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我本贤良 > 第96章 《红叶书》(十六)

我本贤良 第96章 《红叶书》(十六)

作者:述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5 03:15:15 来源:文学城

书成于初春,金絮关于起什么名字想了很久。

最终和梁风一起定为《红叶书》。因为主人公就是慕红和叶青。

成书也有一指那么厚,原本没准备写很长,但金絮不讲究分回断章,全凭手感,每写成一段即分为一回,最后竟然有五十四回之多。

“需要重新攥抄一份么?”

梁风问。写的时候还不觉得,写成之后再看未免太乱了,两种字迹混在一起,还有涂改,写到后面发现前文有需要增删之处就用纸条写好夹在当页中,导致整本书虚厚。

“这书若是给旁人看,想必是看不懂的。”

“那就抄一份吧。”金絮倒也无所谓,脸上成天成天地开心。

“王爷,这是我们写成的书呢。”她满怀憧憬,“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是下一个笑长生!”

“嗯,你一定是下一个笑长生。”梁风也笑应道。

“我去和娘亲说,要用最好的纸!”金絮抱着书本,小跑地走了。

天气暖和了,弓弦不硬了,梁风练箭又殷勤起来。

算算日子,他来太南快一年了。不知越国那边怎样。梁风问过金延守,只说越国那边没什么动静,每月的请安折子如常,但金丞相这么说完之后,反问了他一句箭术练得如何了,梁风便隐隐约约觉得局势应当不像他在太南感受到的这么安宁。

他在金延守上京之后又去了趟天机阁,阁主告诉他,淮南王在越国应当已经一切准备就绪。

梁风回去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来就跟同他来太南,并将他每日行程汇报给陛下的那个太监说,他于箭术一道已小有所成,可以准备回京了。

太监什么都没说,揖礼告退。

梁风觉得自己长大了,该面对的事情必须得面对。这一场太南之行,他还是充满感激与怀念的。

又去马场,梁风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射几次箭,每拉开弓都要当成最后一次。他觉着自己如今的箭术应当有顾俨北三四成功力吧,再练个几年,不知能不能达到他初来太南时顾俨北向他示范的那一箭的威厉。

练空几筒箭,金絮来了。

“王爷,王爷。”

像是专找他来,梁风侧目,“怎么了?”

“王爷,娘亲说,书上得有个署名的。”金絮走过来看着他道。

“署名啊,倒是忘了这个。”梁风说:“署名可得好好想。”

“是呀,我想以后还继续用这个名字的,可是越慎重越是不知道该怎么起。”

梁风也一起想,“比如寄托你的文思理念?像是笑长生那样。”

“哦——”金絮有些许恍然,“原来笑长生是想在书里笑一辈子啊。”

“要不要叫‘红叶生’呢?”金絮说:“因为《红叶书》是慕红和叶青的书。”

“红叶生写红叶书,可以啊。”

金絮笑起来,“那就这么定了!”

梁风也笑,“你自己有主意,倒也不用凡事来问我。”

“可是这书王爷也有参与啊。”金絮两只眼睛看着他道:“下一本书我遇到问题还能问王爷吗?”

梁风一顿,低头答:“我应当很快就回京了,下一次来太南不知道会是什么时候。”

金絮闻言,眨着眼珠子若有所思地打量他,然后一笑,“那王爷,再见喽。”

“嗯,再见。”

“以后我要是又写成一本,一定寄给你看看。”

“好啊。”

没过几日,圣旨下来,召应和王回京。携圣旨下来的人是金延守,这次他只在太南住了一晚,隔日就与梁风一同上京。

再行那条穿山而过的小路,梁风全程配合金丞相赶路,完全不拖后腿,他也很着急知道现在朝堂上是什么情况。

金延守同他说:“王爷,陛下原本是想等淮南王起兵时再召您回京。”

他一愣,等淮南王起兵再召他,那时还会是回京吗?梁风问:“我主动请旨回京,陛下会怎么看?”

金丞相慢慢地说:“陛下还是高兴的。”

“陛下会下旨让我阻拦淮南王吗?”

金延守沉默片刻,才道:“会。”

梁风低下头,安静听着车轱辘与风声。

静了似乎许久,金延守侧目看向他问:“若陛下命您带兵征伐淮南王,您会愿意吗?”

梁风还是点了头,与金丞相回视,“不为淮南王,不为母亲,我只是觉得,不能这样做。”

金延守不再说话,梁风又问:“如果淮南王失败了会怎么样?”

“难免一死。”

“那如果......”

