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知望闻声抬头说道:“没有,你做的很好,我只是想起了前些年在军营里的时候。”
这下子苏瑜更纳闷了,这两件事有什么关系吗?
徐知望看出苏瑜眼里的疑惑,开口解释说:“我入军营第二年曾有一位士兵不识敌军奸计落入了圈套,但是没成想却孤身杀了出来。当时军中校尉大人也是这样一番说辞,军中按论有功当赏,有罪当罚,但是校尉大人念其英勇杀敌,便功过相抵保了他性命,后来那人还成了校尉大人贴身亲卫,当时军中都称赞校尉大人爱兵如子,不过我没想到你还懂得这些?”
苏瑜没想到他会想到这点,转过身去慢慢说道:“我之前在县里经常爱听些戏,那些年打仗乱哄哄的,戏班子也经常唱这样的戏。”
徐知望点头心想这就不稀奇了,不过她听后还能领会也十分不易了。
不过他想起小成今天的事又重新开了口:“小成自小家中就连续生变,他也渐渐有些不爱与生人亲近,并非是对你和娘不满,但你能这样想法子亲近他和双儿,我该多谢你。”
这倒是句真心话。
苏瑜笑着回头看向徐知望:“你这句谢我就收下了,其实我和娘都很喜欢小成和双儿的,他们小小年纪这么懂事已经很好了,我从没有什么不满,不过你能这样想,我也算没有白费心思了。”
前面的话苏瑜也是真心的,不过后面一句是有一点点试探的意思,苏瑜静静看他的反应。
只见徐知望面色如常的说道:“你和娘的苦心我都知道,小成和双儿虽然与你们还不太亲近,但他们知道谁对他好,只是劳烦你多给他们些时日。”
苏瑜听后收起心思如往常一般笑着点头:“当然了,以后日子还长着呢,我又不会急在这几日。”
徐知望垂下眼帘就没再说什么,两人之间一时安静下来。
苏瑜通完发放下木梳时想起件事来,开口问道:“对了,今带去的狮子头你们吃着味道还成吗?我忘了告诉你最好用河水或井水拔一下,天热肉炸完后也容易坏。”
“我到铺子后就打了井水拔着了,晌午吃的时候味道正好,铁叔还夸你菜做得好,味道和他之前在府城吃的一个味。”
“铁叔?”
徐知望想起还未跟她说过铺子里的事,便开口说:“铁叔是铺子的掌柜,多年前一个人从府城来县里的,平日铺子里就我们两个人,我们成亲时也来喝了喜酒。”
“这样呀。”
不过苏瑜又立马想到一个问题:“那铺子里岂不是没有人给你们张罗饭食,那晌午的饭食你怎么办啊?”
“当初做工时说好的铺子是包晌午的饭食,不过铁叔没有成亲,我们两个大男人做的也少,都是铁叔出银钱从摊子上买的。”
苏瑜听后思索了片刻说:“县里平日摊子上吃食也就那几个样式,要不日后我晚上都给你备一份晌午的饭吧。”
徐知望听苏瑜这么说,心里再次感叹一声她是一个很细心又体贴的妻子,不过倒也不想这么麻烦她,小成和双儿已经很让她费心了。
“不用了,我在铺子里吃一口就成,过了申时我也就回来了。”
苏瑜听他这么说也就没再继续争这个事情,从桌前起身走回床边,脱鞋上床时忽然有想起还剩了一碗香椿鱼儿便说道:“今还剩了一碗香椿鱼儿你要是喜欢明天就带去铺子吧,就当是给那位铁叔尝个时令新鲜,明天我正好想做些别的吃食。”
徐知望回头看她一眼,点头说道:“好。”
苏瑜拉好薄被躺下,徐知望见她没有再说话的样子,便起身吹灭油灯,然后转身上床躺下。
昏暗的油灯被吹灭,屋里顿时黑漆漆的,房间里两人都不再说话,只能听到外面河边的蛙鸣声。
不过苏瑜倒是心里十分平静,经过昨夜的平安无事,苏瑜心里已经觉得她这个丈夫是个冷淡的性子,并没有春花嫂和娘说的新婚男人那般急色。
不过她倒是觉得挺好的。
前世她忙着工作挣钱养活自己,后来转岗后更是忙的饭都顾不上吃,一心只想攒钱摆脱那个牢笼般的家,从来没有那个心思谈什么恋爱。
这辈子倒是结了婚,不过经过洞房那晚,她觉得那事其实也没什么意思的嘛。
木床其实不大,两人躺下后,苏瑜扯被子时还不小心碰到了徐知望的胳膊。
苏瑜顿了一下,然后悄悄把手放下,静静等了片刻不见身旁有任何动静。
瞧瞧!
