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文德皇后传 > 第10章 观音娘子

文德皇后传 第10章 观音娘子

作者:聊增一枝春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12-16 00:30:59 来源:文学城

新妇三日庙见,然后执妇工。

李家祠堂在河东老家,此处并没有,因此也只是个简单的仪式。

新婚之日的青庐还没拆,充当祠堂使用,奉上族谱,摆上贡品,李二郎携新妇上前拜过。此所谓告知天地祖宗,此为我家新妇,李渊将新妇名字写在族谱上,便算礼成。

庙见之后,长孙嫣就要到厨房,为公婆做羹汤,李三娘在旁边替她尝了口:“淡了,我阿耶口重。”

于是长孙嫣又放些盐,李三娘在尝了尝:“这回差不多。”

她将羹汤奉与公婆,两人尝过都很喜欢,其实世家大族不缺厨工,统共也就做这一回饭,以示新妇孝道便够了。

这场漫长而繁琐的婚礼,从去年秋天的第一次纳采开始,到如今婚后第三天,才算正式结束。

在婆家的生活和在娘家时倒是没什么区别。

在娘家时,长孙嫣每早起来到外祖母处请安,侍奉外祖母用朝食,然后给舅母请安,陪舅母说会儿话,帮舅母治理家事,最后到母亲处请安。

请过安后也不得闲,要帮着母亲织布做绣品,侍奉母亲用午饭饭,才得以回去读书习字。

到了晚上,还要去给几位长辈定省,在回去点着灯做会儿针线,方得睡下。

到了婆家,长孙嫣每天早上跟丈夫一起去给公婆请安,和大嫂一起侍奉婆母用饭,用完饭后陪着婆母治理家事,在回去和大嫂一起做会儿针线。

等二郎回来跟他用个午饭睡个午觉,下午二郎去了校场,她就窝在房里看书,等晚上再去给婆母请个安便罢了。

说来倒比在娘家还轻松些。

只是大嫂不愧是望族出身,教养了得,侍奉婆母十分规矩,一举一动莫不为女子典范。

窦夫人对这个大儿媳十分满意,郑氏颇有治家之能,同长子在老家打理家产,照拂小叔,都很妥当,不枉她特意为长子求娶此妇。

连她自己,都要依仗长媳:“万氏还安分吗?”

自己连个妾室都打压不住,还要丢给媳妇应付,多少是有些过意不去:“她到底是你的长辈,若有什么不方便的,你只管来信给我,我教训她。”

郑氏的笑容也很得体:“哪里用得着劳烦婆母呢?您放心,万氏安分的很。”

婆母生为公主之女,驸马无妾,自然对这种事情没什么经验,她却是自小历练出来的,并不觉得是什么难事。

她为婆母姿态恭敬的添上茶水,又提起三弟的婚事:“先前婆母说起的周家女儿,我见过的,实在是个好女儿。且周氏在河东算是望族,与咱们结亲也算登对。”

窦夫人就点头,三郎只比二郎小一岁,二郎成了亲,三郎的婚事就要议起来了。

她把此事交给长媳办理。

长孙嫣只安静听着,自愧弗如,她虽然一直有在外祖母身边学习礼仪与治家之事,只是高家是前朝宗室,皇家宗室行事总是恣意些,总不如这种百年世家教养严格。

好在婆母窦夫人并不计较。

她的婆婆独孤太夫人性格古怪,折磨的几个儿媳苦不堪言,窦氏自己吃过婆婆的苦,对媳妇们就很宽容,给女儿选婿,也着意选的规矩不严,门第亦不如李家的柴家,只求女儿能舒心。

长孙嫣心里暗自松了口气,只是和大嫂一起做针线时,她又不免苦恼:“大嫂的针线真好,我也练了很久的针线,怎么总不如呢?”

郑氏便笑:“我从生下来就学这些的,会识字时就在读女则女训,能拿针时就开始学针线,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我样样都要练的炉火纯青才行。”

世家大族的名望,是托举也是负累,尤其是在郑家日渐落魄之时,对女儿的教育就更为严格。

她必须要做一个贤良淑德的妻子,才能不负五姓七望之名。

长孙嫣不明就里,颇为羡慕,她小时候就懒,不爱拿针线就不拿,要不是父亲去世她随母亲回了舅舅家,只怕现在还懒着呢。

郑氏就摸她的头:“这有什么好羡慕的,我还要羡慕你呢。”

长孙嫣不知道为什么,郑氏却不说了,转而说起:“我有个堂妹,叫郑观音,比我还要强呢。”

这位观音娘子也许的李家,只不过是赵郡李氏的公子。

又是观音,长孙嫣撇嘴,自东汉时佛教入中原,世人多兴信佛之风,当时的女儿家,十个有五个叫观音,还有三个小名观音婢,两个小名观音奴,长孙嫣就是那个观音婢。

虽然是父母爱惜,但长孙嫣自诩出尘,不爱叫这个俗名儿,也不许人叫,所以那天李二郎叫出来,她才不高兴。

闻听大嫂家里也有个观音,她心里竟有些同病相怜之感。

但她不会说出来,只是问:“还不知大嫂叫什么?”

