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未央赋 > 第23章 流觞

未央赋 第23章 流觞

作者:石门之客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4-18 02:48:47 来源:文学城

第二日清晨,我早早便来到了渐台。昨日没有登上这个高台,今日来了,总算不负秋色。湖面上笼着轻烟似的薄雾。阳光慵懒地洒在湖面之上,水面凌凌地泛着金光。

桂树的香味乘着清晨第一趟的微风而至,让我忍不住兴之所至,跳起了舞,与飘落的桂花一同在朝曦中旋转,秋菊开得正盛,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我伴舞,岸边还有芦苇,婷婷袅袅随风而动,像是迷失了时间而早落的白雪。

陛下看得欢喜,一时情起,用饔食所用的银箸敲起了案上的金银漆玉的食器,以作伴奏,脆声清响,不亚于丝竹管弦之乐。

这时,我见到一个女子聘聘婷婷地走来,她挽着垂云髻,额上戴着两个金色的步摇,青玉的珠子垂下,正到柳叶眉稍和细长的凤眼之处,鹅黄色印花敷彩的曲裾深衣外又套了一件薄如蝉翼的外袍,腰间系着一组琳琅的玉佩,从清晨的薄雾中走来,仙气袅袅的样子。

“见过陛下。”她盈盈拜倒,身量纤纤,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之态。

“不必多礼。”他上前将女子扶了起来,对我说,“这便是婕妤班氏。”又含笑向她介绍我,“这是朕新封的婕妤赵氏。”

“听闻陛下新宠赵婕妤有倾城之色,今日一见,果真如是。”她朝我颔首,淡淡地说。

我的脸微微红了,朝她行了个万福:“见过班婕妤,我叫赵姝,班婕妤才貌双全,乃女子典范,久闻贤名,甚是仰慕。”

“闻赵婕妤来自豫州偏僻之处,又曾为舞女,如何久闻妾的贤名?”她的语气依旧是淡淡的,清冷而疏离。

“班婕妤贤名远播,乡野之间亦为人称颂。”我大大方方地回应了她的诘问。

“这倒是奇了,后宫之名能传到乡野之地。”陛下叹道。

他旋即对班婕妤说:“姝儿虽长于闾阎,不比你们众人出自名门,但其文才巧思或不逊于你。今日朕特邀你来渐台一聚,就是想着你们或许能一见如故,切磋诗文。”

班婕妤的眼里闪过一丝诧异,但面不改色,余光轻轻扫了我一遍,仿佛想从我身上寻得一丝书卷气出来:“妾确实有所不知。赵婕妤善舞,亦能诗,倒是难得。不知赵婕妤是何处学的诗文?”

我颔首答道:“我阿父曾是读书人,故我幼时受教于阿父膝下,识得了一些字,不过后来家道中落,失地离乡,辗转漂泊,不成学业。若说能作诗,全然是乡野生活的平铺直叙,白描罢了,只是得陛下厚爱,不嫌弃辞藻贫匮,不敢买弄。”

陛下却接过了我的话:“你昨日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怎能说是词藻贫匮?此般石破天惊的佳句,当传之流千年才是。”

我慌忙地打断了:“闺中之作,仅仅两句,不上台面,陛下可千万别传扬了,显得我班门弄斧——今日可算是真正的班门弄斧。”

若说偷书不算偷,盗取后人的诗文,可算是偷?倘若未来的滕王阁序少了这点睛之句,是否还能成为千古名作?

班婕妤听到这两句诗,眼睛也亮了亮。

她朝我微微笑了笑:“赵妹妹好文采,此诗虽无华丽修饰,但大气磅礴,乃君子胸襟。陛下所言即是,这般诗才,妾当自愧不如。”

一声“妹妹”仿佛坚冰融化。圣人所言,以文会友,实在不虚,文人之间惺惺相惜,可以打破身份的差异和情感的敌意。

我在心里默默感谢了王勃。

陛下此时欣喜地提议道:“既是才女荟萃,又适天高气朗,清景难逢,不如在这渐台之上流觞行乐,作诗赋文。”

“流觞?何为流觞?”我不解地问道。不知他口中的这个游戏是否便是我所知的曲水流觞。

他大概以为乡野平民不知晓文人的游戏,便细细解释道:“所谓流觞,原是上巳节的习俗,祓楔之后,任羽觞随波而泛,众人列坐其侧,待酒杯停留在谁面前,谁便取杯而饮,饮毕需作诗一首。”

这渐台之上有细渠,引了沧池之水,顺着地势,潺潺流动,渠中有藻荇交错,将水染成了碧色。这仿佛就是天然用来进行曲水流觞的宝地。

“陛下,流觞赋诗,以何为题?”班婕妤笑吟吟地问道。

陛下沉吟了片刻,道:“既然吾等人数不众,又时值秋日,不如以酒为签,喝到什么酒,便以之为诗眼,并赋以秋色?可好?”

“这倒是别出心裁。”班婕妤点点头,仿佛已然在构思文句。

“那若是写成了佳作,可有嘉赏?”我欣然问道。

“奖赏?”他略略思忖,一脸促狭地对我们俩说,“若是哪位爱妃今日写成了佳作,便赏今夜侍寝,可好?”