她猜得没错吧,她这个丈夫对那事是不太感兴趣的。
苏瑜放下心来,背过身闭上眼睛没一会就睡了过去。
......
第二天又是一个大晴天。
早上照例一家人用完饭后,徐知望提着他的那个陶碗去了县里,小成和双儿则继续挎着他们各自的新包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
苏瑜把灶屋收拾好后,端着昨日小成摘的一大筐枣子走了出来。
苗秀莲正坐在灶屋檐下歇着,见到女儿走了过来,问道:“要把这枣子收拾出来了?”
苏瑜把竹筐放下,在娘身旁的矮凳上坐下,一边说着:“是啊,我想趁新鲜收拾出来蒸两屉红枣发糕,剩下的先存好,等天凉了再拿来泡红枣桂圆茶,既暖和又温补。”
“成,那今天就都收拾出来,天好正好晒一晒。”
母女俩坐在荫凉里一边说着家常一边择着枣子,小成摘的实在是不少,不好的枣子全都扔掉还剩了一盆。
差不多到晌午枣子也都收拾完了。
苏瑜拿来一个干净的木盆,先倒出一小半准备拿来做枣糕,剩下的先把枣子用大火煮过后再晾干,晾干后先收在干净密封的罐子里留着秋后泡茶。
煮完的枣子晾好后,小成和双儿满头大汗的跑了回来,热得小脸红扑扑的,不过嘴角眉梢都带着笑,两人七嘴八舌的给大嫂和婶娘说着他们大出风头的趣事。
苏瑜等他们落了汗先带着两人去冲个凉祛祛暑气,洗好后一家子都回了屋里歇晌。
日头一点点升了起来。
县里铁匠铺子今日倒是悠闲,不到晌午手里的活计就都做完了。
铁叔喝着凉茶看一眼不说话的闷小子,他早上的时候可是看到了他是提着昨天的陶罐子来的,也不知道又带了什么好吃的。
偏偏长了个锯葫芦似的嘴,非要他开口问才说话。
“那个,今晌午要吃什么?”
徐知望回过头来,“铁叔,今天热买些包子吧,就不用煮饭了。”
嘿!他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铁叔不满的瞪了一眼,最后还是没忍住问了出来:“今带了什么菜啊?”
