
弘历在南巡时就为岳飞题词,极为强调君臣关系的尊卑分明,将岳飞塑造为绝对尽忠的形象。
元朝早亡的前车之鉴,早已被他们吸取教训,一是没有学习汉人的先进文化,二是没有斩断汉人文化的攻击性。
但他们没有能力去向好的一方面去利用,所以只能毁其根本。大清当然也想让手底下的人都学习岳飞的尽忠报国、至真至孝、严明军纪、廉洁自律、好学自强。但是组织能力不允许他们这样做,甚至利用岳飞搞煽动的风险要大过这些。
可见金艺已经讲出来了,就要重新思考处理岳飞的关系了。
不幸中的万幸就是从来没有公开的评价过岳飞,主要也是因为岳飞抗击的女真人于清朝的祖先并无血缘关系。
既然没有公开评价,那么现在改口也没什么影响。弘历打算多修岳飞庙,借着金艺姑娘这个讲解,宣传利于自己的内容,有光幕在,甚至能传达到圣旨都下不去的乡间村里。
【岳飞精神的实质,可以分为一个“一个核心,五个要素”】
最近上班有点忙,加上处理一些个人问题,没有及时更新。
我原本还想写岳飞的高光时刻的,但是我感觉打仗也没什么好写的,写太多就跟记录军事似的了,就没写。
侧重点还是在课文上,岳飞的岳家军其实跟系统性理论化的人民军队没有可比性,但是这在古代看来已经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了,先打个样,试试水,让古人有点心理准备,下一章应该就要写一点满江红的第二篇了,可以期待一下的,我也挺期待写的。
光幕变的只能是思想,因为不涉及物质的传递,不可能改变各朝代的物质基础,所以主要还是给古人看看 让他们知道“原来还有这样的一条路。”知道一个前进的方向已经是节省相当多时间的事情了。
后续也会讲到方法论之类的,让有志之士了解到,不是你有点文化你就能推翻皇帝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语文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