班婕妤的脸上飞起了红晕,我嗔怪道:“陛下,我问的是奖赏,不是惩罚。”

“怎是惩罚?”他瞪大了眼睛望着我。

我被他一反问,也红了脸:“那,那若是饮了酒,却做不出诗来,可有惩处?”

他玩味道:“你莫不是怕自己做不出诗来?若是如此,便罚你——侍寝三次。可还有问题?”

“陛下又同我顽笑。”我又羞又臊地用拳头锤了锤他的胳膊。

只见班婕妤在一旁微微蹙眉,移开了她的视线。

“既是作诗,可有时间限制?比如七步成诗,十步成文?”我又问道。

“曲水流觞,一般以半柱香为限,但倘若你要七步成诗,何乐不为?”他笑着回答。

宫人很快为我们搬来了坐席,太阳已经完全升起,把薄雾蒸融了,虽值秋日,不似阳春,但依然可谓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我们三人沿此渠依次落座。我心里有些紧张,这样的文人诗会我是第一次参加,凭着后人的诗句,我如今也能附庸风雅,却不知腹中诗词够不够用,只暗恨学到用时方恨少,在古人的风雅面前,连诗词的搬运工都不够格。

只见又有宫人备好了书案,笔墨竹简等,上面还置着一个敞口的青铜炉,底座是一只衔珠曲身展翅的鹤,细脚伶仃,踏在一只昂首伏趴的龟甲之上。

炉口已经插上了几根灯芯草粗细的檀香,都被掐成了一半,每根大约不到三寸之长。我暗暗算了算,若是这样的半柱香,约能燃两刻钟之久,两刻之中,不知搜肠刮肚能写出来几句平仄。

宫人把酒杯置入了渠中,溪流潺潺,酒杯随波轻盈地漂在水面上。

我暗自紧张,可正是怕什么便来什么,酒杯停在了我面前,一动都不再动。

端起这种名为觞的酒杯,打开杯盖,桂花的香气扑面而来,酒水清澈,能够见到杯底的云龙纹的漆画,龙潜水底,随波而动。

这是新鲜的桂花酿,这也在提醒我,我将要做一首桂花诗。我一饮而尽,从座上起身。

“去哪儿?可别临阵脱逃啊。”陛下半开玩笑地说。

我朝两人作了万福:“两位诗友,鄙人不才,可否许我四处走走,寻些诗意?”

他饶有兴致地看着我,笑了笑,伸手做了请的姿势:“请便。”

我转身离开的时候,又听见他在我身后补充了两句:“不过,可别为了几句诗再独自泛舟湖上,忘了时辰便好。”

我无心理会他的调侃,径直往湖畔走去,脑子里使劲儿搜罗着有关桂花的诗句。

王摩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当是桂花诗的第一,而白居易也写过“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句子虽好,但此时并非夜半时分,也无月色如洗,恐过于牵强附会,更不知,汉朝是否已经有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李易安倒是也在词中描摹过桂花的情韵“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也是女儿方能领略的细腻,而接下去两句“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又使得桂花立意变得高远起来。

可我若是再次拿来主义,终究是良心不安。说到底,诗词皆应当是自我内心的投射,而非辞藻堆砌,精诚所至,定有所获。我尚且不如学诗的香菱,她苦心孤诣,夜以继日,数月之后也能做出为人称道的诗篇。

他们二人依旧坐在原处,形容端庄,声音渐远,似乎在讨论尚书。

我在一棵桂树下,呆立了许久,桂花乘风而下,落在我的肩头,我的鬓发,我的衣衫之上,像要为我添几分颜色。

我想起来另外两棵桂树,一棵在远而又远模糊不清的记忆里,种在幽深的巷弄尽头。

桂花开满枝头之时,她总会折两支金桂,于是,长长的巷弄里少女深秋的梦境便亮起了金色的微光,这熹微的金光,仿佛至今还能穿越过时光的罅隙照到我的身上。

另一颗种在两年前的山头,秋雨萧瑟,打落了一树繁花,铺满一地寂寥与思念,树下两座孤坟并肩而立。

如今,那里或许已经变作了三座孤坟。妹妹因病亡殁的消息,在我成为舞女的第二年,以一片简薄的竹简,送抵了长安,又辗转通过曲阳侯府的管家落到了我的手上。

不知立了多久,回过神来,已有侍女来寻我回去,往回走,见那半柱檀香已经燃尽了最后一寸,香灰折了它的腰,直直地掉落到了青铜香炉之中。

他们见我回来,停下了正欢的交谈。只听他含笑问道:“可有了?”

我微微点点头,径直走到了书案前,俯下身,提起笔,蘸了墨,略一沉吟,在竹简上用隶书写下了八行字。

千年辰景一须臾,衷肠百转无人诉。

欲寄此心于尺素,鸿雁不识迢迢路。

木犀为笺香作笔,清风为信天为书。

试问相思抵幽梦,斜阳不语诉寒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