到底是在铺子里做了几年工,徐知望这回听明白了铁叔的意思,开口说道:“今带了一碗香椿鱼儿,不是什么好菜,就是用新鲜法子做的香椿,一会您尝尝可还能吃得惯。”
这道菜听着倒是稀罕,他想尝尝。
“去买包子吧,我把菜拿去热热。”
话说完铁叔就转身去了后院,连银子都忘了拿出来。
徐知望早就见怪不怪了,铺子里的银子放在何处铁叔从来不背着他,经常让他自己取,有时候拿回来的铜板和碎银子连看都不看直接扔进抽屉里。
徐知望走到桌前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铜板,出了门朝包子摊去了。
等徐知望回来,菜都已经热好放在桌子上了,看铁叔嘴角翘起的样子就知道是已经尝过了。
这几年徐知望能看出来,铁叔现在一好喝口好酒,二就是吃合口味的菜。
至于什么铺子银子,都要排在这些后面。
徐知望把包子放在桌上,油纸打开,照例是五个肉包,五个素包。
铁叔一口包子一口香椿鱼儿吃的十分兴起,丝毫不管这是徐知望带来的饭菜,一碗菜又是得有一大半进了他的肚子。
铁叔吃了三个包子差不多就饱了,看着徐知望便把剩下的都吃个干净,本来想好的话到了嘴边最后还是咽了下去。
饭吃的畅快,又没什么活计,铁叔便去了后院歇晌。
徐知望留在前面守着铺子,虽说是守铺子,其实铁叔向来没有其他掌柜的那么多规矩,就算是躺着睡大觉他也懒得管。
烈日炎炎,路上人也稀少,徐知望靠长椅上也渐渐睡了过去。
其实往日他是很少歇晌的。
倒不是他今日懒怠,实在是这两日晚上都燥的厉害,憋的难受就罢了,又不好起来冲凉水澡怕吵醒家里人,只能熬到到深夜才能勉强眯上几个时辰。
日至未时。
县里和村里歇晌的人家陆陆续续都起来了,徐家也都起身忙活了起来。
苏瑜起身后也到院子里看看晒着的枣子,然后接着去了灶屋准备做红枣糕。
徐知成见大嫂洗了这么多枣子便知道大嫂有活要忙了,主动留下来准备给大嫂打下手。
徐知双见二哥不出门,也不开口说再去玩了,乖乖的跟在二哥身旁一起进了灶屋。
苏瑜收拾着枣子听到身后的动静笑了,眼里还真是有活呢。
这点倒是像极了他们大哥。
苏瑜也没客套,使唤小成去生火烧水,双儿则学着大嫂的样子一点点把枣子去核。
水开后苏瑜把收拾出来的枣子放进水中,一直煮到枣子变粘稠,然后再用小火收汁。
等所有枣子吸饱水变成软糯糯的枣泥后盛出来放入盆中,再放入三块碾碎的红糖,让红糖慢慢融化,接着打上四个鸡蛋,全部搅拌均匀。
搅拌好后再放入筛过的面粉,这样口感能更细腻,然后放入酵母引子。
苏瑜拿出两双筷子捆在一起开始搅拌,这可真是个细致活,一大盆枣泥面需要一直搅拌至无干面粉才成,等苏瑜满头大汗总算是拌好了,最后一步倒入少许菜籽油再拌好就算成了。
苏瑜让双儿去把柜子里的笼屉拿出来,擦干净后先把一块棉布铺在上面,把搅拌好的枣泥倒入笼屉里,再放在锅中蒸半个时辰差不多就熟了。
弄完这些苏瑜总算是歇了口气,取过蒲扇来扇一扇。
小成则认真的盯着灶堂的火,烤的小脸都红了也不动一下,苏瑜起身把小成拉起来给他扇扇风,笑着说道:“快凉快凉快吧,剩下的不用仔细盯着了,只要不断火半个时辰就行了。”
徐知成笑着看向大嫂:“大嫂放心,我定会看好火的。”
他才不会偷懒呢,他可看到了大嫂放了好多糖还有鸡蛋,肯定好吃得不得了!
“好,那大嫂就把这交给你了。”
苏瑜把蒲扇塞到小成手里,让他扇风也不用离火太近,再嘱咐几句便出了灶屋去了后院,帮着苗秀莲一起归置后院的杂物。
小成和双儿则排排坐在一起,小成左手扇风,这样连带右边的妹妹也能一起取凉。
差不多半个时辰过去,锅中红枣糕的香气渐渐飘了出来,两人齐齐凑过去闻了一下。
好香啊!
小成刚想让妹妹去喊大嫂,便听到大嫂的声音:“香味出来了,应该是熟了。”
说着便见苏瑜掀帘子走了进来。
小成和双儿唰的一下一起围了过去,双眼都亮晶晶的看着她,苏瑜刚洗过手还带着点水滴,分别刮了一下两人的小鼻子说着:“准备出锅喽!”