“明贞,”郑氏说:“我叫郑明贞。”

长孙嫣私下里就不再叫大嫂,而叫阿贞姐姐。

她是家中最幼女,虽然有三个异母姐姐,但她们嫁的早,未曾相处过,后来到了舅舅家,舅舅家没有表姐,虽然哥哥和表哥都对她百依百顺,却她总觉得没趣儿。

嫁到婆家有了大嫂,长孙嫣忽然有种得了姐姐的感觉,郑明贞也很喜欢她,俩人处的和亲姐妹一般。

当然,长孙嫣不止得了一个姐姐。

李三娘打开弟妹的房门,见妯娌两个还在做针线,不由头大:“这破靴子你俩也缝不完了,叫老大老二自己缝去,你俩换上骑装,咱们玩去吧。”

说罢,也不由俩人反对,拉着她二人出了门。

便走边问弟妹:“你会骑马吗?”

长孙嫣点头:“哥哥教过我。”骑马也是贵族女子的必备技能之一。

郑氏提醒她:“三娘说的会骑马,可是要骑着马拉弓射箭的。”

长孙嫣连忙摇头:“这可不行的,我连弓都拉不开。”

李三娘不以为意:“拉弓最简单了,我教你,一下子就能会。”

她这么一说,长孙嫣顿时十分期待,郑氏但笑不语。

李建成、李世民、柴绍三人正在校场练武。

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所以李渊夫妇将最疼爱的三女儿嫁给了他,两人很是恩爱。

此时他随妻子归宁,兄弟俩自然要跟他较量一番的。

第一轮比弓马,三人骑于马上,边骑边射箭靶,停下来算靶数,李世民赢。

第二轮比刀,柴绍将李建成的刀挑落了,李世民迎上来,两人你来我往,打了个平手。

第三轮比枪,这是李家兄弟不擅长的,柴绍轻松取胜。

李三娘看得困了,喊道:“没意思,你们三个让来让去的,有本事,真刀真枪碰一碰。”

李世民笑道:“我可没有让,是大哥和姐夫让着我罢了,姐夫这枪法不错,我去岁随阿耶剿匪时,就是这样刺过去的,一枪就将贼寇挑落了。”

柴绍忙道:“我也没有让你,你那一枪确实妙,这是我祖传的枪法,我专精此道,所以能破你,你得这样,”

他比划着,同妻弟练了起来。

李建成早早下了场,给他俩腾出地方,站在一边笑呵呵的看着。

少了他,柴绍和李世民终于放得开,李世民精于弓箭,刀也可以,枪就弱些,打个不入流的贼寇还行,和柴绍这样专精枪法的武将世家比就不如了,这一次和姐夫一练,许多不通之处都得了点拨,越打越上瘾,兄弟俩大战一场,酣畅淋漓。

场下人也看的痛快。

尤其是李三娘拍手叫好,翻身上了大哥的马,提枪在手:“我也来练一练!”

她持枪下场,英姿飒爽更令人惊叹,长孙嫣眼前一亮:“三姐竟也习武么?”

李建成无不自豪地向弟妹介绍道:“我李家世代习武,到我们这一代,最厉害的就是我三妹与二弟,所以是他两个随爷娘官游,就为了阿耶能时时教导他们。”

李世民学的也快,一人对三姐与三姐夫两人,竟也能应对,只是十几个回合下来,终有不敌,收枪在手:“罢了,我是打不过你们两个的。”

李三娘就笑道:“我让让你,”她对丈夫说:“你下去。”

在对郑氏与长孙嫣妯娌两个说:“你俩上来。”

又笑对弟弟:“我们娘子军对付你,算让着你罢。”

李世民哀嚎道:“车轮战啊!”

郑氏早跃跃欲试了,下人依三娘的吩咐找来两匹矮小些的母马,郑氏便拉着弟妹上了马。

这可吓坏了长孙嫣,她所会的骑马只是能骑着溜一圈,小跑一下,能打个马球都够呛,要两个哥哥都让着她才行,更别说对打了。

她拉不动弓箭也提不动枪,只能从武器架上拎了把最轻的剑就上了场。

李世民提着心,嘱咐道:“你小心些,别伤了自己。”

李三娘笑他:“战场上刀剑无情,你倒还惦记着娘子!”

李世民叹气,打起精神对付娘子军,既要和三姐过招,又要照顾着大嫂,最要紧是惦记着他可怜兮兮的新婚娘子。

长孙嫣举着剑,小心翼翼的骑着马在场子边缘遛弯,尽量不加入到战火里去。

偏她淘气的夫君还要来逗她,对付着两个人,竟也能抽空出来举长枪撩拨她一下,吓得她挥着剑乱砍,李世民就大笑起来,回身对付自己姐姐去了。

这场胡闹一样的比武是被李渊叫停的,他给了儿女们一人一下:“新妇刚刚过门,你们就拉着她上校场比武,若是受了什么伤,叫我如何跟亲家交代!”

长孙嫣忙道:“公爹,我没事的。”

李三娘还不服气:“我们这不是胡闹,这是我们娘子军的第一次战斗!”

“这算什么战斗,”李渊又敲了女儿一下:“就你们,还娘子军?”

李三娘悻悻闭嘴,但私下里,她还是很不服气:“说不定有一天,我真能成立一支娘子军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