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往事知多少 > 第34章 刘家生聚

往事知多少 第34章 刘家生聚

作者:纪都水墨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6-30 10:58:09 来源:文学城

1943年四月,我出生在纪台村后不到一里路远的西刘家庄子。

这是一个不到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庄,村中大部分人姓刘,但分两个族。我们东头姓刘的据说是当地刘。西头姓刘的据说是明朝初年洪武年间,改朝换代兵慌马乱时,杀的人烟稀少,国家从山西洪桐县大槐树下迁民过来的。战乱年代,敌兵到山上看到山下有炊烟就下来再杀。据说刘家的老祖奶奶在尸堆里藏下了一个孩子。每到晚上,老祖奶奶烧上高粮粥,到死尸堆里找到十四五岁的孩子,让他喝上一顿。每天如此,直到敌兵退去,才保住了姓刘的祖先。

后来,外地迁民来到,老祖奶奶带着孩子给那大户人家当佣人,晚上母子二人在人家的柴房里睡,因营养不良,孩子还有病,叫现在医学地说法可能是肝浮水吧!一天晚上,孩子的肚子破了,从脐中流出了好多血水,地下垫了一大筐土。以后孩子奇迹般地又好了,并繁衍了刘家五、六十户人家,占了大半个西刘村。

到我曾祖父这一代是亲弟兄五人,我曾祖父最小,也最聪明,名刘永成。以前家中以农为业,没有读书的,也不懂得知识的重要,因此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常被人欺压,他的祖父省吃俭用也要供应一个读书的,于是就叫我曾祖父从小上学,后来在淄川煤矿当过会计,又在寿光县衙当一名代书,帮人写状子什么的。照现在说或许是秘书、律师一类的小官吧。到我祖父辈,人口旺盛,排行弟兄十二个,我祖父排十一。在我小时候,人们总叫我奶奶十一妈,还有后邻

十二爷十二妈等,是一个人口众多,很大的一个大家族。

到了我父亲这一代人就更多了,没法排了,就自生自长顺其自然了。

我们这个大家是有名的医学世家,在我十二位祖父中就有九个大夫,每人一科,有专看小儿病的小儿大夫,我记得七爷爷是妇科大夫,家中开着中药铺。还有专门针灸的,有外科专治疮疡痈疽的,那时卫生条件差,长疮长疖子的太多了,又没有现在的消炎药治疗,只有用中草药。还有看骡马经的(兽医)。我祖父是眼科大夫,专看眼病,老远的人眼睛有病也来医治,常常门庭若市,遮着眼睛痛苦而来,开上药方或偏方,药到病除,高兴而归,声名宏扬一时。

每到秋收完毕,俗话说碌碌顶了场院门,种上了小麦,大秋作物都晒干了入了仓,花生入了囤,老人们都带个凳子,在场院的空地上,扒麻的、搓麻绳的,手中不停地干着活儿,但拉的呱都离不开本行医学。你说这种病这样治,他说那病那样治,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进技艺。这在旧时代的农村来说,是一件乐事,也是一件好事。

旧社会的说法多子多福,但也不尽然,我祖母生了六个儿子四个女儿,人丁兴旺是个好事,但也是个沉重的负担。在旧社会医疗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不能治的病太多了。如水痘、麻疹、伤寒、鼠疫、脑炎等,秋后流行的细菌性痢疾,连现在最好治的肺结核那时都治不了,白白看着致死命亡。所以生得多活下来的却很少。我父亲弟兄姐妹十人中,只剩下了六个,三男三女:我大爷刘家年,我三大爷刘家修,我父亲刘家治,还有三个姑,父亲最小,哥姐都叫他五弟。

人多了是要分家的。以前人们分家有些不合理,不管下面人口多少,都是按每个儿子一份家产,一个宅院,一样多的土地。我父亲兄弟三人分家,每家五六亩地(大亩一亩等于三市亩)。我大爷家与三大爷家人口多,也是分一样多的土地,父亲和母亲只俩个人也分五六亩地 (我是后来二娘

生的)。

父亲是过日子的一把好手,人又勤快,夏秋收成一后,人们都没有活干了,袖着手在太阳旮旯里休闲,父亲却人勤手快闲不住,冬天又干起了木工活。家中人口少开支就小,又加上父亲做木工所得的收入,所以不几年日子就富裕起来。

我大娘没有生育,自进刘家门儿花女花没见一个,还一身疾病,尤其是气管炎非常厉害,天气变冷就感冒,一感冒就引起气管炎,肺气肿,咳嗽不止,十天半月的下不来坑。在旧社会无儿无女是被人岐视的,自己没有,老来只有从兄长家过继一个,以便接续家中的烟火,这也是万不得一的事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