他止住,想了想还是不问的好。

“王爷想问如果淮南王成功了会如何?”金延守却看穿他所想。

梁风不言语,金丞相自答:“如果他成功了,就是朝堂上的其他人,难免一死。”

梁风无言下去。

金延守看向远方山景,说:“即便他成功,将来的日子,淮南王绝无可能安心。”

很快抵京,梁风面圣后隔日便上朝,朝堂的忙乱让他大感震惊。

他才知道,大周如今面临的局势,最严峻的不仅仅是淮南王,还有各地水患、旱灾,从前治水的大臣几年前去世,水患问题压了些年才爆发出来。

梁风只在书上看到过水患灾情,不懂得如何治理。皇帝眼下也无暇处理水患,安置灾民才是关键。

这些事情梁风管不着,他一入朝,梁究便破格升了他的军衔,升为右将军,调置太尉麾下,与太尉和崔固一起商量对付淮南王的法子。主要针对淮南王手下的林怒和赵横。

梁风大小居然也是个将军了,师出林、赵,对林、赵带兵的强弱点有一定了解,他说的话,竟能让崔固正视。

然而梁风很苦恼。

“可我知道得并不多,我在越国时没有亲见过林、赵带兵,类似的操练指挥淮南王全让我避开了,我最多只知道他二人在近身打斗上的弱点。”

围着沙盘模型,众人看着他沉默。

沉默许久,太尉叹息一声,口齿不清地说:“大周缺良将啊。”

梁风也这么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还不在对敌人缺乏了解上面,而是缺良将。

此时的大周军营中能被称上一声“将军”的人全在这了。其中只有崔固与太尉作战经验丰富,然而崔固更多是与匈奴对阵,太尉年已九十四岁,去年被梁究强令召回军中任命,上阵甚至不一定握得住刀。

其余人只有梁风、金诚金诺与崔固长子崔敬先、太尉儿子,还有前年战死的贺兰将军儿子,这都是没有杀过人、空有一身武艺和只会纸上谈兵的后辈。

梁风满脑子只有一句俗语:赶鸭子上架。

“越国有多少兵力?”金诚问。

崔固摇头,“这一年多来,朝廷派去越国做三公的人全都死在了半路,陛下至今不知越国到底有多少兵力。”

“那大周呢?”梁风问。

“大周现如今兵力只有七万。”

“那么少?”

崔固侧目向他看来,只说:“匈奴。”

梁风恍然,前两年匈奴大肆来犯,崔固和贺兰将军带兵征伐,贺兰将军战死,崔固携残军追至西北,虽暂时击退匈奴,但自身元气大伤。

他记得,就是那年,梁戟决定杀死周敦。

现状似乎无解,只能兵来将挡。

几日后早朝,金延守以大周缺乏兵力为由,建议征灾民入军,紧急训练。

皇帝允了。

梁风忙了起来,他手下都是崔固调给他的人做帮手,熟悉军务,事无巨细地辅助他。梁风一边每日接受调拨来的新兵,一边学习如何带兵操练、分管粮草。

这些新兵不太听话,每日只吃饭最积极。梁风看他们枯瘦的身体,想将他们喂饱,饿着肚子也挥不动刀枪,便任由他们吃喝。

不出几日,早朝上大司农对灾民构成的军队起了异议,指责他们吃得太多,所耗钱粮太大。

军营里只有梁风能上朝,指斥与罪责纷纷一齐攻向了他。

之前他总默默无闻站在角落,突然被指指点点地推倒台前,梁风措手不及,不知应对。

起初一两次,他看着皇帝的脸色,应承下了这些指责,结果就是大司农再调来的军粮直接少了一半,梁风大怒,隔日当朝与大司农发火。

他怒火甚嚣,但在皇帝注视下也不敢真的把火发出来,只能在心里嚣张,面上与大司农怒眼相对。

待至大司农禀上,他才知,这时民间赋税已高至五税一。

太尉与崔固接连上折,调停止息,皇帝才下旨军粮改为原先的八成。

崔固私下告诉梁风,国库空虚,大司农不满已久。

梁风还是气,“民间收税那么高,为什么还会国库空虚?”

“因为收上来的税都进了他们文官的腰包。”崔固直言不讳。

梁风却是愣了,第一反应是环顾四周,确保无人听见这话。

他夜里思考了很久,觉得大司农有理,崔固说的也有理,他还意识到,其实更多的钱财是在顾氏与崔记这样的富商大贾手里。他脑子很乱,说不清楚。

再次上朝,梁风为钱粮一事跟大司农道歉,大司农接受了。下朝后,金延守来提醒他,说道歉的话不必在朝会时讲,私下写封信件就可以。

梁风有点明白,应下金丞相的教导,但又不想多管,随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反正他之前几乎没有在朝会说过话,就当他初生牛犊吧。

越来越多的新兵涌入,金延守暂停征招民兵,这时的军营里已什么样的人都有,五湖四海、杂七杂八的方言吵得像市集。梁风还听不懂,想找个人发布军令消息都传不下去。更有人在营中借此偷机耍滑,白蹭军粮。

梁风发现时更生气了,将那人狠狠训斥了一顿,直到崔固闻讯赶来,二话不说便下令将那人以军律杖杀。

看着那人嘶喊求赦地被拖下去,梁风虽惊,倒也没被吓到,莫名想起那年梁戟为他挡了一箭后也是下令把那小兵杀死了。

崔固告诉他,眼下更重要的是这些农民兵的训练问题。

梁风便收心,全身心地做好一个将军该处理的军务。

太尉无暇理事,崔固和梁风商量后,决定尝试用战鼓代替军旗进行军阵指挥。

农民在做农活时多专注于手上活计,很少抬头,习惯上不会注意四周环境,军旗的信号容易忽略,无暇顾及。梁风便建议改用战鼓,新兵只需留神听鼓声号令,这样也可避免军旗过多遮挡视线的问题。

崔固打匈奴多带精骑,数量少,举刀扯嗓子大声一吼,全军队都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不用操心旗帜、鼓声之类,便觉得此法可行,写了折子呈上。

圣上批复可。

梁风便安心在军中练兵。

再上早朝,却听闻了令他震惊的事情。

金延守说起越国送来的折子中提到了因如今税收过高,越国百姓不堪重负,纷纷表达对朝廷不满的现状。

丞相又说,自应和王从越国上京后,淮南王便在每月折子里时不时隐晦地说明朝贡所需过大,国内难堪压力。

话语并非指责,只是陈述,末尾却往往会提一句希望能得到改缓的说辞。

起初只笼统地说贡物需量过大,后来慢慢详细到牲畜肉禽、木材金属、兽皮象牙等具体事物上的贡需,再一一列出越国国内这些贡物的产销情况,做出对比。上呈的折子越来越厚,各项数目占据大篇幅。

直到上月淮南王的折子中,才明确说了民怨即将逼至檀宫。

淮南王自言百姓疾苦,心痛万分,甚至在折子中直接提出欲扩招兵力保卫檀宫的请求,以及猜测若是檀宫失守,那些叛民极可能进一步逼至京城未央宫。

梁戟这是威胁。

皇帝震怒,当朝昭揭淮南王居心不良。

梁风心下诧异,不知道还有这一茬,怀疑二哥是想以越国百姓作为出兵的借口,而且是早在他刚上京时就在做准备了。

此时有大臣提议,绝不能松贡,反而要下旨对淮南王严加警告。

另有大臣反驳,说此举极易招致其触底反弹。

梁风却想到,从前他在越国的那几年倒是没察觉越国的处境很艰难。

皇帝突然出声询问应和王意见。

梁风站出只说,安抚为上。

嘴上这么说,梁风知道安抚没用的,二哥筹划了十几年,不可能安抚一下就放弃。

皇帝最终没有下令安抚,保持现状,因为一旦对越国松贡,会招致其他郡国不满。

四月春深,淮南王折子内容一再紧逼。

朝上大臣争吵越发激烈,问责追究到了淮南王初赴越国那几年,说朝廷对越国的待遇过于严苛了,不然也不会把出兵的借口白白送给了淮南王。

这些大臣吵得快要打起来,奈何膘肥体圆,有心无力。

五月初,皇帝下旨,越国朝贡减半。

五月中旬,没等来淮南王动静的消息,却传来了匈奴再次带兵进犯的军报。

满朝哗然。

梁风瞬间紧张起来。

在官员争论是否和亲时,梁风在想要不要自请抗击匈奴。

除了还是有一点点私心不希望和二哥正面对上外,另一原因是现在军中不能没有崔固。他怕陛下让崔固带兵去打匈奴,那朝中就只有他一人了。

朝臣正议论陛下有哪位适龄公主,说到九公主时,梁风站出殿央下跪,请圣上下旨命他带兵征伐匈奴。

群臣骤寂,陛下当机立断驳回,没有半点犹豫,看他的眼神沉了沉。

梁风心下凉了一半,只能站回队列中,听旁人议定九公主送去和亲。

然而,匈奴使臣拒绝和亲,且不留半分余地。

整场朝会,皇帝的神情又肃又怒,半分没有松动。

梁风欲再次请旨带兵,崔固这时却上了折子,自请伐匈。

陛下立刻下旨批允,谴兵四万,崔固接旨后随即着手开始筹备粮草辎重。

下旨派崔固带兵抗匈的同时,军营中贺兰将军的儿子没立任何军功的情况下升衔,升为左将军。

四万兵力的筹集需要十天左右,这期间,北方一座县城被匈奴夺下。崔固一边筹措军资,一边还要跟梁风交接军务。

梁风想不通,“为什么陛下不让我去?”

崔固命人再抱来一堆文书,回首直视他的目光,“王爷觉得,淮南王在与您对阵时,心中会不会也有一丝犹豫?”

梁风愣住。

崔固又问:“或是不忍?”

梁风压不住心底浮起的那一点点希望,可是连他自己都不信,“淮南王若是会对我犹豫,为什么对陛下不会?我不相信陛下真的认为淮南王会对我心存不忍。”

“但是陛下没得选。”崔固神色不动,“这是金丞相的提议。”

“如果我没拦住淮南王呢?”

“您如果拦不住,其他人便都拦不住。”

梁风怔了怔,崔固问:“右将军,你能确保你一定击退匈奴吗?若是不能,匈奴来犯之下,任何人的顾虑都不值一提。”

梁风默叹,只说:“我知道。将领的职责,是保卫大周。”

数日后军备筹集,梁风看着崔固带兵气势磅礴地开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